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经济 >> 陈浩武从ldquo慕夏rdquo
就士游讲堂日本明治维新之旅行前讲座
(接上篇)
4、历史的转折
讲日本的“慕夏”传统,就是让我们可以看看日本人在怎么学习中国,他们从哪些地方汲取了中国文化的长处和优势,然后把它们融入日本文化。
但是,一向以中国为师的日本,为何突然一反常态,提出要“脱亚入欧”?
“脱亚入欧”的“脱亚”,有强烈的去中国化意义,本质上就是脱离中国,脱离儒家文明,就是要抛弃中国这个老师。原因就是因为17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工业国家生产力大幅度发展,形成一批技术先进、高度文明的国家。这种东西方巨大的落差,导致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高潮的兴起。日本和中国一样,都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严峻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看到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这使得日本的知识精英认识到,如果继续学习中国,就逃脱不了中国那样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命运。所以,日本需要重新考虑:是继续向中国学习,还是转过身来,向西方学习。这是日本人面临的一个问题。
中国和日本面临的危机,在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个危机称为“挑战—回应”模式,一个传统的古国,一个文明的古国,受到来自西方文明的挑战,你必须要回应这种挑战。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挑战—回应”史。中国的这种挑战发生在年,而日本的挑战发生在年,相隔只有16年时间。和中国的鸦片战争类似的事件,就是日本江户时代的“黑船事件”。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把战船开到江户湾,向江户开了一炮,用军事力量强制要日本开放,要把日本纳入整个世界文明的体系,而不能像原来一样保持封闭的状态。
5、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一个非常重要的东方思想家,他写了一本书叫《文明论概略》,据说在当时的发行量达到两百万份!《文明论概略》这本书在讲什么?这本书的核心是在讲文明是一个整体,文明是不能分割的。好比说,我们中国人面对西方的挑战,我们提出的概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中国人认为,虽然你在挑战我,虽然我看到你比我要先进,但是你的先进仅仅是坚船利炮而已,就文明来讲,还是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儒家文明是最高级的,是在世界的顶峰。你们这些夷人,都是野蛮人,虽然你们枪炮比我们好一点,战舰比我们好一点,这个不重要,我大天朝有儒家文化,这是你们所没有的东西。所以这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确立,就使中国人在对外开放上始终保持在只学技术的层面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福泽谕吉像作者摄于就士游日本明治维新之旅
但是,福泽谕吉在那个时候就告诉日本人民,文明是一个整体,西方的坚船利炮背后的体制和政治文明,才是能够造出坚船利炮的根本原因。你仅仅看到技术进步,而看不到技术进步后面的制度因素,你仅仅学习技术层面的东西,而不改变制度,是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的。所以,日本不能像中国那样,这个为体,那个为用,日本不能走这样的道路,必须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必须全盘西化。这就是《文明论概略》的核心思想。
福泽谕吉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不光是中国的失败,它其实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这种体系的坍塌,就是说,这种文化已经不足以引领中国人走向现代文明。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的崛起,应该是先改变人心,再改变政治制度,最后是器物和经济层面的改变,顺序应该是由人心问题再到政治体制,最后才是经济方面,不能改变这个顺序。”
