德黑兰

残缺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美

发布时间:2022/7/19 14:32:29   点击数:

漫话“残缺美”

文/冯华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古以来,人们都期盼着人生圆满,万事如意,然而,这样的机率几乎为零。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总是让你开一扇门,关一扇窗,人生总是要留下缺憾。大自然也是如此,人们喜欢月圆的夜晚,然而盼到的大都是弯弯的月牙儿悬挂在夜空,月缺的时候总是多于月圆。

由此可知,世界上的美都是相对的,任何美丽都有残缺。其实,如果换个思路仔细考察,就会发现,残缺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美。

残缺中的艺术美

30多年前,非洲大陆出现了罕见的干旱和饥荒。英国自由摄影记者迈克·威尔斯通过深入采访,拍摄了一幅黑白照片——《乌干达干旱》。照片上没有大片龟裂的土地和饥饿的人群,只有两只手的特写画面:一只瘦弱得像鸟爪一样的孩子的手,放在另一只血肉丰满的白人传教士手中。这张残缺得连一个人体都没有拍摄完整的照片,虽然用光和构图很是一般,但是,其艺术效果却震撼了整个世界。该照片荣获了世界最高摄影奖项——第24届荷赛最佳新闻奖。

细细揣摩这幅照片,就会发现,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残缺美。这幅残缺的画面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能够充分调动人的思维想象力。读者看到照片中的一只手,立即就会联想到它是一个完整的人。照片中黑与白、贫与富、干瘪与肥硕、饥荒与丰裕、灾难的非洲和乐土的西方……对比手法在这里起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黑白照片简洁朴实的画面有力地凸显了主题。这幅构图简单的照片传达给我们了丰富的内容,也传递给我们了深刻的启示:以小见大,残中有全,两只手代表了千千万万的人群。

在文学创作中,大凡好的作品,有功力的作品,内涵深刻的作品,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已经写出的文字背后,还有许多没有写出的东西做后盾,还蕴藏着许多潜台词,这就是作品的“底气”和“分量”,它能为人们开拓一个审美想象的空间,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去补充,从美学角度讲,就是作品的残缺美。例如鲁迅的名作《祝福》,在写到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时,只是提到了半副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是朱熹的《四书集注》里对《论语》“季氏”一章的注解,还有一句(即下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但鲁迅却不全引,只写出“半联”就把这位“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的形象映衬得一清二楚。俄国著名作家契可夫写过一个剧本,叫《万尼亚舅舅》,剧本在描写主人公万尼亚讲究的服装时,惜墨如金,只写了万尼亚“系着一条丝绸领带”,仅凭这一细节,就把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这“半副对联”和“一条丝绸领带”的妙用,深刻反映出残缺美的艺术魅力。

残缺中的境界美

公元年,在希腊爱琴海米罗斯岛的一个山洞里,女神维纳斯带着震撼人心的残缺重返尘世。维纳斯因其断臂在带给人们些许缺憾时,更多的却是把充满无限想象、蕴含着不尽梦幻的具有崇高美学价值的缺陷留给人们,引得一些人对这种残缺美的激动和敬重甚至到了一种不可遏止的状态。尽管近年来,有很多艺术家尝试利用各种造型对维纳斯的断臂进行修复,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目前,断臂维纳斯仍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法国巴黎卢浮宫的镇宫之宝。

断臂的维纳斯,虽然肢体留下了残缺,但是它却把美丽集中在一起,衬托得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震撼,它使美丽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境界就像激光一样,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这便是残缺美的本质所在。

这种以残缺来表现美的方法也广泛地运用到国画中。中国自古以来的画家们在作画时,总是留下一定的空白,已成为绘画的基本章法。其实白处不白,笔断意联,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能创造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形成咫尺千里的张力和气势,使国画的意境得到升华。

文学创作也是如此,汉代乐府民歌有一篇名作叫《陌上桑》,主人公罗敷是一位美丽而机智的少女,究竟如何美丽?诗中作了这样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种以虚代实、以残缺代全面的描写方法堪称一绝,它通过行路人、俊少年、耕田者、锄地农夫看到罗敷后的各种本能反应,来反衬少女罗敷的美丽,从而激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这同那种传统的、正面的描写方法相比,可谓高出一筹,胜过十分。

