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建筑 >> 二战欧洲战场,盟军与苏军开创联合作战模式,历史功绩载入史
年5月9日,是俄罗斯纪念苏德战争胜利75周年的纪念日,但让俄罗斯没想到的是,美国突然宣布当年打败德军的是盟军登陆欧洲,与苏军没有关系。消息传出舆论哗然,美国这是玩的哪一曲呢?
开辟第二战场,作为在二战欧洲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有人认为苏军能顺利在年展开战略大反攻,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作用密不可分;也有人认为盟军早不登陆晚不登陆,到苏军展开大反攻时,才马上登陆欧洲抢夺胜利果实。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和苏军共同打败德国的历史定位,美国现在想否定就否定得了吗?
01盟军登陆诺曼底,苏军攻占柏林,历史记忆不容抹灭
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战争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祸及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近20亿人口卷入战争。作为二战最主要的战场之一欧洲战场,又有东西两线之分,到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苏军展开战略大反攻,在东西夹击之中,年苏军和盟军会师易北河赢得了欧洲战场的胜利,这一历史瞬间早已被世人公认。
但是,人们在总结欧洲战场西线战事的重要性时,似乎又欠缺些什么。在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以前,西线的战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当法国战役结束,德军将英国远征军赶到敦刻尔克大海上时,西线战事就算基本平息了。所不同的是,英国与德国的空中缠斗以及海上的护航行动却成为了西线战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由此说盟军登陆诺曼底是没有什么作用也是不正确的。苏德战争爆发以后,作为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成员,英美盟军无论在声援或者物资支援上,或多或少对苏联是一种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支持。特别是年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场战役的胜利后,盟军加大了对苏联的援助力度,从这时起,苏军每发动一次反攻,战场上都会有盟军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讲,苏德战争的胜利,盟军功不可没。
实际上,苏军在年展开战略大反攻时,盟军的支援加速了苏军反攻的进度,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一点,在年底的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巨头已经达成了共识。也是从这时起,盟军和苏军实施的是联合作战模式,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贬低任何一方在战争中的表现都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02会师易北河,既不能用伤亡人数衡量,也不能用功劳大小论英雄
年4月25日,普京和特朗普联合发布了纪念盟军和苏军75年前会师易北河的文章,这从官方上再一次证明了战胜德军是盟军和苏军的联合行动。但如果从当时历史轨迹来衡量,打败德国这件事,既不能用伤亡人数去衡量,也不能用功劳大小论英雄。
首先,盟军早一天开辟第二战场,苏军就能更多地减少伤亡。有人说,苏联是战胜德国的主要力量,因为苏联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伤亡了近万人。如果莫斯科战役时,盟军就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苏联也不会在后续两年多的时间伤亡那么大。事实是,德军闪击苏联时,英美也在可扫自家门前雪,英伦三岛打得不可开交,隆美尔在北非把英军第8军撵得到处跑,而美国也是刚遭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袭击,根本没有精力顾到苏联。
其次,开辟第二战场并非一蹴而就,盟军也有自己的难处。凭心而论,美国参与欧战事务并不算晚。早在年英德在大西洋争夺运输通道时,美国就有参与其中。而且,欧洲战事爆发后,美国也通过各种途径对英法包括苏联实施了支援,特别是《租借法案》出台后,美国的援助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有些是有偿的。
但是,必须要将此作为联合作战的一部分来看待,并非美国乐善好施或者美军是解放者,如果那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一方面,美国出兵欧洲并非乐善好施,抗击轴心国是使命要求。欧洲战场作为二战总体的一部分,德意日三国轴心国的结盟,必须需要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联手抗击。因此,美军出兵欧洲和中国远征军出兵东南亚是一个道理,这是使命也是美国应该承担的责任。
另一方面,美军登陆欧洲并非无力不起早,打败德国也能分到一份胜利果实。说美军登陆欧洲全是出于公心可能说不过去,因为战争结束后,在美国主导下才出现了冷战思维和东西欧的对立。
从这个层面讲,打败德国既是盟军与苏军在军事上的合作,也是各国在政治和外交上的角逐,看似军事战争,实际上却有许多因素制衡。
03历史是用事实说话的,一组数据说明德国是盟军与苏军共同打败的
说盟军在年6月诺曼底登陆前一点作用没起是不公平的,因为在这之前,在丘吉尔主导下,以英军为主曾经作过两次尝试,一次是年的迪耶普登陆和年的西西里登陆行动,虽然这两次登陆效果不很明显,却严重干扰了德军在东线的指挥部署。尤其是西西里登陆,迫使德军从东线抽调了装甲部队增援,还额外牵制了28个德军师防守巴尔干和意大利。但由此说功劳全是盟军的,那也说不过去,这是因为:
第一,诺曼底登陆前,德军在东西两线部署的兵力基本相当。年6月前,德军在东线部署了个师,比先前减少了25%;而在西线,加强到57个师,几乎是以前的两倍,加上防守意大利、挪威以及巴尔干等地区兵力加起来也有71个师,西线总兵力也达到个师,还有盟军需要与德国海空军在英伦三岛以及大西洋上的作战,这样算下来,苏军和盟军要打击的德军数量基本相当。
第二,苏军前期歼灭德军主力太多,为德军走向失败打下基础。任何事物都有因果关系,欧洲战场的胜利,并不是说盟军登陆诺曼底就能马上改变战场态势。在这之前,德军由于在东线几场大战损兵折将,主要兵员和主战装备都消耗得差不多,盟军登陆诺曼底时,隆美尔甚至想找一个齐装满员能打仗的装甲师都找不到,可想当时德军的处境并不太好。
第三,打败德国,是盟军和苏军联合作战的结果。有资料显示,苏军在年展开大反攻时,盟军提供了大量的火车头、车厢和卡车以及各种作战物资,可以说,没有盟军的装甲支援,也就没有苏军的强大反攻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有盟军的物资援助,苏军才会实施一系列的战略反击,并付出重大的牺牲。即使到了最后一战柏林之战,苏军仍然付出了几十万人的伤亡。从这个层面讲,没有苏军的重大伤亡和战斗力,盟军再强大的装备援助也等于一堆废铁。
总结: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任何想把盟军与苏军共同战胜德国的事实抹掉都是徒劳的。一方面,历史事实客观摆在那里,德黑兰、开罗、波茨坦、雅尔塔四场联盟会议记录在案,哪一场会议都是历史最好的见证。另一方面,在欧洲战场共同打败德军的盟军和苏军将士也不允许有人忘记这段历史。
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z/10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