今天来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对中国来讲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在整个回应西方的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和经济层面的改变,包括到今天,我们三十年改革开放依然如此,我们没有在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上有任何的变化,我们认为只要生产力发展,在器物和经济层面变化,这个国家就现代化了,其实我们和福泽谕吉的差距在这个地方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把福泽谕吉和张之洞来做一个比较。福泽谕吉坚定地认为文明是一个整体,而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洋务运动最积极的支持者,同时也是朝廷重臣,非常重要的人物张之洞,他的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的这套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动,我们在那个年代到今天是一点没有变化,我们依然还是这么一个状态。
福泽谕吉写了这篇文章,题目叫《有支那色彩的东西应该摒弃》,他说:“据说近年来中国采取了西洋的一些东西,但却止于器物层面,没有人关心文明的主义如何,不究其主义而单采用其器,认识只限于表面,就是没有进步的希望。”我觉得福泽谕吉其实是在给中国人看病,他非常尖锐地指出了我们的问题所在。
我们再把明治维新当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伊藤博文,和中国洋务运动领袖人物李鸿章作比较。在面对西方挑战的过程中,伊藤博文在做什么,在制定宪法,日本的第一部宪法就是在岩仓使节团出外考察回来后,由伊藤博文主导制定的,这部在年公布的宪法,也有人称为“伊藤博文宪法”。李鸿章在做什么呢?在搞洋务运动,一心一意在中国搞坚船利炮。这两个人物的比较,你会发现,在作为国家层面上,对未来愿景的设计,这两个人有极大的差别。
6、岩仓使节团
岩仓使节团可以说是日本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我们看这张照片,坐在中间的这个人物就是岩仓,他的身份是天皇身边的右大臣,是当时日本特别有权势的人物。旁边是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财政大臣,还有国务总理,他们这几个人出使西方,时间长达两年。他们去做什么?出发前他们确定的使命,就是要出访和日本有外交关系的15个国家,他们要去和这15个国家商讨修改原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结果他们第一站到了美国,美国格兰特总统接待了他们,他们和美国的总统及国务卿谈完了以后,岩仓使节团马上明白了一个道理:你要让别人承认你是一个平等的国家,首先你必须要变成一个和别人一样的国家。美国总统明确告诉他们的,你们不要在意这个条约上的平等和不平等,真正西方对你是否平等,首先是要你成为像西方一样的民主国家、自由的国家、法制的国家,这才是核心。所以岩仓使节团到了第一站,就明白了他们出使西方真正的使命什么。于是他们调整了访问目标,改为系统考察欧洲文明,确立日本的学习目标。
后人记载岩仓使节团访问欧洲,用了六个字:“始惊、次醉、终狂。”
什么叫“始惊”?福泽谕吉当时是使节团的翻译,他在写回忆录的时候谈到,岩仓使节团乘船到欧洲去,携带的什么东西呢?首先是带了一大串的灯笼,为什么带灯笼呢?因为他们以为欧洲像日本一样,晚上是黑灯瞎火的,为了方便这些大臣走路,必须要灯笼和蜡烛。还带了很多大米和面粉,他们认为到欧洲肯定没有吃的,要自己做饭。
结果他们到了欧洲,整个惊呆了,因为欧洲的街道上晚上灯火通明,欧洲王宫接待他们的宴会大厅像白昼一般,让他们特别震惊,他们觉得好笑,来的时候竟然还带灯笼!他们把带的几百袋大米和面粉,都交给一个在欧洲开餐馆的日本老板,他们原来以为到了欧洲没有吃的,结果发现喝的牛奶,吃的黄油、面包、牛肉,那种高档的宴会让他们深深地看到日本和西方的差距。然后他们了解到,这个迅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其实西方只用了4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虽然非常羡慕欧洲的现代文明,但是认为日本一定也会直追上去,这是他们所下的决心。木户孝允当时写信回日本说,我们到欧洲一看才知道,日本的文明和开放是非常低层次的,我们要重新学习。
“始惊”是为西方的物资财富而惊,“次醉”是他们高度地享受西方的物质文明,最后他们下决心,“终狂”,必须努力向欧洲学习。日本全方位地学习西方,就是在岩仓使节团考察回到日本以后所下的决心。所以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殖民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就要沿着这么一条道路走下去。
岩仓使节团到了欧洲访问,他们发现一个国家最高的文明是宪政文明,一个国家最高的文明状态一定是宪政体制,一定是议会体制,所以伊藤博文在那里就意识到要使这个国家国民上下一心,天皇和每一个日本人都能够为这个国家的前景去奋斗,必须要建立议会制度。岩仓使节团回到日本后,伊藤博文再次到欧洲去专门考察宪法。年,由伊藤博文起草,天皇颁布了第一部日本宪法。