残缺中的人生美

人生是一台曲曲折折、波澜壮阔的大戏,其间残缺伴随着生命的始终。是啊!上帝给了你美丽的容貌,却不给你博大的思想;上帝给了你高深的智慧,却不给你健康的体魄。当你拥有很多的财富、钱包越鼓越大的时候,会发现身边的亲情和友情在逐渐的缺失,昔日的贫贱之交在逐渐的离你而去。当你勤奋工作,事业有成,手捧鲜花站在领奖台上时,又蓦然发现,你又上对父母、下对妻子儿女失去了很多很多。真是有得必有舍,鱼和熊掌总是不能得兼。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遗憾,更没有绝对的完美。所谓完美的人生,不过是人们本善的初衷和美好的愿望。即便当初你以为完美了,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审美标准的变化,最终仍会留下无法弥补的缺失。所以,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残缺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音符。有了残缺,人生才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有了残缺,生活才显出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有了残缺,人生才呈现出它的沉重和庄严。那已逝去的无数个残缺,点缀了生命的海洋,涟漪过后,更留下点点余韵,让我们回味无穷。正是这种完美与残缺的结合,才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璀璨绚丽,更加富有价值。

残缺是人生的磨刀石。贝多芬,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一个人类的奇迹!曾以为,这位德国作曲家的生活一定绚丽多姿,他的人生之路一定铺满鲜花,当读完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时,才发现他的辉煌是用无数血泪和汗水铺就的,他的一生是与不幸的命运不懈抗争的一生。

贝多芬的童年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他四岁丧母,少年外出打工,为自己挣钱吃饭。长大后,满怀理想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可命运之神依然没有对他展开笑靥:他夜以继日地不断创作,仍得不到认可;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可这姑娘却与别人结了婚;他刚品尝人间的幸福,可新婚的妻子又不幸去世……当他挣扎着从痛苦的泥沼中爬出时,灾难又悄悄降临到他的身上,他的耳朵日夜作响,最后什么也听不见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可贝多芬没有被命运吓倒,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扼住命运的咽喉”,仍每天坚持弹钢琴,勤奋创作,在音乐领域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他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的人生,是充满了残缺美的人生!

澳大利亚作家罗伯特·舒勒写过一篇小说《镜子碎了以后》。说的是伊朗的德黑兰皇宫中,天花板和四壁上有着许多“流光溢彩”的“钻石”。其实,这是由一面完整的镜子打碎后而镶嵌上去的。本来设计者是想用整块材料完成它,但运输过程中不幸破碎了。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取得真经后,发现少了一难,而让真经遭到了破坏。唐僧懊悔,而他的徒弟孙悟空却说:“人生之事乃九为极数,十全反倒不美了”。破碎的镜子和缺少的经书,都因意外而产生,但人们却从这里创造出不同的残缺美:镶嵌在天花板上的碎镜子成了璀璨夺目的钻石,残缺的经书能让后人集思广智,续编出不同的经书版本。如果没有那一点残缺,人们将不会再创新、思考,只会固守成规,得不到发展。

由此可见,残缺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在残缺中欣赏美,品味美,创造美。

当生命有个小小的缺口,也不失是一件好事。人们常常埋怨生活不圆满,进而心情抑郁,生活无味。其实,残缺是人生另一种意义上的丰富和充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残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将这些“残缺”转化为“优势”,进而将这些“优势”好好地加以运用,发挥到更好的效果。生命中小小的残缺,如同维纳斯女神一样,正是因为有了断臂这缺陷而变得更加典雅特别,美丽动人;更趣味盎然,美得更令人心醉神迷……

推荐阅读

此生,念人恩,忘人过,方幸福

在泌阳,有这么三朵花开在春天里

泌阳文学

能人(张晓霞小小说)

冰墩墩下岗了,但这些表达很中国

泌阳文学

马海田:感悟汉字文化

责编木子桥

统筹:周豫琳编辑:邓敏刘樟乔桂堂王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z/1013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