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旅游 >> 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心中存有
SIGNIFICANCE
.3.8
听说过“德黑兰死神”的故事吗?
是这本书中提起的。某一天,一个有权有势的波斯人在花园散步,突然有一个仆人喊道,他刚刚碰到了死神。他央求波斯人给他一匹快马,让他好在当晚逃到德黑兰,波斯人答应了他,仆人便赶忙上马离开。波斯人进屋也碰到了死神,便问他:“你为什么吓唬我的仆人?”死神便说:“我没有吓唬他,我看见他还在这里呆着,还觉得奇怪,因为我本想今晚在德黑兰找他的。”
作者应该是想说,人越是去逃脱厄运,反而离它越来越近。
#1在里边儿的生活
书中对囚徒在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进行了阶段划分: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在第二阶段他们的特点就是麻木、冷漠,对所有事情都不关心。
作者也在里面学会了顺其自然,这让他好几次在无意间避开死神。
在集中营里,经常会有车队来运送囚徒,他们的名义各不相同,有的说是去休息营,还有的说是去往另一个集中营,不过都只是一个说法,谁都不知道他们真正的终点是什么地方。可能一个说要去“休息营”的车队,最终却到了焚尸房。先进入集中营的人会向新来的经过挑选后存活下来的人这样解释:“你看那边冒出一串串火苗的烟囱,你的朋友正慢慢地飘向天空。”具体的也不想再写。
有一次,作者的编号被写进一个车队的运送名单,说法是休息营需要几个医生。当晚9点45时,还有赏识作者的医生告诉他可以在10点之前划掉自己的名字(只不过是编号而已),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顺其自然。
第二天,车队出发了。很幸运,终点不是“炉子”,也不是毒气室,的确是到达了休息营。后来得知原来的集中营闹了灾荒,营里的巡察曾经追查犯人尸堆里少了的一块肉,他发现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现象,他把肉没收了。总之作者离开的正是时候。
#2保有精神的自由
和死神擦肩而过并不只有这一次,可以说是无数回。但是,就算是这样能够撕开人性的集中营里,仍然有走过一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其他人的人。他们是极少数,但是他们的存在完全足够印证:人永远能够拥有宝贵的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选择自己态度与行为的自由。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有人能一直保持着道德自我和精神自我,而有的人却轻易屈从环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囚徒呢?
我想,或许是心存希望、相信生活有意义。
希望是让人不要丧失对未来的信心。有一个囚徒,他原本是一个作曲家和词作家,他向身边人讲述在梦里有人告诉他3月30日战争会结束,当时是年3月初,他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活力。随着时间临近,靠有限的消息来源,大家都知道三月底解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病了,3月30那天他陷入了昏迷,又过了一天,他就去世了。突然失去希望是极可怕的,它会让人完全模糊了双眼,看不到生活的意义。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就能生存。”在集中营存活和相信意义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不知道最后幸存的人有多少,但起码作者是保持着想要发表自己的手稿,期望与家人相见的心情(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期望),没有屈服于环境。
#3意义疗法
这本书分两个板块:作者经历的记录,然后是介绍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
他主张给患者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就像集中营里禁止抢救自杀的人,你永远救不了一个失去了生活意义的人。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推测),遭受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并不多,健康、家庭、财富、幸福、能力、知识……只要活着,只要去争取,这些都有可能重新获得,对于心理方面的伤害,也可以拜访医师采取治疗。
苦难,只要经受住了,那便是一笔巨额财富。“对于回家的犯人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最后,如果你想试着发现生命的意义,不妨试试这三种方式: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书名最初叫《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现在增补一些内容后改名为《活出生命的意义》,看看它,或许就能解决生活里面七八成因为自我内耗而产生的烦恼吧。
作者
艺荐
图片
来源于网络
书籍
《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
万物艺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