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建筑 >> 年过八旬的哈梅内伊为了反美伤敌八百,
在《一千零一夜》中有个故事,说的是阿里巴巴通过与劫匪投资都用最终获得了幸福富裕的生活。
阿拉伯民族向来是崇拜英雄的,那些流传在星月沃土之上的故事同样代表了伊斯兰文化下的阿拉伯民族精神内核。追求自由、独立、富裕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来说,是永恒不变的孜孜追求。
在历史上,阿拉伯民族用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在这篇满是风沙的土地上建立过无比灿烂的辉煌文明,也因为穷兵黩武而遭遇困顿。
政教合一
近代以来,由于石油的发现,让中东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打开了通向财富王国的大门。可是,事情偏有例外。
伊朗作为中东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似乎走了一条与所有产油国都不太一样的路子。
大量的石油资源没有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应有的富裕生活,相反却使之成为了美国等西方在中东地区的公敌。
伊朗的精神领袖,哈梅内伊。自上台之日起便将反美作为其执政的核心。在这位年过80,有着慈祥外表的老人的治理下,如今的伊朗内忧外患,矛盾重重。奉行保守主义的哈梅内伊对于伊朗而言究竟是福还是祸?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同,伊朗的最高权力并非是由总统来掌握的。以宗教领袖作为最高领导人的伊朗,就连总统的权力都必须由宗教领袖来赋予。
这像极了中世纪的欧洲,国王的权力都要依靠教皇的赋予一样。如今,作为伊斯兰教什叶派大阿亚图拉的哈梅内伊,正是在伊朗充当类似于教皇这样一个职位的领导人。
伊朗的变革之路
从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开始,伊朗似乎就一直是在开历史的倒车。继承了前伊朗宗教最高领袖霍梅尼意志的哈梅内伊从上台之日起就实行了一系列的保守政策。
让原先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一度开放的伊朗,重新回到了那个极端保守的宗教国家。伊朗历届总统也都清一色的是由作风保守的,哈梅内伊的支持者们来担任的。
多年以来哈梅内伊似乎从来没有想要去改变其对内的政策。面对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步步施压,哈梅内伊的政权却始终稳固。
就算是在面对美国不断的制裁,如今国内民生凋敝的今天,那些频频发动的示威游行也没能实质上的动摇哈梅内伊的执政基础。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伊朗民众始终坚信哈梅内伊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伊朗国内的主体社会始终与哈梅内伊一同保持着反美的主张呢?
要解释这一切,还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那个时候的伊朗正是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与美国的关系也于今天有着极大的不同。
与今天紧张的美伊关系相比,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可以说是美国以及西方国家极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伊朗甚至一度在美英等国家的支持下一步步地向着核大国的方向进发,在美英等国家的帮助下甚至还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最先拥有核电站的国家。
可是这个世界上还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尤其如此。外表的繁荣、富庶背后的代价往往与收获不成正比。
西方国家用其一贯手段,向伊朗输出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资源。其目的就是想要以最为低廉的手段来控制住伊朗的石油资源。
外表上看来互惠互利的交易背后,其实隐藏的却是一张张丧权辱国的条约。众所周知,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可是在巴列维王朝时期,英国的BP石油,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就从伊朗的手中将大多数的油田占为己有。
在当时伊朗的石油业基本上就是BP一统天下的局面。而BP石油,正是西方国家在伊朗的直接代言人。
年,穆罕默德·摩萨上台之后就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就是发展国内经济,将原先被英美国家占据的油田收为国有。
穆罕默德·摩萨的政治主张一出台就遭到了英美等国家的极力阻挠。美国的中央情报局与英国的军情六处为了破坏穆罕默德·摩萨政权的基础,在伊朗导演了一出名为阿贾克斯行动的政变。
