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建筑 >> 霸王行动,揭幕德军少校在,诺曼底海滩的暗
(一)「霸王」
公元年6月6日凌晨时分,当初升的朝霞开始照亮天际之时,在法国西北诺曼底地区卡尔瓦多斯海岸的一处可以俯视海滩的暗堡里,一个叫维尔纳·普罗斯科特的德军少校百无聊赖地开始转动他的炮队镜。这已经是他当天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的动作了。
普罗斯科特是在当地驻防的德军第步兵师的炮兵指挥官。刚刚过去的这一夜对他来说简直太糟糕了:入睡没多久,就被飞机的轰鸣声和炮火的呼啸声吵醒。他
给上级打电话,被告知有敌人的伞兵登陆,可能是大规模进攻的开始,他需要立刻去海边进行观察。可等他进入暗堡之后,却发现这里极其平静,什么都没有发生。
他在这里熬了大半夜,困顿之极。打算再作一次观察后就回去补觉。
当他的炮队镜转到海湾正中心时,他突然像一尊石膏像一样僵住了:仿佛变魔术一样,大大小小无数的船只从海平面上的薄雾中钻了出来,把整个海面铺得满满的,根本数不清到底有多少。
一个念头几乎立即闪现在他脑海里:这就是登陆,德国的末日来到了。
普罗斯科特的感觉一点儿也不错。
他看到的是由多艘舰船组成的盟军舰队的一部分,他们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两栖登陆,这次行动的代号是「霸王」。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年时,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美英盟军在西欧的大规模登陆反攻已经为期不远了。
随着年法国的败亡,纳粹德国几乎控制了整个西欧。
当时唯一与希特勒为敌的大不列颠困守英伦三岛,根本不可能反攻欧陆。
希特勒可以放心大胆地掉过头去攻击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独自承受着德国强大战争机器的重压,损失极为惨重。
斯大林当即向英国提出在欧洲开辟苏德战场之外的「第二战场」的要求,但是大英帝国已经今非昔比,就算有心也无力,丘吉尔只好搪塞斯大林。
美国的参战使事情有了转机:这可是个大块头,几乎拥有大反攻所需要的一切资源。
但是一来美国的战争机器从预热到开足马力运转需要时间,二来老奸巨猾的丘吉尔总是夹带私货,他希望既能有效地打击德国,又能恢复老英国战前的地位,还要阻止苏联在欧洲扩张自己的势力。
所以他不断提出替代方案:今天建议在北非登陆,明天建议在西西里登陆,后天建议在意大利登陆,还想在巴尔干搞出些名堂,但总是拒绝采取最直接的方式—在西欧大陆登陆。
英国的态度不仅让斯大林不满,就连罗斯福也不耐烦了。
他对丘吉尔的小算盘洞若观火,现在的美国肯定不能唯英国马首是瞻(反过来还差不多),无论是出于尽快结束战争的考虑,还是增强美国对战后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影响力,现在都必须尽快发动在西欧的大反攻。
再说,看着苏联红军在战场上和德军殊死搏斗,而美英只能搞些小打小闹的把戏,对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事业也是伤害,所以在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上,英国必须服从美国的意志。
年11月底,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会晤,在达成的协议中有这样的内容:「霸王战役」应于年5月发动;苏联军队将在同时发动攻势,以阻止德国军队从东战场调到西战场。
后来,丘吉尔用这样一段话形容德黑兰会议上三国的地位:「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他心里明白得很:无可奈何花落去,大英帝国江河日下,已经很难和美苏平起平坐,只能按照这两大强国的意愿来行事了。
决策已经做出,接下来还有无数具体工作需要确定和落实。
(二)准备
