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沈志华苏联解体,是错过多次改革机会

发布时间:2023/3/18 16:30:57   点击数:
北京专科痤疮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78752.html

在92年前的今天,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列宁与群众在街头

年8月,联共(布)中央成立了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提出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方案。格鲁吉亚领导人反对这一方案,遭到粗暴的对待。病中的列宁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严厉批评“自治化”方案和一些人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列宁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接平等自愿原则一起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根据列宁的建议,年10月中央全会讨论通过新的文件,该文件得到了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苏维埃机关的热烈响应和支持。

12月30日晚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在会上作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列宁因病未出席大会,被推为大会的名誉主席。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南高加索、乌克兰和自俄罗斯等4个加盟共和国。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苏联,这个盛极一时的世界强国,为何最终走向解体的命运,一直是人们谈之不尽的话题。

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志华根据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苏联崩解的因子早已内化在僵化的体制中,苏联74年历史上有过几次重大改革的机会,但都没有把握住,到了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已经“改无可改”,病入膏肓。

近日,记者赶赴上海专访沈志华,请他谈苏联解体原因,以及苏共失去执政地位的历史教训。

斯大林曾想过要改革

沈志华向本报记者提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斯大林也曾思考过变革转型,按照西方国家的游戏规则,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促成斯大林“思想转弯”的时间节点出现在“二战”后期。

“二战”暂时掩盖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斯大林体制,因为那种体制非常适合战争环境。战争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改变了国际格局,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战前苏联被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苏联人有一种孤岛意识,这是斯大林模式得以产生的原因之一。“二战”后,苏联进入并参与缔造了国际体系,很多游戏规则是在苏联的参与下制定的。这就为战后苏联的发展道路转轨提供了客观前提。

斯大林对战后安排的考虑,不外乎苏联的安全和发展问题。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下,这些都离不开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合作。年5月斯大林突然宣布解散共产国际,就是一个明确而重大的信号,表明斯大林对战后苏联发展道路的新思考。他很清楚,继续高举世界革命的大旗,与资本主义世界长期对抗,是没有出路的。通过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一系列世界巨头会议,斯大林取得了满意的收获,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确立了对战后苏联安全和发展的保障。为此,他答应了西方的条件,在其势力范围内维持议会选举制,在其势力范围外,不输出革命,要求东欧国家建立议会制和多党制,命令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放弃武装参加政府,强烈主张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和谈,其目的就是保证与西方合作的政治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苏联可望从美国得到60亿美元的贷款,从德国得到亿美元的赔偿,为其发展积累资金。

但是,斯大林的努力并没有实现。沈志华正在写一本书—《冷战与重建:斯大林的最后年代》,他看过大量的档案文献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是矛盾的。他对外可以开放,对内却继续收紧。斯大林担心其统治地位动摇,其统治合法性受到挑战。后来又发生了两件事,外部爆发了冷战,内部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旱灾,结果他马上回到了战前的老路。

勃列日涅夫后期,改无可改

沈志华说,苏联74年历史,大的改革机遇至少有3次。在斯大林之前,因应国内经济紧张和人民不满,列宁曾实行过“市场性质”的新经济政策。由于列宁很快去世,斯大林放弃了这一政策,开创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之后是赫鲁晓夫,主张跟美国和平竞赛,国内发展经济,但是他的改革受到制约而不敢放手实施,被随后的政变迅速终结。

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阶段。沈志华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十分奇特,苏联重回到斯大林模式,且将其进一步凝固化。经济上,赫鲁晓夫的探索成果几乎全部抛弃,表面上的经济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际能源价格的飙升和不计成本的国家投资。而国力增强和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商品的严重短缺和百姓生活水准的相对落后。

在领导体制和干部制度上,苏共干部队伍中形成以利益为诉求的官僚集团。军工、石油、外贸、农业、教育、卫生等等部门高官各自为政、各霸一方。与此同时,是社会的碎片化和道德体系的全面崩溃。

到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社会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以权谋私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失去了社会公德意识。除了官员以权谋私外,“差不多所有的苏联公民(其中包括党和政府的官员以及警察),都参与这种形式的非法或伪合法的经济活动”。人们生活水平的增长中止,住宅、商店、幼儿园、学校等社会建设骤然放慢。看不到希望的苏联人借用酒精麻醉自己,到年代末,苏联酗酒者比年代增加了一倍。年有近万酗酒者进过警察局,超过万人进过醒酒所。

“勃列日涅夫遭遇和造成的困境超乎外界想象,外界的人们只看到其光鲜一面,而看不到此时的苏共已失去了创新能力。”沈志华说,勃列日涅夫时期堵塞了经济转型、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的所有通道,苏联丧失了调整和改革的最后机会。

“病人死在了手术台上”

勃列日涅夫时期,许多地方领导人希望国家发生变化。“他们这些州党委和边疆区党委的第一书记……从自己的角度看到国家的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己日夜辛劳,其中许多人对于莫斯科那些头面人物的镇静自若,感到无法理解和接受”。他们是苏共党内要求改革的力量。但是,他们最初并不敢公开提出批评,也不可能有方针政策上的改变。

有俄国学者早已意识到,研究苏联解体的人们通常都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s/1019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