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旅游 >> 从开罗宣言到波茨坦公告四大国对日
??????
年波茨坦会议上的三巨头——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从左至右),其中两人为军人出身
文
章骞
《国家人文历史》年8月下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以个人名义分享至朋友圈
年11月18日上午11时,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与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商震、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侍从室主任林蔚、军令部第二厅厅长杨宣诚、中宣部副部长董显光、侍卫长俞济时等16人,在重庆白市驿军用机场分乘两架专机,途经印度阿格拉以及在卡拉奇留宿一夜。自卡拉奇夜间飞行,于21日上午7时5分在开罗郊外的培因机场着陆。一行由陈纳德驾车开导,乘车穿越开罗市区,抵达坐落在金字塔旁边的米纳宫饭店。这家饭店的附近新设有高射炮以及雷达基地,并驻有英军一个旅,戒备森严。
这天下午3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乘坐“声威”号战列巡洋舰抵达,双方在下午6时首先会晤,除了初次见面的寒暄,还对国际形势交换了意见。22日上午,美国总统罗斯福乘专机到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4次首脑会谈中比较重要的一次——开罗会议,于11月23日上午11时正式拉开了帷幕。
四大国首脑会议被一分为二开罗会议召开之时,中国独立抗战已经历时6年3个月,英德交战则有4年1个月,德苏开战也已2年又4个月,而美日宣战,还有1个月也将满两年。从战争形势来看,同盟国方面在年形势非常危急,日军乘奇袭珍珠港之余威,夺香港新加坡,掠菲律宾与荷属印度尼西亚,同时又侵袭缅甸,以彻底断绝中国的国际交通线。
中国历经多次大规模会战后,精锐部队已经损耗殆尽。中国的国际交通线除了新疆以及空运外,几乎完全断绝。由于美英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中国获得的美援不要说英苏两强,尚不及法国的一半。但中国军队依然不辱盟国义务,不仅牵制大量日军,而且还从国内抽调最好的部队组成远征军前往缅甸为英国防守侧翼,最终在史迪威鲁莽的指挥下,加上英国的溃散而损失惨重。在中国大陆,日军又开始犯浙赣、逼长沙,但在盟军总体溃败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在长沙城下重创日军,令世人为之一振。
蒋介石和史迪威,史迪威年3月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随后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5月,缅甸战役失败,率多人徒步走出缅北丛林
从年末到年初,不管是欧洲战线还是太平洋战线,轴心国的攻势陆续被遏制。尽管中国大陆因牵制大量日军而形势严峻,但是战局已经开始发生了转机,盟军头上的阴霾中已经透出了胜利的光芒。在这样的局势下,如何对战后的秩序进行规划,已经开始摆在同盟国最高决策者的面前。
到了年6月初,罗斯福总统就有了与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进行会晤的意愿。蒋介石在获悉这一意向之后,便请外交部部长宋子文面告罗斯福他本人愿随时与总统晤面,不过同时指出由于苏、日两国依然存在外交关系,其出席是否将使斯大林感觉不便?故而提出可以建议美、英、苏三国领袖可先行会谈。而罗斯福则表示极望与蒋介石、丘吉尔及早见面,并提议在埃及某地进行会晤。蒋介石回电表示愿赴埃及。11月9日,罗斯福正式致电邀请蒋介石。丘吉尔也致电称表示将“借此良机,不仅得以相互承认,并得以共同商讨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敌人,获得完全之胜利,以及相互保证同盟国间将来各方面之工作,以促进其安全和繁荣”。
然而,当斯大林得知蒋介石将参加会议时,不但他自己借口“不愿意远离国家”拒绝参会,还指示外长莫洛托夫突然提出有“紧急事态”不便派代表团前往出席会议。最后的首脑会晤被一分为二,变成由美、英、中和美、英、苏分别出席的开罗和德黑兰两次会议。
中美元首把丘吉尔晾在一边开罗会议从11月22日到26日召开了5天。会议期间罗斯福忙于和蒋介石会谈,晾在一边的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不无酸楚地写道:“关于中国的那些冗长、复杂和琐碎的情况,严重地打乱了英美参谋长们的会谈。??中国事务在开罗会议上不是最后,而是最先得到了讨论。”也由不得丘吉尔满腹牢骚,罗斯福和蒋介石进行的四次会晤成了这次会议最为重要的安排。在会晤中,第一次作为大国领袖出席峰会的蒋介石代表中国提出了一项比较完整的构想,主要以战后的政治问题为主。
美、英、苏三国首脑于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晤,从左至右依次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不仅仅要求美英两国迅速开辟第二战场,还提出了大量领土要求
对日方略问题自然是重中之重,中国方面提出,首先中英美三国应成立远东委员会,以考虑一切因远东方面战争进展而发生之诸种问题。其次,应当就统一作战指挥取得共识。再次,则提出了当占领敌人土地时如何进行临时管理的问题。这里规定了应当由占领军队暂负军事及行政之责任,但占领军队如非中英美三国联合军队,凡关于该地区之政治问题,便应组织联合机构。中美英三国即便无军队参加,亦均派员参加管制。最后一点,即一旦日本溃败时,应当如何对日本进行处置。这一点中又进行了详细的展开:
