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佳篇共享丨从边缘人到大帝阿拔斯一世与他建

发布时间:2021/11/14 15:02:50   点击数:
古波斯帝国曾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在中古以前,波斯文化的影响力覆盖着从东北亚草原到小亚细亚的大半个欧亚大陆,甚至在罗马帝国内部也有大量波斯宗教的信奉者。这片土地上的人在今天坚持称自己的国家伊朗,因为这个词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雅利安”。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与文明,有着怎样曲折复杂的历史,又怎样演化成为今天的伊朗?《伊朗四千年》这本书给出了一个简明又清晰的答案。——施展★伊朗,动荡中东的核心地带,神秘古老的东方国度,中国长期的的盟友和伙伴。它曾是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有着不输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程度,却在西方视角主导的现代社会被严重低估。★伊朗是复杂、矛盾、神秘的。他们如何形成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与周边形成这样的地缘政治格局,这与它悠长、曲折又富有魅力的历史息息相关。★年历史的发展,6种文明的碰撞,18个朝代的交替更迭,众多传奇人物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一一呈现,成就了这本全面、精彩的伊朗通史,这幅关于伊朗历史脉络的全景图。★两位作者一位是伊朗前设拉子大学和德黑兰大学校长,一位是法国知名中东史学者,两人合力撰写,兼顾东西方视角。★作者查阅大量史料,采取叙述性的写作方式,使这本严肃的学术性书籍既情感丰沛,又趣味盎然,堪称伊朗版“史记”。听闻噩耗,悲痛欲绝的穆罕默德沙命人将儿子的尸身葬在阿尔达比勒的家族陵寝中。此时,他只得只身面对朝中虎视眈眈的各大派系。他决定首先号召上下一心,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威胁。在众人的抵制下,本身几近失明的他同意将自己的三子阿布·塔利布·米尔扎而不是生活在呼罗珊的二子阿拔斯立为新王储。在这一决定的背后是奇兹尔巴什派系间的政治游戏,他们早已在宫中自行分配各种封赏和头衔。自年,这些派系开始为哈马丹总督的职位任命剑拔弩张。与此同时,鉴于呼罗珊自年成为自治省,阿拔斯被当地埃米尔推举为“苏丹”。而沙王“被遗忘”的这个二儿子的所在地成为一个新的权力中心。当前,哈姆扎·米尔扎之死使王位空悬,年轻的阿拔斯王子以顺次排列比弟弟阿布·塔利布·米尔扎更有资格成为继承人,他昂首阔步地进入政治角斗场中。呼罗珊的两个奇兹尔巴什派系(赫拉特的沙姆鲁和马什哈德的乌斯塔吉鲁)为争夺监护权针锋相对。最终乌斯塔吉鲁胜出:他们的首领——马什哈德总督莫切德·戈利汗借此包揽所有利益。事实上,年轻的阿拔斯尽管聪慧,但因远离政治核心而不为人所知,莫切德·戈利汗自忖通过加入合法继承人的阵营,便可因对年轻的阿拔斯的支持从地方层级跃入国家层级的政治跳板。于是他充分利用了国家的混乱状态、众多城市的反叛、推选王储的不合法性,以及国王的懦弱无能,后者此时在其余党的怂恿下,带领三万人马前往伊斯法罕,企图展开一次冒险的军事行动。莫切德·戈利汗自拟了一道圣旨,使自己成为阿拔斯的唯一代理人,之后在区区两千人的跟随下朝加兹温进发。沿途他颂扬呼罗珊苏丹的美德,令他的队伍不断壮大,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便进驻王宫。莫切德·戈利汗向穆罕默德沙的支持者派出信使,敦促他们与自己联合,却遭到拒绝。此时,国王的军队自信满满,为歼灭反叛者浩浩荡荡朝加兹温挺进,却没有察觉他们正渐失民心。中途,他们因士兵潜逃,倒戈向阿拔斯阵营而流失了半数人马。在距离都城几个帕勒桑21的地方,国王所剩不多的信徒也弃他而去,与阿拔斯的支持者会合。穆罕默德·科达班达的统治就此落幕。宽厚仁慈的阿拔斯到他父亲的营帐中探望了他,以平和的方式在加兹温向他致以敬意。这个少不更事的阿拔斯是否将采取一种全新的治国策略呢?当前国家在对立集团的撕扯下已四分五裂,并承受多重压力,面对被奥斯曼人与乌兹别克人征服的威胁。