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六个关键词,了解一下伊朗这个国家

发布时间:2020/9/16 13:26:45   点击数:

今天是年1月13日

这是馒头说第篇文章

这两天,后台有好多读者问伊朗

我大致理了六个关键词,

觉得可以简单梳理下伊朗这个国家

主要是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演变

作为一个历史号

我们只说过去,不说现在哈

“文明古国”

说伊朗是个文明古国,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伊朗地区的文明踪迹,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的埃兰文明。历经多年的演进,到了公元前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横空出世。

鼎盛时期的波斯帝国版图。帝国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全国拥有70个民族,万人口。

从公元前年开始,波斯帝国开始全面入侵希腊,在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的“希波战争”中,希腊最终屹立不倒,而波斯却大伤元气,国力走向衰落。

公元前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挥师东进,四年后攻占波斯帝国全境,一代帝国,就此灭亡。

在这之后,我们就按下历史遥控器的“快进键”,开始快速掠过伊朗历史上的各个王朝时期,不过其中有两个地方值得按下“暂停”键:

一个是公元年,阿拉伯穆斯林军的将领努尔曼率军打败了重新统一波斯的萨珊王朝(存续时间大概相当于中国魏晋南北朝到唐初)军队,继而征服波斯全境——这标志着伊斯兰完成了对波斯的征服。

另一个是公元年,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向伊朗宣战并获得战争胜利——这标志着伊朗开始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很熟悉的名词)。

好的,我们一下子就进入到了近代。

到了20世纪初,伊朗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特征愈发明显:

伊朗的北部属于俄国势力,南部属于英国地盘,中部是缓冲区。而在俄英之外,法国、奥地利、美国都是虎视眈眈,先后强迫伊朗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伊朗此时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独立国家,但其实早已不拥有完整主权。

然后,时间就到了年。

第二个影响整个伊朗历史的关键词出现了。

“巴列维王朝”

巴列维王朝其实就延续了两代,父亲建立,儿子继承。

这对巴列维父子,是伊朗现代历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节点。

我们先说父亲:礼萨·汗·巴列维。

礼萨·汗·巴列维

礼萨年出生在伊朗山区的一个贫困家庭,14岁就参军,去俄国人训练的哥萨克旅当了一名骑兵,然后一路晋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他已经是一名中校了。

礼萨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情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手腕的政治强人,这使得他游刃于当时控制伊朗的两大势力——英国和俄国之间,借力打力,一直在试图恢复伊朗的独立。

年,英国签订《英伊协定》,试图将伊朗变成自己的“保护国”。这一简单粗暴的举动激起伊朗全国的民愤。英国只能改变方针策略,扶植自己的伊朗“代理人”——就是礼萨·汗。

而礼萨·汗借英国的力量实力壮大后,在年2月18日率名哥萨克骑兵攻入了首都德黑兰,发动了军事政变,使得当时的伊朗恺加王朝变得名存实亡。

但掌握全国军权后的礼萨·汗却并不甘心成为英国人的傀儡,反而全面倒向了英国人的对手、刚建立政权不久的苏维埃俄国——因为对方愿意承认伊朗独立、放弃领事裁判权和各种不平等条约,取消债务和租界,无偿地移交俄国在伊朗的全部财产。

不过,依靠苏联站稳脚跟的礼萨·汗却也没给苏联人面子,在之后的四年里,他率领军队对伊朗各地的反对和割据势力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其中也包括苏联人扶植的力量。

