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2日,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病,伊朗的反美浪潮益发高涨,强烈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11月4日,愤怒的伊朗大学生和民兵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扣为人质。旷日持久的伊朗人质危机,成为震惊世界的头号新闻。
为营救这些人质,美国至少展开了两项行动,一次是被称为美国特种部队作战史上最大噩梦的鹰爪行动,还有一次是中情局(CIA)大获成功的“假电影、真救人”行动。年,在伊朗核危机和以、巴纷争的背景下,本?阿弗莱克描述中情局救人行动的《逃离德黑兰》,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利用“假电影”在伊朗寻找外景地的机会,救出躲在加拿大使馆中的6个美国人的计划,显然是异想天开,但也正因为如此没有遇到什么波折。买剧本、成立工作室、开新闻发布会、打广告等前期准备工作,为后来的胜利大逃亡奠定了基础。好莱坞善于自嘲及其被左翼把持的现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影片对巴列维毫不留情,正是他的腐化和特务统治引发了革命;对霍梅尼的批判也直截了当,占领大使馆、暴尸街头、假枪毙已经说明了一切。
伊朗革命卫队的士兵对“假电影”的草图发生兴趣的镜头,表明人性都是相通的,好莱坞与伊朗、东方与西方,心理上的距离或许并不象政治家和宗教领袖想象的那么遥远。遗憾的是,对于整个影片来说,这样的闪光点实在太少。《逃离德黑兰》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在一个合适的时期选择了一个合适的题材。影片对时代氛围的塑造下了大功夫,导演生怕观众忽略了自己的苦心,在影片结尾特意用几张剧照和新闻照片作对比,搂着AK47的波斯美女、翻越大使馆的学生、被吊死在起重机上的犯人,都是历史的真实还原。
赞赏
长按网络编辑白癜风能痊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y/1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