1.由中英美三国议定一个战后处置日本之基本原则。
2.由中英美三国议定一个惩处日本战争祸首暨战争发生后日本暴行负责人员之办法。
以上两点都可以参考年10月19日到30日美英苏外长在莫斯科会晤时发表的对德国以及意大利的方法,也就是必须彻底消除法西斯主义及其后果,由其人民应按民主原则建立政府和其他机构。对于其施暴者,应在犯罪地点由人民审判,主要战犯则将根据盟国共同的决定惩办。
3.由中英美三国约定承认朝鲜于战后的重建自由独立并欢迎苏联随时参加。
4.包括辽东半岛及旅顺和大连租借地在内的,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后自中国侵占之领土以及台湾、澎湖应归还中国。
5.关于太平洋方面其他领土之处置问题,应由三国议定。
6.日本在华之公私产业,以及日本之商船应完全由中国政府接收,以补偿中国政府及私人所受损失之一部。为维持战后远东之和平计,战争停止后日本残存之军械军舰与飞机应交由中美英联合参谋会议或远东委员会处置之。
除此以外,战后对日政策还包括如何处理日本殖民下周边诸国的问题,对此,蒋介石本着民族自决的精神,提出各民族在战后应该一律平等,并实现独立建国。在11月23日晚上,蒋介石便就朝鲜、越南以及暹罗的地位问题向罗斯福指出:朝鲜应该予以独立;同时,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越南也应得到独立的地位;最后,暹罗也应该获得独立。
由于中国方面提出的建议非常全面和具体,所以罗斯福总统基本上表示了同意,不过,他还进行了若干的补充。当问起琉球群岛的问题,蒋介石的答复是中国愿意和美国共同占领琉球群岛,最后在一个国际组织的托管下,由两国共管。此外,罗斯福还就唐努乌梁海当时的地位和香港等问题同蒋介石进行了协商。
开罗会议可以说是自从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中国卷入全球化的百年后,中国首次作为世界列强出席的一次峰会,这也是全国军民同胞浴血抗战换来的国际地位。因此,对于会议上谈论的各种议题,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也集思广益,进行了非常仔细的研讨,力争使得中国的权益得到确保。
年4月,菲律宾巴丹,美国和菲律宾军队被日军团团包围,最后投降
中美英“无拓展领土之意”美国总统助理哈里·霍普金斯将会议精神写成草案后,分交三国代表团审阅。中国海军代表杨宣诚海军中将仔细审阅了草案后,马上向负责外交的王宠惠提醒道,草案中就归还中国的领土之中,应该加上澎湖列岛。王宠惠最初并不以为然,他回答道澎湖可谓是台湾的一部分,宣言中既已说明台湾归还中国,澎湖自然应该包括在内。
但是杨宣诚则非常郑重地指出,当年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方曾经坚持必须将澎湖与台湾并提。唯恐李鸿章又将澎湖划出割让地之外,或租于俄国,或并入福建省管辖。杨宣诚还进一步分析道,因为日方认为李鸿章亲俄,故此特别重视。因此在《马关条约》中,台湾与澎湖分为两条,一条是“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另一条则是“澎湖列岛,即东经度起至度止及北纬23度起至24度之间诸岛屿”。故此,倘若宣言也不另加澎湖的话,将会与《马关条约》不合,那么就会给将来日方借口不将澎湖归还埋下隐患。
这番话使得资深外交家和国际法专家王宠惠惊讶不已,这位海军中将对历史的熟知以及对国际条约的细致让他敬佩。于是,他立即向蒋介石做了汇报。蒋介石也对杨宣诚赞不绝口,并指示王宠惠向美方提出,后在宣言的最终文本中得到了体现。
在三方讨论过程中,英国外交次官贾德干忽然对于朝鲜的独立问题只字不提,甚至对于中国东北,也仅仅称只要日本放弃即可,并不明言归还中国,因此,王宠惠据理力争,并得到了美方代表哈里曼的支持,这也使得原案得以通过。
在会议期间,中国还获得了与美英苏并列的地位,参加四强小组机构与拟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这为中国日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铺平了道路。罗斯福还同意在战后帮助中国装备包括90个师在内的陆海空军装备,中美两国还在相互防御联盟的框架内进行密切合作,在必要时还能使用双方的海空基地,以保障太平洋地区的安全。
在对日作战方面,英美两国承诺将在缅甸南部登陆,配合从北缅发起攻势的中国军队打通缅甸国际交通线以更好地援助中国战场。
对于战后日本的处置问题,中美双方认为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英国代表团成员曾经提出了一部分不同意见,但是在中美双方的坚持之下,最后只是对美方草案作了一些非实质性的文字上的改动。经中、美、英三国首脑一致同意后,宣言正式完成。宣言庄严声明,“三大国此次进行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以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大国决不为自身之利益,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大国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等。
《开罗宣言》在随后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取得斯大林同意后,于年12月1日正式发表。
苏联在德黑兰、雅尔塔的领土要求开罗会议之后不久,罗斯福和丘吉尔便前往波斯首都德黑兰,在那里与斯大林会晤,就战争问题进行磋商。本来可能进行的四强会议被一分为二主要是由于斯大林。由于刚刚在斯大林格勒取得巨大胜利,他首先借口公务繁忙而不愿意出国太远为由,摆了一番架子。同时,就中国的参会问题,他又以“中苏之间没有共同敌人”这个站不住脚的理由,来掩盖他内心对中国的轻视之情。