礼萨·汗多目标只有一个:伊朗就是伊朗,不能受任何国家控制。

年4月25日,时机成熟、大权在握的礼萨·汗加冕登基,自称礼萨·沙阿·巴列维,正式建立“巴列维王朝”,并成为这个王朝的第一代君主。

应该说,礼萨·汗·巴列维对伊朗的影响要一分为二看。

一方面,十分崇拜土耳其总统凯末尔的礼萨·汗·巴列维,基本上统一了纷乱的伊朗,并且对这个国家进行了全盘改革:他用新制定的商法、刑法和民法取代了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为依据的伊朗法律;他进行教育改革,建立了教育部,设置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级学校,进行世俗教育,尤其是允许伊朗妇女进入国家机关工作和拥有上大学的权利;在年还颁布法令禁止妇女戴面纱,打压上层宗教势力;在土地政策、金融改革等方面,礼萨·汗也出台了很多帮助伊朗步入现代化轨道的政策。

应该说,伊朗在礼萨·汗·巴列维时期开始走向世俗化——原先在一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深远的宗教,开始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专属宗教领域里。

而且,礼萨·汗·巴列维还坚决致力于将外国利益集团驱赶出伊朗。除了收回关税自主权以及赎回国家钞票发行权外,他还与当时的英伊石油公司展开坚决斗争。

当时作为最大的独家股东的英伊石油公司,于年取得开采伊朗石油的租让权,获得巨额利润,而交给伊朗政府的利润提成还不到6.5%之后又下跌到不到2%。礼萨·汗政府于年11月26日宣布吊销该公司的租让权,因而获得了反帝斗争的捍卫者的名声。但后来他又迫于英国压力作出一些让步,但租让面积减小了,租金比原先有提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礼萨·汗·巴列维却极尽独裁专权之能事,镇压各种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生活奢华腐败,并且和当时的德国纳粹保持良好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来利益就受到损害的英国和苏联,在二战期间以“伊朗为德国纳粹提供各种便利”为由,南北夹攻攻入了伊朗,流放了礼萨·汗·巴列维。

礼萨·汗·巴列维最终被流放到了毛里求斯,后来又迁到了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并在年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南非。

不过,礼萨·汗·巴列维虽然死了,但英国和苏在年流放他的时候,还是给他留下了最后的面子——扶植了他的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我们姑且称他为“小巴列维”。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我这里称他为“小巴列维”

论能力,小巴列维肯定是不如老子的,但他找到了一个好靠山——不是英国,也不是苏联,而是在二战后俨然一家独大,且有意染指中东的美国。

在二战后,小巴列维在美国的巨额贷款扶植下,对伊朗进行了进一步的大规模改革,并在年发动了“白色革命”。

“白色革命”意味“不流血的革命”,小巴列维的这项宏伟计划,从全国土地分配、资源收归国有、鼓励知识分子、推动妇女参与普选等各方面将伊朗进一步推向世俗化。

应该说,“白色革命”有积极的方面,再加上那段时间世界石油价格猛涨,受益于石油经济的伊朗一下子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从年开始到年,伊朗每年的GDP增长基本都保持在两位数,年更是达到过惊人的40%,这使得伊朗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到年人均收入已达美元。此外,在交通、电信、电力、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领域内,伊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文盲人数也从85%下降到了55%。

70年代的伊朗街头,整个国家几乎都看不出一个宗教国家的痕迹,无论从建筑、教育、人们的打扮和爱好来看,都已经和一个西方国家无异。当时的伊朗女性

但是,小巴列维在享受安定和荣华富贵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独裁统治,并且开始做一些好大喜功的事,这导致埋下了两个地雷:

第一,小巴列维开始进行标准的独裁统治,而他的家族和官僚体系也开始走向极端腐化,王室成员和政府各层官员贪污成风,腐败问题十分严重。伊朗虽然经济发展了,但主要成果都落到了权贵阶层手里,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平民阶层怨气非常大。

第二,小巴列维过分轻视宗教力量,但伊朗国内的宗教势力和保守派依旧还是非常强大的。伊朗一边倒的“全盘西化”引起了各种类似赌博、卖淫、吸毒等社会问题,这更激起了民族主义者和宗教阶层的强烈不满。

当时伊朗男女在海边的照片,这在现在的伊朗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花无百日红”,经济不可能是一直增长的。

