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禅书堂主妙松毕昊峰

发布时间:2022/5/29 13:05:12   点击数:

演唱:李娜

洛阳城东约20公里,一座红墙绿瓦,松柏苍翠,殿堂雄伟,塔阁秀丽的寺庙屹立在此已近年,这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释源”级寺院白马寺所在地。这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另一源头,即佛寺文化。

妙松是我的朋友,也是白马寺的一名虔诚皈依弟子,经常应寺院之约,写上若干幅书法作品,而寺院师父们则作为礼品赠送给来客。他书法作品常落款白马寺妙松,真名是郜泽松。从他这里,我对佛寺文化有新的认知。

墨韵香飘远

庚子年初夏的一天,随一位朋友到泽松的茶室小坐。

茶室位于古都洛阳一座写字楼中,由两个错层组成。迎二层楼梯的墙上挂着有洛阳著名书法家李进学题写、刻治精美的“禅书堂”牌匾。环顾四壁,有三面墙壁都挂满了书法作品,赵赴初先生的“佛”字也挂在佛龛旁边。茶台前面的空间,被一个大的书画台占去,其他空间由几尊佛像点缀其间。

人在闹市,却有一种静谧。坐定茶台对面棕红色椅子,看泽松不胖不瘦,剃去头顶黑发,露出生命本真;镜片后面闪烁着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澄明的像高山上的湖水。大概是修佛悟道久了,自然能容纳下世间一切难容之事。无论是第一次认识,还是交往已久,都能感受到他笑中溢出的真诚。

呷了几口香茗,话题便移到茶室的墨迹。除了几位名家,大多是泽松创作的书法。这些作品,既不乏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唐楷气象,又有行云流水、舒展有型的行书之韵。这就是泽松的行楷书法,凝结他多年的唐楷功力。他习书,不仅练习那些大家的作品,还深入研究书法家的身世和整个唐朝的文化背景,这正是唐楷所蕴含的文化气象。一如泽松的为人,平和雍容,游刃有余。

然而,最初练习书法,却缘自泽松脾气急躁,父亲便让泽松练习毛笔字,用墨磨磨脾气。随后,泽松跟随洛阳民国时期大儒高佑福堂学生宋仁杰老师学习颜体书法,一本《颜勤礼碑》写了十几年,这为他打下了深厚书法功底。

唐诗与唐楷是古代艺术的一对奇葩。泽松记不清什么时间开始,又喜欢上了唐诗和历史传统故事,这是中小学期间的事;而在高中老师影响下,他则开始静读论语、周易等儒道经典。在读河南财经大学时,一位大学老师亲授的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为他世界观的塑形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在长年的习书中,泽松领悟到“人磨墨,墨磨人”的哲理。你在磨墨的时候,墨也在反过来磨你。他就这样一路坚持到中年,这为他日后的书艺精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泽松的性格也渐次少了锐气,多了些儒雅。

泽松楷书拿手,别的字体也临习过。但有人索要作品,他还是用楷书写得多,朋友让他用别的字体试试,泽松说他那拿不出手,不写。

那次交流之后,发觉与泽松的聚谈是前世今生中早应有的一次相聚。此后,每次聚谈都超过一个时辰。

也是机缘因缘,在网络和寺院赠送中,泽松的书法作品走进了更多寺院和公益行活动中,他的墨香已经飘到了全国各地。

蜀道商旅行

年夏日,泽松工作的报社解体了。这是一个坏事情,也是一个好事情。对于泽松来说,继续为文还是转行做点什么,他其实也早已经忖度过。

那时,泽松虽说还不到30岁,但这种35岁现象却提前到来,是等待组织重新分配到其他行政单位,还是从之前的旧我中挣脱出来,做自己大学时选择的营销专业;泽松的人生算法是后者。

谋定而后动。不久之后,泽松从一名财经记者转行到一家民营设备企业销售煤矿设备。企业给泽松分配的市场是云贵川。不久,泽松即坐火车入川,他的第一次蜀道商旅行会不会难于上青天呢?泽松一头扎进这片市场中,开始了他的营销征程。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掌握。泽松肯定是吃了很多苦,但后来,他不用亲自登门,当地朋友们却主动为他介绍业务。

泽松连续6年在企业的销售排名第一,他用业绩打消了企业内部人士曾经的狐疑,一个秀才能经商吗?可以,但泽松有5年时间都在云贵川。

行到山尽头,坐看云起时。这让我想到了苏轼,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在州县之远,都既有济世之志,又有接地之举,如做扬州市长时解决了漕运解题;在贬谪时,精神追求依旧,儒释道皆通,诗词文章等身。苏轼的旷达人生,成为泽松所追求的人生标杆。泽松的性格中也藏着儒释道兼具的人文性格:既有进取之心,又有恬淡之意,更有清净之想。

再次聚谈,我问泽松:如果换作报社别的同事,还能很快适应这份工作并取得这样的业绩吗?泽松笑而不答,但检视他过往的足迹,似可做成此事。

大学时,当大多同学在完成本校学业放松时,泽松却到其他大学同乡处,将他们不用的教材拿来,学习他们的课程。这让我想到上个世纪的科学大咖冯·诺伊曼,他在求学期间同时要完成柏林大学的化学课和布达佩斯大学的数学课,并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泽松不必第二份教材的考试,只是凭借自己的爱好来学习了很多看似无用的课程。他甚至还读过西方的《圣经》。

