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历史 >> 大美青花长沙市博物馆之元明清御用瓷器特
昨儿还在湖南省博物馆“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展的宋调中百转回肠,在“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中落寞哀惋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却又登峰造极之赵宋文明的殒灭。
当你还在醉心汁水莹润如堆脂,简约到了极致、浑然天成大雅之美的汝窑抑或对釉色晶莹清澈柔和,达到青瓷工艺历史高峰的龙泉窑难以自拔时,
长沙市博物馆“历史的龙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已然翻开了陶瓷发展史上的新篇章——青花
长沙博物馆特展厅等你来细细品鉴御瓷龙纹各种形态之妙
自古陶瓷皆重青品,对单色釉情有独钟的宋瓷,瓷意、瓷境无不传递出宋人儒雅沉静的气质;釉色如银类雪充分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的心境。但青花不期而至,悄然结束了元以前瓷器釉色仿玉类银陶瓷史,中国陶瓷从此从素瓷时代大步迈入了彩瓷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青、白、黑瓷各领风骚的情况一去不复返,曾经的名窑从此一蹶不振,成为陶瓷史上的过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亦有一代之艺术。每一个王朝从诞生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时代特性,元明清三朝的精神特质,也投射到同时代的瓷器上,物质承载着精神,从器型、色彩、纹样、审美取向…….都可以让我们一窥那个时代的气象。第一章元元朝,就一个字“大”。不足百年的国祚给中国留下的不仅有辽阔的疆域、行省制,还有青花。元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外交流最活跃的一段时期深远的影响了世界,用武力征服了半个世界的游牧民族接触了世界上诸多的文明、文化、宗教信仰、习俗……因此能以一种开阔的胸襟和足够的自信去接纳多元文化,这是一个开放型的朝代,也是元青花形成以及最具独特魅力的基因印记。即便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名句,人们也有意无意的忽略它的存在,陶瓷发展史对这样一个异族入主中原的短暂朝代笔墨甚少,很多人甚至会以明青花来取代对元青花的认知。相反,当我认真去探究元青花,却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蔚为壮观,波澜壮阔,多个文明互相交织相互影响的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呈现,令我内心久不能平静。青花瓷器的烧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盛于元代。黑石号唐代青花
何谓青花:钴料绘画、釉下、高温烧制。元朝使用的钴料是:苏麻离青。苏麻离青又是什么东西呢?
萨马拉(公元9世纪,当时中国的唐朝与波斯地区贸易最繁盛的时期,也是伊拉克最重要最大的制陶中心)与苏麻离青的发音极其相似。
有意思的是蒙元统治者是游牧民族,轻视农业,却异乎寻常重视手工业。蒙古大军对西亚的征服,将大量波斯地区的资源源源不断运往中国,其中就包括苏麻离青这种珍贵的散发出蓝宝石般光泽的钴料。征伐世界的同时,也将俘获的大量中亚各族艺人带回中国,尤其将擅长制陶技术的工匠送至浮梁瓷局。不同的文化和技术交融,为中国的制瓷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至元十五年()忽必烈在景德镇建立“浮梁磁局”,专管皇室烧瓷等事务。
元青花之美就在苏麻离青料呈现出的浓郁的蓝宝石般的光泽。
故宫博物馆藏
上图:此器形为元代瓷器的流行样式,青花浓艳亮丽,除了中原文化的元素凤凰等外,我们还看到了器型类似阿拉伯民族和蒙古族人使用的铜壶,器型大、厚重、粗旷大气豪迈,花纹装饰繁复密实等异域文化的鲜明痕迹。青花其实就是一个历史偶然的产物,它的兴盛跟元朝特有的多元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还受到西亚文化的直接影响,简而言之,青花就是一个混血儿。“元青花产在中国,自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要多些。”专家如是说。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王朝,随之而来的也是众多民族史无前例的融合,犹如多条文化河流的汇集,文化的发展也在以武力绝对自信的蒙古统治者下呈现出多元化、包容、宽松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之下,统治阶级的文化理念,融合了多元化民族的文化,通过青花瓷而成熟的体现出来。蓝与白不论是对于居于元帝国的统治阶级还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蒙古西域诸汗国,还是西亚各民族与地区的人们不约而同的对深蓝色调和白色有着极高的崇拜和热爱。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在世代生活的客观环境中,生活特性直接影响他们的内在审美,蓝天白云作为草原上的壮丽景观深深影响着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蒙古人。在蒙古的习俗里,白色象征着高贵、纯洁和善良。最庄严和尊贵的礼物莫过于白色的哈达。蒙古族人衣食住行乃至宫殿城墙莫不崇尚白色;《元史》中有记“神席皆缘以缯,绫褥素坐,昊天上帝色皆用青”,昊天上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天的称号,“昊天上帝”这一尊称至周朝才正式出现,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祭祀的至高神。“皆用青色”说明元代统治阶级对青色的尊崇,才会把青色用于至高神上。元世祖忽必烈
蓝色在西亚工艺装饰色彩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西亚人对青金石的热爱。以钴料为呈色剂的这种深蓝色,广泛出现在西亚的釉面砖、玻璃和陶瓷器皿上,这一深厚传统却始终没有间断过。而伊斯兰教兴起后,穆斯林及阿拉伯国家继承了对这一蓝色的崇尚。大家还记得市博去年的平山郁夫丝路宝藏展的阿富汗青金石金王冠吗?
