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奥斯卡遗珠,纳粹集中营真实事件改编年度

发布时间:2023/12/28 14:48:30   点击数:
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www.xxzywj.com/
年,法国。天气阴沉,一辆卡车开过丛林。车上载满犹太人,雷扎就是其中之一。雷扎是比利时的犹太人,在去瑞士的路上被纳粹抓住。车上,一个男人向雷扎讨了半只面包,作为交换,男人给了雷扎一本绝版的波斯语书。男人啃起面包,这将是他的最后一餐。雷扎却怎么也想不到,这本书将会改变他的整个命运。卡车抵达一片森林,德军将车里的犹太人都轰了出来,命令他们站成一排,随着一声声枪响,犹太人一个接一个倒下。雷扎试图装死,却还是被狡猾的德军发现,就在德军准备扛枪射杀的一瞬间,雷扎想起了那本书。他急忙告诉德军,自己不是犹太人,而是波斯人,还拿出了书作为凭证。巧的是,集中营里有一位克劳斯上尉急需一名波斯人,如果找到,就能获得十盒午餐肉罐头,这可是不小的奖项,德军这才饶了雷扎一命。回到集中营,德军将雷扎介绍给克劳斯上尉。还好雷扎懂一点波斯的常识,也幸亏先前在卡车上多问了一句,雷扎完美的回答了上尉的提问。因此才得以不做苦力活,被上尉分配到厨房打下手。但上尉还提出了一个要求,每天完成厨房的工作后雷扎要教自己波斯语。虽然保住了小命,但雷扎并不懂波斯语,如何教上尉?为了活下来,雷扎只能一边干活一边造词,盘子、叉子、勺子、面包、猪肉等等,只要是看得见的东西,雷扎都为它们造出了波斯语名称。可是,造词本来就已经不容易了,还要在短时间内完全记住,这就更是难上加难,雷扎总是上一秒刚造出来词下一秒就忘了。为此,他逼迫自己强化练习,好在上尉只要求他每天教自己四个单词。靠着自己生造出来的波斯单词,雷扎有惊无险的骗过了上尉。然而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上尉加重任务,要雷扎每天教他四十个单词。之前造四个单词就已经够呛了,现在要造四十个,还要一边干活一边记单词,雷扎慌了。除此之外,上尉还交给雷扎一件事,让雷扎登记被抓捕的犹太人信息。造字都已经来不及了,现在又多加一项任务,雷扎只能强装淡定。然而正是这份登记表让雷扎的困境出现转机。雷扎决定用登记表上的犹太人名字为词根来造字,比起生编硬造,这些人名构成的单词,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给犹太人发食物时,雷扎会默念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这样下来生生造出了数千个波斯单词。一年下来,上尉已经掌握了个“波斯单词”。时间一长,上尉也越来越信任他,甚至私下底给他罐头和酒水作为奖赏。然而,雷扎没有想到,这天,集中营里来了一个真的波斯人。电影《波斯语课》去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好评如潮,这部由多国合作完成的作品因主创团队的国籍问题而无缘奥斯卡角逐,被誉为“奥斯卡遗珠”。说起犹太人大屠杀的电影,影史上已经有很多经典作品,比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等。(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海报》本片比起《辛德勒的名单》多了些商业风格,但还是无法掩盖这部电影的独特光芒。作为犹太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整部片子却几乎没有多少血腥和暴力,也没有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场景。这门假的“波斯语”实在耐人寻味。雷扎起初只是为了活下来,用集中营中犹太人的名字创造了一门假的语言。然而当他亲眼看到犹太人遭受的苦难时,这些“波斯语”的意义开始改变。它们不仅仅是保命的筹码,更是记录纳粹暴行的历史见证。讽刺的是,上尉说“这门语言真美。”可他不知道,这些美丽的词汇后面是千千万万个犹太人的性命。上尉甚至还用“波斯语”作了一首歌颂和平的诗。纳粹集中营里,“和平”、“幸福”这些字眼显得是多么的可笑。这种强烈的对比仿佛无声的控诉。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并非男主雷扎,而是和雷扎演对手戏的克劳斯上尉。克劳斯上尉的形象非常饱满,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了上尉这个角色,这部电影将沦为平庸之作。我们印象里的德国纳粹军官一般都是冷血残暴、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最经典的是《辛德勒的名单》里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纳粹高官阿蒙葛斯。