最终,德黑兰会议是在排除了中国的情况下召开的,然而,加上苏联以后,整个会议的格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众所周知,罗斯福和丘吉尔最早进行会晤,并发表《大西洋宪章》。该宪章以言论、信仰、不虞匮乏及免于恐惧这四大自由为核心,宣称两国无领土野心,力致各国各民族获得主权和自治;在经济领域内最充分的合作,平等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促进全人类友好合作,实现公平的劳动标准、社会保障和公海航行自由;并主张废止使用武力,裁减侵略国家军备等。这个宪章明确了反法西斯力量的阵营,勾画出了战后世界的蓝图,为日后的联合国宪章奠定了基础。该宪章的签署,还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摆脱了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的性质。而《开罗宣言》也秉承这一伟大精神,为亚太地区的未来和平进行了勾画。
但是,德黑兰会议上的格调又仿佛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那种钩心斗角的强权政治形态。虽然最后达成的宣言中,也加入了将“力求所有大小国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着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压制”等辞藻,但最后达成的宣言则没有了一点点“不寻求领土扩张”的影子。斯大林不仅仅要求美英两国迅速开辟第二战场,还提出了大量的领土要求。苏联获得大片波兰领土、包括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在内的东普鲁士等广大疆土。同时,苏联也对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做出了承诺,但是却提出获得整个库页岛,苏军可以进入中国不冻港大连,大连可以在国际监督下成为自由港等条件。
虽然德黑兰会议谈及的内容主要是欧洲问题,但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和对日战争、亚太格局以及中国息息相关的。在会议上,罗斯福设想的未来国际组织——联合国的设想被基本认可,经过激烈的讨论,中国作为四强的地位经过罗斯福的力争而得到了确立。这一点固然对于中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会上已经出现了对包括中国之内的国家主权做交易的试探性行为,这无疑违背了《大西洋宪章》,标志着中国权益遭到损害的开始。
随着战争局面的进一步发展,苏军开始越过德国边境,苏联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得到上升,于是,在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基本上控制了会议的走向。在这次会议上,苏联承诺在欧战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并进一步提出了领土要求:维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获取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与旅顺港苏联海军基地租借权;在保障苏联的优先利益的条件下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长铁路、南满铁路。事实上这相当于重新攫取日俄战争丢失的所有帝俄旧有权利。
对日本的最后通牒:《波茨坦公告》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之后,如何促使日本投降的事宜已经被排上议事日程。早在年1月举行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总统就已经公开提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要求。这时候由于罗斯福总统已经病故,美国政府内部出现了为早日胜利,可以允许日本有条件投降的声音。继任总统的杜鲁门获悉了只有少数人才了解的原子弹研制情况。于是,他同意了一旦研制成功亟早投下的建议,同时为了等待原子弹的试验结果推迟了美英苏三国首脑出席的波茨坦会议。正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7月17日,原子弹爆炸成功。
波茨坦会议召开之时,杜鲁门携带了一份对日最后通牒的草案,想作为美英中三国以联合公告的形式加以发表。由于当时苏联和日本在年4月13日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依然有效,因此斯大林还不便参加发布这项公告。虽然中国领袖没有出席波茨坦会议,但是杜鲁门和丘吉尔都认为蒋介石也应该被作为发起人之一。杜鲁门将这份文件的内容电告在重庆的美国大使赫尔利,同时指示他迅速取得蒋介石的赞同。在伦敦的丘吉尔表示对公告的措辞完全赞同。蒋介石得到赫尔利的报告以后,也马上表示了赞同之意,不过,他进一步要求应当将其名字列在英国首相之前。
7月26日9时20分,杜鲁门发表了这项联合公告。全称是《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事实上就是对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
△大益集团赞助国家人文历史,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y/95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