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历史 >> 读书笔记1月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上个月,我和蕾姐约定以后每月交流各自读过的书,并把它记录下来。一来是克服那时时作祟的偷懒,互相监督;二来是为了做一个小小的梳理,不至于看过的都忘到脑后,也算是来路可寻。
以下便是我们在一月份读过的书籍。
蕾姐的part: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我很高兴读到这本书。这是一次很重要的阅读体验,和读小说不一样,作为回忆录,里面写的事情是真实存在而我又不曾了解过的,作者纳菲西把对小说的解读与现实世界交替在一起,这帮助我更好地懂得应该怎样去阅读小说,又应该怎样思考现实。
这本回忆录讲述了纳菲西在伊朗革命时期回国执教的经历。她经历过伊朗比较自由的时候,因此此番回国给她带来巨大的冲击,她深爱的家乡变得陌生、不可理喻。她在这里试图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可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可能,她组织了几个她认为真正热爱文学的女孩子到她家里开设秘密课堂,一起阅读和讨论经典小说,直到她逐渐再也无法忍受留在这个国家。最终,她写下那个时候和她亲爱的人们一起阅读和思考究竟改变了什么——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又确实改变了些什么。
全书分为四部分:洛丽塔、盖茨比、詹姆斯、奥斯汀。分别将这些作品和作者对应到伊朗和他们所经历的革命与生活中去,进行反思。洛丽塔这部分控诉了极权如何控制并摧毁了美好的生命;盖茨比这部分借用盖茨比梦想的幻灭,思考了狂热的革命也只不过是盖茨比的绿灯般虚幻的存在,终将破灭;詹姆斯这部分讲述了詹姆斯的一系列代表作,穿插在伊朗和伊拉克的战争当中;奥斯汀这部分用伊丽莎白为代表的了不起的女主角,来说明了在不自由的生活中,追求选择的权利是艰难的,但亦是非常重要的。
写《盖茨比》这部分的时候,纳菲西把盖茨比梦想的幻灭用于反思伊朗当时正热的革命,作为一个追求自由又见识丰富的人,她理解人们对于更多权益的争取,同时警惕所有的革命梦想。“我们都想要机会与自由,所以我们才支持革命——我们要的是更多的权利,而非更少。”
如果梦想只是一次又一次对可悲现实的重复,那我们该如何寻找梦想的出口?
小说所创造的世界给了我们反思真实世界的机会。纳菲西坚定地认为,卓越的小说就是民主特性在之所在。她形容奥斯汀“能在凝聚的结构下,于人际关系与人际冲突中,创造出如此多重的声调,如此多元的声音和语调,正是小说展现民主性的最佳一例”,“在奥斯汀小说中,反对立场有其存在的空间,因此无须为了自己的存在而除掉对方”。在她看来,阅读小说是深刻理解不同人格、不同观点的绝佳途径。而后,最重要的一步是反思现实,因为“反省是导致改变的因素”。在小说中,最糟糕的人是缺乏对话能力、毫无包容、自省与同情能力的人。而在现实中,无数的争端,乃至最恶性的革命与战争,究其根源,都是因为人们缺乏对话和同情的能力。这是她对这个国家的革命和政权下的注脚。
她最关心的,还是在这个政权之下生活的个体。
她亲历了这个国家的不同时代,“我们的四代女性——我祖母、我母亲、我自己和我女儿——既活在当下也活在过去,好像同时经历两个不同的时代”,眼看着一片土地如何在不同的政权之下天翻地覆。这也是这本书给我最大启发的地方,那就是时代有好坏,历史不是线性进步的,历史会开倒车。这解答了我在马东和李诞这类时代宠儿身上的疑惑,让我坚定地质疑他们所谓“所有时代都一个德性”的粗糙的论调。
那么,面对“险恶”的政治和现实,我们作为身处其中的个体,可以做什么呢?