当伊朗建立在石油不断涨价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碰到阻力的时候,巴列维王朝的独裁统治就如潮水褪去后的礁石一般,成为了大家的焦点。

年后,伊朗经济开始陷入停滞,到了年,衰退达到了10%,并且跌势无法阻止。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阶层的不满开始爆发了,人们对巴列维王朝独裁统治的不满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喷发了出来。人们开始上街游行示威了。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顺者昌,逆者亡。曾经客观上将伊朗推向统一和现代化的巴列维王朝,此时因为各种腐败和腐朽,已经成为了伊朗进一步前进的阻力,而在背后扶植巴列维王朝的西方势力,也成了伊朗人民憎恨的对象。

在全国各地高喊“打到西方傀儡”的怒吼声中,一个老人的名字被反复提及。

于是,我们就进入第三个关键词。

“霍梅尼”

和巴列维父子一样,霍梅尼是伊朗近现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年出生的霍梅尼,是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他曾在神学院担任过几十年的讲师,专门教授政治哲学、伊斯兰历史及伦理,并且很早就成为了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权威学者,拥有了包括他诸多学生在内的大批拥趸。

霍梅尼是坚决反对“白色革命”的,或者说,以他为代表的伊朗宗教势力,坚决反对的是伊朗被西方文明尤其是美国势力影响。当时霍梅尼批评政府的一句话,放到现在的伊美关系来看,让人颇为感慨:

“伊朗是美国人的走狗!”

为此,霍梅尼成了反对巴列维政府的领袖,多次在多种场合公开谴责小巴列维。当时已经觉得大权在握的独裁者小巴列维,自然无所顾忌地将霍梅尼逮捕。但这一举动反而大大加强了霍梅尼的“悲壮”形象,全国支持霍梅尼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霍梅尼的个人影响力也迅速提高。

霍梅尼

在这样的情况下,巴列维政府将霍梅尼流放到了国外。

霍梅尼在国外一呆就是14年,直到年,伊朗国内开始陷入暴乱,已经76岁的霍梅尼再一次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当时伊朗的国内情况是:小巴列维已经完全无法控制局势,而军警居然向示威群众开枪,这引来了狂怒的民意。而霍梅尼在国外不断地发表各种激烈的反对政府演说和号召,俨然已经成了伊朗反对派的最高领袖。

而另一方面,伊朗的“靠山”美国也对是否要撑自己在中东的小弟感到犹豫不决。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并不想让美国在全世界面前扮演一个“支持独裁政府”的角色,所以对小巴列维的支持一直是遮遮掩掩。

年1月,被查出身患癌症的小巴列维彻底丧失了抵抗意志,在依旧掌握数十万军队的情况下选择逃亡美国。

年2月1日,结束了海外14年流亡生活的霍梅尼在伊朗国内各界群众山呼海啸般的欢迎声中,返回国内。

霍梅尼一回国就发表了宣言,总结下来是两个意思:

第一,我个人对政治绝不感兴趣,我的年龄和健康也不允许我执政,我不想拥有权力。

第二,伊朗将会告别独裁君主统治,会有民选政府,会成为一个人人平等的共和国。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确实在不久之后成立了,但霍梅尼可能也就只兑现了这一个诺言——一个国家的名称。

77岁的霍梅尼一回到国内,就通过各种手段打击了原先和他并肩反对巴列维王朝的盟友们,在取得军队的控制权后,霍梅尼在年11月就任“最高神权领袖”,成为伊朗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

更重要的是,霍梅尼开始推翻之前的“全盘西化”,并且,他并没有想到过回到中点,而是要指向他理想的另一头——伊朗全盘伊斯兰化。

霍梅尼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停课,所有的教材和教师都进行整顿,一切宣扬西方的内容都被删除,一切西方的电影和书籍都被审查或查处,禁烟,禁酒,禁止男女一起游泳,所有不符合伊斯兰律例的元素都将被严格禁止。

