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在路上,在别处三辉旅行书单

发布时间:2019/12/31 15:13:56   点击数:

编者按:

国庆假期将至,相信不少书友安排了旅行计划,或者已经在旅行路上了。而“行走”也为不少作家和学者所青睐,更是新闻记者的日常。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着一片片相对陌生的土地,并在书写中完成对他者的认识和理解。

历年来,三辉图书策划并出版了不少与“行走”相关的作品。这次,我们精心挑选了五本图书,书写对象涵盖东南亚、中东、巴尔干半岛和北美,题材包括新闻纪实、思想随笔和虚构小说。这五本书以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在旅行前,不妨捎上一本书吧。文字所传递的力量必会使你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而如果你和三辉君一样,这个假期想要避开人群,静思独处,那么相信这些书一样会成为你有益的思考源泉。

01

巴勒斯坦新闻纪实深刻而沉痛的离散之书最动人的巴勒斯坦民族像

最后的天空之后

[美]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Said)著

[瑞士]吉恩·莫尔(JeanMohr)摄

金玥珏译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个世界,没有一天会少了巴勒斯坦人的新闻。他们的形象似乎被固定化了:要么是凶残的恐怖分子,要么是悲惨的难民。他们的真实境遇却鲜为人知。萨义德的文字连同吉恩·莫尔的摄影,描绘出了巴勒斯坦人另一幅感人至深的真实肖像。从以色列的建立到贝鲁特的陷落,巴勒斯坦人在连续的土地剥夺中流离失所,备受苦难。这其中也包括萨义德本人及其亲人的真实遭遇。但在这部苦难的流亡史中,萨义德也辨认出了新巴勒斯坦民族意识的萌动。巴勒斯坦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并不建立在流亡和受害者角色上,相反,它将根植于坚持、希望和被唤醒的共同体意识。

著者简介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Said,-)美籍巴勒斯坦人,文学理论家、公共知识分子,“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奠基者,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巴勒斯坦和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教育,50年代赴美国就学,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教授。代表性著作有:《东方学》(曾获美国国家书评家奖)、《巴勒斯坦问题》、《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和《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等。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萨义德为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争取平等政治权利和人权,并长期呼吁美国向以色列施加压力以保障与维护这些权利,被常驻中东的资深记者罗伯·菲斯卡称为巴勒斯坦人民“最有力的政治声音”。

02

巴尔干半岛旅行文学

史诗级的纪实文学典范

逾半世纪历久不衰的巴尔干必读文本

黑羊与灰鹰:巴尔干六百年,一次苦难与希望的探索之旅[英]丽贝卡·韦斯特(RebeccaWest)著向洪全,夏娟,陈丹杰译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内容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新旧欧洲的转折点,作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的命运截然不同。本书观照了自14世纪中叶至“二战”爆发这漫长岁月中的巴尔干历史。这片土地经历过什么?为什么会蜕变为浸透鲜血和仇恨的信仰之地?一连串难解的谜团和苦难又是否有迹可循?本书以作者巴尔干之行的沿途见闻为线索,追溯了巴尔干历史上缘于民族、宗教、地缘等因素的内外政治纠葛与军事冲突;也在对当地居民生存现状的见证中,力图揭示当地各民族命运的悲剧之谜——巴尔干苦难之人的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为神圣牺牲的、如鹰般汹涌的渴望,他们祈盼着,犹如被献祭的羔羊以毁灭的姿态达至永恒。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指引巴尔干人超越苦难,也滑向了悲剧的深渊。著者简介丽贝卡·韦斯特(RebeccaWest,—),英国文学家、文学评论家、记者、旅行作家。韦斯特终身致力于女权与自由主义的社会改革运动。年以来,其生平事迹两次被改编并搬上话剧舞台;年凭借文学成就获封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荣誉院士。韦斯特著作等身,另有《叛逆的意义》《溢出的泉水》《思想的芦苇》《真实的夜晚》《士兵的归来》。《黑羊与灰鹰》被公认为韦斯特的代表作品,《士兵的归来》于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其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畅销世界。

