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西行记从德黑兰到大不里士

发布时间:2020/11/2 5:12:01   点击数:
云培训惠州名新闻发言人及新闻助理 http://www.huizhouzx.com/hzsly/6220.html

我曾经提到过,从伊斯法罕继续向南前往设拉子(如果时间更充裕可以先向东绕道亚兹德)是伊朗旅游最核心的黄金线路。从德黑兰(近代首都)到伊斯法罕(中古时期首都)再到设拉子(最初的古波斯帝国首都)可以从时间线上一路追溯回最古老的波斯帝国。但是我和杨老师实在被夏季的高温折磨得够呛,于是决定将设拉子留在下一次----天知道这个下一次会是如此遥遥无期----然后折回德黑兰。看着新订好的飞往爱尔兰的机票还有一周,我们决定向西北的大不里士走走,那里也是伊朗在历史上几代王朝的首都,更重要的是据说那里能够找到这片土地夏季仅有的凉爽空气。

苏丹尼耶:十二年的首都,破碎的王朝梦

苏丹尼耶是一座距离德黑兰约公里的小城,在伊朗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中,这里在到年间当了十二年的首都。

那时,这片土地早已被蒙古人占领,作为蒙古的四大汗国之一伊尔汗国受到元朝诏立的大汗统治。此前的几十年中,伊尔汗国一直定都大不里士,一直到第八位大汗合儿班达(完者都汗)继位后,将首都从大不里士迁到了这片荒凉的高原。这一决定堪称匪夷所思,没有什么人知道大汗为何要在这里新修建一座城市,并迁都于此。

不过我们从大汗为新首都取的名字可以窥见一丝端倪:苏丹尼耶,意为“至高无上”,我猜这位刚刚从兄长合赞手中接过汗国权柄的新大汗想要从新开始,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盛世。事实证明,他干得不错。他的兄长合赞在位时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这个新兴的汗国攒下了不少资本,而合儿班达则保留了其中绝大部分政策,这让伊尔汗国一度富饶而强盛。然而这宏大的野心在短短十几年后随着他的身故而付之东流。合儿班达之子赛义德继位,还都于大不里士,之后汗国内乱,随即开始动荡瓦解。

据说,大汗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座属于蒙古人的城市,在他的命令下,无数波斯工匠呕心沥血,苏丹尼耶就这样建成了。它拥有无数精巧华丽的建筑,而其中最出色的,当属大汗为自己准备的陵寝。而如今,随着几百年的时间过去,其他的建筑都已消逝在历史中。只有那座壮丽的完者都陵还依然屹立在城中,并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陵墓高达五十余米,犹如堡垒般坚固的底座上,是完美的八边形回廊,回廊上的八座宣礼塔映衬的是它著名的蓝色圆顶。这种双层圆顶的结构开创了建筑界的先河,影响了后世无数建筑的设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印度的泰姬陵。

宏伟的建筑与巨大的穹顶使它即使从城外都清晰可见。走近之后,发现它周边都是断壁残垣。这座城市除了完者都陵之外,如今其他的建筑几乎都是近代新建,与陵墓同时期的其他那些建筑都已坍塌被毁。

完者都陵和它旁边的遗迹

下方不起眼的小板房就是售票处,门票非常便宜

走近看,越发能够体会到它的壮观,尤其考虑到这是七个世纪之前的建筑。顶部的八座宣礼塔虽然已经残缺,但却有历史的沧桑之美,远胜于强行修复。漂亮而独具特色的蓝色穹顶在阳光下更加显眼。有些朋友难免疑惑,信奉萨满教的蒙古人何以修建了这样的伊斯兰风格的陵墓。这是因为在完者都汗的哥哥,前任大汗合赞在位期间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与其他的蒙古统治阶层一起改宗伊斯兰教,从那以后,中亚地区的蒙古人就逐渐伊斯兰化了。直到今日,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依然还有蒙古血统的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

走进去之后给我们吓了一跳,巨大的主体空间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钢管脚手架,显然这座久经风雨的世界遗产已经难以独立支撑起自身的结构,需要这些支架在内部进行支撑。考虑到伊朗地震多发,壮观的巴姆古城就毁于地震,实在希望这座融合了波斯与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作能够避免这种悲惨的命运。

建筑内部支撑的钢架

沿着内部的楼梯向上,可以登上八边形的回廊。回廊的顶部拼接成伊斯兰风格的图案,而墙面的砖上则满是有些类似“LV”形状的砖刻符号。站在回廊可以从四面八方俯瞰这座小城,小到一眼可以看到边际。