而这场政变中巴列维王朝被扶植起来的新政权彻底一边倒地成为了英美国家的代言。不但大肆地出卖国家资源,更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全面西化的政策,白色革命由此爆发。
这样的历史与近代中国何其相似。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之后就逐渐放弃了以武力拓展殖民地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全面入侵。
意识形态的入侵往往比武力的征服更加可怕。信仰的空白让整个伊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
照此以往西方国家将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将伊朗这个拥有着璀璨历史的古国变成一个全面西化的民主国家。
因此,白色革命从一开始便遭到了宗教界人士与伊朗爱国人士的强烈反对,伊朗的政治局势由此开始变日趋紧张。
哈梅内伊上台
终于,紧张的局势一步步的演变成为了尖锐的斗争矛盾。年,在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带领下,什叶派教众联合各阶级的爱国人士在伊朗发动了伊斯兰革命,从而推翻了巴列维王朝。
为了抵御早已渗透至伊朗各个阶级的民主思想。经过了宗教革命的伊朗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方式,用原教旨主义代替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改良主义等一系列的意识形态。
因为对于伊朗而言,只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才有可能组建一个能够团结一致,对抗西方的国家。
而这时候的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彻底放弃了以不战而胜的方式改变伊朗的做法。美国以年驻德黑兰美国大使馆人质事件为由与伊朗彻底断绝交往。
取而代之的这是撕下了伪善面具之后的步步野心。这时候的美国已经不再需要民主的遮羞布,取而代之的则是在中东区的强盗作风。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导演了中东多地的战乱,伊朗也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所以,对于伊朗而言,只有坚定的反美这一条道路才是其唯一的选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哈梅内伊因为其坚定的反美决心,在霍梅尼的支持下走向了伊朗权力的巅峰。
尽管哈梅内伊一开始的时候并不具备成为伊朗最高宗教领袖的大阿亚图拉头衔,但这并不妨碍霍梅尼的有心栽培。
而哈梅内伊之上台之后,先是成为了伊朗的第一位由教士所担任的总统,随后又在霍梅尼修改宪法的情况下成为了宗教界的最高领袖。
其残疾的右手也正是因为在其担任总统期间所遭遇到的一场刺杀所导致的。当时反对派的人士在哈梅内伊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面,将炸弹装在了录音机当中。
当哈梅内伊在发表讲话的时候,炸弹爆炸,让哈梅内伊的右手彻底地失去了活动能力。原本经此一遇,哈梅内伊的反对者们坚信哈梅内伊有生之年将彻底告别伊朗的政治舞台。
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哈梅内伊以坚定的姿态带着他那因伤致残的右手重新站到公众的面前。
尽管这次刺杀行动由反对派的领导人对外声称负责,但是毫无疑问哈梅内伊则将行刺的源头放在了英美等国家的身上。
这次刺杀过后,哈梅内伊更加坚定的奉行了霍梅尼时期的反美以及保守的宗教主张。像伊朗妇女出门必须戴头巾这样的政策也是在哈梅内伊上台之后恢复实行的。
此后多年,哈梅内伊无论经历何种变故其反美的决心始终未变。可事实上哈梅内伊的反美决心可谓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伊朗虽然成功地阻碍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布局,但是伊朗自身却也在美国的制裁之下成为了一个十分贫困的国家。
如今的哈梅内伊已经年过八旬,对于哈梅内伊而言伊朗重新成为一个富裕的国家成为了其余生最大的愿望。但是面对国内亲美派的步步施压,哈梅内伊只能是以左右制衡的方式来对抗。
在坚定的反美主张之下,逐步地尝试着放宽政策,改善国内经济。年所签订的《伊核协议》曾被外界解读为哈梅内伊试图尝试改革的一个信号。
但是随着特朗普的上台和《伊核协议》终止,美国新一轮的制裁使得刚有起色的伊朗经济又再一次陷入了低迷之中。
国内亲美派的步步紧逼使得哈梅内伊始终不敢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有一点点的放松。
如今的哈梅内伊鼓励伊朗实行抵抗经济这一概念作为抵御美国制裁的方略,是否有效尚时间的验证。
但对于这位精力大不如前的领导人来说,能否等得到见到伊朗经济复苏的这一天尚未可知。
一方面是英美国家妄图奴役伊朗的虎视眈眈,另一方面是国内经济的困顿。这位手残志坚的领导人,究竟会将伊朗带向何方呢?保守的宗教主张又是否能够让伊朗重回繁荣呢?或许这一切都只能是让历史来做解答吧!
文/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