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ldquo我读rdquo篇20

发布时间:2021/3/20 21:51:44   点击数:
刘文斌中科白癜风医院出诊时间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N1,《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纳菲西–锅圆圆

N2,《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纳菲西–Luther

N3,《平如美棠》饶平如–锅圆圆

N4,《平如美棠》饶平如–木皮牛阿骆

N5,《南京课程》贝尔纳.斯蒂格勒–胡塞尔先生

N6,《牛天赐传》老舍–看不见的天空

N7,《命运的内核》格雷厄姆·格林–周寑光

N8,《变形金刚》阿历克斯·欧文–游者之心

N9,《纳粹猎人》安德鲁·纳戈尔斯基–亚蔚

N10,《柔软改变中国》邓飞–雨

N11,《五十年代的尘埃》唐德刚–看不见的天空

N12,《第三个女郎》阿加莎·克里斯蒂–胡塞尔先生

N13,《罗杰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YaM

N14,《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小津安二郎–雨

N15,《夜潜者》渡边淳一–雨

N16,《治史三书》严耕望–四维

N18,《民国文人风骨》韩石山–四维

N1,《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纳菲西–锅圆圆

对自由的向往是本书的主色调。结合伊朗的国内形势,纳菲西回忆了那段与书相伴的日子——与她学生一起共读四位作家的经典作品。我们很难想象身处德黑兰的纳菲西是怎样如何带领学生在躲避泛政治化的环境下去读这些“禁书”的。禁忌的现实中,对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纳菲西和她的学生们越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定地反抗着,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面纱和黑袍之下,藏的却是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洛丽塔》这堂课是梦想中的色彩,房间外面确实强压下的灰色。纳博科夫说自己是画家般的作家。她们眼中“共和国的特权已经让她们对色彩的审美变得粗俗”,她们极度渴望色彩。本课堂的第一个作者选择纳博科夫看来很应景。纳博科夫告诉我们的世界,让他的男女主角不至于彻底绝望,她们经历的,跟斯大林时期的大恐怖时期无异,也难怪她们第一本共读书是《洛丽塔》。虽然纳菲西多次强调她们并非洛丽塔,当权领袖也不是亨伯特。在纳菲西笔下,我们很难不把伊朗当局看成类似亨伯特的窃据者、唯我者。“我们”像洛丽塔一样,失去自我,只是幻化的虚形。盖茨比与詹姆斯小说里都是反抗传统的女性,纳菲西要教给学生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同理心,也是与纳菲西选取作者的共同之处。这也反讽了当局的麻木专政,因为他们欠缺同理心,这也是他们的罪恶。在共读中,学生们也明了要为自己而战,为梦想而战,也许伤痕累累,像拉吉雅——纳菲西直呼了她的名字(),这就是胜利者的姿态。极权主义虽是可怕的——,但纳菲西的生活里不仅有政治,幸好还有文学。那是她们那段日子的信仰。奥斯丁奥斯丁笔下的女性,是纳菲西的学生向往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追求不到幸福。她们不明白的是,要先有政治自由必须先有个人自由。争取真爱与民主一样,都必须要先有选择的权利。

N2,《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纳菲西–Luther

用阅读来记忆,也确是如此。纳菲西通过与学生共读四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串起了她们生活中的快乐但更多是屈辱、不甘、抗争和挫折,而原因正在与交织着的伊斯兰革命、宗教神权政府得势、两伊战争、最高领袖去世等的时代背景——自由越来越少。书中常出现的是,头巾、露出的发丝、黑袍,这也代表着神权统治下,自由的丧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丧失。

四位作家,是纳博科夫、菲茨杰拉德、亨利詹姆斯和奥斯汀,所选作品中都有女性的勇敢、抗争、自我选择、爱与同情的意识在。作者特别提到,同情、怜悯心、同理心是这些伟大作品的共同核心,以及毫无同情心和怜悯心的反派。伦理上也说道德的起源在恻隐之心,这种设身处地的理解与同情,确是分辨善恶的基础吧。

通过阅读这微小的开口,能通向极大的自由。这是纳菲西的自信,我也很以为然。但有些书是典型的意识形态作品,宣传之作吧,读来就害处极大,因为其伤害人的分辨善恶是非之能力,如书中提到的俄罗斯文学,清澈蓝眼睛的奥嘉说的比爱祖国更深的爱的是——“爱D。”(《宽广的心》)可见读什么书也要有所甄别的。而《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N3,《平如美棠》饶平如–锅圆圆

