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讲彻骨的罪恶豆瓣85分,好评直

发布时间:2024/12/23 11:19:19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50136625383418&wfr=spider&for=pc
上帝为惩罚人类的傲慢,让正在修建巴别塔的人类患上了“失语症”。一夜之间,人类因为各种语言不通,而无法在有效交流,原本想要“通天”的巴别塔因此停工,并逐渐沦为一片废墟。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上帝对于人类的惩罚。想不到多年之后,一位犹太人为了保命,将谎言编制成语言,用假波斯语欺骗了一位德国纳粹军官,不但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同时还完成了复仇,并且记录下了位,被纳粹称为“无名之辈”犹太人姓名,让他们不至于被历史遗忘,成为二战里的孤魂野鬼。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二战电影《波斯语课》近来大热。上线后,很快在豆瓣上收获了8.5的超高分,气势直逼同类型电影——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不过外国影迷似乎对表现集中营故事的电影并不感冒,IMDb上给出了7.2分,而烂番茄新鲜度仅仅只有67%。对于历史的铭记,也许中国影迷更为上心,更加敏感,更易共情吧。《波斯语课》曾入围年柏林电影节非竞赛展映单元及北京电影节。本应代表白俄罗斯参战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却因创作团队不符合标准,被取消资格。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大热,紧张的故事情节,犹太人与纳粹军官的斗智斗勇,内涵丰富的主题,给了影迷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观影时,始终悬着半颗心,不知道男主角什么时候会露陷丧命,观众如坐针毡、紧张到手心冒汗!男主角用语言和文字,来对抗野蛮和遗忘,没想到纳粹集中营题材还能如此刁钻的切入点,足以让人过目难忘。谎言与历史男主在被送往处决的路上,用一个面包换了一本波斯语的书。在二战期间,波斯语在全世界的运用率非常低,基本只有部分本地人使用。在遥远的欧洲,几乎很难遇见一位使用波斯语的人。男主原本毫不情愿,但眼看饥饿的陌生人,他还是让出了一个面包,从对方手里拿到了这本“偷来”波斯语日记。男主绝对想不到,正是这本记载着他一窍不通的语言的日记拯救了他的生命。原来当地集中营的军官正迫切需要一名会波斯语的人。身为犹太人的男主正好假装波斯人,通过教授军官波斯语存活了下来。但从普通士兵到军官本人都一直对他的波斯人身份存疑。军官更是处处提防,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考验他。男主每天都为创造新的波斯语单词而焦虑。要创造,在记住,而且每天的词汇量高达几十个,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无疑天方夜谭。而且稍微记错一个单词就会引起军官的怀疑,并极有可能因此一命呜呼。直到有一天,男主角发现可以用集中营的人名作为词根,借着登记簿的人名和编号来“再造”语言。靠着类似“词典”的人名册,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创造和记住单词。军官对他越来越信任,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让他避免被“大清洗”。他和所有德国军官打赌,这个波斯人可以活到战争结束,并为此赌上了20个肉罐头。在如地狱一般、带血的集中营里,男主和军官用一门全世界只有他们两人能懂的语言进行着对话。情到深处时,军官居然用这门由谎言编制的语言写了一首浪漫到令人眩晕的诗,他由衷赞美这门语言:“它真是太优美了”。军官不知道,他口中的语言是一位又一位即将被“清洗”的犹太人的名字,他们是这段不堪历史记忆的鲜明注脚。片中有几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男主不堪压力,决定赴死,拯救一位意大利人的性命。可军官得知男主角离开后,匆忙到处决路上寻找,并愤怒地把他从队伍中揪出来,他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慷慨赴死,“为了一个意大利哑巴就要牺牲自己?他和这群人一样,不过是无名之辈。”对于军官来说,这群人不过是人名册上的陌生单词,战后将被焚烧,随着历史一起灰飞烟灭。可身为犹太人的男主却无法忘怀,这些人有名有姓,是鲜活的生命,是真实的存在,是历史无法抹去的民族伤痛。当军官眉飞色舞地对着男主朗诵自作的波斯语诗歌时,他念出的其实是集中营里的那些“无名之辈”们的名字。