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历史 >> 兰姆伽养成天下第一军驻印军第二次滇缅
美国只愿意出钱不愿意出人,英国人和钱都不愿意出,中国一家独角戏
对于反攻缅甸最积极的可谓美国将军史迪威。在第一次缅甸会战刚刚失败的年5月初,史迪威就赶赴重庆面见蒋介石,说明了他试图反攻缅甸,打通和中国交通线的计划。
史迪威是一个标准的美国斗士,拥有旺盛的热情和好斗的天性,而且做事非常积极,从不像英国人那样死气沉沉,墨守成规。
史迪威认为单方面从云南或者印度反攻缅甸,因地形原因都很难成功,希望国军分别在印度和云南集结远征军,然后从两线发动反攻,预计使用总兵力至少20万到30万。
蒋介石对于这个计划没有反对,表示给予支持,但强调缅甸日军兵力雄厚,单靠中国薄弱的力量肯定不行,必须英国人一同反攻,同时希望美军至少出动2到3个师一同作战。
对于蒋介石的主张,史迪威也表示完全同意,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
5月25日,史迪威向陆军部提交反攻计划,要求给予物资援助和至少3个美军师的部队协同参战。
对于史迪威的主张,参谋长马歇尔和总统罗斯福都表示:同意提供大量军事物资,但拒绝提供美国正规军参战,目前美军的所有力量,都要用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
6月4日,史迪威又去面见蒋介石,传达了美国军方的意见以及自己关于反攻缅甸的详细计划。
蒋介石再三表示中国愿意反攻缅甸,但仍然希望盟国给予支持。
蒋介石提出了维持中国战区的三项最低要求:
(1)三个美国师应于八九月间到达印度,与中国军队合作,恢复通过缅甸的交通线。
(2)从八月开始,中国战区的空军应有架飞机连续在前线作战,并应有必要的补充来维持其实力,不得中断。
(3)从八月开始,空中运输每月应为5千吨。
史迪威立刻将此要求转告华盛顿。
在蒋介石和史迪威看来,这三个要求都不算什么,也是最低程度的要求。
中国战区的日本空军力量超过架,如果我方没有架飞机,如何能够保证制空权?
至于物资援助上,每月0吨在欧洲和太平洋根本就是九牛一毛。根据统计,美军在太平洋群岛的进攻激战中,一个步兵师单日最高物资消耗就高达吨。现在每个月提供给万国军0吨,实在是最基本的基本,少到不能再少了。
史迪威表示他个人完全同意,还要看陆军部的意见。
在等待美国政府批准的时候,7月19日,史迪威已经制定了反攻缅甸的总体方案,即南北夹击,两栖作战收复缅甸,代号“安纳吉姆”的作战计划:
第一,中国提供15至20个师,从云南和印度向缅甸北部发动进攻。
第二,由美英出动5至10个师和空降部队从印度发动向缅甸中部的进攻.
第三,盟国提供3至4艘战列舰和6至8艘航空母舰,控制制空权和中国海及爪哇海的制海权,并进攻缅甸南部附近的安达曼群岛以掩护部队登陆仰光。
在史迪威看来,如此兵力击溃缅甸日军自然是非常有把握的。况且盟军从三个方向进攻,日军也难以招架,很快就可以占领缅甸全境。
对于这个计划,蒋介石表示同意。
史迪威喜出望外,狂喜之下竟然制定了后续的反攻方案。
史迪威认为顺利占领缅甸以后,立即攻击轴心国小兄弟泰国,然后继续攻击日寇盘踞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彻底收复东南亚大陆。
需要中国继续出动大军,从云南发动对越南的反攻。
对于这个计划,蒋介石也表示认可了。
蒋介石一再强调英美军队必须参与反攻,不然光靠中国的力量是绝对不可能实现这种计划,更别说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还受到百万日军的强大压力,自顾不暇。
蒋介石对英国人是否能够出动主力反攻,提出特别的疑问。
史迪威却很有信心,他认为如果中国和美国出动部队反攻,英国人是不可能任由自己的殖民地被别国军队占领,只能无可奈何的参战。
事实证明,蒋介石的顾虑果然不错。
7月27日,信心爆满的史迪威将计划交给美国总统特使劳克林·柯里,请他转交美国总统和联合参谋委员会。
8月,美国方面将商讨的结论回复给史迪威。史迪威忙不迭的拆开电报,却一下子落入冰谷。
美国军方认为,目前美国必须优先考虑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不可能调动主力到缅甸参战,哪怕1到2个师也不可能,顶多提供少量特种部队。
就物资援助上,美国同意提供给中国大量飞机和物资援助,但目前依靠驼峰航线的微薄运输量,难以让中国方面满意。
史迪威极为不满,美国方面不出军队,如何能够要求蒋介石独自作战。
况且,美军不参战,即便中国自己作战,也无法要求英国人参战,这样一来反攻缅甸全境的计划肯定就无法实现了。