“一旦邪恶存在于个人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抗拒邪恶的方法也随之个人化。‘灵魂如何存活?’成为根本的问题,而爱与想象便是解答。”她引用了小说家贝娄的话:“也许在此情况下维持诗人的身份,就等于触碰到了政治的核心。人类的感情、人类的经历、人类的形态与面貌,收复了他们应有的地位——前景。”这让我想到蒋方舟总说的“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作为普通人,保持敏感,保持思考,保持感受,则已经是深刻的反抗。有一种论调,说今天的丧文化、佛系文化是人们在面对无奈现实时的反抗姿态,我不能同意。就地躺下,只是一种偷懒的姿态,是什么都行,是犬儒,是被时代裹挟,是缴械投降,是逃向政治之外的消费美梦,终究带来沉重的后果。而有所热爱(不论这个热爱是什么),才会有所警惕,警惕自己热爱的东西被侵犯,这是反抗的原动力。
保持反抗的心智,又必然因为现实带来的反差,让人面临更多痛苦与无可奈何。纳菲西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她的女孩子们巨大的困惑和她们身处的无奈现实,可以到看,她关怀的问题是,那些聪慧敏感、对智识有所追求的女孩子,在一个没有个人自由可言的国家,她们该如何自处?读过伟大的文学,对政治有强烈的批判和反思,对于她们来说究竟是好是坏?当她向女孩子们赞美虚构的伊丽莎白和其他女主角的勇敢,而这些女孩子在现实中又面临着全社会的不平等对待时,是否增加了她们的痛苦?最后,她说服自己,“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做决定,旁人唯一帮得上的忙是帮她们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让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然后面对“自由的苦恼”,不论多么艰难。
摘抄
?19世纪的小说,将个人、个人的幸福和权益摆在故事的核心,因此婚姻是最重要的主题。女性角色所制造的繁复性与张力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强调的信息也就是奥斯汀小说中所要表达的:重要的不是婚姻,而是婚姻里的真心与谅解;重要的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打破传统。这些温文美丽的女人其实骨子里是地道的叛逆分子,她们回绝了愚蠢的母亲、无能的父亲和严格的礼教社会为她们做的选择。她们冒着可能被排斥和贫穷的风险,为了争取真爱和伴侣,拥抱民主深处那难以捉摸的目标:选择的权利。
?她还是抱着期盼变化逐渐发生的希望,希望学生们保持清醒的思考。至于个人如何在生活中对抗,这又是每个人要独自面对的课题了。
回首前尘,历史事件经过整合、分析、归纳,写成文章与书籍后,便不再混乱,反而有置身现场者未能感受到的逻辑与清晰思路。对于我和数百万伊朗老百姓而言,那场战争有如晴天霹雳,就在一个和煦的秋日早晨从天而降,教人措手不及、万般不愿。
《离开的,留下的》
这一部比之前的两部更直白地揭露了女性友谊的秘密,汲取对方的能量,靠对方来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莱侬需要莉拉与生俱来的生命力给她提供可供讲述的生动素材,莉拉需要莱侬在更了不起的城市做了不起的事情,以此让身在小城自己也可以确信自己算点什么。同时,最重要的,她们嫉妒对方,隐瞒处境,希望对方死去。
最让我震撼的,是埃莱娜对于庸俗思想的无情批判。她憎恶自己没有莉拉那样真正的思想,她看出大部分人——那些革命女性——脑子里也是空空如也,只是在复述从别人那里看来的观点。她迷恋本质上就会思考的人——她们不被引导,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具有迷人的破坏力,并因此能谜一般地吸引所有能感应到这种能量的人(连彼得罗也对她印象深刻,被吸引而不自知)。
摘抄
?吉耀拉:“他(米凯莱)?伤害莉拉?他这些年是怎么做的,你没有看到吗?他可以伤害我、你、任何人,包括他父亲、他母亲还有他哥哥,他可能会伤害所有莉娜在乎的人——她儿子、恩佐。他可以肆无忌惮、冷血地对任何人,但是对莉娜本人,他什么都做不出来。”
?写这篇文章的人叫卡拉·隆奇。我想,一个女人怎么可以这样思考?我在读书上花费了很多力气,但我一直都在被动接受,我从来都没有用到过那些书籍,我从来都没有对那些书本产生过怀疑。这就是思考的方法,卡拉·隆奇正是通过思考来提出反对。我在费了那么大的劲儿之后,还是不会思考。马丽娅罗莎也不会:她读了一页又一页书,然后心血来潮,把这些思想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哗众取宠,这就是事实。但莉拉会用脑子,这是她的本能,假如她上过学,她也会这样思考。