旅途中与平如美棠相遇——《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感

初启此书,是于齐鲁大地南线的那次旅行中。这本生活的纪念册对应一次旅行再合适不过了。它是平如与美棠的纪念册——平如的思念就这样汇于文字间,浸在画作中。平如惊鸿一瞥美棠于窗间点绛唇时,就注定他们要永厮守。白居易说“相思始觉海非深”,而人总逃不过要分离,思念便常常相伴。在那次旅行的第一站泰山顶偶遇八旬老人,他佝偻脊背,步履维艰,指定一颗泰山松树,寻我们帮其拍照。拍照前,他认真的装扮自己,从布口袋里拿出一件白色绸线大褂穿在身上,板板正正。后得知他是一人来爬的山,老伴刚刚去世没几天,他要在她曾经拍照的地方留下影像,而那个大褂是他老伴生前给他做的。这是他追忆妻子的方式,也许时光重叠,他们还能在那颗松树下相见。看着他的背影瞬间泪目,“平如美棠”般的爱恋,时光算什么,时空又算什么!

旅行第二站沂蒙老区,不能错过的便是孟良崮。而青年平如连长曾带兵守于孟良崮险些命留于此,亦令我唏嘘不已。如不是命运,恐怕在平如曾经熟悉的张灵甫指挥部里看到的泥塑人像也会有他的了;莫不是前定,那平如与美棠的故事便不复存在了,他俩的故事恐早已凝缩成锁在展览柜中的“绝命书”了。

山形依旧,流水澹澹,江月年年,星汉灿烂,原都不是为了要衬得人世无常的。而平如美棠的故事,从来没有停止。

正如平如说:“旅途当中,找着好同伴,这辈子活着也很坦然。现在她先下车,我也到一定时候也下去……人生就是旅途。”

N4,《平如美棠》饶平如–木皮牛阿骆

听闻《平如美棠》的传奇已经好些年了。想当然以为不过是一名老爷爷写的文图并茂的网红书而没有下单。这次看到群友的共读分享,才买了一本。

一个既非名流,又非新贵的老爷子写的往事琐碎吗?过时吗?值得阅读和收藏吗?不免会有这样的偏见。

九方皋相马,重在马的本质和精神气,一般人看重马的表象比如颜色和雌雄。

看一本书,也常常注意了作者的知名度,书名的吸引力,而容易忽略它的本质和精神气。从本质和精神气的角度,《平如美棠》恰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特点如下:

1、真诚没有伪饰,它文图并茂重现了一些旧时的光景,就像《清明上河图》;那时的日常,节日,物价,人情,婚嫁,都白描一样被记录下来,自是有一番滋味。

2、彻底有良好的家教和传承,有“埋骨何须桑梓地,英雄处处是青山”的情怀和气概,又经历头上蓝天白云,山顶横尸遍野的抗日战场的生死考验,作者的精神是清明的,这让他在后来的世道颠倒中仍然能够有足够的定力坦然接受和面对,能不被世相引诱,不被外力折腰。

3、尊重和认真传统的礼教,有让人表里不一的助力;新的秩序,似乎又有一种不糊涂活不好的魔法。这个老爷子,在新旧的夹缝里,还保存了认真和表里如一,原因颇发人深省。

4、风雨同舟的伴侣《耳语者》一书描写了制度对家庭的毁灭性打击。人民公敌的妻子在多重压力之下,很难不对配偶起猜测。家人信任的丧失是压死人民公敌的最后一根稻草。《M时代》描写了沈从文的发疯、自杀经过,和他决定“孤身坚守”的挣扎。在这一点上,平如有作为平民的小确幸。事实上,那也并非小确幸。在子女年幼的时候离开家乡去劳教,一去二十年,美棠在家里,为绒线衫这些“原本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用尽她所有的力气。

所谓的小确幸,需要生命的代价。

N5,《南京课程》贝尔纳.斯蒂格勒–胡塞尔先生

本书为斯蒂格勒16年在南京宣讲技术哲学的课堂内容,也是对其社会批判思想的集中阐述。

他的技术哲学思想或社会批判工程利用了马克思、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众多思想资源,重新组织为名为!-般器官学”的学问。这一概念始于将技术视为人类器官的外化,而这一传统理念既是马克思的,也是身体现象学的。

