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电影波斯语课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3/7 14:50:59   点击数:

电影《波斯语课》充满了灰暗阴冷的画面,低沉缓慢的音乐,苦难悲情的人们……

整部电影在悲伤压抑中让观众久久不能释怀,让我们从一个不同去了解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带给犹太人民的苦难。

一、男主角的心路历程

①、求生的本能

面对死亡的恐惧,人人都有求生的本能。懦弱的男主角谎称自己不是犹太人,而是波斯人。庆幸的是刚好有一名德国军官想学波斯语,自编自演的“雷氏波斯语”诞生了,男主成了波斯人——雷扎。

掩盖一个谎言,要继续编织无数的谎言去自圆其说。编词不难,用脑子记住不容易啊!怎么才能让谎言更真实呢?让所编之词容易记忆呢?头脑聪明的男主角借用抄写“犯人”名字的工作,当名字与“雷氏波斯语”有效地联系起来,便找到了编程密码。

②、活下去的意志

转移就是通向地狱的大门,集中营里太多的同胞被敌人杀害。一次失误,当“面包”和“树”被翻译成同一波斯语犮音时。雷扎迎来的是“学生”的一顿胖揍。随后被扔进采石场并刻意进行虐待。手无缚鸡之力的男主,心中却有钢铁般生的意志。即使生命垂危也不忘继续表演,“昏迷时对母语本能的流露”演得连自己都深信不疑,那观众更是只能选择相信。靠着求生的意志再次扭转乾坤,迎得了德国军官的信任。

③、为了同胞活着的信仰

这自创的只有两个人才懂的假波斯语,那背后是一个个犹太人的名字。这波斯语背后的密码就是犹太人的名字。而这名字代表着一个个曾经鲜活有特点的生命,可惜的是在德国纳粹的迫害下都变成了冰冷的字母。雷扎感触到了他们的善良,他们的苦难,他已无惧生死,活着更多的是为了记住这些苦难的同胞,记住法西斯的罪证。电影的最后当他说出那二千多个死去同胞的名字时,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深深的震撼并且为他们的悲惨遭遇而泪流满面。

二、反派主角的自我欺骗

“我最不能容忍的是当被别人当成傻子和瞎子”,伴随这样的台词男二号登场了。自认为很聪明德国军官为什么要学习波斯语。原来是要去德黑兰开餐厅(波斯首都),去和自己的哥哥团聚。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德国战败为自己寻找后路,逃避战争的制裁。

骗子的手段通常并不十分高明,而被骗者往往是心中有贪念和执念。军官赫科就是为了自身的私心,为了自己的后路才执着于学习波斯语。电影中讽刺的就是骗过所有同事的赫科最终被骗得最惨,最搞笑了。雷氏波斯语很雷人,真是一枚猴子请来的逗逼。

三、善良让男主成为幸存者

电影开始时男主被动用半个三明治换了一本波斯文的书籍,并且还劝告对方《十诫》中明确规定不能偷盗。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初次看见了男主的善良。正因为这善良,男主用这书去证明自己是波斯人。

当集中营中出现了一个真的波斯人,危险逼近男主时。在这就要穿帮的危急时刻,意外发生了,波斯人被意大利人杀害了。原因就是男主曾经救过他弟弟的生命。这份善良的因结出了善良的果。

在灰蒙蒙永远昏暗的电影屏幕中,导演用平静,压抑,含蓄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在脆弱中有顽强,在残酷中有温情,在黑暗中有希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qh/1018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