即便宗教人士没有直接参与权谋角力,那些能够废立国王的奇兹尔巴什却依旧大权在握,甚至公然行使王权。莫切德·戈利汗会轻易将权力让给一个孱弱的少年吗?奇兹尔巴什埃米尔们将自己的权势视为天经地义,极力反对任何对他们影响力存在潜在威胁的改革。面对这循环往复、一再上演的历史情境,被人们看作柔弱可欺的阿拔斯该何去何从呢?在国王专制的中央集权与氏族派系及其关系网代理君权之间,他是否真的有选择的权利?进行实质性改革的时机是否已经到来?沙王是否终于可以让伊朗向这个对它不甚了解的新世界敞开大门?年10月1日,当阿拔斯一世沙在莫切德·戈利汗警觉、僭越的目光下登基时,这位被遗忘的呼罗珊年轻王子尚不满十七岁。他如囚徒一般,没有任何权力,仅有的盟友便是被莫切德·戈利汗姑且容留的几个沙姆鲁族人,他能做的只有忍气吞声,保持沉默,在伪装自己情感的过程中学习为君之道。当前,莫切德·戈利汗在乌斯塔吉鲁部族的支持下实行最高统治,他甚至住进了旧王储的宫殿。为了可以更好地给自己的盟友分封官爵,他决定圣旨上不仅要盖国王的印玺,还要盖他自己的印章。他自信能将这个无足轻重的青年永远拘禁在傀儡的位置上,他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当众驳斥沙王。一晚,因他点名的一名萨非公主被阿拔斯拒绝,莫切德·戈利汗扬言称:“萨非王子多的是。如果阿拔斯不合适,可以另择他人!”阿拔斯听说了这些话,丝毫没有公开回应,而当他的“恩人”无视他的意见,命令逊位的沙王及其一家返回加兹温以备不测时,他也没有表示质疑。乌兹别克人对呼罗珊的入侵将加速事态的发展。阿拔斯一世对这个行省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在赫拉特还居住着对他来说亲如骨肉的人,那便是要塞总督阿里·戈利汗·沙姆鲁一家,因为他们曾在阿拔斯一世被人弃之不顾的少年岁月对他悉心照料。因此,阿拔斯敦促莫切德·戈利汗尽快御敌。然而,后者却在城市被围的十一个月中按兵不动……直到听说要塞陷落,他的潜在对手——阿里·戈利汗·沙姆鲁总督也因此丧命,他才同意出兵援助幸存者。意识到莫切德·戈利汗的见死不救是有意为之,阿拔斯便下定决心要除掉他。他与四位奇兹尔巴什领袖联手,邀请莫切德·戈利汗参加一场纵酒狂欢的晚宴。第二天,年7月23日,莫切德·戈利汗的尸首被发现,他是在国王营帐中被杀死的。阿拔斯以这样的方式得以自由起飞,并成为后世著称的阿拔斯大帝——一个融强烈救世主色彩的宗教与政治方略于一身的三百年苏非教会的“第十一代完美宗师”。获悉莫切德·戈利汗的死讯,克尔曼、法尔斯和其他几个地区行省纷纷骚动。那些早已习惯于无视中央权力的总督只有在获得更多好处的前提下才愿意归顺王权,当前他们策划谋反。与此同时,乌兹别克人采取了更猛烈的攻势,继续出征赫拉特已不可避免。而奥斯曼一侧,借高加索地区掌权者的反叛活动,他们大胆进犯,攻进了这一地区。如此,他们占领了洛雷斯坦省的门户城市哈马丹和纳哈万德,并朝都城加兹温逼近。面对无法同时招架的多重危机,年仅十八岁的阿拔斯毫不畏缩。他力排众议,决定在平定内乱之前,首先要不惜代价扫除外忧,而其中奥斯曼的问题更是刻不容缓。为此,他派出了一队由阿尔达比勒总督带领的使团前往君士坦丁堡。这位总督的使命是与对方协商拟订一份可持续的和约,即便条款对伊朗极为不利。在为期一年的和谈后,阿拔斯沙于年3月21日依照制定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向奥斯曼帝国出让包括大不里士在内的阿塞拜疆西部地区、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众多高加索城市、库尔德斯坦一部分地区和包括纳哈万德要塞在内的洛雷斯坦一部分地区。在这之后他宣布:“我们今天被迫后退,但这些行省不会永远丧失。在全能真主的帮助下,它们将在不久的将来重回吾辈之手。”军事行动可以暂且放一放了。当前他需要对处于革命边缘的内部进行整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具有前瞻性的治国天赋得以充分展现。他心如明镜:各个派别意图分散中央权力,从而削弱君主权威,乃至威胁国家的存续。一名颇具影响力、毛遂自荐接替莫切德·戈利汗的土库曼人穆罕默德汗·土库曼为此付出了代价,阿拔斯利用各个派别之间的争斗将其处决。这是他在击破奇兹尔巴什豪门势力的道路上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穆罕默德汗·土库曼的头颅被插在一根竹竿上在皇家营地中巡游示众,这便是这一步的绝佳象征。