一般器官学引入和发明了-套新的概念系统,斯蒂格勒将它玩得风生水起,通过如下的转译(转译不是一一对应的翻译,也可能只是说这对概念在各自系统中有相似结构)可以发现其实新概念仍然有着深厚的学理传承:

人类纪一-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时代;

座架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技术角度);本有一自由王国(生存论角度);

熵一资本无限和无序扩张,即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

无产阶级化一经济、文化、技术、知识、心灵(理论化的智力能力)全面的彻底贫困;

踪迹工业,(大数据经济)的精神的政治经济学一意识形态(新的一种):

超级工业社会-腐朽的资本主义;

最终,由于“中心概念”的不同,例如马克思以“再生产”为中心政治经济学,海德格尔以“存在”为中心的基础存在论,斯蒂格勒以“技术”为中心的一般器官学(药理学),实际上,一般器官学(药理学)就是基础存在论,比政治经济学更加形而上的新政治经济学。

但不要以为哲学家仅仅是玩概念的骗子,就算是同一对象,当通过不同概念表达时,说出这个不同的概念就已经说出了新的东西。斯蒂格勒不只是重复前人的话语,“精神价值的陨落”“象征性的贫困”“欲望的结构性毁灭”“注意力的工业性捕获”“系统性愚昧”“总体自动化”,尽管也是在延续马克思的批判,但这些新的角度是马克思所无法提供的。如对大数据(86;页),超级记忆技术的本质(81页),编程产业(页),因特网(“因特网是--种药,这种药会成为实现超级控制和社会瓦解的技术”,第22页)的哲学阐释俱有洞见。

斯蒂格勒借用胡塞尔的“持存”(滞留,retention)概念,创造了“第三持存”(第61页)以区别于胡塞尔的第-持存和第二持存(实际上胡塞尔是把持存叫做第一回忆,一般意义的回忆叫做第二回忆)。第三持存就是知识的独立存在状态,因此它并不是新东西,甚至可以理解为黑格尔的“精神外化”(第88页)。只是超工业社会给它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形式,比如硬盘、云存储。实际上,斯蒂格勒认为马克思在他的时代就发现了当时知识作为第三持存最重要的形式:固定资本。

如上所述外化让人联想到黑格尔,另外也涉及工业生产中的无产阶级化:知识的丧失,首先是技术知识的丧失,其次是生活知识的丧失,再次是理论知识的丧失。这样,斯蒂格勒从“知识”的角度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即无产阶级化的三阶段:

19世纪技能知识的无产阶级化一工人姿态的无产阶级化一手工业的消亡;

20世纪生活知识的无产阶级化--感性和情感的无产阶级化一个性的消亡(参考波德里亚消费主义,德留兹大众传媒意识分析)

21世纪理论知识的无产阶级化一心灵的,更准确地说一理论化的智力能力的无产阶级化,直觉经验的消亡(网络、自动化、传感器、VR技术把人隔离于生产、生活的经验之外,例如,-个人可以面对一块手机屏幕生活)。“模拟技术再生产感性;数字技术再生产知性”。(94页)

最有意思的是,斯蒂格勒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主奴辩证法,奴仆就是雇工,当他以对知识的追求造成身份的转变之后,雇工成为了有产者,也就是说,雇工是未来的资产阶级。而他指出,马克思认为社会阶级分化最终向着全社会的无产阶级化的辩证法运用因此是建立在对黑格尔这一辩证关系的误解上(其实这里也可以看出斯蒂格勒对马克思的刻意误解)

“在黑格尔那里,并不是工人变成无产者的情况,而是工匠变为企业家即资产者的情况。”(第页)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是有问题的,“无产阶级不是工人阶级,而是非-工人阶级,即衰落了的、去阶级化了的人所构成的阶级。”(页)因为真正的无产者是丧失了知识的人,知识已经传递到了机器中。

鉴于此,马克思“将无产阶级状况的否定行看作--种无法超越的界限,从来没有提出去无产阶级化的问题或假设,”(页)同时,他也没能质疑技术的含糊地位。马克思把技术仅仅视为手段,将毒性仅仅视,为阶级斗争的关系的转化,也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将知识课题话,缺少关于知识的一般问题,一门知识的器官学或力比多经济学即作为其升华的“知识经济学”,没将技术看成是“药”(页),因此最终没能通过政治经济学建立起他的“药理学”,而是发展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作者最后对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提出了--些批评,他的器官学作为药理学,为资本主义社会开出的处方是“--种去无产阶级化的政治方案,即在市民的个体化中重新获得知识。”(页)而作者认为,马克思在《大纲》中本已碰触到了“无产阶级化”的本质(页)。