然后是货币改革。明治维新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日本在年就制定了《新货币条例》,但是根据这个《条例》一算,日本没有足够的储备,没有钱,改不了。年甲午战争,年《马关条约》,中国开始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这些白银,大大增加了日本的硬通货储备,日本借此机会完成了币制改革。所以日本从年之后,就加入了世界黄金本位货币体系,成为全球黄金货币体系的成员。当年日本和俄国人打仗的时候,为什么它打败了俄国人,就是因为它作为世界黄金货币体系成员而得到了欧洲国家大量的信用贷款,给他们购买军火武器提供了支持。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使他逐步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年,日本完全取消治外法权;年,和英国缔结平等条约;年,取得日清战争的胜利,我们叫甲午海战;年,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叫日露战争。日本真的是强大起来了。
7、甲午海战
日清讲和纪念馆摄于就士游日本明治维新之旅
日清讲和场所摄于就士游日本明治维新之旅
这是下关春帆楼,旁边修了这么一栋新楼,叫日清讲和纪念馆,当年《马关条约》就是在这里签订。当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这种挑战模式的时候,中国人和日本人交了不一样的答卷,这个答卷就是甲午海战,就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近代中国的耻辱,也我们中国人学习西方方法的失败。
甲午海战,大清海军当时舰艇的排水量超过日本舰队,舰艇的时速超过日本舰队,但为什么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呢?
通过甲午海战,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只有技术的现代化并不是真的现代化,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宪政。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和社会制度的落后。
站在马关这个地方来遥想当年的状态,有太多东西值得总结。比如说当时看到日本海军的落后,日本天皇把自己家里的私房钱拿出来捐给海军,日本当时的国民把自己家里的首饰和金银都捐给国家,变成外汇去买德国的船只。中国呢?慈禧太后把海军军费挪用去修建颐和园,这就是差距!别人是全民同仇敌忾,我们是贪污腐败,连国家最高领导人都在贪污。
儒家文明的溃败必然导致亚洲秩序的变化,这个亚洲秩序的变化就是英国对远东政策的调整。在这之前,英国人是依赖中国,这个模式是殖民地+租界+清廷,殖民地就是香港,租界就是上海,清廷就是李鸿章。当时英国人用这种方式来维持它的远东秩序;但是甲午海战以后,英国人看到中国人不行,就把这种远东的主导权交给了日本。
8、两个美国人和两部日本宪法
我说的两个美国人,一个是美国海军佩里准将,由“黑船事件”,引发了日本的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也称为《明治宪法》;另外一个美国人就是 ,他作为一位五星上将,在年日本战败后担任美国占领军最高统帅,期间主持制定了一部宪法,就是年颁布的《日本国宪法》,也称为《和平宪法》。
先说第一部宪法。
明治政府成立后不久,年12月,以右大臣岩仓俱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使节团出使西方15国,明治重臣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随行。岩仓使节团出访之前,他们确定的使命,是和西方主要国家签订平等条约。为什么日本如此迫切追求与西方平等?是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有一个“破约攘夷”阶段。所谓“破约”,就是要重新修改当年德川慕府和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皇当年表达了强烈的“破约”愿望。而且正是由于“破约攘夷”,才导致幕府倒台,明治政府产生。所以明治精英们把同西方签订平等条约,看成是追求日本民族自强的第一件大事。
这部于年颁布的宪法,是日本基于现代立宪主义制定的首部宪法。随着幕府倒台,日本经历了“大政奉还”和“版籍奉还”,大名成为华族,武士成为士族,整个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一部国家大法来作为治国纲领。
