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库尔斯克会战的天平,偏向苏联,诠释了强

发布时间:2023/4/4 3:00:05   点击数:

一般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不过在历史上,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取得惨胜后,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胜负并没有直接分出来,随后的战场态势一度出现反复。直到库尔斯克会战,胜利的天平才彻底倒向苏联。

年初,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反击的苏军全线出动,急于收复失地。为了能够快速结束战争,苏军的后方已经没有了任何预备队,隐患就在冒进中埋下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着眼实际,主动放弃了一些据点,在运动中诱使追击中的苏军战线越拉越长。

2月中旬,苏军战线已经达到多公里。德军且战且退时,突然接到曼施坦因元帅命令----南方集团军群所属各支部队,立刻摆脱当面之敌,于2月19日前在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聚集。

2月19日,完成聚集的70万德军集中了优势兵力,突然间向苏军发起反击。战线过长的苏军在腰部被猛烈进攻,遭受重创。苏军最高统帅部向进攻中的苏军下令:全面后撤!

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再一次夺回了战场的主动权。

苏军陷入重重困境

年战争爆发之后,德军一直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直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胜前,苏军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军的反攻一共持续了不到2个月,就因为战线过长导致兵力不足,哑火了,这对苏联军民的作战信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苏联军队蒙受了很大的损失,万精锐军队被击败,损失约60万人;

全线撤退的过程中又发生了重大失误:由于命令传达不及时,在苏联西南部的库尔斯克地区,有一个集团军没有来得及后撤,这个集团军两翼的苏军撤走后,形成了苏军在库尔斯克孤军深入的态势,曼施坦因已经做好了将其歼灭的准备;

由于苏德双方的战争发生在苏联境内,两年的战争导致苏联物资急剧缺乏。朱可夫在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中曾经提到,年莫斯科岌岌可危的时候,他的军队只需要辆坦克防守,但是苏联全国却无法为首都的保卫战提供这些。年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由于缺乏弹药,苏军每天只能打2-3枚炮弹,本应进入反击的苏联军队,就这样进入了僵持,任凭敌人继续留在自己的国土上。哈尔科夫战役失败,他们未能依照计划收回乌克兰广阔的工业区和农业区,物资方面再度陷入困境;

苏联原以为美国在年12月被拖入战争之后,会带来大规模的援助,但是整个年,因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充斥着危险的潜艇和军舰,美国在年才开辟了一条伊朗方向的援助路线。然而,哈尔科夫反击战后,美国和英国陷入了怀疑当中:如果苏联不能守住他们的战线,德国取胜后,援助物资岂不是落入德军手中?因此哈尔科夫反击战后,外援减缓;

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取胜的曼施坦因制订了一个吞食苏军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堡垒”计划,此时的苏军尚在后退的惊魂中未定,局势非常不利。虽然德军内部有人认为需要加强新式坦克的配置,拖延了“堡垒”计划开始的时间。但是对于苏军来说,这场随时会开始大战,主动权并不在自己。

一切成功,都应是从自强中走来

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苏联官方很坦诚,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承认了自身大规模溃败的现实。以苏德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由于德国已经占领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又有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的协助,缺少美英等国的支持,胜负难料。哈尔科夫之败后,苏联对盟国援助的渴望又进一步。但是美英的顾虑如何打消呢?可以说硬着头皮,苏联选择从脚下做起。

首先,在没有英美资源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维持胜利的资源?

苏联彻底激活了年以来从莫斯科转移到乌拉尔地区的工业设备,后方短时间内建立了一个新的“乌拉尔国防工业区”,建立了从开采、提炼石油、钢铁----轻重武器的制造的完整工业区。这一年,1.45万辆先进的T34坦克从流水线上走下来。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巅峰。而乌拉尔工业区的建设速度,更是旷古绝今。

其次,如何在战场上胜利?