早在年3月,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就任命英国的弗雷德里克·摩根中将担任盟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专门负责策划年对欧洲大陆的全面进攻计划。他和他的班子首先要做的,是确定登陆的地点和时间。
在普通人看来,海岸线那么漫长,随处都可进行登陆,守军防不胜防。其实这是外行话。
登陆地点的选择受到近乎于苛刻的条件限制:距离英国不能太远,否则无法得到空军掩护;登陆地区必须有良好港口,可供登陆成功之后为部队提供大量物资和增援;特别重要的是,登陆滩头必须宽阔,可供几个师的兵力同时展开。
用这些条件一衡量,在德军控制的长达多公里的西欧海岸线,可供盟军选择登陆的地段不过1/10。
它们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加来海峡,从敦刻尔克到索姆河口之间的地段;法国西部诺曼底地区,从卡昂到科唐坦半岛之间。
乍看起来,加来地区有非常明显的优点:这个地区位于英吉利海峡最狭窄的地方,可以获得最佳的空中支援,部队距离登陆地点最近,运输船只往来也最迅速。
可惜,这个地区的优点也恰恰是它的缺点:正因为它具有上述显而易见的便利条件,是抢滩登陆的第一选择,德军在这里的防御势必非常坚强,盟军的伤亡会极其惨重,即使获得突破,进一步的发展也会相当困难。
而诺曼底地区德军较少,防御工事也比较弱,海岸情况也适合大部队展开。但弱点是距离比较远,空军掩护有一定难度。
再三权衡,诺曼底地区被确定为登陆地点。根据最终确定的计划,美国第4步兵师将在科唐坦半岛登陆,海滩代号为「犹他」;美国第1、第29步兵师将在卡尔瓦多斯海岸登陆,海滩代号为「奥马哈」;英国和加拿大军队将在从奥恩河口向西延伸的三个海滩登陆,从东向西的代号分别为「剑」、「朱诺」、「黄金」。
登陆时间呢?考虑到潮汐、月光以及苏军发动配合攻势的因素,最初定为年5月,后来被确定为6月5日。
参加这次行动的部队和装备数量大得吓人:总兵力多万,1.5万架作战飞机,多艘各类舰艇。
在发起进攻的第一个24小时之内,将有17.5万名人员及其装备,包括5万辆从摩托车到坦克到装甲推土机等各种车辆,被运过60-英里的广阔水域,冲过猛烈的抵抗,登陆到敌方海岸。
担任运送和支援任务的是艘舰艇以及近1.1万架飞机。
整个英格兰南部变成了一个大兵营,有人开玩笑说:众多的人员和装备几乎要把大不列颠岛压沉到海里去了。
谁来指挥这支军队呢?年12月,罗斯福在连续参加了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之后,特意取道突尼斯回国。
北非战区盟军司令、美国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前往机场迎接。罗斯福刚刚坐进艾森豪威尔的汽车,便用一种漫不经心的口吻说:「好啦,艾克(艾森豪威尔的昵称),你要去指挥『霸王』行动了。」
盟军最高总司令!这个无比显赫的职务,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他不需要上阵搏杀,那是战地指挥官的职责;更不必亲自制定作战计划,那是参谋们干的事。
他需要做的,是领导一支由多国部队组成的「盟军」,最重要的是把他们捏合到一起形成战斗力。
而艾森豪威尔曾经说过:「领导力是一种素质,可以通过认真思考和实践得以提高。」这大概是罗斯福相中他的主要原因。
准备实施诺曼底登陆的美英盟军,强大固然强大,但们同样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困难。这些,都是艾森豪威尔要谨慎对待的。
盟军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恰恰就是他们是「盟军」。
据说一代枭雄拿破仑曾经说过,他最喜欢和盟军作战。
这是因为盟军总是貌似强大,但内部问题多多,往往各怀心腹事,容易被各个击破,还没准儿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危险。
就拿美军和英军来说,关系也不太好处。