这首诗的表达再动人,对于男主来说,都是带血的沉痛。因为,他们随口一说,就是一大片生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记录了历史,男主代表着世界各地愿意正视、尊重并保护历史的人们。年,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在以色列建成,以此纪念万在纳粹铁幕下遇害的犹太人。馆名很简单,只有两个单词,名为“YadVashem”,在希伯来语中表示“记念、名号”。影片最后,纳粹兵败如山倒,被击败前开始疯狂掩盖证据,烧毁记录着犹太人名单的册子。战后,盟军开始调查集中营的大屠杀事件,他们需要证据,而人名则是最为关键的指征。一些被救出的犹太人仅仅能说出几个或者十几个人名,而男主因为把人名当做词根关联记忆,他最后说出了个已故犹太人的名字。这也是全片最令人动人的地方。据BBC报道,截止到年,万大屠杀遇害者中,仍有多万姓名不详。纪念馆保存着有1.3亿页文件、10万张幸存者证词、40万张照片、1.5万份国家档案文件以及2.5万件文物和1.2万件艺术品。每一份都是沉甸甸的历史记录,每一份都代表着那些“无名之辈”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文明与野蛮男主用自创的语言保命,同时也完成了复仇。军官在战争结束前逃到国外,用一门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懂的语言,企图证明自己不是德国人,但却因此露馅,被逮捕。军官的梦想很简单,战争结束后,无论纳粹是胜者还是败方,他都会前去德黑兰找哥哥,开一家餐馆,安度一生。对于军官来说,加入纳粹不过是为了摆脱贫穷的生活,“我在大街上看到那些穿着纳粹制服的年轻人,他们光鲜亮丽,于是我就加入了”。在加入之前,他不过是一位厨子。成为军官后,他依然负责集中营的厨房和后勤工作。对于犹太人“清洗”计划,他置若罔闻,对于来他说,那些人只是“无名之辈”,他只需要服从命令。把名册上的字母写工整,记载清楚即可。而那些字母背后的沉重意义,他无需负责。战争,最荒诞的地方就在于此,影片中不厌其烦地表现出集中营里德国军官和士兵的“普通”生活。在集中营外,他们和常人无异,他们追求爱情,参加舞会野餐。士兵和两位女子的三角恋,其中的感情纠葛简直就像言情剧一般。你无法想象,在这个每天都有大量死亡的阴冷之地,居然有如此令人感到甜蜜和嫉妒的爱情之花生根萌芽。这些穿着纳粹制服的人不再是残暴与凶狠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有七情六欲,有脆弱和失落。与之相对的是他们冷酷的执行一个又一个处决命令。临走前,不忘拿走尸体上值钱的玩意儿,只为了用来送给心爱的姑娘那边,军官为一首假波斯语的诗文而感动,并且有撇脚的新语言和男主角谈论未来的生活与爱情。而另一边,是被扒光了衣服,送往焚化炉的成堆尸体。两相对比,让人不寒而栗。梁文道说,在一个大时代的灾难底下,更符合人类常见的一种情态是,很多人模模糊糊感觉到一些什么,但是反而希望让自己不要弄清楚。在极大的恶面前,人们往往会选择“逃避”。“我只是在执行任务而已”。抓捕犹太人,把他们送上火车,在集中营规训,然后赶往毒气室,推向焚化炉。这些人只是机械化、杀人流水线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会开脱说,“我仅仅只是奉命按下了一个按钮,我不知道电线联通的另一头是什么。”这就是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罪恶分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的“平庸之恶”。对于第一种恶,我们愤怒、我们谴责,但第二种恶,我们沉默,不忍苛责,他们总有不得已。但服从背后,是默认了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所说,大屠杀并不是现代文明的背离,而正是现代性发展的结果。所以,文明不断进步,依然出现了骇人听闻的种族大清洗。人类摆脱了野蛮愚昧,拥有了引以为豪的技术、更完善的体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够避免罪恶发生,甚至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罪恶。导演坦言,自己并不想拍一部关于大屠杀的电影,而是想做一部真正关于交流的作品。从不同的文化层面及身份背景出发,看到战争的无情所带去的伤痛。也要牢记战争中人性光辉所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以语言为桥,以历史为镜,唯有正视,方能进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qh/1034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