同样是为了应对这种状况,沙王提拔了一批至少会忠于自己的人在身边。与此同时,他贬黜、疏远了莫切德·戈利汗的旧部。一些年轻的埃米尔成了他的追随者,比如出身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奇兹尔巴什家族的法尔哈德·贝格·卡拉曼鲁,还有格鲁吉亚人阿拉威尔迪汗,后者从属于一个新兴派系——主要由基督徒士兵组成的古拉姆。阿拔斯在至年间擢升阿拉威尔迪汗为法尔斯省兼多个波斯湾行省总督,使他成为自己最重要的亲信之一。对于这些任命,即便他征求多方意见,最终的决定却都是由他个人做出的,这令惯于与国王谈判协商的王公贵族错愕不安。而阿拔斯心之所向的专制统治前景已初现雏形。然而,国家仍旧掌控在大埃米尔的手中,他们丝毫不将王权放在眼里。这一情势与法国曾经历的针对路易十四的投石党动乱有诸多相似之处。为此,沙王发起了一场全面清剿反叛者的激进运动,直到年才逐渐平息。其间,法尔哈德·贝格·卡拉曼鲁对沙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为阿拔斯“收复了”此前由阿夫沙尔军官控制的克尔曼,然后是吉兰、马赞德兰和呼罗珊。为回报他的热忱,并借此突出重功劳轻门第的用人理念,阿拔斯将他提拔为马赞德兰这一抢手的行省中的阿斯塔拉巴德的总督。他并不是个例,阿拔斯有意向他的信徒表明他很重视他们对其事业的作用,并以此敦促那些仍摇摆不定的奇兹尔巴什尽快归顺王权。那些此时仍未看清他才是国家之主的人都被边缘化、刺杀或流放。这些人中最典型的几个就是曾参与杀害他母亲马赫德·乌莉娅并谋害他哥哥哈姆扎·米尔扎的那些人。这一针对过度强大的奇兹尔巴什实施的有力的、带有镇压性的甚或说有些血腥的政策带来了显著的成效:大埃米尔们意识到支持沙王比反对沙王更有利,因此开始各归各位,尽忠职守。沙王阿拔斯却并不满足于此,他担心自己的家族成员与反叛分子暗通款曲,于是下令将自己的父亲和弟弟关进阿剌模忒城堡——位于里海以南加兹温附近,哈桑·萨巴赫曾经的避难所,并对两个弟弟阿布·塔利布和易卜拉欣施以盲刑,因为这一残疾将令他们在“理论上”永远不可能登上王位。接着,他继续提拔重用更年轻、更顺从、更远离封建领主性质的新精英,同时将某些奇兹尔巴什首领拉拢回王权的怀抱中。如此,一个名副其实的论功排位并可按需罢免的精英群体诞生了。在这些极富专制色彩的政策基础上,他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创新,建立他的帝国。首先,他于年迁都。加兹温在他看来就像之前的大不里士一样,过于靠近边界,他选择位于国家中心的伊斯法罕作为权力的基地。这一战略决策不仅释放出国家复兴的强大信号,也令他可以借机展示他在建筑和整个艺术方面的品位。此外,考虑到人民大众需要高大的形象和鲜明的符号,他重新审视了对他权力基础和展示都十分必要的服装礼制。曾几何时,那个呼罗珊的窄额头、蓝眼睛、鹰钩鼻、身材瘦长的内向少年已经被忘得一干二净,他一手打造的新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现在的他是一个拥有光荣历史的国家的君主——手扶剑柄,身着混合了金银线的华丽丝质服装,头戴一顶嵌有祖母绿、红宝石和钻石别针的沉重包头,腰带上插着一把闪烁着珠宝光芒的弯刀。然而,随着年岁渐长,再加上军营里简陋的生活条件,当他既不需要接见外国使节也不必彰显尊贵时,他会首选最平常的棉麻服装,宽松的长裤和夹袄。他也偶尔如此穿着微服私访,前往小酒馆直接倾听民意,体察民情。可以说,针对权贵阶层,他美化自己的官方形象,展示奢侈豪华的一面,而对于其他人,则展示自己平凡、谦卑的一面。他的大胆求新也渗入这一看似肤浅的形象塑造中来。他一反当时的流行时尚,将自己下巴上的胡须剃掉,只留下嘴唇上方向上翘起的髭须——这成为他特有的标志。作为潮流引领者,他很快被宫中群臣仿效,并受到诗人的歌颂,他们还称羡他的眉毛——男子气概的新象征,也是获得慷慨赏赐的新希望!皇家的形象并非他唯一关心的事情,他也希望在地区列强的野心面前伊朗能树起一个强大鲜明的形象。他选择太阳与狮子作为旗帜的徽标,在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中,太阳与执剑的狮子正是英雄力量的化身。他也没有忘记什叶派是伊朗的支柱之一,而他对国教的态度是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10014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