一个眼神就能杀人。但这部电影里的纳粹却刚好相反。电影并没有聚焦于纳粹如何屠杀犹太人,也没有着重去描述犹太人所经受的非人折磨,而是将镜头对准纳粹的日常生活。作为纳粹军官的上尉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对犹太民族似乎也没有那么深的仇恨。雷扎问起上尉为什么要成为一名纳粹,上尉的回答并不是什么仇恨犹太民族之类的话。上尉说:“我也不知道怎么的,我走在街上,他们就站在那儿,在抽烟,穿着棕色的衬衫,开心的交谈着,于是我就走过去,加入了他们。”对上尉而言,成为纳粹能给自己带来好的生活,能让他在同伴面前有面子,仅此而已。上尉也并不是天生的刽子手,因为从小家境贫寒,常常没有食物吃,所以才做了厨师。说起自己的童年,上尉陷入回忆中,一脸悲伤。说到自己荣升主厨,这个德国人又满脸自豪。上尉的梦想并非屠尽犹太民族,甚至并不恋战,他的梦想是在战后去伊朗的德黑兰找自己的哥哥,然后开一家餐厅,继续做自己的厨师。他和普通人一样,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幻想。雷扎问上尉有没有喜欢的人,这个纳粹军官居然还有些害羞。学习波斯语时,上尉很认真的做笔记、背单词,甚至还制定了学习计划,看上去就和普通人无异。和雷扎相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渐渐交心。他向雷扎吐露自己的童年,说起自己的梦想,仿佛和老友交谈。这段原本极其不对等的关系,却渐渐生出兄弟之情。上尉告诉雷扎,“别叫我上尉先生,叫我的名字就好”。明明知道雷扎要将食物分给犹太人,上尉还是将自己珍贵的肉罐头和面包给了他。纳粹要转移犹太人,上尉却坚持要把雷扎留下来。他救下雷扎的理由并不是要继续学习波斯语,而是为了保住朋友。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纳粹军官,和平凡的普通人一样,有梦想、爱面子、讲义气。他温柔、羞涩、文雅,仿佛一个绅士,甚至还有些文艺。对待自己的身份认知,上尉说:“我只是个厨师”。“我不是杀人犯”。是的,自始至终他从未杀过一个犹太人,只是负责给纳粹杀人犯提供食物,只是在枪声响起后划去登记薄上犹太人的名字,仅此而已。历史上也有这样的纳粹军官。年,一场世纪大审判在耶路撒冷拉开。受审的对象是德国纳粹高官艾希曼,他是执行犹太人大屠杀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人,被称为“死刑执行者”。艾希曼出生于德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生活一团糟,高中也没有毕业,之后进入了保安服务处,后来被分配到犹太人事务部门。此后,艾希曼被指派任务,执行灭绝犹太种族的清理行动。年4月,针对艾希曼的审判开庭,各国证人纷纷在庭上叙述自己的恐怖经历,然而面对证人的证词,艾希曼却显得无动于衷。(艾希曼受审)他说“我对犹太人没有仇恨,只是奉命行事,而且没有外在的声音唤醒我的良知,我是无罪的。”这场审判被称为“纽伦堡大审判”,之后还被拍成了同名电影。(电影-《纽伦堡的审判》海报)审判时,许多纳粹军官都辩解道:作为一个军人,执行法律和服从命令是天职,何罪之有?正如纳粹高官恩斯特在受审时辩解的:“我只是履行了情报机关该履行的职责,我拒绝做希拉姆的替罪羔羊。”一些普通的纳粹军人认为自己虽然参与了屠杀,但只是作为一个德国公民履行自己的义务,不是犯罪行为。(纽伦堡审判)正如德国人海因茨赫内在《党卫队》一书中记载的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所回忆的。“在我回忆的党卫队成员中,每个人都曾救过别人的性命,虐待狂是少数,真正具有病态主动犯罪的不超过百分之五,其他的都是完全正常的普通人。”甚至,这些刽子手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都是礼貌谦逊、正直勇敢的好人,最不济也是循规蹈矩的普通公民。(纳粹党卫队)他们可能是友好的邻居、善良的朋友、亲密的恋人。你根本无法将这些人跟可怕的大屠杀杀人魔联系起来,但他们却做出了惨无人道的事情。就像电影里的纳粹军官,他们也有喜欢的姑娘,会偷看姑娘洗澡,会含情脉脉的约会。集中营里也不乏职场上的斗争、同僚背后互相吐槽、女官之间的嫉妒等等。聚会后,军官们说:“可惜我们明天还得工作,这里真好,有新鲜空气。”对他们而言,集中营的生活只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这一切都似乎与想象中的人间地狱相去甚远。德国著名思想家阿伦特汉娜曾曾出席艾希曼的审判,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看上去并不像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而更像是一个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中年男人。