上层的回廊

墙上的砖刻

外面一眼望到边的小城,小城外就是荒凉的原野

大不里士:现代化之殇

从苏丹尼耶继续向西北前进三百多公里,就是伊朗西北最重要的城市大不里士。在途中,我们看到了非常漂亮的丹霞地貌,最初,我们只是发现车窗外土地的颜色有些不同,不过丹霞的特征随即越来越明显。这让我们很兴奋,讨论着如果是在国内,恐怕要围起来建成地质公园了。然而在这儿却是十足的"野生"景色。(不过后来我在翻tripadvisor的时候确实看到了这里也算做了一个景点,叫colorfulmountains)

大不里士位于伊朗西北,是四方往来通衢的交通要地。向东通往德黑兰,向西通往土耳其,向北则通向外高加索三国。在历史上,从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于此定都建立伊尔出汗国开始,到黑羊王朝与白羊王朝的对峙,再到萨法维王朝迁都伊斯法罕之前,三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这里曾长期作为首都。因此,这里也算得上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城。

然而,这里的古城风貌已经不再,城中的古迹也大多不存,如今的大不里士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而存在,与伊斯法罕相比,完全不复千年古都的风貌了。最著名的三个景点是装饰有蓝色瓷砖的蓝色清真寺(区别于伊斯坦布尔同样以蓝色清真寺闻名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大不里士巴扎和大不里士拱门。这也牵扯到我以前曾经提到过的伊朗旅游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之间景点的同质化。对于从伊斯法罕回来的我们来说,清真寺与巴扎实在难以吸引我们了。

大不里士拱门(Arg-eTrabriz),始建于伊儿汗国时期的城门,见证了这里作为几代王都的辉煌和之后的落寞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大不里士巴扎也没让我们觉得与德黑兰或伊斯法罕的有多么不同。倒是抓拍的这个向我们招手的小男孩让我有些感动。

蓝色清真寺,以其内部装饰的这些蓝色瓷片而著名,不过这些瓷片部分已经脱落。不过杨老师现在已经对“清真寺”三个字有些过敏了…

有时,我会在地图上看到一些城市的名字时就很兴奋,那些名字多半在书上或其他地方见过,真的有机会到访这些城市给人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但有一些真正到了之后又会有些许失望。这种失望多半来自现代化的建设取代了它们曾经的样子,大不里士这座城市便是如此。倒是它的周边有一系列还算吸引人的景点。比如下面会提到的岩石村庄坎多万,以及通向亚美尼亚边境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亚美尼亚修道院。由于几天后要回到德黑兰赶飞机,我们不得已放弃了这个需要继续往西北边境的小镇焦勒法(Jolfa)多走一天的景点,实在是有些可惜。

坎多万:岩石上的村庄

从大不里士向南,大约一个小时路程,可以到达群山中的小村坎多万(Kandovan)。这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村庄之一。整个村庄最初所有的房屋都是在火山岩上开凿出来的,说是房屋,其实毋宁说是洞穴更加恰当。这里有超过七百年的历史,最早是很多为了躲避入侵的蒙古人追杀而逃来此地的波斯人,在这里挖出了这些洞穴躲了起来,之后他们干脆在这里继续生活,形成了这个独具特色的村落,一直到现在,村子中仍然有上百个家庭,数百人口,虽然在山下已经修建起了一些更“普通”的房子,然而那些房屋更多的是当做商铺和餐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在祖先留下来的岩石房屋中。

和奥比扬奈一样,坎多万村的全貌要爬上村庄对面的山坡才能看到

下面虽然已经建起了普通样式的房屋,但是大部分村民依然生活在上面独具特色的火山岩房屋中

我们还是先爬到村子对面的半山腰去看村子的全貌,确实可以说独具特色。据说这种地貌有点类似土耳其著名的热气球圣地卡帕多西亚,可是我并没有去过(怨念脸),也无法比较了。

从山坡下来,开始沿着村子崎岖的小路向上走。这个村子与奥比扬奈最大的不同是确实给人感觉到很重的烟火气----还有人生活在这里的气息,那些门上挂着的门帘,门前摆着的煤气罐,窗外晾着的衣服,屋顶晒着的果干,这些都表明,村民们还住在这儿,生活在这儿,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景点,还是他们的家。

这些五颜六色的嵌在岩石中的门让我们有点想起霍比屯

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烟火气吧

我们还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小姑娘,围着大花头巾,一个人爬着台阶,看到我们朝我们开心地笑了笑,招了招手,然后钻进了不远处自己家里的“山洞屋”。

