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读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7/18 16:21:16   点击数:
北京扁平疣医院地图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5/8593538.html

这两天一口气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边读的时候我也在边想:于我而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当有人问你“你是谁”的时候,你脱口而出的价值观是什么?一位孩子的妈妈?一位金融从业者?一位积极向上的人?......

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不一样,很感恩通过这本书,我可以花几分钟时间琢磨生命的意义,尤其是未来日子的意义及其对我的意义,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找到书中的共鸣,引导后面的漫漫长路。

作者维克托.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二战期间作为犹太人,他和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在集中营磨难了3年的弗兰克尔出来后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转移--命运

让我惊叹的在于命运弄人!

沉重的火车载着人进入奥斯维辛站台的时候,大家呼吸骤停,因为这个名字代表着所有的恐怖: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下车后大家由一名高级军官用手指点着站左边亦或是右边。作者挺直了腰杆军官犹豫数秒让其站了右边,后来才知道当天90%的人都被指向去了左边,而左边的人每人拿着一块香皂去了焚烧室.....

除了这种随机的指派,在集中营经常有一些名单的更迭,出现名单的人有可能被送入休息营也有可能是毒气室,没有人知道哪个是安全哪个是走向死亡,但一般情况下被转移的名单往往死亡率更大一些。这就导致大家为了争取自由和生存而不计手段地将自己或朋友的名字从旅客名单中划去,尽管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自己或朋友的胜出就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死亡。但往往命运弄人,你以为的安全其实是死亡。作者曾经就有一次在转移名单上,主任医生告诉他可以帮他划掉名单,但被作者拒绝了,那次转移作者被转移到一个没有毒气室和焚烧炉的集中营,而留下来的自认更安全的人因为爆发饥荒而死的更快。

这是否让你想起了“德黑兰的死神”?有一天,一名有权有势的波斯人跟一个仆人在花园散步。仆人喊道,他刚刚碰到了死神,死神还威胁他。他央求主人备一匹快马,好让他在当晚逃往德黑兰。主人答应了他,仆人飞身上马,疾驰而去。主人进屋以后,也碰到了死神,就问死神:“你为什么要吓唬我的仆人?”死神回答说:“我没有吓唬他,我看见他还在这里呆着,觉得奇怪,因为我本想今晚在德黑兰找他的。”

命运有时候不由我们自己决定,就如集中营那些想方设法把自己名单划掉的人,最后又怎么样呢?到最后你发现,往往你根本没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当下的我们是不大可能有机会体会作者那样炼狱般的生活,但生活抛给我们的问题却一样也不少。生活中我们常常喜欢憧憬,幻想着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要如何如何。但随着经历的越来越多,你都不知道未来和无常会哪个先来。所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这是本书让我最感动以及收获最多之处。前段时间刚把《原生家庭》看完了,这几年我们确实越来越容易把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一些潜意识中的习惯归咎为是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影响。很多心理治疗也是追根溯源,让我们和过去和解,和问题父母对峙,接纳现在的自己。

源自童年的创伤肯定会影响我们成年甚至一辈子的性格与行为。对于成熟之后的我们,其实更应该主动对自己后半生负责,而不是自怨自艾,把所有现在的问题和不顺都一股脑抛给童年,那是不负责。就如书中所说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最让人钦佩的是书中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的人。作者说这样的人在数量上可能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就算是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的环境下,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因此,作者分析: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

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于对美、艺术或者自然的追求。集中营中对宗教的信仰,对幽默、对艺术的追求,是他们昏暗生活中的一道光。面对生活抛给你的问题,把它当成是完善你道德行为的机会,运用它利用它,超越它。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信念的力量

书中作者是亲身体会到丧失对未来的信念与危险的放弃之间的密切联系。作者的号长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和词作家,有天做了一个梦,梦里清楚地告诉他年3月30日能够得到解放,于是他满怀信心地等待这个日期的到来,可随着日期越来越临近,解放的信号却丝毫没有,2月29日,号长突然病了,发高烧。3月30日,就是梦中声音告诉他战争将结束的那一天,他陷入了昏迷。第二天,他死了。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集中营在年圣诞节至年圣诞间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分析认为,原因不在于劳动强度增大,也不在于食物短缺或气候寒冷,甚至不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流行病,而是由于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许多人死亡。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情,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我和弟弟留守在爷爷奶奶家,有一年又面临和他们长达一年的分离之苦,我哭的不能自已。当时爸爸就随口说了一句“先让妈妈去把行李拉回来,一个月你妈妈就回来再也不出去了”。我这才松开了手。

从这天之后,我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用粉笔在木门上划一道杠,每天都在数还剩下多少天妈妈就能回来了。结局很显然,那只是骗我放他们走的一个说辞,他们并没有回来的打算,但我在等了30天后,面对这个结果,我有点失控了。不去上学、成绩下滑、生病.....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们的情绪变化对我们的身体的影响,尤其是负面的、放弃式的信念对身体的摧残。所以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只要有可能,你就应该告诉他为什么要活下去,一个目标就足以增强人战胜疾病的内在力量。

但,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大家物质条件的富足达到空前,而内心世界却极度匮乏,精神世界亦是极度混沌,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空心病”,无价值感强烈,觉得人生丝毫没有意义.....作者称之为“存在之虚无”。

生命之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你和你的命运无法跟任何其他人及其命运进行比较。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就如作者所说:有时你会发现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确定自己的命运,有时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

但无论如何,这位饱经磨难的智者告诉我们: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健康、家庭、幸福、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无论如何,我们的骨头架子都还没散掉。不管我们经受过多大的苦难,将来那都是一笔财富。

引用尼采的话:“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再次回到现实社会中,最近这几年,大家对心理学兴趣莫大,除了越来越多的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事件浮现在大家眼前,抛开身体疾病,心理疾病反倒成了人类最大的杀手。书中也有一个结论:即90%的酒精依赖患者都有深刻的无意义感,%的毒品依赖患者认为“生活中的一切事情看来都没有意义”。

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

找到生命之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热爱的事业;第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也就是说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最重要的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他会意识到,不论发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他把这不仅看作一个选择,而且是“担当自己生活重负”的责任,他能够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

这就是我对本书的感触和觉得非常有共鸣的地方,好的书值得作为枕边书反复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这样的经典佳作。无论在生命的顺境或是逆境,你都能从中,哪怕静静花几分钟思考一下,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那就已经非常足够了。

仅此献给需要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1013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