本书独具-格的概念体系和跨学科的关联让本书有三分之--的内容非常晦涩,特别是“熵”概念的引入颇有民科感。不过这里要说,哲学论述借用科学概念要分两种情况,-种是修辞性的隐喻,-种是实证性的推导,前者是正当的哲学写作方式,后者才是真正的民科手段。

最后,不知道是不是受限于课时造成原定内容没有完全输出,书名副标题“在人类纪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自然辩证法》”,但最后--讲副标题也只是到“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没有专门一讲读恩格斯,实际上除了第页引文批评恩格斯无法理解“熵”概念,好像全书几乎没有涉及到《自然辩证法》和恩格斯。

Ps:“天启四骑士”(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瓦解启蒙社会的表述太可爱了。

N6,《牛天赐传》老舍–看不见的天空

喜欢老舍先生在《牛天赐传》这本书里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朴实而精辟。每个字都落在那人的七寸,多一分则赘,少一分便陋。

在他笔下,真真没有完人,每个人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小病,不伤大雅,与生俱来,绝对沾不上“闪闪发光”、“熠熠生辉”的丁点儿边。

或许就是这样,老舍先生才会在那个年代被不容于这个世间。那样的笔触都是赤裸裸地对我们穷苦劳动人民的最最最恶毒的诋毁和污蔑呀!正如时下流行的“大帽子”——没有歌唱了主旋律;没有弘扬出正能量。

但是,我倒觉着,恰恰是人无完人,刚刚好阴晴圆缺,才是真实的人性与人间。什么东西如果被说得太美太好太玄乎,那听的人就得小心,这要么是梦,要么就是神话传销……世人若要是当了真,那可就会笑了话了。

字字如刀,针针见血。这才是老舍先生对这个家国爱的深沉。不然,没有这咬牙的爱,那切齿的恨又从何而来?!正是这咬牙切齿的爱恨,老舍先生才会心如冷灰的走向那一潭深湖,不过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罢了……

或者,老舍先生写下这些暗夜里看见的人和发生的故事,只是希望他们和它们未来可期的不再会在阳光下游荡和滋长……

再小的人物,即使低到泥淖,都是折射出这整个社会万般气象的那粒粒尘埃,轻贱无重量,飘散似无形……

一九三四年写就的《牛天赐传》,直到一九八零年才有国内第一版,是由丁聪作的封面和书内插图。及至老舍诞辰周年的二零零九年,才出了再版,但是八零版的胡絜青的前言和书尾的老舍附录《我怎样写牛天赐传》却是统统没有了……

在此郑重感谢书友何大壮对本书的倾力推荐,算你眼准手稳一遭!

N7,《命运的内核》格雷厄姆·格林–周寑光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丑陋的像美丽的,美丽的像罪恶的,罪恶的像正义的,正义的像轻浮的,轻浮的一切是活生生的人生。格林将各个人物的情感抽丝剥茧地化成文字,纤细地刻画,幽微地显现,用最残忍的简短的话撕下所有虚假的面具,袒露出不那么丑陋也一点都不神圣的人性,最终将性格汇成命运的河流,把每一个角色推往既定的结局——即使重新来过,我们将重归此宿命——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内核》。

看这本书。我觉得我在照镜子,他在遥远的英格兰,把我(或者我们)洞察了。他慢吞吞地用眼镜注视着我,教导我如何探照自己,如何表达感情,也教导我孤寂与宁静可能是可怕的毒药。

“他把手在桌子上摆动了一下,孤寂仿佛也在摆动自己的手,指尖和他的指尖碰到了一起。‘我和你在一起,’他的孤寂对他说,‘我和你在一起。’

N8,《变形金刚》阿历克斯·欧文–游者之心

高级机械生命体的社会斗争

随着内战的持续和日益残酷,古老而伟大的塞伯坦文明在战火中渐渐毁灭。最后一任合法领袖擎天柱为追回火种源,挽救陷入至暗时刻的整个星球,率领大部分汽车人乘坐方舟进入茫茫宇宙,在他身后是武装到牙齿的数百名霸天虎,乘坐精锐战舰报应号追踪而来。他们的领袖冷酷无情、老谋深算,也是这个星球上最为强大的角斗士——威震天。两艘飞船跨越半个银河,一路纠缠不休,在与万年前的宿敌之战中陷入空前危机...