偶遇的本地小女孩,这里大部分的屋顶上都晾晒着水果干,色彩鲜艳,让我想起了一直想去看而现在还未去看成的婺源的晒秋。不知几时能去呐

也许又是这头东亚人的黑头发发挥了作用,路边一位晒太阳的大婶邀请我们到家里参观一下,我们想着正好看看山洞里的样子接受了她的邀请。现在的山洞肯定比以前已经好了很多,四壁都用石灰抹平,地上铺着地毯,陈设虽然简单,但也算用上了现代化的电器,让我有些想起那些藏民的家。

山洞屋的内部

总而言之,这个小村基本符合我的预期,甚至稍有超出,只是不知道这里的村民还会在他们祖辈的山洞里生活多久,当他们搬离这里,这种迷人的烟火气恐怕也会随之消失吧----正如我最后爬到的村子边缘看到的情景,那里很多房子已经空置,显然无人居住了。

我想从村子的侧面看看全貌,就一个人爬到了最边上的山坡。在这个边缘的位置,很多房子已无人居住

巴巴克城堡:对抗阿拉伯人的最后堡垒

从大不里士出发向东,经过一个小时左右到达小镇阿哈尔,转而向北再走一个小时,就会来到一个叫卡莱巴尔的小村。小村坐落在一个郁郁葱葱的山谷里,这样的环境在伊朗算是非常难得了。我从Lonelyplanet上看到这里有一条挺有意思的徒步线路,通向群山中的一个城堡。于是决定在从大不里士到阿尔达比勒之间绕行这里一趟。

在伊朗的这些天,基本一直在城市里打转,让我很想找个山爬一爬。德黑兰的东边有中东最高峰余米的达马万德峰,但是杨老师说什么也不想去爬(我觉得就是懒…)。在加兹温北面,还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山谷,阿剌模忒山谷,那里曾是恐怖的宗教暗杀组织阿萨辛派的老巢,创始者哈桑.萨巴赫用一整套严苛的训练方法训练出无数令人闻风丧胆的刺客,哈桑“山中老人”的名号流传日广,连金庸都在《倚天屠龙记》与《射雕英雄传》中有所提及(金庸笔下圣火令的武功就出自山中老人)。英文中现如今的刺客Assassin一词都是来源于此可见其影响力。这次大不里士之行本来第一站我就想去这个刺客山谷,看看阿萨辛派著名的刺客城堡。但是据很多伊朗人说那里的城堡早已被蒙古人毁掉,从加兹温进入山谷一来一回又要至少两天时间,于是也没能成行。(这么看来其实此行还是颇多遗憾)

按照LP的说法,徒步线的起点在卡莱巴尔酒店旁,那里有一个停车场,然后经过单程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可以走到城堡。不过我自作主张,直接在谷歌地图找了一个看起来离城堡最近的路就导航过去了,结果导到了半山腰,那里已经远离村子,只有几户住在帐篷里的游牧人,怎么看也不像是徒步起点。

上山路的尽头,是牧民们的帐篷

虽然谷歌地图坚定地给出了从这里到城堡的路线,不过杨老师还有所怀疑,找到在这里生活的正在制作大饼的大妈打听了一下,语言在这儿已经不起作用,杨老师用石头在地上大概画了一个疑似房子的图案,大妈指了指身后,杨老师算是把心放下了。我们用一些水果找大妈换了两张大饼,然后沿着大妈指的路出发了。

正在做大饼的大妈,伊斯兰的大饼确实很香

虽然有大妈指路,不过我们心里还是些许有点打鼓,直到土路连上石块小路,才略微安下心了一些,再往前翻过山口,城堡就在对面的山顶上遥遥在望了。

走着走着,土路变成了石路

翻过一个山口,山顶的城堡出现在眼前,通过去的路还是九曲十八弯

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修建城堡,想也知道是避世之用。直到回来之后我在TripAdvisor上看到一个伊朗人的留言才知道这里的血泪历史。在萨珊王朝末期,阿拉伯帝国开始了对波斯的入侵,波斯第三帝国至此覆灭,这片土地也开始了伊斯兰化。少数波斯人负隅顽抗,其中一些退入深山,意图躲开阿拉伯人。BabakKhoramdin领导的一些波斯人便来到这里修建了城堡,这里是波斯人的最后据点之一。不过巴巴克最终还是被阿拉伯人逮捕并处决,城堡亦遭到毁灭,宣告了阿拉伯对波斯彻底的征服。现在的城堡是在旧址上修复重建的。

