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建筑 >> 影评评逃离德黑兰在这个充斥着灰色
这个世界,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处于灰色地带之中。
在最近热映的《神奇女侠》中,戴安娜从小就一直认为只要打败了战神阿瑞斯,世界就会重新回到和平中,但这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
一场战争的爆发,永远都不是单方面的责任,就像片中的史蒂夫说的那样,有错的并非只有某个人,而可能是我们,人性中那些无法避免的贪念,仇恨促使着人们去侵略,杀戮。
戴安娜最终因为史蒂夫的英勇就义而再次拾起了对人类的希望,她选择相信人类,选择守护他们,这显然是好莱坞大团圆结局的需要,导演选择用爱这个无上的力量来击退一切现实中棘手而又无法调和的矛盾。
这很美好,也很梦幻,然而真实的世界,远不是只要心中有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
人性是复杂的,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对错去给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下定义,因为这种草率的判断大多是偏颇的。
近段时间在欧美很多国家密集的发生了好几起暴恐事件,一方面我们谴责那些极端组织丧心病狂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人变得如此的嗜血和残暴?真的就会有那么多人放着和平的日子不过,跑过来通过自杀袭击的方式来吸引眼球么?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对于这一类的事件,我看到的很多观点说,这都是欧美这些国家活该,谁让他们当年各种干预中东国家的内政,还掠夺人家的资源,人民过的水深火热,自然就会找这些罪魁祸首报复,这话是有道理,但这也并非是这些极端组织可以草菅人命的正当理由。
就像我上文说的,当一切事情不再非黑即白,我们到底该如何判断?剥夺无辜民众的生命自然是必须要制裁的,但终点在哪里?矛盾的激化终会造成一个又一个悲剧,如果一味的逃避,而不是正视自己的过去和对方的诉求,那最终,只会酿成新一轮的灾祸。
今天推荐的电影是根据年发生在伊朗的一次震惊世界的人质拯救事件改编的,影片在当年的奥斯卡上一举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奖项,导演也凭借此片成为继梅尔.吉布森以后第二位通过导演电影获得最佳影片的演员,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本片便是由本.阿弗莱克指导并主演的《Argo》,中文译名《逃离德黑兰》。
年的世界,正处于美苏冷战的中后期,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核威胁的阴影下。在这之前的二十年,欧美国家为了能够有更加雄厚的实力与苏联抗衡,而不断的通过干涉他国内政来掠夺资源,在这其中,伊朗等一系列中东国家便是最大的受害者。
连年不断的战争和动荡,加之当时被英美扶植上台的伊朗王巴勒维的昏庸无道,导致伊朗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终于,在年,压抑了许久的伊朗人民终于爆发了,通过暴动和抗议,他们强行将巴勒维从领导人的位置拽了下来,并拥护着霍梅尼成为了新任的领袖。
被拉下马的巴勒维自知如果再留在伊朗国内势必性命不保,于是便去请求美国的政治庇护。得知此情的伊朗人民异常愤怒,他们纷纷冲到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抗议,要求美国将巴勒维引渡回伊朗。
为了达到目的,狂热的伊朗反政府分子不惜冲入大使馆,通过扣留大使馆的美国公民来威胁美国当局放人,在这当中,有六名美国工作人员在反政府分子冲进来前便逃离了大使馆,但在当时戒备森严的伊朗,他们根本无法安全的离开,为此,美国方面和加拿大积极合作,开展拯救计划,尽一切努力开始了人质救援行动,影片便从这里开始了。
不得不说,虽然演技上经常被评价“面瘫”,但大本在导演的功力上绝对是娴熟且经得起考验的。导演成功的规避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雷区,没有将一出救援大戏拍成流水账,而是通过层层的结构设计,
直至将影片推向最终的高潮。观众在其中会不自觉的被代入到情境之中,跟着中情局特工托尼一起展开他的救援计划。
