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历史 >> 伊朗是千年圣地,还是险境禁地去了一趟伊朗
李津逵:最是难忘伊朗人
0
听说我要去伊朗旅游,几乎所有的亲友都表现出诧异和担忧,因为在通常印象中那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危险的地方。可旅行社的出团通知书第一段引用了一位游客在游记中的描述:“当真切接触到这个国家的时候,我才知道,我要用新的思维去感受:这个国家很安全,安全到不需要任何戒备;这里的人民很热情,热情的像火一样,让你受宠若惊;这里的文明很古老,古老到需要你重新学习历史;这里的信仰很虔诚,虔诚到你不能再轻视这个民族;这里的风景美丽诱人,让你驻足静静品味。这里的一切都不是我之前想象中的样子。”伊朗游十天下来的体会,我可以说这段描述毫不夸张。
我们这一路尽管是按照旅行社的流水线,但所到之处只要遇到伊朗人,无论在哪座城市,无论年纪、性别与职业,都会见到友善的微笑和问候。这一路上主动与我同框合影的伊朗人不下十多次(有一次是擦肩而过,一个小伙子以朋友们说我的眼睛和你很象为由!)假如有时间,都会找到与当地人攀谈的机会。遇到成团成队的伊朗学生,加入他们拍张合影一定引来群燕起飞般的欢呼。伊朗之游,最难忘是伊朗人。
面对外国人的伊朗学生
与“秦人”同框的伊朗青年
1
什么人去伊朗旅游?
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世界观,偶尔提及的波斯是一个遥远、模糊的景象。西方历史教科书中的波斯则是在希波战争中威胁、侵略、险些毁灭了雅典城邦民主的亚洲帝国。国际新闻里的伊朗,只报道战争、核武器和制裁,使得中国观众了解的就是一片充满危险的地方。古代波斯当今伊朗难免处在历史读者和电视受众的盲区和误区之中。
什么人会去伊朗旅游?伊朗会在数以亿计中国游客中筛出一群什么样的人?
我们这个旅游团就是这样一群多少有些另类的人:一位把中东几乎走遍的海归建筑师带着自己的全家老小,而他上小学的女儿竟然完全理解父亲带她到中东旅游的用心;赴法国交流一年的大学生和她不同寻常的双亲:她母亲是带着学生课外观鸟的中学计算机教师,游程第三天时已经观察到30多种鸟,她的父亲退休不久,在老年大学先学钢琴再练声乐;一位工程师就职深圳著名科技企业、可以花一个休息日打扫精心收藏的艺术品;共同推动公司创业上市,每天还要读几十页书,谈到大马士革便可以背上一段马克·吐温的文学女青年;酷爱传统文化尤其专注青花瓷的证券公司经理夫妇;一位毕业于著名美术学院却做了市场营销的达人;还有一位去过南极等世界各地、为了去伊朗不惜从杭州飞到广州加入深圳旅行团的“照像姐姐”。
随这样的团来旅游是一种享受:坐在前排的团友不断地向导游提问,我静静坐在后排便获知伊朗的方方面面。晚上和艺术家街头散步,听他从艺术和市场两个方面对城市的评论。路上遇到精彩的建筑便请教建筑师,一定会得到出奇不意的回答。碰到象汇率计算、连接WIFI这些在我来说烧脑的事情,从工程师那比电脑还快的大脑可以瞬间得到帮助。加上与所有团友实时的分享,还有热情周到的领队、认真的导游,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旅程。
2
伊朗人称中国人为“秦”
从广州乘飞机到德黑兰一共8个小时,其中有4个多小时在中国的境内,另外的3个多小时应是经过阿富汗到达伊朗。伊朗古称波斯,历史上的萨珊王朝(时间相当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的疆域就涵盖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据说“斯坦”一词便是波斯语中行省的意思)与中国比邻。蒙元帝国时代波斯与宋朝同时被征服,伊朗和中国隶属于同一个帝国。在以往的两千多年里伊朗和中国常常是邻国,少数时间甚至是一国之内的交流。
居鲁士大帝陵墓
波斯波利斯(建筑师团友摄)
伊朗人称中国人为“秦”,不象英语中叫“China”,也不象俄语叫“契丹”,每当听到这一声“秦”,便仿佛听到两千年的回音。秦朝是东亚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帝国,秦国的崛起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时起,而当时的波斯已是第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一统帝国。秦朝的统一文字、修建公路与驿站、建行省废封建等等治理手段在波斯早已成熟。世界通称的“四大文明古国”并不包括伊朗,但波斯的历史其实远早于东亚。两千多年来波斯人被异族征服了七次,这个民族的悲情深重令人唏嘘。
3
伊朗,危险还是安全?