宪法当时主要参考了普鲁士的文本。明治的精英们认为:日本的国情和普鲁士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由大大小小的诸侯组成的国家,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之前,有两百多个小邦国,而日本有个藩邦。
《明治宪法》的核心,是确立了天皇在日本政治权力中的核心地位。按照秦晖教授的观点,这是从“周制”走向“秦制”。秦老师所说的“周制”,是指的诸侯分封制;而“秦制”则是大一统。年,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在大阪举行了立宪会议,会议决定设立贵族组成的元老院,由元老院提供提案,授予天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
日本宪政纪念馆摄于就士游日本明治维新之旅
历史地看,伊藤博文主导的这部宪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部宪法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说它有问题呢,因为这部宪法主要学的是普鲁士,岩仓使节团这些人到欧洲去看了以后,他们觉得日本和欧洲的普鲁士这个国家最相像,也是封建诸侯制,所以他们特别喜欢普鲁士的宪法。普鲁士的宪法本来就有军国主义的病毒埋在里面,加上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叫北一辉,我们研究整个日本历史,不能忽略了这个人物。
北一辉这个人早期和孙中山和宋教仁关系非常密切,加入同盟会,他长期在中国的上海,直接介入了中国的革命。后来宋教仁被刺杀之后,他自己独立地成立一个调查团,想去调查宋教仁为什么被刺杀,日本驻中国的机构就把他强制遣回了日本。
北一辉在上海写了一本书,叫《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他在上海住在一个亭子间里边,每天喝清水,吃点饭团充饥,他是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这本书写完前七章的时候,他的弟子大川周明带回到日本,在日本中下层武官中广泛传播。包括像东条英机这些人,全部接受了北一辉的思想。北一辉思想核心是军事扩张,他认为,日本国民如此优秀,但是日本国土如此狭小,所以日本通过军事力量向外扩张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就是要去扩张,要去打满洲,打朝鲜,打中国。这就是北一辉的核心思想。北一辉的这种军事扩张主义思想,再加上日本宪法,导致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生。
年日本战败,是日本现代化民主转型的重要转折点。在美军占领军的主导下,推行民主制度改革。从相关资料可以看到,在年初, 将军就着手制定宪法,即以新的国民宪章取代《明治宪法》。美军在占领期间使用的《日本指南》就明确指出:“《明治宪法》是以普鲁士专制政治为父本,英国议会政治为母本,由摩萨和长州的助产士接生的雌雄同体的生物。”说明美国人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日本政治的症结所在。 将军在组织起草新宪法时,指导思想极其明确,就是要以体现英美保守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来取代日本的帝国制度。 将军在给宪法起草小组的信件中,明确提出制宪的三项原则:第一,天皇是国家元首,世袭,但天皇仅仅为国家的象征存在;第二,废止作为国家主权的战争权力,不批准成立日本陆海空军,日本军队不授予交战权;第三,日本封建制度将终结,贵族和华族不再享有国民之外的政治权力,预算模式仿照英国。
美国占领军司令部表面上要日本内阁自己修改宪法,但是他们自己也组织了一个专门班子在起草。后来日本内阁起草的两部修改宪法,都被占领军否定了,最后公布的《和平宪法》,仍然是美国人自己起草的版本。新的《和平宪法》,充分体现了美国式民主政治理念,特别是在序言部分尤为如此。有人评论,这是对美国《独立宣言》、葛底斯堡演说、美国宪法,以及战时两大宣言——《大西洋宪章》与《德黑兰宣言》的回应与共鸣。
有人说,日本的现代化转型没有受到基督教文明的影响,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看法。美国人给日本带来的第二部宪法,其实是给日本人带来了已经凝聚了基督教文明的现代政治理念,是一个从法老秩序转向神明秩序的过渡,是把英美保守主义和英美的基督教文明,通过宪法这种模式强制日本接受,使日本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文明国家。(完)
本文为年10月14日“就士游讲堂”录音整理,本次讲座为就士游“日本明治维新周年之旅”的行前讲座,主题为“从‘慕夏’传统到‘脱亚入欧’——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
本北京看白癜风好医院怎样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15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