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炮击美国基地十天后,我来到这个国家旅游。
本来春节档的机票要六七千人民币,经过伊朗美国互相火箭弹袭击以及伊朗不小心把乌克兰客机给打掉的糟心事后,机票降到了两三千。但一趟南航的上还是坐了一半的人。我随便聊了会,大部分都是来躲肺
炎的中国人和伊朗人。
伊朗可能也清楚自己的国际关系,过海关的时候不会在游客护照上敲章等留下任何痕迹,这点倒和朝鲜一样。过海关的时候我回头瞄了一眼,果然他们用的还是美帝的WindowsXP,因为背景是熟悉的的蓝天白云大草原。
我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已经晚上十点。说实话德黑兰的机场高速路修得还挺不错的,和国内比看起来差不多,路边偶尔会有苏莱曼尼的纪念海报。作为国内的二号人物,这位将军被美国空袭炸死后引发了近十年最大的中东危机。我来的前两天伊朗各大城市都有示威游行,我看新闻报道送灵还引发了踩踏事件,死了两个反美先锋。路上看不到几辆车,伊斯兰教提倡禁欲,喝酒和晚上娱乐都是放纵欲望的堕落行为。
外交部门口的苏莱曼尼画像
我入住的酒店在他们国家外交部大门口二十米处。四星级也不过两三百人民币一晚。沉沉入睡后我被一阵祈祷声吵醒,闲来无聊打开电视大多都是宗教节目。有的是一群男人的讲经节目,与会者有身着西装、军服、袍子的人,一位领头者闭目端坐振振有词状,像是在评论什么。有的节目就是蓝屏白字,经文如KTV的歌词一样慢慢出现,伴随着有节律的朗诵声音。虽然不知道在讲什么,但让人感觉很厉害。还有的歌唱类节目,可能和宗教或政治有关系,入座者都像开会一样的神情听着一位西装人士唱歌(我随便录了一段)。
来的第一件事自然是换钱。自从03年伊朗核危机以来,这个国家就开始遭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制裁。在17年起,美国加大制裁力度,伊朗货币急速贬值,所有国际通用的银行卡结售汇都无法进行。为此,我只能准备了一些现金来。然而第一步就遇到了奇怪的事,换汇店居然不换钱了。大使馆区有一条换汇街,十多家钱庄没有一家愿意给我换钱。无论我用英语还是翻译成波斯语,店员都不愿给我换钱。无奈之下我只好去央行。职员英语流畅。他告诉我他可以给我换钱,但是他觉得很不值得,因为政府要求的官方汇率远高于实际汇率,所以劝我去私人钱庄换比较划算。虽然他也不知道为什么钱庄不愿换钱,但他鼓励我多试试,不行再找他。所幸,一位伊朗校友远程打电话帮我忙和钱庄的人巴拉巴拉讲了一大段后,钱庄的人终于同意换了两百美金。没想到这远远的伊朗也有这样的人情社会。后来我问那校友为什么钱庄不愿换钱。原来是汇率太低了,纸币不够用了。如果我有当地的伊朗银行卡就给我换,但若是现金,钱庄也缺。缺纸币是什么概念呢?我这放张图让大家感受一下,包里放着两千六百万是什么感觉。至于消费,打车十分钟也不过一万块,吃个面包也就三四千。不得不说国家机器印钱是刷刷刷,钱贬值的后果却是底层的打工仔和农民感受最深。
一百美元可以换到的伊朗钱。大概一美元兑人民币七块钱,可以换到,伊朗钱
首都的旧皇宫GoleStan是游客必去的打卡景点。皇宫不大,占地5.3公顷只有天河足球场的四分之三大。Gole意为花,Stan意为地方。直译就是有花的地方,原因是皇宫中央是个玫瑰园。姹紫嫣红都付与断井颓垣,里面并没有什么游客,但却成了许多小生灵的天地。穆斯林文化厌恶狗,波斯的猫便成了山中大王。再加上当地乌鸦特别多,乌鸦嘈杂声中的旧皇宫显得更加寒酸落败。
艺术宫里现在陈列着当年皇室的藏品,馆方把他们安装年代排列,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伊朗的历史。近代的展品还能看到不少欧洲艺术风格的影子。19世纪初伊朗在与俄国两次战争后,割地赔款并逐渐丧失主权。后来英国人也意图染指这片土地,于是出兵占领波斯湾,并夺取了伊朗的部分石油开采权,央行的控制权和一些治外法权。至此伊朗开始沦为了长达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国家。
里面最出名的镜厅由各种花纹的镜子装饰着,这是伊朗高原特殊的装饰风格。进去以后可以看到自己在成千上万个镜面里出现,颇有如梦幻泡影的感觉。里面还装饰着欧洲哥特风格(洛可可?)的灯具。配着黄色或白色的灯光,则显得奢华或庄重。会客厅则以素雅的淡蓝色为基调,弧形拱顶,有很强的伊斯兰艺术和建筑的审美风格。巴洛克风格的欧式大吊灯下铺着欧式猩红长毯,独特的美感实在让人大饱眼福。
镜厅实际上不止一个厅
会客厅,尽头就是王的宝座
走遍旧皇宫就可以基本了解伊朗的近代历史。在二十世纪初,英俄实际控制下的伊朗也被迫加入了一战,输出了大量的石油资源和人力。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伊朗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革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其中一个在苏联军队服役的伊朗军官在英国支持下进行政变。后来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也让伊朗人愈加憎恨英国。二战开打后,英苏联都与德国交战,但伊朗一直宣称中立。于是英苏索性联合南北入侵伊朗,至此伊朗又完全卷入了世界大战。战后苏联并未完全撤军,还大力扶持国内的意识形态斗争。同时石油仍然在英国的控制下。后来伊斯兰革命的时候,皇室逃跑得仓促什么都没带,于是这旧皇宫就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曾经皇家生活的荒淫无度和对人民严苛的剥削。还有点意思的是门票价钱,外国人是本国人价格的十倍。看来这个国家是真的缺外汇。
原美国大使馆也是德黑兰一处特殊景点。这里曾是真的美国大使馆,如今被官方改造成反美基地。广场里被插满了墓碑和有以色列国旗盖着的棺材。围墙上喷满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海报。曾经的建筑改造成了美国对伊朗负面报道的展厅,有密报机,有美国曾经的情报办公文件等。有部《逃离德黑兰》的电影就是根据这儿的真实事件改编的。背景是二战后苏联与英国都未完全撤军,此时美国入场,意图对抗苏联。有美帝撑腰的皇室强行驱逐了英国人和俄国人。在美帝资本的扶持下,伊朗进入了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的二十年,各式各样灯红酒绿的西方文化进入伊朗,然而贫富差距却悄然分化。在八十年代的通货膨胀背景下,信仰伊斯兰教的穷人对城里伤风败俗的富人的仇视不断加深。街上热裤短裙的美式摩登女郎和满身黑袍的传统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终有一天,民众上街示威,武力冲击美国大使馆,掀起了伊斯兰革命。至此成立了现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在新冠肺炎影响到伊朗的初期,第一位感染的副总统苏梅·埃卜特卡尔便曾经带领学生们暴力冲击大使馆。在美国人质被关押的天里,童年在美国长大的她以伊朗大学生的身份在政坛大放异彩。在她确诊后一两天,发言人称此事冠状病毒是美国散布的针对伊朗的阴谋。有趣的题外话是,她的儿子曾被报道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
*相关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s/9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