果然,10月,英国驻印度总司令阿奇博尔德·P·韦唯尔陆军元帅表示了他对于反攻缅甸的立场:任何缅甸的军事行动只应是最小规模的。
在10月17日的日记里,史迪威写道:“他们(英国人)不想要中国人参与收复缅甸。”次日,史迪威又记下:“韦唯尔说得很明白,不欢迎中国人。”
期间史迪威、蒋介石、罗斯福、韦唯尔经过多次协商、争吵,最终达成共识:将以往分三路反攻缅甸的计划废除,改为中国军队单独反攻缅甸北部,打通中印公路;英美则在缅甸中部发动小规模进攻,给予协同。
具体为: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度的部队,沿胡康河谷地进入缅甸北部,攻克密支那,夺取密支那机场,与云南反攻缅甸北部的部队汇合,打通中印公路。
美国方面提供中国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英国方面则提供在印度的中国军队的基本补给和运输。由英美负责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并且出动特种部队支持中国人作战。
英国人对反攻缅甸是持反对态度的,但却意外的同意了这个计划。韦唯尔陆军元帅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认为中国军队压根就不可能穿越号称魔鬼居住之地的胡康河谷。根据一般军事常识,没有任何军队可以有效通过胡康河谷。
英国人认为,中国军队不能穿越胡康河谷,反击缅北无从谈起。那么英军只要在印缅边境集中几个师的兵力虚张声势,随后借口中国人作战不利,自己根本无法协同,将反攻缅甸的计划巧妙的推掉。
不过,日军却没有按照英国人的设想来做。
年3月,由于中国驻印军在缅北连续获胜,杀得18师团无力招架。日军为了挽回缅甸的局势,决定出动部队主动反击。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经过评估,认为缅北驻印军战斗力很强,而英国印缅军队则没什么战斗力。柿子捡软的捏,随后日军出动3个师团攻击了驻扎在印度英帕尔的英军第14集团军,将英军拖入了缅甸会战。
这就是英国人始料未及的了。
三国达成共识以后,中国方面立即开始军事部署。
12月28日,国民政府军令部颁布了“部署联合英美反攻缅甸作战计划”训令,主要内容如下:
1.在我滇西及缅泰越方面,约有日军9个师团,有待机攻滇犯印的可能。英美联军及我驻印军正在加紧准备,适时与国军协力收复缅甸。
2.国军以联合英美反攻缅甸,恢复中印交通之目的,应于英美由印发动攻势时,先行攻取腾冲、龙陵,整备态势,尔后向密支那、八莫、腊戍、景东之线进击,保持主力于滇缅公路方面,与印度盟军协力歼灭缅北之敌,会师曼德勒。
对于这个计划,随后又进行多次更改。
根本原因在于英国不愿意反攻,美国则不能出动部队,中国则认为自己不能独立承担如此重任。
三方前后旷日持久的协商,包括:加尔各答中英美三国军事会议,三叉戟会议,魁北克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等等旷日持久的争论,最终仍然由中国独立承担了反攻任务,英美只给予极少的协同。
美国人做出的让步是:提供空中支援和物资保证,同时大大提高驼峰航线运输量,以武装在云南准备反攻的10多个中国师。同时,美国人需要提供一支约人的丛林特种部队协同中国人作战。
英国人的让步则极少,他们仅仅许诺提供3个师的特种部队,深入缅甸腹地,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另外,英国提供驻扎在缅甸的中国军队的一切补给,仅此而已了。
从当时的局势来考虑,中国人压根就不应该反攻缅甸,这个反攻是非常艰难且凶险的。
原因也不复杂。就像之前说到的那样,缅甸日军目前有6个师团,随时可能增兵到9个师团以上。尤其是英国如果不能控制印度洋和马六甲的海上运输,日本可以从容的将所有物资运输到仰光,保证缅甸日军的战斗力。
中国在印度和云南滇西总兵力大概20万人,就兵力来说,比目前的缅甸日军多不少,但一旦日军增兵,国军就不是对手了。其中滇西远征军的武器装备主要靠空运,能够获得多少也很难说,根本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和日军对抗。
况且日军是防御一方,依靠复杂地形,实力倍增。中国即便掌握制空权,在缅甸的作战也没有取胜的把握。
除了总战力的差距以外,虽然中国迫切希望打通中印公路,得到大量物资援助,但终究有个主次之分。就像英国人美国人全力卡介苗预防什么北京哪个医院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s/1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