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气候 >> 王希丨美国生活中的精神鸦片反智主义在美国
作者
王希(宾州印第安纳大学教授)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6分钟
今年,多家出版方不约而同地推出了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这部近六十年前的著作为何迎来了出版热潮?为什么霍夫施塔特在去世五十年后依然被热捧?《燕京书评》连续推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希的导读长文,昨日已刊发第一篇,今天是第二篇。
年代的美国。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在美国风行一时。图为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在做“老式放映机”的实验。(图源:视觉中国)▌《反智主义》的写作背景
《改革时代》出版时,美国政坛上的“麦卡锡主义”闹剧刚落幕不久。从至年,共和党新科参议员麦卡锡(JosephMcCarthy)借冷战的反共潮流,声称要清洗美国政府机构和大学、媒体、艺术界、公民组织以及工会中的亲共分子,并利用参议院的听证会,在国会主导了一部反共闹剧。他绕开司法程序,任意传唤嫌疑人,并利用人身攻击、随意指控等手段,对美国左翼力量和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的政治迫害和威胁。麦卡锡主义是自罗斯福新政以来形成的政治保守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它所制造的国内恐怖政治令美国自由派知识分子深感震惊。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年、年两次总统大选中,民主党候选人阿德莱·史蒂文森(AdlaiStevenson)连续两次被共和党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击败。在霍夫施塔特那一代人眼中,两人的政治对决是新政自由主义与反新政的保守主义之间的对决,更是一场理性政治与反智主义政治之间的对决。带有“知识分子”气质的史蒂文森的失败,说明“反智主义”已经在美国政治中占了上风,美国知识分子也因此面临一种“世界末日的劫难”。[1]
年,麦卡锡受到参议院的惩戒倒台之后,美国学界和思想界开始检讨美国为何会出现“麦卡锡主义”。最初的讨论集中在冷战时代国家安全与公民的言论、思想自由的关系上,尔后逐渐延伸至对“反智主义”的检讨。[2]年12月,威斯康星大学历史学教授柯蒂(霍夫施塔特当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导师)在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上发表主席演讲,第一次深入地讨论了美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和“反智主义”问题。
柯蒂指出,虽然知识分子在美国社会中一直发挥着“批判、实验和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的作用,但大众却对他们抱有一种“怀疑(suspicion)、反对(opposition)或贬损(derogation)”的态度;这种对知识分子的偏见与反感由来已久,其形成受到相关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包括教派之争、边疆文化、实用主义、大众民主以及对自我造就的文化英雄的推崇等。柯蒂指出,当代反智主义却是源于冷战政治,麦卡锡主义以“一种凶狠恶毒的特殊形式”,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与压制,将美国带入“一个非理性和令人焦虑的时代”,不仅压制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将他们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技术工具”,而且威胁到了美国文明的健康发展。[3]
民主党候选人阿德莱·史蒂文森,他连续两次被共和党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击败。(图源:视觉中国)柯蒂的演讲于年1月发表,《社会问题期刊》随后组织了一场笔谈,邀请8名学者从不同角度来讨论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笔谈主持者将麦卡锡界定为“当今美国最显赫的反智主义者”,将反智主义界定为“一种极为宽泛的社会态度或价值观”,其特征是反对“用科学和民主的方法来指导和控制(社会)变革”。参加笔谈的历史学家威廉·洛伊希滕堡(WilliamE.Leuchtenburg)同样认为,北美的历史环境孕育了反智主义的文化;并指出,当代反智主义的高涨与知识分子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变得重要有关。[4]年,著名政治评论家西摩尔·马丁·李普塞特(SeymourMartinLipset)进一步指出,保守主义力量对大学知识分子的迫害以反共为借口,根本目标是摧毁知识分子群体,因为后者力量的不断壮大令他们感到恐惧。[5]
这些讨论显示,当时的美国实际上是在同时进行两场“冷战”:一场是美国在国际上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冷战;另外一场是国内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意识形态冷战,焦点是美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民主国家”和“自由社会”。在霍夫斯塔特这一代人看来,“极权主义”不光会在共产主义国家出现,而且也有可能在民主国家出现,麦卡锡主义的出现昭示了这种可能。
霍夫施塔特没有参加笔谈,但他比柯蒂和其他人更早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qh/100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