登上蜿蜒向上的台阶,是一道城墙和拱门,城堡主体还在顶上,只有一条窄窄的台阶通上去,可以说很易守难攻。然而依然无力阻挡历史的潮流。

城堡的主体部分,是近代重新修复的

坐在城堡的墙上,放眼望去尽是群山,这一个月久在大城市中转悠,看到大山感到非常亲切

尽管是重新修复,但是想来也基本遵循了原来城堡的样貌,否则应该能够将它修得更漂亮些才是。这种缺少了欧洲城堡的那种圆圆的尖顶和塔楼的造型实在称不上漂亮,灰暗的颜色几乎与山融为一体,远处看去甚至难以区分,然而想来修建之时为了避开阿拉伯人的迫害,这里的人们恐怕就是想要这种隐蔽的效果吧。

阿尔达比勒:萨法维王朝的摇篮

从卡莱巴尔折返回阿哈尔,之后继续向东边的里海方向行进大约一百五十公里,就到达了伊朗西北另一座重要的城市阿尔达比勒。这里距离北边的阿塞拜疆仅有几十公里,在历史上也与阿塞拜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里孕育了波斯中兴的萨法维王朝,萨法维王朝的创建者伊斯玛仪一世便出生于此。然而,伊斯玛仪虽然是王朝的创建者,但他所依仗的萨法维教团却是继承自他的祖先,这只重要的武装力量由伊斯玛仪的六世祖谢赫·萨菲丁·阿尔达比里所创建。萨菲丁是什叶派第七代伊玛目穆萨·卡兹姆的后裔,也是伊斯兰苏菲教派的领袖。他所创建的教团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最终帮助他的六世孙伊斯玛仪建立王朝。

阿尔达比勒最重要的古迹就是萨菲丁的陵墓,他的陵墓历经萨法维王朝历代皇帝的整修,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一个壮观的建筑群,以“谢赫·萨菲丁圣陵与圣殿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的建筑群包括一个图书馆、一所清真寺、一所学校、几个大型陵墓等。

谢赫·萨菲丁圣陵与圣殿建筑群

从正门进入,穿过一系列庭院,就会看到包括标志性的萨菲丁墓塔在内的建筑群。其中,以天蓝色釉砖装饰,拼接成无数环绕的真主安拉之名的墓塔无疑是最光彩夺目的部分。墓塔正门的复杂花砖呈现了典型的萨法维王朝时期的华丽风格,一如伊斯法罕的伊玛目清真寺。毕竟这里有如今的辉煌,离不开萨法维王朝的历代君主持续不断地修缮这片属于他们祖先的圣地。

萨菲丁墓塔

更好的是,这里允许非穆斯林进入内部,这样我们得以见到圣陵的内饰,内部的丰繁精美比起外墙有过之而无不及。

萨菲丁圣陵的内部

圣陵上面漂亮的顶部图案

在圣陵的边上,还有一个与中国有关的展厅。萨法维王朝的历代君主除了出资不断修缮这里的建筑之外,还将从中国购入的诸多瓷器置于这里献给自己的祖先。久而久之这里就收藏了相当数量的明清时期的瓷器,其中还包括了一些保存完好、来源可靠的珍贵的明朝早期青花,这些来自中国的展品让我们颇有亲切之感。

瓷器展厅,展厅上面的那些孔洞正是伊斯法罕阿里普卡宫音乐厅的风格

来自中国的瓷器

值得一提的是,超过一千米的海拔以及从几十公里外里海吹来的海风一起让这座城市的气候变得如此凉爽,实在是不枉我和杨老师的期待。在伊朗的几十天里,这里的夜晚是唯一的一次让我们感到有些“寒冷”的…在被燥热折磨了许久之后,这久违的寒意竟然显得如此难得可贵起来……

马苏莱:德黑兰的后花园

从阿尔达比勒到吉兰省的小山村马苏莱(Masuleh)从地图上看只要大约三百公里,但因为大部分的路都要穿行在厄尔布尔士山脉,所以需要大约五六个小时的时间。

穿行厄尔布尔士山脉,一派高山景象,有点儿高原的意思

马苏莱是吉兰省的一个小山村。吉兰省是整个伊朗夏天雨水最为充沛的地区,来自里海的海风吹来了湿润的空气,让这里绿意盎然,植物葱郁。一千多米的海拔让这里凉爽宜人,这使得小村成了高温酷暑统治下的德黑兰人民极喜爱的避暑胜地之一。

被绿树包围的山村马苏莱,这是干旱高温的伊朗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在这里得到最佳的体现,我们习以为常的树木和雨水对于从其他地方来到这里的伊朗人来说非常宝贵了。我们到达这里时天上刚好飘着小雨,很多伊朗人从车里钻出来的时候都兴奋异常----德黑兰自从春季之后已经几个月没下过雨了。而到了冬天,这里总是白雪皑皑,又是另一幅景象了。