读完阿历克斯欧文、大卫威廉姆斯和马克威廉姆斯三位作家接踵所著的变形金刚三部曲,第一感觉是满足,因为儿时心中存有的疑惑得到了某种方式的解答——变形金刚们来源如何,两派间的斗争怎么产生等等。第二感觉是意犹未尽,到达地球前汽车人和霸天虎之间的争斗就这些了么?第三感觉是三部曲间风格差别明显。第一部对这些高级机械生命体间的社会性和政治斗争描写颇多,基本上是一部政治小说;第二部则开始讲述极速星和垃圾星上两种塞伯坦变异文明的情况,夹杂了十三元祖的历史和现实恩怨,但总体还是在写文明和社会的事,分析“人”性较多;到了第三部因为换了作者,风格大变,成为一部真正的冒险故事,离儿时记忆中的情节更为接近。

文字表达上,因为前两部以政治、社会观点讲述为主,翻译的中文版本读起来略感晦涩,第三部开始讲冒险故事,类似好莱坞动作大片的情节占主体,文字也通俗流畅许多。

也许是近来读了一些社会、政治类书籍的原因,细细品味一下作者讲述的塞伯坦星球的社会矛盾和内战原因,感觉有些不妥:威震天和擎天柱对现状不满都是因为固化千万年的社会阶层制度,但霸天虎的政治理想只是打碎旧体系后用更威权的方式进行一次洗牌而已,是一种类似银河英雄传说中鲁登道夫大帝的明君集权,要知道旧体系建立时领袖御天敌也是强大而睿智的,屠龙者最终还是会变成恶龙。反观擎天柱一方,作为彻底的自由主义者,他之所以协助和参与威震天的反抗活动,是因为感觉旧体系缺失公平和自由,但却认为可以使用非暴力方式解决(通过最高议会协商),即汽车人的政治追求是一种体制内改良模式,对威震天倡议的强权即公理当然不能认可。可不妥之处也在于此:旧体系是在霸天虎们的不懈反抗压力下瓦解的,擎天柱只是因为元老的“天命之选”当上领袖,从威震天角度看来,怎么看都是擎天柱摘了桃子夺取了革命果实,宽容而智慧的新领袖却没有提出一个分权的解决方案,怎么看都是不适宜的。不过也许作者只是想在这个外星世界的平台中提出这个利益与权力分配的永恒话题,至于怎么取得圆满的解决方案,形成新的“和谐”世界,只有待这些高级机械生命体在跨越银河的漫漫征途中去学习和领悟了。

最后来一句儿时心中最耳熟能详的口号:Transformandrollout!虽然有些老套,但真情不变,愿它在每一个热爱这些高级机械生命体的人心中永存。

N9,《纳粹猎人》安德鲁·纳戈尔斯基–亚蔚

本书两个目的:

1.记录那些前赴后继执着七十年追捕和审判纳粹战犯的英雄们。战后,冷战的两端均将注意力放在了“反G”与“反反G”上,都失去了对纳粹战犯审判的兴趣,但有一批人坚持要复仇,要伸张正义。将真相记录下来并通过审判公诸于众,不仅仅要惩罚罪行,更要唤醒人类良知。

2.分析超出人类想像的大屠杀为何如此残忍但顺畅地发动并实施。“现代社会的责任感缺失——这种缺失导致个体用专注于狭隘的技术性任务的方式来回应上级的命令。那个对行为承担全部责任的人消失了。”“人类的最大威胁并非来自魔鬼,而是来自那些对魔鬼般的命令盲目遵从的人。”

对死于纳粹魔掌下的个体来说,正义其实没什么用,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

N10,《柔软改变中国》邓飞–雨

上善若水,看似柔软的水,一旦汇聚在一起,往往可以撼动天地。

不过我们应该先讨论什么叫做公益?做公益难道就是做好事就是学雷锋吗?公益是不是就得无私奉献,否则一定是动机不纯,或者别有用心吗?公益是一个组织行为,接受捐款并执行捐款人交付的委托,比如“每天帮老人过马路”,需要稳定、持续而规范进行,一天都不能停止,公益是需要成本运营的。