03

北美思想随笔

一份美国文化的观察笔记

在生活与文字中追寻自由、理性与精神独立

我的自由源泉:波士顿笔记罗四鸰著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内容简介

本集收录记者、自由作家罗四鸰的生活随笔、书评和文化观察笔记数十篇。生活、读书以及由此二者带来的对善的寻觅,共同形成了罗四鸰的自由源泉。

怀念野蛮时代的卢梭、带着“傲慢与偏见”的阿伦特、20世纪90年代的全民偶像Beyond乐队、新近发生的波士顿爆炸事件……无论书写何物,罗四鸰的文章始终起自美国文化,终于对中国的思考,省思历史的同时不忘观照当下。她将自己真挚而潇洒的情感与思考付诸笔端,字字较真,入情入理,凭着文字向内心纯真的善意靠拢。

著者简介

罗四鸰,曾任《文学报》记者,任职期间采访多位诗人,专注于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报道和研究,现旅居美国波士顿。作为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她采访过孔飞力、高耀洁、欧逸文、阿扎尔·纳菲西、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等对当下中国乃至寰球有深入见解、对其发展有所助益的专家和作者。另著有《波士顿情书》。

04

东南亚人类学随笔

一个充满惊喜与苦痛的世界

一个饱受苦难的文明古国的当代生活

以人类学眼光叙写惊心动魄的柬埔寨经验

柬埔寨旅人刘绍华著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内容简介在柬埔寨,风光秀丽的巴萨河畔,人们脸上常见神秘的微笑,但人口拐卖、赤贫、文盲,以及内战的后遗症亦如影随形;当地人央求国际组织为其修缮寺庙,年轻的和尚却对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动;来到这里的外国人,既有国际组织志愿者,也有自我流放者和淘金者……年,刘绍华加入“台北海外和平服务团”,提着一只皮箱便来到柬埔寨,在那里生活了两年。之后,她以人类学家的视角、散文家的笔法写下自己的柬埔寨记忆:这是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走向全球化的同时仍有美丽的“非现代性”残存。这里是“天堂与地狱的写实,就如同吴哥窟的石雕故事一般,上演着人世历史中的喜怒哀乐、罪与罚、堕落与超脱”。著者简介

刘绍华,人类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其著作《我的凉山兄弟》英文版获年第一届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中文繁体版获年《南方都市报》年度十大港台好书、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大奖,中文简体版入选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年度好书与年度社科类好书、“腾讯·商报华文好书”年度评委会特别奖。

05

全球虚构写作

穿越不同地域和历史的虚构写作

以亚裔视角呈现跨文化精髓的短经典

船[澳]黎南(NamLe)著小水译三辉图书/外研社内容简介在艾奥瓦参加作家工作坊的越南裔男子南,尝试挖掘父亲早年在越南的生活经历,并将父亲痛苦的记忆用作文学素材,此举加深了这对充满隔阂的父子间的羁绊与传承。之后的几篇故事,叙述者和视角在不同主人公与时间地点之间切换:广岛、纽约、艾奥瓦,哥伦比亚的贫民窟、德黑兰的街巷,澳大利亚的小渔村、南海上岌岌可危的难民船,风度翩翩的诡异少年,上了年纪、孑然一身的纽约画家……最后回到叙述者的故乡越南。黎南从亚裔移民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移民的种种记忆、想象和经验。七篇故事,共同构建了一部关于回忆、痛苦和再生的移民多重奏。精致短小的结构,大师级的语言,发人深思的主题,所有这些元素在七个短故事中得到了完美呈现。著者简介

黎南(NamLe)越南裔澳大利亚籍作家。年出生于越南,不到1岁时便随家人坐船逃难到澳大利亚,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职业,年开始专业写作,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曾任《哈佛评论》虚构类编辑。年发表处女作,作品被编入《年美国最佳非必读作品》《年最佳澳洲小说》《年美国最佳新声》等。年,短篇小说集《船》出版,好评如潮,囊获诸多文学奖项和媒体好评,被翻译成至少14种语言在全球出版。

黎南认为旅行与写作/阅读非常类似:以不一样的眼光见识不一样的事物、地方、情境和人。普利策奖获得者玛里琳·鲁宾逊认为黎南的出生背景使他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敏锐的感觉”,也给了他一种不同寻常的认同的能力:“他似乎从来没有从外部去看待他们。”

欲了解更多三辉图书信息,







































白颠疯图
白颠疯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y/9510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