萨珊帝国的版图(百度百科)
萨菲(萨法维)王朝版图(百度百科)
我们夜晚在街道上结伴散步,每每见到独行的伊朗人,不少是伊朗的妇女,同行艺术家注意到她们有的着黑色长袍,有的则是便装,不过都戴着头巾。临街店铺在营业,也有人摆摊卖小吃。我们想买点水果找不到超市,一个开店的小伙子放下生意走出十几步为我们指方向。在设拉子的夜晚偶有儿童乞讨如当年深圳的卖花女,德黑兰街头偶有乞讨者,在奥比扬奈古村也看到一个流浪汉。但是在伊朗的前后十天中间我没有在城市里见到警察,同行的朋友见过持枪的警察,说是想和他合影被婉拒。
在格什姆海岛的酒店连廊下,有许多人搭起了帐篷,或者铺一张波斯地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就边吃边聊。他们是到这里商城采购顺便到岛上度假的,没有租住酒店,而是露宿在城市建筑的连廊下。他们一家人十来口人,家长或是一位老汉或是一位祖母,他们会友善地和我们打招呼,问我们要不要一起吃饭。无论是商城的保安还是城市的警察都没有驱赶他们,他们也不乱丢垃圾。这样一家人围坐波斯地毯的经典场景,仿佛来自《天方夜谭》或是波斯细密画,我在德黑兰的霍梅尼陵墓教堂前的走廊、在伊斯法汗的哈鸠大桥的桥头反复看到,印象很深。
我们团中有人不止一次丢失钱物,都被当地人或者游客拾到交还本人。
4
开放、爱社交的伊朗人
伊斯法汗是萨非王朝的新都城,这个王朝起于哥仓布时代的年终于中国的乾隆元年的年,这正是西方大航海、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时代。其中兴之主阿巴斯大帝抓住了这个时代机遇,加强与欧洲各国特别是英国的交往,年他将首都迁到伊朗腹地的伊斯法汗,以远离世仇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此时正是欧洲君主制强化,城市规划中出现巴洛克风格的时代,阿巴斯借鉴了这股西风,一反波斯阿拉伯城市的传统,大手笔大尺度开展城市建设,其中国王广场面积达到6万多平米,是寻常欧洲城市广场的十倍之阔,几百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由此才有了“伊斯法汗半天下”的美誉。当然那是在年中国的天安门广场建成之前的世界纪录。
世界第二大的伊玛目广场
在国王广场(伊斯兰革命后改为伊玛目广场),一位中学老师模样的人领着一群少年来到我们跟前,他确认我们是中国人并且感慨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后安排一位年龄稍长的孩子用流利的英语向我们的海归建筑师提问,大致是问我们对于他们国家历史的了解和对他们城市的印象。其他的孩子年级稍低,略显羞涩却都兴致勃勃。
伊斯法汗有两座砖石的桥梁,在夜晚的灯光下美仑美奂,这里是市民们休闲聚会的场所。在哈鸠大桥边一位老人与我攀谈,他告诉我河流的上游建有一座水坝,河水由水坝调节因此并不都象现在这样汹涌澎湃。团友建筑师为我和老人抢拍了合影。我们的艺术家团友感慨道,伊朗人很象80年代的中国人,他们渴望与外国人交流。
果然在三十孔桥,一位年轻人主动要陪我沿着大桥走到对岸,我以为他的家在对岸便顺其自然,没想到他又陪我返回了原地。一路上他说他曾获得过武术大赛的冠军,非常崇拜BruceLee(李小龙)。说到伊朗现在的经济,他抱怨说伊朗年轻人现在是“三无”: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汽车(伊朗汽车很普及,据说德黑兰五口之家可以拥有5辆车,团友看到伊朗的汽油按人民币算每升只有5角钱)。当我了解他的年纪只有27岁的时候,心想他出生前13年就发生了伊斯兰革命,所以他应当从未见过不蒙头巾的女性?他说的确是这样。我问他女性蒙头巾好不好?他想了想回答说“fiftytifty”(一半一半)。这时来了一位带小孩的妇女向他借用手机来联系自己的亲友,我注意到他毫不犹豫将手机递过去,并不担心别人会不会在自己手机上做什么手脚。那是一款黑色的按键手机,此后的日子里我看到伊朗人更多是用智能手机。
哈鸠大桥
三十三孔桥
伊朗名城设拉子是两千五百年前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建都的地方,城郊尚有波斯都城波斯波利斯的遗址。在13、14世纪这座城市拥有波斯四位伟大诗人中的两位,因此被誉为“玫瑰与夜莺之城”、“诗人之城”。设拉子有一座陵墓花园,是安葬诗人哈菲兹的地方,我们在花园里遇到设拉子大学两个硕士研究生,一位叫赛义德,学矿业工程,一位叫穆斯塔法,学原子物理。两人都没有到过中国,因为中国太远,路费太贵。说到下一步的人生计划,他们都说打算出国留学。我们向他们求证伊朗年轻人的心境,他们也认同伊朗年轻人“友善但并不快乐”的说法。
在霍尔木兹海峡的格式姆岛上有一座数万平米的巨大的服装城,我们走过每一个店铺都会迎来一个笑脸。有一位店主说他每两个月就要去一次中国义乌,他还要和我加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要多少钱北京那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s/94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