我确信,那么多年里,我们通过电话线的联系,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益处。我们把过去的事情联系起来了,但也只是为了摆脱那些事。对于彼此,我们都成了抽象的存在,现在,我可以把她想象成一位电脑方面的专家,也可以想象成一位城市女战士,非常刚毅、不动声色。而她,有可能会把我想象成一个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可以把我想象成一位有教养的富裕的太太,每天的生活都是照顾孩子、看书,和做学问的丈夫进行深奥的谈话。
尽管如此,当时坐车回佛罗伦萨时,我感觉在那个夹在落后和现代之间的城区,她还是比我经历了更多的故事。我离开之后,错过了多少事情啊,我原以为自己能过上什么生活呢。莉拉留下了,她现在有一份全新的工作,赚很多钱,她享有绝对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极化来行事,虽然我不知道她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她很在意自己的儿子,早年在他身上投入了很多。她现在也一样,但好像也能在她想解放自己的时候就会解放自己,她儿子不像我的两个女儿那么让人操心。她已经和娘家人断绝关系了,尽管她现在还在承担自己的责任,每次能帮上家人,她都会出手帮忙;她照顾陷入困境的斯特凡诺,但并没有靠近他;她痛恨索拉拉兄弟,但还是向他们低头了;她开阿方索的玩笑,但成为了他的朋友。她说,她再也不想见到尼诺,但我知道,事情并非如此,她有机会还是会和他再见。她的生活是动荡的,而我的生活是凝固的。彼得罗默默地开着车子,两个女儿在吵架,我一直在想着她和尼诺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我琢磨着,莉拉会重新和他在一起,她会想办法和他见面,会用自己的手段,让他远离妻子和儿子,她会利用他,开展一场不知道针对谁的战争,会让他离婚。她会在拿到很多钱之后,甩开米凯莱,离开恩佐,最终决定和斯特凡诺离婚,她可能会和尼诺结婚,也可能不会,但他们的智慧加在一起,谁知道他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变成”——一个我为之着魔的词,这是我第一次用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变成——虽然我不知道我想变成什么,但我变成了——这一点是肯定的,只是后面没有宾语。我没有真正的激情,没有一种自发的野心,这就是问题所在。我被动变成了什么,只是因为我担心:莉拉不知道会变成什么人,把我甩在后面。我的那种“变成了”是随着她的。现在我要重新开始,做一个独立的人,拜托她影响的,成为我自己。
《LA流浪记》
这是一本很轻松的小书。是蔡康永写自己在美国UCLA上学时的经历。
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流浪记,不如叫做奇遇记更贴切。他在UCLA电影系遇到的奇人奇事,大部分人一辈子都难得遇到。比如神秘的老教授像他倾诉自己逼死另有所爱的妻子的故事;被艳丽的老太太误认为是自己曾经嫖过的牛郎;被异装癖同学邀请一起穿女装去上学,在他如约女装打扮去了学校之后,这位同学却因为穿着女装在大街上打架进了警察局……
蔡康永是一个内心住满童话的人,包括看奇葩说时听他的发言也有同样的感觉。他喜欢用童话里的意向来作比喻,比如他说自己的一位身形魁梧的同学一个“被人从神灯里嗟焕出来的巨灵,然后那人恶作剧地把神灯丢掉,他就留在UCLA了”。他对这类的比喻信手拈来,可以想象,他小时候津津有味读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的模样,然后好奇的他把这些故事记在了心里。故事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用于解释生活的材料,他常常把生活中的场景跟自己看过的电影或者故事想到一起。“一半出于承诺的压力,一半出于会当场被狄明哥巨灵神掌捏断脖子的恐惧,我在抽搐的微笑中,点了点头。”
在后记中,他写“这世界有很多不值得纪念的学校,也有很多不值得认识的人,我的运气好,UCLA很值得我念,LA也有很多值得认知的人”,我感到很遗憾,我没读过值得纪念的学校。不过幸好,我遇见了几位珍贵的人。
《读屏时代》
因为要给“XXAPP”写说书稿而读了这本书。最初看到书名,我期待看到的是像麦克卢汉那样“媒介即内容”的深刻洞见。但我失望了,它更多的是对纸质阅读的缅怀,对于电子阅读存在的威胁也只是引用了一些同样纸质阅读派的观点,而没有进一步的有力论述。
不过因为这本书中强调了大量纸质阅读的优点,比如纸质书的触感、气味、令人更专注的特性,唤起了我对纸质书的想念。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因为方便,更多用kindle读书,而由于资源有限的原因,很多时候我都不是因为想读某本书而读,而是因为能下载到某本书而读,这削弱了我阅读的乐趣。正好知道了“多抓鱼”这个二手书平台,在上面买了好多一直想读的书。我也开始在图书馆借书来读。感受就是,读纸质书,以及身边有书本包围的感觉真的好啊!