免费午餐,这个活动让我感受到人性真是复杂的。也让我知道一个活动如何才能长久的经营下去而不改变初心。

①要有良好的组织结构,有好的结构一定要做到监督分权。要透明,这样才能获得大家的信任。没有监督人性的恶就会悄无声息,犹如魔戒一样控制所有人。

②取得一个合法的地位,尽量与国家政府部门产生关系。尽量和政府尝试建立良好互动。

③学会利用互联网,也只有互联网是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的巨大资源。

除此以外作者也说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中国贫困地区儿童罹患重疾病后的死亡率高达54%,比城市儿童高出约九倍。

当国家准备出手接管免费午餐,这个项目的时候,网络上有一部分人感到了非常大的危险。国家出手,虽然有强有力的资金注入,可是腐败也随之而来。他们害怕公共权力一旦介入,资金的运转也会步入邪轨之路。各地营养改善项目有大部分的曝光,云南省某小学59名学生吃了牛奶和面包,呕吐腹泻。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克扣三元午餐的费用,发给学生一些饼干和辣条等。为什么很好的民间组织?一旦有公共权力介入,就会产生如此多的腐败问题呢?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以及严重的问题。有好的监督,免费午餐就能透明公正的运行,那么如果给国家以好的监督,社会一定会变得大不一样。

①书里面提到了子贡赎人的一个故事,孔子批评子贡说,你做了一件好事,但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你富裕可以拒绝国家的补偿显示自己的高尚,但那些不富裕的国人以后担心被指责道德,不如你高尚,就不会帮同胞赎身了。

道德的目的并不是要所有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乐于做无损于己,但却有利于人的好事。公益需要细水长流,需要免于牺牲,不能被高尚绑架和摧毁。原来高尚还能绑架和摧毁一个人和组织。在这么一瞬间,我对孔子又增加了几分好感。

N11,《五十年代的尘埃》唐德刚–看不见的天空

对一位书友来说,一本书,作者“唐德刚”加书名“五十年代的尘埃”,咋一看是不是就感觉如获至宝?

嗯!至少我是的。

实际上这只是唐德刚五十年代发表在美国中文报章期刊上的随笔诗歌合集而已。

暗自庆幸——还好只是免费的电子书……

不过,唐德刚的书真金白银地买了不少,竟把这本当做“第一读”,期待后面会有渐入佳境更上层楼的奇妙阅读感受。

读书多了,常常会在看一本如同嚼蜡的书时心生怨念。虽知这是歧视,不对!但在面对眼前无数未读的好书和实际短暂的阅读生命之间的尖锐矛盾与冲突时,“开卷有益”这句话,常常会被我认为是读者错付了的自嘲和书商们狡黠精致的伎俩而已……

N12,《第三个女郎》阿加莎·克里斯蒂–胡塞尔先生

“那么,有什么进展吗?”

“到现在为止。”波洛没好气地说,“什么都没有。”

“波洛先生,真的吗?你真的需要好好掌控自己的节奏啊。”(第十八章)

阿婆也需要好好掌控自己的节奏了。晚年的作品常常表现出抑制不住的表达欲望,想要把作为侦探小说情节需要之外的内容事无巨细地囊括进去,不知道阿婆是有了将作品升格为文学的追求,还是单纯地丧失了早期敏锐的文字控制力。无论如何这种操作破坏了小说节奏,让本书真相大白之前的阅读过程成为了阿婆作品少有的痛苦体验。

抛开这个,本案内核有什么新东西吗?见鬼,又是“XX案”!

N13,《罗杰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YaM

“如果赫尔克里.波洛没有隐退到这里来种西葫芦就好了”

此句结束,我立马就放下书去搜了搜西葫芦究竟是何物种,看看我自个能不能种棵,然后在某个无聊的午后拎个果子扔出去转转。

《恶意》是很久以前看过的,这书因考试也看的断断续续,前前后后差了三个月,但最后两篇也看得拍案叫绝,叙诡鼻祖果然名不虚传。至少看到最后感觉自己的灰色脑细胞的的确确被侮辱了。

阿婆的文字在我看来,在对人描写这方面独有魅力。

先说说我最喜欢姐姐卡罗琳,一个活得格外真实的女子,毫不避讳自己八卦的天性并凭此干出了一份“事业”(在这我十分惭愧,大概我就是那种表面上对八卦嗤之以鼻认为其有失教养,实则私下津津乐道的虚伪大人吧),为了待客与八卦不惜撒下爱好果仁煎饼的弥天大谎,但在哭泣无措的厄休拉面前却也将这毕生爱好抛之不顾。