毕业后,泽松没有像别的同学那样,急欲求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在郑州、深圳、洛阳先后找了几份营销方面的工作,来检验自己的所学是否知行合一。直到家乡报社招聘记者,他才到报社上班。

而在报社工作时,他也是先从广告部、办公室几个不起眼的岗位做起,经过几年的打磨,做了一名财经记者。

或许,这些奠定了他的蜀道商旅,并不像他人做的那么艰辛。后来,又有人到那里销售设备,却并没有泽松当年那么挥洒自如。

这或许来自从政经商父亲的惠泽,或许是自己早年所读百家之书的加持,也或许是自己在报社做财经记者的宏观视野;但泽松却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我的长项是做市场销售,我做不了掌控企业全局的高管。

见诸相非相,才见如来。

舍得人生路

与泽松交流多了,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士。

泽松就是这样一位行走在商业社会中的士。无论在报社,还是在企业经商,他善待接触到的所有朋友。当他结交的云贵川朋友发达后,又主动替泽松介绍生意。他们告诉泽松,不用经常来这里,有我们呢,你专心在洛阳写字吧。彼时,泽松在销售设备之余,又继续着青葱岁月时的爱好:书法。

怎么将自己的墨宝推销出去呢?酒好也怕巷子深。泽松又面临着人生的抉择,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写得一手好字的同道书家。

泽松想到,自己在与白马寺等寺院高僧初始交往中,泽松曾捐赠给白马寺腊八粥食材,并主动给白马寺和其他寺庙及社会公益活动书写作品,这博得了师父们的点赞。

泽松又回想起自己以前读过儒学经典。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得觅驴,终为不了禅师。这阐释了舍与得的辩证关系。

于是,泽松便到洛阳各大酒店,免费送给所办贵宾卡客人每人一幅作品;日子长了,这些贵宾卡的客人便经常上门,向泽松求字。

泽松回忆,自己年轻时在洛阳市辖偃师市时,曾在市区租了一个小院,与各路朋友切磋交流;可以复制当年的做法吗?从偃师到洛阳后,泽松专门在闹市购一茶室接待朋友。若有朋友用茶室,来吧,泽松分文不取。

当下,泽松的字像设备的齿轮组,一个齿轮带到另一个齿轮转动起来。泽松说,他现在每天要写上几十幅字,才能满足四面八方来的求字需求。当然,这也让泽松少读了些所喜爱的经典书目,也为自己不能快速迭代而苦恼。

泽松坦言:在做事情之初,有自我化、功利性的人之本性,但随着和师父、老师们的交往,对佛学、人生的认识深入,自我化、功利性在渐次消匿。

几年前,他的发心是给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贵州梵净山这五大佛教圣地义写各幅书法作品。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峨眉山、五台山的创作任务,正在为普陀山书写作品中。

舍在先,得在后。或许,这正是泽松接触白马寺师父以及书法大师们后多年修行的结果。当然,这正是泽松与同龄人不一样的人生路。

在洛阳市中心这间茶室里,泽松熟练地操起他那套宋朝流行的青釉色茶具来为朋友们沏茶。在氤氲的茶香中,我仿佛看到了年时,泽松步入白马寺送腊八食材的瞬间,并与白马寺方丈印乐大和尚相识的因缘。自此,为了宣传释源白马寺佛教文化,开始编写《禅学书法专刊》,至今文章千余篇,并已为白马寺书写上万幅书法作品,佛性也在泽松身上潜滋暗长着……

壶中岁月长,往来有善缘。

往期文章:

爱的搜索

毕昊峰

有声阅读:欣瞳

苏皖商旅行札记

毕昊峰

毕昊峰,一位建筑业从业人员。年7月毕业以来,在石油化工建筑领域工作至今。大学毕业后,分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办公室做文秘工作,从此与文字结下因缘。除了处理案牍公文之外,还偶尔写点人生感悟之类。年,在CCTV经济频道的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几年后,在公司内从文字转向数字,用我手专我心为企业创造红利,并模仿香港景泰兰大王陈玉书先生,记录下从商以来的所见所得,也博得圈内朋友的赞许(或许也有伪赞)。年,一个偶然机会,让我跨出国门,先后在两个国家3个项目工作6年。回首这6年,从一名国内商务人员向国际商务人员出发,从舒适区向不舒适区,不断地挑战自我,也颇多感悟,并于去年写成《十年再飞德黑兰》一文,是对这段岁月的一个小结。当下,深爱历史和哲学。目前,正在读的历史书有《资治通鉴》、《人类简史》、《中华帝国财政》等;同时,也在复盘2年前随台湾大学傅配荣老师所学的《西方哲学》,并隔上一段时间,找上几本哲学书籍,自我烧脑一下,如《有限的游戏与无限的游戏》、《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期待从这些哲学书籍中找到人生的哲理,像王阳明老师那样知行合一,过好这一生。没有省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但过于省视的人生,却也没有办法过。大千世界,何人渡我?未来世界,我助何人?本文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s/1009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