打一场胜仗,而且在盟国极有可能不会提供帮助的背景下打一场大胜仗,这是获得援助的最好的方法。库尔斯克原本只有1个集团军不到30万人,面对曼施坦因70万大军毫无胜算,连撤退都做不到。

年2月--7月,苏军改变了注意,既然库尔斯克的军队因为失误而没有撤退,那就不撤退了。

朱可夫将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苏联一个方面军相当于德军1个集团军群)调到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内,增配了2万门大炮和辆坦克,约万人。库尔斯克的后方是草原方面军、5个坦克集团军和空军集团军作为预备队。

这意味着,原本计划用70万人包围30万苏军的曼施坦因,现在可能要面对自己5倍左右的兵力。而苏联基本派出了全部家当以及全部取胜的决心,要与德军决战。

大战开始,胜利的天平彻底倾斜

一场史诗级的库尔斯克大战开始了,这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飞机和坦克大会战。苏德双方的参战人数分别为万和90万,最终在这个战场上,苏联损失了80万人、坦克辆、火炮门、战机架;德国损失50万人、坦克辆、火炮5门、战机架。(《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

德军在苏联战场上彻底失去了再度进攻的能力,从此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在这个方向上组织起来大规模的会战。

德国墙倒众人推

罗马尼亚国王发动政变,推倒了该国的法西斯政权;

不久后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被抓;

在巴尔干半岛和罗马尼亚地区,出现了德军投降的情况。

盟国获得信心,合力增强

库尔斯克的战局再次点燃了美国人的信心,年7月9日,就在库尔斯克会战开始第四天,美英联军为首的盟军仅以2万人阵亡的代价打死了3万德意军队,迫使法西斯军队退出西西里岛。虽然从战后看,西西里岛登陆没有像诺曼底登陆一样起到巨大作用,但就当是而言,德军不得不抽掉了一批正在库尔斯克作战的军队去防御意大利和法国方向。

年8月1日,美国空军从利比亚境内的班加西基地出发,飞越地中海,航程公里,使用了架飞机,对炼油厂发射了发枪弹,投下了吨炸弹,整个罗马尼亚大油田沦为火海,这就是著名的普洛耶什蒂大轰炸。而罗马尼亚大油田为德军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原油,以及意大利全国的原油。

强者恒强,苏军的必胜信念感染了盟友,赢得了尊重和援助

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库尔斯克大战爆发后4天,苏军几乎没有让德军有丝毫实质突破,他们与德国人在库尔斯克的每一个村庄,甚至每一条沟壑里反复争夺。当盟国看到苏军并没有重蹈在年闪电战中崩溃的覆辙后,纷纷出手相助。

苏德两国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原本实力旗鼓相当,而盟国对德军后方开火,在西西里岛,在罗马尼亚,在柏林和慕尼黑,盟军飞机扔下了数万吨的炸弹。大国联手,德军终于倒下了。

朱可夫在《回忆与思考》中称:库尔斯克会战后,苏军已经可以单独战胜德军

历史上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援助尤其是美国援助,对苏联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联官方历史资料承认,盟军向苏联提供了架战机,占到了苏联战机总数的20%;提供了万吨的汽油,比苏联自己生产的总数还多;美国向苏联提供了32万吨的铝,超过了苏联自己生产的总数,而正是这些铝的存在,才让苏联生产了剩下的80%的飞机。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些援助中的绝大多数,是在苏德双方胜负已分的库尔斯克会战之后才出现的。有关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的记录可以证实这一点,这次会议上,苏联领导首次见到罗斯福,他表示“如果有足够的铝,我们才能生产足够的飞机”,这说明年11月时,苏联才开始得到美国的铝。

显然的是,这些援助没有在苏联最困难的年和年到达,却在他们即将胜利的年年底来到。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物资虽然没有在困境中帮过苏联,却帮助他们后来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强者恒强,历史一视同仁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这是因为美国对苏联的歧视导致的。其实在二战援助苏联与否的考量中,美国对于英国和苏联的帮助虽然有厚薄,但态度上一致---都是战友。

可美国最初看到英伦三岛岌岌可危,并不愿意援助英国,他们同样担心大不列颠轮落后,这些援助会到达德国的手中。丘吉尔为此不断演讲,表明英国心志,声明即便大不列颠沦陷,他们也将逃往殖民地,带领那里的人民和军队继续与德国战斗。

为了继续赢得美国信任,英国在年7月3日摧毁了北非阿尔及利亚亚凯比尔港的法国舰队,杀死了名法国水兵。这一强硬的态度等于一份投名状,表明了对德不共戴天之心,这终于促成了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

人们常常说,雪中送炭者少,锦上添花者多。虽然有些残酷,却也自有其道理。人与人之间尚有感情和道义的羁绊,可国家和国家之间从来只有永恒的利益。对于一国而言,摆脱困难往往只有唯一途径,即自强,而强者恒强则是不变真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s/1021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