你别看两国当初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可总是互相瞧不上眼。
英国人嫌美国人粗鲁没礼貌,美国人讨厌英国人的故作姿态拿腔作调。
这个关系万一处不好,后果还是挺严重的。
可是艾克好像有一种天生的本事,能让这两支军队协同作战。
此前,他已经在北非、西西里和意大利成功地指挥了三次战役,都是美英联手。他和挑剔的英国人相处融洽,英国「国宝」级将军蒙哥马利这样评价艾克:他的真正力量在于他的人格……他有吸引军心的能力,就像磁铁吸引金属一样。他只需对你微微一笑,你就会立刻信任他。
这话从蒙蒂(蒙哥马利的昵称)嘴里说出来可不容易,他是个非常不好合作的刺儿头,骁勇善战的巴顿就和他搞不到一起去,现在却在艾克的手下服服帖帖。
英国海军上将坎宁安对艾克直言不讳:「我相信,除你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人事关系理顺了,还有其他挠头的事。
比如保密,这么大一支军队的集结要想不露出蛛丝马迹,简直比登天还难。
德国在英国有间谍网,他们可不是吃素的,往德国传递的消息往往精准无比。
当时柏林有一位音乐主持人,经常在节目中用纯熟的美语对英国隔空广播。
要是一般的宣传蛊惑也就罢了,可还经常掺杂着这样的消息:「奥尔德本的第空降师团的官兵们,你们好,希望你们这些小伙子上周末去伦敦的旅途十分愉快。噢,顺便说一下,请告诉城里的官员,教堂的大钟慢了3分钟。」你说这吓人不吓人?
艾森豪威尔决定,这样的情况必须中止。
他宣布:即将到来的行动成功与否,取决于敌人是否能预先获得准确真实的情报。他直接要求丘吉尔禁止任何人对英格兰南部海岸线地区参观访问,因为那里遍布兵营、基地,天天都有训练和演习。
万一游客里混进个把间谍,后果不堪设想。
丘吉尔最初不同意,觉得这样做对人民日常生活干扰太大,他这个当家人没法对人民交待。
艾克干脆直接向英国内阁发出请求说:「假如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感觉到,由于忽略了某些安全措施,我们损害了这些生死攸关的行动的成功,或是浪费了士兵们的生命,我们的良心将会受到谴责。」丘胖子这才让步了。
英国人做出了牺牲,美国人自己更要争气,可偏偏就有大嘴巴,还是个和艾克有私交的大嘴巴。美国第9航空队的补给军官亨利·米勒少将是艾森豪威尔西点军校的同窗好友,他在一个酒会上宣称登陆日将会在6月15日之前,别人质疑这个日期,他还要和那人打赌。
艾克听说之后怒不可遏,他当即命令把米勒降为永久性的上校军衔,并将他派回美国。这意味着他在军队里的前途就此终结,对米勒来说是极大的侮辱。米勒悻悻回国,不久就退役了。
高级军官尚且不能法外开恩,普通官兵更不必说。他们一旦被布置了任务就会被严密封闭起来,营地周围布满巡逻的宪兵,除非有特殊命令,否则任何人不得进出。
一位叫西里尔·亨得里的英军坦克手的父亲在他备战期间去世,将于6月3日举行葬礼。尽管他就在英国本土,但是被禁止参加葬礼,无论他怎么哀求都无济于事。而他的同样在部队中服役的弟弟却得到了准许,因为他驻防在遥远的大马士革。
保密问题解决了,还有件事要做,那就是哄骗德国人,让他们对盟军的登陆地点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保证他们把重兵布置在错误的方向,减少登陆部队的伤亡。
两千多年前,那个叫孙武的中国人就说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可德国人不是那么好骗的,单靠散布谣言、传播假情报这样的手段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真正的行动,那就是代号为「刚毅」的疑兵之计。
「刚毅行动」分成几个分支,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让德国人坚信盟军将在加来地区进行登陆。为此,盟军在加来海峡上空的侦察飞行、拦截袭击和轰炸比诺曼底地区多一倍,造成这一地区始终被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z/102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