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为何二战后德国会被分裂40余年德黑兰会议

发布时间:2022/9/19 9:05:59   点击数:
北京治疗酒渣鼻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310/8733712.html

由于二战的战果日渐明亮,德国的问题也就慢慢提上了日程,在年11月28日至12月1目的德黑兰(伊朗首都)会议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第一次共同就德国的未来前途进行了磋商。

(德黑兰会议)

对待德国问题上,三巨头有不同观点

会议最后一天,谈及德国问题时,罗斯福率先直截了当地挑明了自己的观点——分割德国。

接着,他详细阐述了一个把德国分割为五个国家和两个地区的方案。

针对罗斯福的方案,丘吉尔提出了自己所谓破坏性和建设性的两点主张:

其一,将普鲁士从德国其余部分孤立出来。

其二,将德国南部诸省——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帕拉蒂纳特包括从萨尔到萨克森分割开,使其脱离普鲁士而并入一个多瑙河联邦。

(丘吉尔)

可是,丘吉尔的主张遭到斯大林的坚决反对。斯大林断然声称:我不喜欢成立几个新的联邦国家的计划,既然决定分解德国,就不应该成立新的联邦。

斯大林表示罗斯福建议将德国分成五个或六个国家和两个地区,这个削弱德国的方案可以研究。

(斯大林)

罗斯福对德态度和主张的改观

显而易见,德黑兰会议上的罗斯福对于德国问题的态度及主张与几个月前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不仅避免强行分割的想法再未提及,而且对比年底斯大林提出的分割建议,罗斯福的方案甚至走得更远,更为严厉。

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此次会议罗斯福所致力追求的主要目标——打破过往的经历所造成的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互不信任,争取彼此就战时及战后合作问题达成牢固的谅解。

换言之,罗斯福建议分割德国的积极姿态及其分割方案的苛严主要是出于迎合苏联要求的考虑。

实际上,德黑兰会议召开前夕,罗斯福在赴开罗途中曾告诉他的参谋长们,他希望德国永久分成三个邦。

但抵达德黑兰之后,在与斯大林的私人交谈中,罗斯福发现斯大林对德国日后的东山再起充满了忧虑。

而且,后者言谈间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德国问题上所持立场的担心。

故而,为打消其疑虑,当德国问题正式提上会议议程时,罗斯福不仅率先主张分割德国,而且更抛出了一个较之三分德国远为严厉的分割方案。

(罗斯福)

显然,与斯大林私下的一番交谈使罗斯福有理由认为苏联方面对德国再次复兴的恐惧甚至超过了他的预期,这一发现促使罗斯福的对德立场更趋强硬。

而罗斯福之所以如此卖力地去争取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除了其军事将领们一再强调的对日作战中获得苏联援助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军事层面的考虑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这种合作构成了罗斯福整个战后和平安排方案的基础。

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观是:由美、英、苏三个战胜国,加上中国,

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理事的角色来维持和平,携手对付潜在的恶棍。在罗斯福看来,这个恶棍最有可能是德国。

这一秩序观是罗斯福确立其对苏友好、对德强硬政策的基本依据。

丘吉尔赞同分割德国,但认为欧洲必须得保有能够制衡苏联势力的力量

与罗斯福迥然不同,尽管丘吉尔一再声称他赞成分割德国,可是,除了主张普鲁士的分离之外,他并不希望做得更多。

的确,丘吉尔也曾提议,可将南德各邦分离出去,但他主张分离出去的这部分并入一个所谓多瑙河联邦的建议不仅未能令本就对他心存怀疑的苏联人相信他赞成分割的诚意,

而且在苏联政府早已明确表示反对成立一个多瑙河联邦的情况下,丘吉尔再次提出这个建议的做法,不仅不利于澄清气氛,反而更加深了斯大林的不信任感。

(斯大林)

年,丘吉尔曾说:我们大家都担心一个统一的德国的力量。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

可是,他没有说出口的是,他同样担心一个实力日益增长的苏联的力量。

与罗斯福理想主义的外交理念不同,依据英国的历史经验,丘吉尔深信和平应以均势而非和谐来重建。

他预见,战争过后,战败的德国已然无力为患;

相反,如何应对苏联力量的迅速崛起已成当下欧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丘吉尔认为,欧洲必须得保有能够制衡苏联势力的力量。

(苏联)

为此,他寄希望于一个庞大的多瑙河联邦和一个尽量被分成较大单位的德国能够担负起这个任务。

斯大林想谋而后定,促成一项最为符合苏联利益的安排

毫无疑问,斯大林比罗斯福和丘吉尔更为关切如何处置战败德国的问题。

这一点在会议期间三巨头几次非正式场合的私人交谈中体现得很明显。

可是,有意思的是,当德国问题被正式提出讨论时,反倒是斯大林的意见显得并不十分明确。丘吉尔认为,斯大林更倾向于罗斯福的计划,因为这个计划似乎更能削弱德国

的确,斯大林不喜欢甚至十分反感丘吉尔的分割方案。

因为在他看来:

一则,其对德国的削弱不够有力;

二则,成立多瑙河联邦的建议无论如何都有着恢复某种新式反苏防疫线的嫌疑。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罗斯福将德国分割成五个或六个国家和两个地区的建议,斯大林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德国分裂后)

斯大林声称罗斯福的方案可以研究,这样的表态委实有些冷淡。

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斯大林之所以表示赞成罗斯福主要是基于罗斯福方案所表现出来的对苏友好的姿态。

同样,斯大林之极力反对丘吉尔则主要是由于其针对苏联的意图太过明显。

种种迹象表明: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信心与实力俱增的苏联已不急于就战后德国的前途问题尽快达成协议。

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的既定策略是:试探英、美各自在德国问题上的立场;同时保留自己的意见,以便此后依据形势发展,促成一项最为符合苏联利益的安排。

结局就暂时搁置,等待下次会议才有明确结果

由于三巨头上述态度及主张的不一致,德国问题最终被推给欧洲咨询委员会继续讨论。(也就是后来的欧洲理事会)

(欧洲理事会)

可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讨论未能进行。

这是因为欧洲咨询委员会几乎自其开展工作的第一天起,就长期陷入了如何划分德国占领区问题的争吵之中,根本无暇顾及其它。

所以,在接下来的年,相关讨论仍然是在三巨头之间展开的。(这次讨论讲再下期为大家讲解,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qh/1015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