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豆瓣85用最ldquo假rdq

发布时间:2021/4/14 19:52:55   点击数:
为了蓄力春节档,本周的电影院已经没有新片了,好在更新的资源里有不少挺有看点的。比如这部去年在柏林电影节展映、也入选了北京电影节主竞赛提名的二战电影《波斯语课》,评价就相当不错。目前豆瓣有一万多人打分,评分还维持在8.5↓↓据说,身为制片国家之一的白俄罗斯本来打算用这部电影去竞争奥斯卡的最佳国际影片,但因为不是第一制片国家,不符合规则,所以只能作罢。乍看这部《波斯语课》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主创阵容里只有饰演男主角的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对部分影迷而言有一些认知度,他出演的《每分钟击》、《天上再见》都是8分佳作,还拿过法国凯撒奖最佳新人男演员。所以这部电影的高口碑,完全是靠戏剧性的设定,叙事的精巧,以及最终带来的情感张力。总体而言很有观赏性,是普通观众也会被吸引的“讲故事”型电影。影片的主题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求生欲”。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四处抓捕犹太人。一个犹太青年被抓到野外,用来满足纳粹变态的杀人狂热。为了保命,这位青年慌张地声称自己是波斯人,并且拿出了一本波斯语的限量版古籍作为证明。其实这本书,是刚刚另一个犹太人为了和他换半个面包才给的。纳粹一听这话倒是来了兴趣,刚好集中营里的一个德军上尉想学波斯语,现下正四处找波斯人。于是这位青年被带去邀功。从此刻开始,这位年轻人开始了真正的生死挑战。对波斯语完全不懂的他为了保命,想尽办法编造词根,试图让自己的“波斯语”看起来真实可信。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干活细心的他被派去登记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姓名册,于是就此发现一个妙招:用这些名字作为词根,这样就能编出更多的“波斯语”单词。靠着这个办法,犹太青年硬生生创造了数千个单词,而且还与德语的意思一一对应,相当于重新编造了一门语言。军官克劳斯也曾几次检验年轻人是不是在骗他,但每次这个小伙都能对答如流,于是渐渐产生信任,在私下也对他照顾有加。但后续的风波又来了,集中营里来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这场骗局似乎马上就要被拆穿......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历史上确有其事。生死面前,普通人也被迫成为传奇。这部影片在叙事上的精彩之处在于,很善于制造紧张感。从犹太青年第一次见到德国军官开始,他会不会露馅的疑问就贯穿始终,始终让观众悬着一颗心。上尉克劳斯总是使用突如其来的压迫式提问,在小伙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要求进行波斯语展示。第一次见面,指着书上的单词就要求现场翻译。所幸小伙在拿到书的时候现学了第一页的几个词汇。而就在以为可以过关的时候,上尉又立刻要求朗读书上的全文,小伙一下就懵了,不得不再编个理由说自己不会读写,只会口语。不过这也给自己创造了便利——后期教学只需要用字母音标来教单词,避免被要求写晦涩的波斯文字。这样的场景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突如其来的翻译要求、增加单词教学量要求,几乎不给准备时间,时刻考验小伙的反应能力。除了不断造词,犹太小伙还要时刻警惕自己有没有把词汇记错。比如某一次他不小心把树和面包都翻译成同一个单词,引起了克劳斯的极大怀疑。为了活命,他不得不把这门假语言刻进脑子里,病到晕倒都在喊“波斯语”。做到这样以假乱真的程度才让纳粹相信了他,捡回一条命。除此之外他还要面临其他纳粹士兵的监视和试探,很多怀疑他的人都在等待露出破绽,好以欺骗之名给他定最重的刑罚。当集中营里来了真的波斯人时,他要怎么安全蒙混过关?从始至终的紧张感到这里达到了高潮。至于最终小伙有没有安全逃出生天?其实影片开头就已经给了答案,就暂不剧透了。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波斯语课》当然也表达了残酷环境对个体异化、压迫之下个体力量的激发。一方面,影片的配乐、色调都偏压抑,创造了一种沉重和悲情的氛围。这种直接表现纳粹摧残生命的镜头,不需要任何台词就十分震撼↓↓另一方面就表现在人物塑造上。男主角是被迫害的犹太人的代表。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出他的真名,德国军官叫他“雷扎”也是因为那本波斯语书籍的扉页上写了这个名字,男主角就随口认了。他和集中营里的数万名犹太人一样,都是“无名之辈”。他们被迫在集中营里做苦力,没人记得他们来过这里,也没人知道他们如何死去。唯一的证据是男主角抄写过的姓名册,但也被德军烧毁了。即使被迫卑微,犹太人也从未放弃希望。男主角曾经在集中营里发现一个坏掉的布娃娃,这代表着某个孩子也被抓进了这个地狱。他把写着名字的布条撕下来,把这个单词编造为“波斯语”里的“生命”。这是一种祈祷,也是一种渴望。即使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只要有机会,男主还是会给同胞偷藏食物。与他同住的一对兄弟,也在干苦力时相互保护。这种绝境之中的善良,更加动人。片中也塑造了很多德国军官的形象。有趣的是,他们并非身居要职。几个主要角色里,头衔最大的克劳斯不过是个管后勤的,说直接一点就是厨师。但他以及周边的德军小喽啰依然对犹太人有着生杀大权,可以随意虐待杀害。长期洗脑之下,所有相信纳粹价值观的人都被异化,即使搞不清为什么要歧视犹太人,也会把歧视坚持下去。极端环境也让军队内的氛围非常紧张。各种不正当关系,相互传八卦,举报成风......只有如此才能不被孤立,安全地在体系内活着。克劳斯本人是被异化最深的一个,他成为了一个分裂的人:一方面极其暴戾,下属的字写不工整都会暴怒↓↓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有着温柔的愿望:到德黑兰找哥哥,然后开个餐馆,因此他急切地想要学习波斯语。其实克劳斯十分渴望逃离这样的环境,他会回忆起童年,也希望与亲人相聚,做自己的事业。但现实把他推着向前,变成一个魔鬼。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与男主的交情能发展到谈心的地步,也能理解了。虽然克劳斯是压迫他人的那一个,但本质上是孤独的。男主是一个能让他放心倾诉的人,不必担心转头就会被举报。但还是那句老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怀疑而不抵抗,最终也成为罪恶的帮凶,并且付出自己应付的代价。影片的情感震撼,正来源于以上种种铺垫后给出的“致命一击”。军官克劳斯用学到的“波斯语”,写出了一首优美的短诗,他认为自己感受到了这门语言的美妙。而这是用血淋淋的犹太生命组成的“诗意”。死去的犹太人们虽是“无名之辈”,但仍有巨大能量。当克劳斯在德军战败后潜逃到伊朗,说着自己引以为傲的“波斯语”时,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骗局,而此时想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但克劳斯可能到死都不知道,自己记住的全是犹太人的姓名。而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被迫害至死的犹太人,终于没有凭空消失在历史中。因为有人用特殊的方式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哪怕只是一小部分。这多么讽刺,又多么悲凉。这部影片明显是以小见大的视角,这也是现在战争片的一种主流。其实“没有硝烟的战争”,往往更显悲情。明明有着相通的情感,却要对峙、残杀;在地狱般的环境里,再真挚的感情也终究会消散。无论是9.1的高分佳作《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因机缘巧合成为朋友的纳粹孩子与犹太人的孩子,还是这部《波斯语课》中的犹太年轻人和德国军官……个体和本性与异化的环境艰难对抗,这大概是血淋淋的死亡数字之外,对战争最直白的无声控诉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9768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