然后就是大名鼎鼎的谢泼德医生。其实阿婆在第十七章的时候已经将医生描写的很贴切。一个非常普通,心中全无杀意的人。他的骨子里潜藏着某种性格缺陷——藏得很深很深,迄今为止都没有人发现,或许一辈子也不会表现出来。可是某天他偶然窥见了伊甸的禁果,芳香的气息勾引着他的欲望,他的黑暗,他的罪恶。他被毒蛇的獠牙缠在了地狱,从此他只能仰望人间。

如果贪婪是恶,那人生而有罪。

N14,《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小津安二郎–雨

电影有感觉,但没有文法。

电影中总有刻意的不合理,有谎言,如果没有刻意的不合理,那就不是戏剧,而是纪录片了。

小津服过兵役,正好是侵华战争。从上海打到南京然后继续打,可惜的是在战场没有把他打死,世界多一个导演,少一个导演没什么大事。书很薄,小津很温和的讲了自己如何走上导演之路,许多他对电影的看法和拍摄心得。

期间也夹杂着侵华战争时期他写的家书日记。

N15,《夜潜者》渡边淳一–雨

不得不说,整本书就是几个人的对话组成的。渡边的对话很真实很贴近生活。

故事情节大致内容是,男主是倒插门女婿,可是中年以后出轨女主,双方都是有家庭之人。女主有不孕不育可是却骗男主自己怀孕,男主犹豫再三力劝女主打胎,女主不从,不过最后终于发现女主的骗局,虚惊一场之后,二人亲密一番,女主吃安眠药自杀未遂,医院终于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她。

一个小时我就读完这本满是对话的小说,真不知道是因为不困,还是渡边淳一刻画细腻,情节让你有读下去的动力。中年男人的爱可能来之不易,它可能就像仙人掌之花,非经历严寒酷暑才能开花。生活中也应该有不少结婚的男性碍于生活不敢再寻找爱情,喜欢出轨确不敢承认自己可能爱上了她,也不愿意承认它,就像书里42岁的实业家泷泽秀树。

N16,《治史三书》严耕望–四维

本书为严结合个人经验,就史学研究所做的一面向大众的“科普”小书。所谓三书即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书内有抽象的原则理论,也有具体的实践方法,甚至有选题、写作、论文体式的细节描述,也有对史学前辈的评论。可作为一史学研究指导书,也可作为一现代学术史料及名著简评书。整体而言本书为一中上评书。书前虞云国的导读为一加分文章,很见读书方法与视野,同为金针度人;书后的索引倒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或是虞氏导读中对本书定位可为名著点评、“人物点评”所致)。

书中严强调的方法主要是:做大计划下的小计划竭泽而渔的“层累”研究。其中论及身体时,看陈寅恪一生为疾病、生活所累,不世出巨匠研究成果并未多产,再看钱穆成果,可叹。四大家钱陈晚年困境仍能有所出,北陈不法高邮法韶山却毫无产出,其他学人大抵如此,可叹。南陈瞽老虽有所出,但唯能颂红妆,亦可叹。

相关阅读:《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N18,《民国文人风骨》韩石山–四维

全书为多个人物“小传”集合而成,作者试图通过从其自认为的新角度梳理传主,以呈现民国一代文人的风骨。书中涉及的人物为邵洵美、梁实秋、叶公超、潘光旦、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等。但愿景是一回事,加上“自我错觉”,本书为一差评书。居然还用了2-3天囫囵浏览完,不善读书可见如此(书前主人还用粉笔勾画阅读也是一奇)。附具体吐槽如下:

1、以其自称几十年研读书写现代文学人物经历,书中满篇是“作者不是要”“试想……吧”“笔者这样是”“不好妄测”,这种个人过度的猜测的文字呈现后,又力图表明自己不是要“标新立异”、随意发挥、重新树立传主形象的“两面派”不担当手法令人生厌;

2、将读者视为低文学素养甚至是无常识的人,如“过去中国不说公历,像他们这样旧历同一年出生的,就是同庚,也就是同岁了”。“费慰梅是费正清的夫人,费正清这个人很了不起(这10字可怪),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学专家,长期担任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3、行文枝蔓杂芜,经常出现“前几天我怎样”“前不久我又怎样”“前几年我怎样”这样与书传无关痛痒的语段。

另有“朱自清……,从品行上说,绝对是个正人君子,且不是鲁迅笔者的那种型号的”的怪语句……

相关阅读:《逝去的年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z/9733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