托尼作为中情局特工坚持着自己的人质拯救计划,他有着国家公务人员的无私敬业精神,同时,他又是一个孩子的父亲。
导演没有刻意的煽情,或者烘托托尼与家人的复杂关系来博取同情,而是简单的通过两场戏,直接但准确的展示了家庭在托尼心中的重要性。
一次是托尼给儿子打电话,因为他与妻子处于分居状态,所以只能通过电话来了解儿子最近的生活。
托尼询问儿子在看什么节目,然后自己也将电视调到了那个台,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却也表现出这个父亲多么积极的想融入孩子的生活,想更加的了解儿子。
第二次是在托尼即将开始营救任务时,他在洛杉矶机场给儿子寄了一张卡片,大意是说自己不能陪他过生日了。两次展现托尼和儿子的戏,都很简单,但是这个爱子心切的父亲形象却真实立体的树立在了观众面前,我们会与之共情,为他担心,与其同呼吸共命运。
主人公托尼的出场,是在影片开始的第十分钟,理论上,在整部电影的第一部分,即建置段落,应该在开场便交代出主要人物。导演之所以要让托尼在这样一个位置出场,自然有他的设计和考量。
故事的前十分钟,导演为观众还原了伊朗人民大闹大使馆的全过程,从对峙到冲突,再到最后的占领,观众可以看到大使馆里的工作人员们紧张恐慌的状态,以及伊朗反动分子的狂热和不顾一切。导演通过大量的手持运动镜头和无缝插入的当年现场真实影像,
将我们第一时间拽回了那个彷如人间炼狱般的现场,绝望和恐慌之感油然而生。一方面,这种处理方法有助于观众更好的代入到情境之中,另一方面,这也为影片后半部分的拯救段落做了铺垫,越是困难重重,最后的成功突围才愈显珍贵。
随着占领大使馆事件的结束,观众的视点被拉向了美国,一次以拯救六个美国签证官为目的的任务正在筹备中。导演在这一部分时不时的插入了一些当时真实的录像和街头采访,民众的激烈反应和媒体的捕风捉影,都为接下来的救援行动增添了紧迫感。
老实说,如果不是历史上真的有这件事儿,我真的不敢相信,这样一个拯救计划能够成功。在营救方案讨论未果的情况下,托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假扮剧组拍电影,将六个藏在德黑兰的美国签证官救回来。
在这个看起来非常疯狂和不实际的计划推进中,好莱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相信这也是学院的老学究们把最佳影片给这部电影的一个原因,不仅政治正确,还极大的赞颂了好莱坞在推动历史重大事件解决上的功绩。
导演很好的还原了洛杉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景象,那时《starwars》正风靡全球,各大制片厂也在经历了新旧好莱坞的交替阵痛后再次焕发生机。从年久失修的好莱坞标志,到华纳制片厂,每个细节导演都力求做到真实的还原。
为了将计划做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托尼联合好莱坞的两位大咖携手开始为“假”电影《Argo》造势。
在这其中,有一场剧本讨论会的戏十分精彩,导演通过交叉剪辑的方式,将整个段落的时空往复与《Argo》的剧本诵读会以及伊朗反动分子的暴力行动中,
一边是凭空捏造又略显浮夸的逢场作戏,一边是血淋淋的现实和人质的窘迫处境,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快速运动的镜头和反复的剪辑为此段落营造了一种既紧张又有些荒诞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
多说一句就是,这个假剧本《Argo》的人物造型,真的是完完全全的致敬了把星战和星际迷航,尤其是那个紫不拉几的怪物,不就是星战里楚巴卡染了个毛么?
随着人质救援计划的顺利进行,托尼终于来到了德黑兰。导演在这一部分通过不断的制造悬念来增加救援的难度,童工从碎纸机里逐渐拼出的逃亡者照片,六个美国签证官的恐慌和不配合,美国当局施加的压力,
这些都成为了托尼必须克服的障碍,虽然根据史实,当时并没有这么惊险,但导演适当的虚构很好的加强了影片的戏剧冲突,提高了故事的观赏性和观众的参与性。
要说整个影片的华彩段落,那必须当属飞机场逃脱的部分了。导演在此段落使用了大量的手持和小景别镜头,并通过交叉剪辑展现七个人过安检的部分和伊朗军方拼贴六个签证官照片的部分,很好的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观众全程被导演的悬念牵着,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z/9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