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中国和伊朗的千年交往史,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发布时间:2022/8/24 17:31:44   点击数:

古代丝绸之路连接着很多伟大的文明。波斯文明(伊朗)就是其中之一。中华文明和波斯文明之间的交流历史悠久。按照中国的史料,早期交往主要是官方使节之间的交往——当然不排除有商贸上的往来,或者有中东商贾冒充使节进贡实则从事商贸活动。唐宋时期,两国交往达到一个高峰,除了使节往来,还有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

一、中国波斯古代交往

按照现有的史料,早在先秦,就有汉人定居西域。公元前2世纪时,汉武帝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由此打通了中西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中原汉族开始更多地定居西域,中国和波斯之间的了解开始增加,中国对于中东的了解几乎都是通过波斯和中亚获得的。

东汉永元九年(97年),皇帝派遣甘英出使西域和大秦(罗马帝国),甘英最终来到了“条枝”(今两河流域),另一个说法是甘英到了波斯湾,因为没有船只以及可能受到当地人的欺骗没有能到达罗马帝国。

古代的一带一路

中国自古就是保持大一统的大国,盛名远播。到了唐朝国力兴盛、经济发达、文化更是达到了顶峰。公元年,大食国的穆罕默德派遣使节出使波斯、拜占庭等西方国家,同时也向唐高宗派来使节。唐朝在西域长期统治,和波斯交往密切,对于波斯情况也了如指掌。

公元年,阿拉伯人入侵波斯萨珊王朝,波斯王子俾路斯远赴长安向唐朝要求提供军事协助。唐朝于是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公元年,唐又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公元年到年,俾路斯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唐高宗授予他右威卫将军。

宋朝政府也礼尚往来,对于波斯使者除了赠予丰厚礼物,还对其加官进爵。

除了政治方面的交往,中国与伊朗的商贸自古往来频繁。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密切商贸往来。

甘英出使假设线路

唐朝时期,来中国经商的人特别多,长安成为了当时的国际性经济、贸易大都会。那时,在长安的外国商人多达万人,其中包括不少波斯商人,虽然波斯已经亡国于大食,但是波斯人继续充当水手和商人,往来于波斯和唐朝之间。另外广州等地也有大量波斯的商人。

中国的商人也积极走出国门,唐朝时期,中国商人足迹遍布中东各地,如阿曼、西拉甫、巴格达、亚丁等。当时中国商人带往波斯、阿拉伯国家的货物,主要是丝绸、锦缎、瓷器等中国特有的物品。

宋朝时期,波斯商人云集泉州,甚至还输入意识形态,修建了三座清真寺,一方面显示了中国海纳百川,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给宋朝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例如阿拉伯裔占城人蒲寿庚,在泉州一度生意做得很大,还掌握当地军事和政治,以及大量船只。但是在元朝进攻宋朝的时候,背叛了宋朝,杀死了很多宋朝皇族。

投奔唐朝的萨珊君主

波斯人定居中国,仰慕中华文明,出现了不少很高中文造诣的学者,例如唐代的李彦生和五代时期的李珣。不少人还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汇集成书,《故事的链子》一书就是由此而来,书中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工艺、绘画、物产、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

而中国商人在波斯与当地居民、商人接触的过程中,也留下了不少珍贵史料如《岭外代答》、《诸蕃志》之类,虽然不是完全准确,但是对于波斯的介绍还是很有价值。

贸易往来和官方交往,除了给双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外,为双方文明的交往以及增进彼此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伊朗近代交往

进入近代,中国和伊朗都遭到了西方的侵略。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着西方列强接踵而来,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古代波斯商人

年至年英法俄美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让中国坠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从年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了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使神州大地满目苍夷。

伊朗近代命运也是十分悲惨,主要遭受两个国家的侵略,一个是英国、一个是沙俄。年第一次俄伊战争爆发,伊朗战败,割地赔款。伊朗向英国求援,反而被英国玩了一道。年,英国为俄伊调节,迫使伊朗签订《古丽斯坦条约》,“这是一个对伊朗非常不利的条约,该条约再次确认原高加索地区各行省绝大部分的丧失,禁止伊朗海军在里海地区的存在。”

年第二次俄伊战争爆发,英国和法国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沙俄后又发动了英伊战争。多次战争的发动,让伊朗国力受创,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近代的伊朗也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巴列维国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两国分别出现各自的领袖带领本国赢得独立。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伊朗巴列维王朝开创者礼萨·汗国王,他进行富国强兵,实行“第三国外交”理论,主张与和伊朗并无利害冲突的第三个世界性大国接触交往,作为对俄、英的牵制,最后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取得国家独立。

三、中国和伊朗独立后的交往

中伊各自获得国家独立之后,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双方交往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整个50年代,双方政治上几乎处于“冷漠状态”,这是由当时冷战大背景所决定的。当时的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与苏联关系密切。而伊朗在年政变之后,为美国的附庸和同盟,自然不愿意和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外交关系。但是两国商贸往来还不是不错的。年至年,中国对伊朗的进出口总额至少达到了近万美元。

到了60年代,中伊关系开始转圜。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和美国都成了中国的敌人。年美国不再向伊朗无偿提供武器转而出售武器,这样伊朗国王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年开始,伊朗不再在联合国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改而投弃权票。虽然两国没有建交,但是中国从伊朗进口总额,60年代是50年代的20多倍。

两伊战争

70年代,两国关系出现了质的飞跃。年伊朗公主什拉芙·巴列维和法蒂麦·巴列维相继来中国访问。同年8月17日中国和伊朗分别在北京和德黑兰同时发表《联合公报》,表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年10月伊朗国王特别强调:“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都长期存在。这些已建立的关系不仅应该恢复到过去的最高水平,而且应该更进一步发展,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80年代中伊关系进入“调整和发展”阶段。中国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进入蜜月阶段。而伊朗也发生了两件大事,使中伊关系进入另一种状态。一是年的伊斯兰革命,二是年爆发的八年两伊战争。对于两伊战争,中国采取中立和积极劝和的立场。年以前,中伊关系一直处于低谷。为改善中伊关系,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稳定与世界和平,中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改善与伊朗关系。到年5月,伊朗总统哈梅内伊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是自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国家元首首次访华。整个80年代,中国对伊朗的进口额持续增加,尤其是在石油原油领域;同时,中国向伊朗出口各种各样的制造业产品和原材料,包括机械、纺织品、化学制品等。还帮助伊朗建设发电站、纺织厂、轻工业工厂等。

中伊合作有广泛前景

90年代中伊关系持续发展。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重视伊朗,把它作为是继伊拉克之后在海湾地区潜在的合作伙伴,伊朗也把中国作为获取武器和国际支持的重要国家。90年代,中伊两国的政治交往、经贸合作比80年代有明显的加深,尤其是经济总量方面有了不小的增长。伊朗因为受到美国持续的制裁和打压,与中国的关系也加深了。

进入新世纪,中伊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伊朗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突破西方国家围堵,发展全面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伙伴。尤其是美国中国和伊朗都痛下狠手,无论中国伊朗怎么做,美国都不放过的情况,中国和伊朗友谊反而因为放弃对美国的幻想和顾虑进一步加深了,通过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综合国力。伊朗也是中国一带一路策略的重要支点。甚至签署了“25年全面合作计划”。可以预见,未来两国交往和合作会进一步加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z/1014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