小村也有着数百年历史,从十四世纪开始,作为从吉兰到阿塞拜疆道路上的重要驿站得以发展。人们开始依然建造层层叠叠的房屋,这些房屋都使用了黄色的黏土,形成了一种统一的风格。由于空间紧促,也形成了它最独特的结构:一层层的房屋就是上下山的台阶,下层屋子的屋顶就是上层人家的庭院或街道。

下层人家的屋顶同时也是上层人家的庭院,这种独特的结构是马苏莱最大的特色

相较于奥比扬奈与坎多万,马苏莱的商业气息更加浓厚一些,游人也相对更多。小村主要街道旁的房屋基本已经变成了餐厅、商店与茶馆。要不是伊朗禁酒,我毫不怀疑这里还会如同丽江阳朔那样有很多酒吧。我个人倒是有点遗憾不能在这儿喝上一杯。不过,来一杯茶还是可以的,一杯茶,一管水烟,对着青山满眼,总也是消磨一个下午,拂去旅途疲惫的好选择。

也许是因为湿润的空气,让这里的色彩显得更加鲜艳。再加上这层层的山路,让我有点儿想起台湾的九份。我一直记得九份那“越夜越美”的口号,想来这里到晚上掌灯的时候,也会是一副童话世界的模样。只可惜这里正是旅游旺季,我们没有订到住宿,只能订到距离比较近的吉兰省省会拉什特,所以没能看到这儿的夜景,有那么一点可惜。

马苏莱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远近驰名,这里的工艺品大多使用一种类似点彩的手法,因为不同于其他地方,色彩鲜艳,让人有些想到修拉的画作,杨老师很喜欢这个风格。买了好几件回来。

村子里安静地“点彩”的阿姨,我们围在边上看,她抬头看看我们,笑了笑,然后继续仔细地完成手里的作品。

从村子出来,天色已晚,我们还要赶到几十公里外的拉什特。第二天从拉什特返回德黑兰,我们本来打算走海边公路绕行里海边的恰卢斯,那里是德黑兰人最喜爱的海边度假地,稍有经济实力的德黑兰人都会在那里买一座海边别墅。一到周末,他们便成群结队地到自己的别墅度假,这也会造成周五从德黑兰到恰卢斯,周日从恰卢斯到德黑兰之间的大堵车。据说最严重的的时候那段公里的路要开八到十个小时……想了想刚好是周日,我们便不敢造次,老老实实地直接开回了德黑兰。途中从山谷穿过厄尔布尔士山脉,几乎是一瞬之间熟悉的炎热就重新回来了,吉兰省的凉爽被隔绝在了山的后面。

结语

回到德黑兰,短暂休息一天之后,我们就搭上了飞往爱尔兰的航班。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伊朗,或者更准确地说,伊朗人给我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他们既不是美国政府渲染的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极端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们就是那样普通的人,被隔绝在铁幕之后,受到各种猜忌与误解。他们善良而热情,渴望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自己,他们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被其他人所认可。他们的国家因制裁而举步维艰,他们的生活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但他们依然保持有相当的乐观和快活,那些夏天炎热的夜晚,在德黑兰的公园,在伊斯法罕的广场,那些野餐聚会的人们脸上的笑容是我在北京很少见到的。

以往,在离开一个国家的时候我往往会回忆起这个国家最美丽的风景,回想起在这里的那些高光时刻。然而,在我坐着车奔向霍梅尼机场的时候,我回忆起的几乎都是在这里遇上的那些人,那些热情的笑脸。我想,这也是旅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吧。

坐上卡塔尔航空的飞机,仅仅三个小时,飞跃过波斯湾,我们来到多哈机场转机。走进多哈机场的一刻,我的心里突然感觉一种心酸。看着巨大豪华的多哈机场,看着满眼的国际大牌免税店,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实在不能不与刚刚离开的霍梅尼机场产生对比。我甚至无法想象,一个伊朗人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这里或迪拜,看到如此天差地别的对比会对他的国家自尊心有多大的打击。历史上的波斯历代帝国可曾正眼看过这里一眼?而如今却落得如此大的差距,这又怎能不令人唏嘘。

再见吧,伊朗,也许我会回来,去看看错过的波斯波利斯,再看看这里最热情的人们。

加油吧,伊朗,希望那时,这里的人们能依然笑得如此灿烂。

.7.19-.8.11

伊朗游记结束

隔壁的咩酱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s/9649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