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绿皮书这部电影今年拿奥斯卡其实真不意

发布时间:2025/7/9 12:42:24   点击数:
《绿皮书》: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给个8分是没问题的,问题就是,好像有点太平淡了,可是好又好在平淡之中展开了一副美国风情画,没有搞得太煽情隆重,可称得上“些许隽永”。这和《阿甘正传》有些类似,但本质上全然不同。影片的设置和拍摄都相当的工整,完全是斯皮尔伯格式的标准拍摄手法,所有的对立性设置都是为了刻意戏剧冲突。比如黑人钢琴家和意大利裔落魄司机的共性,黑人艺术家和白人富豪们看似相互尊重却从内心深处的傲慢。这种冲突几乎是贯穿了全片,可是导演又总是适可而止,回避了对与错的争论。当然,剧作本身也没有用一种戏剧高光的时刻去改变那时候的状态,只是一种真实的复刻。然而从很大程度上讲,这部电影最终成功,更应该因为这不是一个完全政治正确的剧本,更像是用60年代“白人至上”的环境隐喻当前“黑命贵”的现实语境。尤其是在大雨中的那段唐的自述和车内托尼的冲话,都是很有启发性的。一个白人所理解的黑人群体,和一个当时有着高度自我认知和高级知识的黑人所理解的白人世界,其实他们是并没有交集的,仅仅是局限于各自的眼光来思考世界。说到底,现在大多数群体之间的冲突大多源于此,大多只是看到自己眼前的压迫,希望以此争取利益,可是这个利益是否真的和大多数人有关,这又是一个问号。很惊讶导演有这种超乎传统认知的思辨。但是回顾导演的履历其实你可以找出点线索——彼得·弗兰克是典型的喜剧导演,最有名的是那种恶俗喜剧,比如《阿呆与阿瓜》、《一个头两个大》这类恶搞低俗风格,金凯瑞和本斯蒂勒几乎就是和他合作最多的演员。不过你要知道,这种风格可是周星驰当时学习的样本,被香港本地化为“无厘头”,在之后形成了一套叫“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东西。所以,《绿皮书》的思辨风格不过是这种疯狂喜剧导演突然正经了一把,重新按照标准流程解构了一次传统故事,就好像我心目中周星驰真正的杰作《食神》一样。在一个很正传统的叙事方式下,重新设置了故事里的主角和冲突,用举重若轻的喜剧风格——其实维果莫森特这个角色就是导演很擅长拍的烂人——搞出了一部看上去有点寡淡,却又回味悠长的电影。这部电影今年拿奥斯卡其实真不意外,放在往年可能算是中规中规的一部佳片,但毕竟今年对手就那么几个,总不可能选《黑豹》吧。不过我觉得这部电影横向《逃离德黑兰》,找了一个商业片可以承载的方式来讲一个很讨巧的社会主题,呈现方式还这么学院派,诚然不会像真正的文艺片那么深邃,可是大众化电影原本就更值得鼓励。最后,香港翻译的《绿薄旅友》很有水平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1040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