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解读美国电影中的伊朗逃离

发布时间:2020/11/27 7:41:08   点击数:

文字/郭蕊

编辑/郭如婷

责编/马超颖李宛馨

最好的电影,也是最残酷的现实。

电影比文字更生动地记录了,一个社会是怎么样面目全非的成为这个社会。

不只是电影本身营造的声、光、画的效果,还有影片背后所裹挟着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一、政治环境·混乱不堪

电影开篇,用一场简练的“伊朗近代史”入门,为我们阐述了故事的背景。由于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干涉伊朗内政,安排了礼萨-巴列维当上了沙赫。礼萨-巴列维昏庸无度,自己过上了奢靡的生活却让伊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境地,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于是有了人民的反抗,战争的爆发。愤怒不堪的伊朗革命军和群众在街头举行游行示威,并且焚烧美国国旗,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达对美国的不满。

的确,伊朗人民以挟持人质的方法威胁美国政府的做法很可恨,观众们都十分盼望地看到TonyMendez能够成功救出那六个人。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伊朗人民攻占大使馆的诱因。文明的冲突从来没有停止,也不会停止,但我们也不能一昧地被电影中的爱恨立场牵着走,要始终保留自己的理性。

二、解救行动·困难重重

在混乱的环境中,六名美国外交人员侥幸逃出,随后躲进了加拿大驻伊大使家里避难。躲在加拿大大使家里并非长久之计,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把这六个人顺利撤离德黑兰。

但寻常的拯救方案都难以奏效,最后便派出中情局“撤离专家”TonyMendez用假拍电影的形式潜入德黑兰,前往解救。这种方法无疑是异想天开,万一不成功,那么被挟持的人将会变成七个。

外围的局势越来越紧迫,被销毁的花名册正被伊朗人民恢复,加拿大大使家里的女佣也发现了大使六名客人的秘密,TonyMendez无疑是在与时间、胆量、谋略、运气在赛跑。

美国电影从不缺失英雄主义,但是TonyMendez的精彩表现也实为这部影片中的一大亮点。他始终尽职尽责地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为这六名外交人员的生命负责。从方案被上司反对,到被六名外交官质疑,他始终保持着他的执着和坚持。

或许在国家间冤冤相报的怪圈里,仅靠孰是孰非的争论是永远不够的,更多的要依赖于我们每个人看似渺小的善良和勇气。

三、机场角逐·紧张万分

影片最后,更令人心惊胆战。从一开始机场女职员查询不到机票信息,到7人被伊朗军人拦住进屋审查,再到回过神的机场士兵驾车追赶即将起飞的飞机,把这场营救行动的焦虑氛围达到了极致。

当空姐宣告飞机离开伊朗上空的一瞬间,大家紧张的心情才得以释放,他们成功得逃离了德黑兰。飞机上阳光明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

结局是完美的,伊朗人质危机也结束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这场危机中丧失了生命,人性的惨淡也在这部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希望影片能够带给我们以觉醒,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也要紧紧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9677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