深蓝色调又被穆斯林视为神圣高贵的色彩,在古兰经和清真寺装饰中常常用到它。与此同时,白色也一直是穆斯林所喜爱的色彩。当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系统使得东西方在前所未有的广大疆域上被打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空前地便利,东西方的互相影响得以比以前更加广泛和深入。于是乎当元青花于14世纪上半叶兴起之时。与此形成呼应的是:目前元青花的传世品主要集中在西亚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博物馆,以及伊朗德黑兰的国家博物馆。其中托普卡比宫的收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全世界元青花的第一大收藏。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元青花深受西亚上层社会珍爱,所以才宝藏至今。元青花八宝凤纹菱口沿大盘(局部)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金瑞兽纹执壶伊朗Buyid时代公元10世纪
宋龙泉青釉刻童子戏莲纹碗
比对上面三张图的装饰纹样,前二典型西亚特征:通体纹饰不留余地的繁密;后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简约空灵,尚“意”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扬州博物馆
元代在宋瓷高度发达的制瓷业基础上,衬托青花之蓝的瓷胎在加入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配方上,烧制出洁白致密的瓷胎,与钴蓝之绚烂形成鲜明对比;与此同时钴料呈色技术也已经非常完善,尤其以景德镇匠人最为擅长,高温烧制出来的青花发色纯正;再配合上景德镇在制胎原料上的突破:创制了二元配方,即瓷石加高岭土配方烧制出来的大型器物不易变形,为元帝国需求的颇有气势的大型瓷器提供了技术支持。今天我们看到的充满了地域文化特点、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的气势宏大、饱满雄健,从器物造型到装饰都有一种阳刚之美的元青花就这样诞生了。
在元青花的造型和纹饰上,我们可以看到:
蒙古文化推崇的硕大、豪华、浑厚、草原文化特点:云肩、多穆壶、四系小口扁壶等;
伊斯兰教图案和器型:图案繁密、装饰华丽,金银器形制、饮食习惯等;
地中海文化:高足杯
藏传佛教:僧帽壶、六字真言诵咒的梵文、莲花纹等;汉民族文化特点:制作考究、气韵典雅、梅瓶、玉壶春瓶等等等等还有等中国传统图案纹饰当元青花畅销西亚时,中国的传统纹饰图案也被西亚的工匠们积极模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如此复杂难以厘清。总而言之:青花一经诞生,就以旺盛的生命力快速发展起来,也成为我国瓷器沿袭时间最久、产量最大、最具民族风格的一个品种。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到:“元朝瓷,运输到全世界”不独重汉文化的忽必烈更具有全球化的眼光,于是乎不同地域文化需求的青花瓷订单也成为中外文化密切交流的重要象征,也推动了世界陶瓷业的迈进。一如丝绸之路上的犍陀罗将佛教艺术推向了全世界,景德镇不仅获得了世界制瓷中心的美誉,也为输送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改变了全世界。本次展厅以陈列从宋元发展起来,在明清两代奠定瓷都美誉的景德镇御窑出土的元明清三代龙纹瓷器为主,还有斗彩、素三彩、粉彩、仿汝窑等难得一见的集贵重和可观赏性为一体的御瓷。关于中华民族久远的图腾以及代表皇权的象征:龙,我就不赘述了,给大家看看早些年去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拍的关于历朝历代龙纹的演变图片。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古墓博物馆之一,可惜年久失修感强烈,陈列的图片风雨飘摇之感,在模拟古墓遗址环境的昏暗的灯光下,当年手机拍照也无所作为,大家勉强看下。再来看看宋瓷中的龙
南宋官窑青瓷印花龙纹洗台北故宫藏
宋统治者倡导“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艺术的文人意境达到了极致。宋代的龙纹显得非常“务实”,更加趋向于兽,而不强调它神的一面。它的身形通常较短,显得雄壮有力。此时龙纹少见于瓷器装饰,在为数不多的实物中,能代表皇家的有定窑和官窑瓷器上出现的模印龙纹。再让我们欣赏下元代御窑上的??纹,探究元代龙纹彰显的时代气象和特点。
以上图为例,元代龙纹真的像条灵巧敏捷的.......蛇。
龙头小而扁长,强调颈部的细长,身躯长。细脖、细腿、细爪和细尾,体态轻盈。强有力的弯曲颈部线条,使得整个龙身看上去更像一条蟒蛇。
龙身呈“S”形,四肢作飞跃状,姿态自然,颇有气势。
龙头小,龙口微微张开,露出牙齿和舌头。下颌绘有龙须。
身上饰以鱼鳞纹或少量的网状纹。
龙头多无发,个别绘有少量的发。
龙角呈明显鹿角形,且向后伸。
龙爪形似鹰爪,线条锋利,给人直观感受到龙爪的锐利。在饰有龙纹的元代瓷器中,龙的爪数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s/9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