(艾希曼受审)艾希曼对自己的行为既没有自责忏悔,也没有对犹太民族的深仇大恨,他仅仅只是尽忠职守。为此,阿伦特创造了“平庸之恶”的概念,来概括在特定意识形态下无意识、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剧照)正如艾希曼,他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名犹太人的命令,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像一台机器一样麻木的顺从。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中提到:“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们的无知或者邪恶导致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当时的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来评判人们可能做出的事情。”简而言之,纳粹并非天生的刽子手,他们往往明是非懂善恶,但因为当时德意志普遍存在对犹太人的憎恨,认为犹太血统低人一等,是必须铲除干净的“犹太猪”。笼罩在这种思想下的纳粹便随波逐流,进而觉得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并非滔天罪行。看上去,纳粹军官们都没有丝毫责任。就像电影里的上尉一样,他们只是给杀人犯递了刀枪,只是为屠杀者提供了食物,只是坐在会议室里高谈阔论制定清除计划,他们看上去都很无辜。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无意识的个体,才构成了一个顺畅运转的纳粹机器。如果说犹太大屠杀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那么这些纳粹军官就是这个庞大机器上一个又一个的齿轮。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整个的纳粹机器应该对这场大屠杀负责,那么,这部机器里的零件有没有责任呢?当然有。机器之所以运转,是因为各个零件的分工与配合,齿轮、弹簧、传输带、螺丝等等,缺一不可。大屠杀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每一个纳粹各自的任务和互相的合作,每个零件都在这部机器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从而构成了整个的屠杀。这些高速运转的齿轮零件才是真正让人触目惊心的存在。他们未必是手持利刃的屠夫,却是给屠夫递刀子、在一边喝彩叫好的帮凶,同样罪大恶极。所谓“平庸之恶”,虽然犯罪之人只是普通寻常的平庸之人,在无意识、无思想的状况下参与犯罪,但并不等于罪行没有发生。最极端的恶往往是最平庸的人犯下的。(《美丽人生》剧照)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然而客观的事实却是,每一片雪花都罪责难逃。在阿伦特看来,平庸之恶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整个社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在于人性的随波逐流。因此,大屠杀并非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殊产物,而是可能发生于任何的时间和地点。过去需要启示未来,人心才不至于在黑暗中徘徊。(《钢琴家》剧照)这段惨痛的历史给人类以启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必须保持独立思考,而不是逃避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反抗道德崩坏时代的“平庸之恶”,才能避免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发生。电影的最后,纳粹毁掉了集中营中犹太人存在的证据。然而历史却没有被轻易遗忘。雷扎复述了个犹太人的姓名。这些名字就是一个个的生命,是惨痛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悲伤。铭记这些无名之辈,铭记这段惨痛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qh/1025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