我的part:
《悉达多》
这是一本充满东方智慧的哲理小说。赫尔曼·黑塞通过一个贵族少年悉达多求取真理之道的经历来揭示佛陀眼里对于世界的理解。悉达多是一个英俊聪慧的年轻人,拥有爱他的父母和忠诚的朋友侨文达,但他的内心却不能得到满足,不能获得平静。对于父母、老师、智者灌输的那些诸神的知识,他始终存疑,那唯一的阿特曼在何方,是否有另外的道路通向自我,在自我的深处,这终极的永恒又在何方?这些问题迫使悉达多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他先是和朋友侨文达加入了清贫的沙门行列,一边游历,一边修习自制和冥想。之后,他在舍卫城聆听了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在经历了心灵与肉体的极致享受后,他开始对眼前的这一切、对自己感到厌倦、鄙弃。他最终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唵。自此悉达多获得轮回重生,与船夫一起过起了恬淡平静的修为生活。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摘抄
?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悉达多在伽摩拉死后和儿子之间的相处。儿子叛逆而疏离,悉达多却对他爱之深切,希望他免受一切悲苦。最后,儿子还是逃离了悉达多安排下的平静生活,去往了繁华的大城市,悉达多陷入了悲痛之中,几次想去寻子然而,船夫的一番话却让悉达多顿悟。
?他说:“亲爱的朋友,你真的认为有人可以免于自我之路吗?难道仅仅因为你期望你的幼子免于悲哀、痛苦和幻灭就可以使他得以幸免吗?然而即使你为他死十次,也不能丝毫改变他的命运。”
?悉达多在最后向侨文达的论道中还提到:“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伪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漂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动的星辰:无偿的命运之风吹不到他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路程。
?我无权去评判他人的生活,我只能为自己作出判断。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的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写作虽美,莫如沉思;机智虽美,莫如能忍。
?世界并非不完善,或者正在沿着通向完善的漫漫长路缓缓发展。不,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所有的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
最后:
其实这本书像一个寓言,它象征着每一个在尘世寻求真理的人,在青年时期,每个人都有过悉达多一样的困惑,到底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哪里,到底这世界传输给我的知识是为了告诉我什么道理,那个真正地自我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相信都曾在我们的内心回荡过。然而黑塞借助佛学的教义向我们传达了他的理解,人生的意义大概是要在经历之后才会懂得,只有热爱这个世界,才能和这个世界的一切造物达成圆融统一吧!
《社会学的想象力》
这是一本对社会学的使命和现状进行评析的学术型著作,非常晦涩难读,一般适合于有一些学术基础的人来读。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米尔斯在书中以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笔触对社会现实和学术现实的思考。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前六章主要分析一些在社会学中常见的学术偏向,比如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气质;后几章则探讨了社会科学的各种承诺,比如人的多样性、对历史视角的运用、尊崇理性和自由的价值取向、独立的学术姿态。这些对社会学要义和偏狭的归纳让每一个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都能从中探知真正地学术研究应该是怎么样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心智和格局。
摘抄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书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是提到大众社会的人性问题,即所谓的“快乐机器人”的问题。他认为在我们的时代,成为议题的正是人的本质,以及我们怀有的对人之为人所具有的种种限制的可能的意象。”他认为,当代两种最为主要的社会思想传统,即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来源于启蒙运动,它们对人性的假定都认为理性和自由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自由的个人是理性之载体”。然而,现时代的问题在此被米尔斯精辟地归纳为:“理性的增进并不必然伴随着自由的增进。”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庞大的合理性组织的增多,但是本着合理性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秩序并不一定是增进自由的手段,实际上,它们往往用于暴政和弄权,用于剥夺个体理性思考的机会和作为自由人行动的能力。由此,造就了只有合理性却没有理性的个体。例如,教育的普及塑造的是只懂技术的白痴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不是具有独立的理想思考的个人。随着工作和消费领域的合理性化,个体“不仅与产品和劳动相异化,而且与消费,与本源意义上的休闲相异化”,沉溺于消费社会制造的种种幻想之中,拼命玩乐、消费、“享受快乐”,而失却了反思的能力,成为“快乐的机器人”。
?在快乐机器人充斥的大众社会中,“继续根据人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单纯地假设在人作为人的深层本质中,存在着对自由的渴望和理性的意志,已经毫无意义。我们必须问的是,是人性中的什么东西,是当前人类处境中的什么东西,是在不同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什么东西,使快乐机器人流行?又有什么来抗拒这一潮流?”
?正是在这里,米尔斯将希望寄托于“社会学的想像力”上,他写道:“我们所力图理解的是世界并不总是让我们所有人政治上都充满希望,道德上自我满足,也就是说,社会科学家们有时发现自己很难扮演无忧无虑的白痴。”米尔斯在文中回答说,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的全貌。
最后:
感觉米尔斯身上具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担当和使命感,他意识到作为社会学者,拥有了关于社会结构的知识,明了个人困扰和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就具备了一种“脆弱的权力手段”。因此,他认为社会学家要积极介入政治和公共事务,打破焦虑和淡漠,刻意提出有争论的理论和事实,鼓励公共生活的讨论,使人们能够触及生活世界的真实,而不使公共生活依赖官方定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些个人困扰。这对当今的消费社会仍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在这个公知的力量弱化,垂直领域意见领袖泛滥的时代,真正地启迪民智的传播力量少之又少,大部分媒介都在迎合这个娱乐至死的大众社会,他们培养的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公民,而是具有民粹倾向和犬儒主义倾向的键盘侠。不过米尔斯理想中的民主社会到底能不能实现,照目前趋势来看,仍是任重道远。
鹿鸣工作室
电影
读书
新知
长按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会遗传吗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