当初伊朗的女性对霍梅尼的回国都是感到欢欣鼓舞的,不过霍梅尼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令她们茫然不知所措:

所有伊朗妇女被重新要求戴上头巾遮掩头发(去国外也必须遵守),不允许开车,不允许进场看足球,不允许在公共场所游泳。女孩的法定结婚年龄降到9岁,已婚妇女不允许到普通学校上课……

伊朗的妇女开始上街游行抗议,但这一切都已无法改变,她们和她们的父亲、丈夫、儿子一起,亲眼见证了伊朗从一个独裁帝国,又转变为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而此时的伊朗,有一个最仇恨的敌人,就是美国。

随即,在极度的仇恨下,一场危机发生了。

“伊朗人质危机”

轮到第四个关键词了,就是发生于年的“伊朗人质危机”。

这件事其实就发生在霍梅尼掌权后不久。

由于霍梅尼坚决禁止西方文化,要求全国民众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所以美国和以色列首当其冲,被列为“头号敌人”。在伊朗,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品牌被一扫而光,连咖啡馆、酒吧、电影院这些正常娱乐设施也全被取缔。

但就在这场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的时候,又一个炸药桶被点燃了:

尽管伊朗再三抗议,但美国还是允许逃亡中的小巴列维来本国治疗癌症。

这一举动无疑激怒了霍梅尼和伊朗民众。

11月1日,霍梅尼号召伊朗人民向美国和以色列示威——他将美国政府称作“撒旦”和“伊斯兰的敌人”。伊朗人开始走上德黑兰的街头进行反美示威游行,而名左右的德黑兰学生将美国大使馆团团围住,每天高呼口号,要他们滚出伊朗。

整个仇恨的情绪一直酝酿到年的11月4日,终于迎来了一次大爆发:

数百名愤怒的学生翻过铁栏杆和围墙,冲进了美国大使馆,很多美国工作人员根本来不及完成机密文件的销毁工作,就成了学生们的“俘虏”。

在大使馆内来不及逃出的66名美国官员被扣押起来,学生们提出的要求是“必须要用巴列维来换这66个人质。”

在整个过程中,霍梅尼政府没有做出任何干预。

挂在大使馆的美国国旗被伊朗学生撕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写着“真主伟大”的白旗。

一个主权国家的大使馆公然被闯入,使馆工作人员被公然挟持作为人质,这件事震动了整个世界,也使得美国和伊朗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美国时任总统卡特立刻做出反应:11月12日,美国宣布终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作为回应,伊朗也在当天宣布: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

11月14日,大约80亿美元的伊朗人在美资产被冻结,一些伊朗人被美国驱逐出境(其中包括不少和伊朗人质危机或伊朗新政权并没有关系的人)。

年华盛顿游行人们拿着的牌子上写着:“驱逐所有伊朗人”“滚出我们国家”“立刻释放所有人质”

然而,这场人质危机事件却最终拖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反复拉锯谈判,美国还组织过一次糟糕的“营救行动”,中途就宣告失败。

最终,是因为小巴列维因病逝世,以及发生了另一件大事,伊朗无意再纠缠下去,最终在美国里根总统宣誓就职的那一天,作为一个“见面礼”,放回了所有的美国人质。

这件事的具体细节,我写过,可以参看:

逃离德黑兰

如果说“伊朗人质危机”深刻影响了伊朗和美国关系,那么接下来有一场战争,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伊朗的国运。

“两伊战争”

促使伊朗主动希望解决“人质危机”的另一件大事是什么呢?

那就是伊朗乃至整个世界在20世纪下半叶都无法绕过的又一个关键词:“两伊战争”。

这场从年9月22日爆发的战争,涉及到包括边境问题、宗教矛盾和民族仇恨等多个方面,这里就不做一一展开,只说几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z/9604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