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电影:《逃离德黑兰》
前阵子在《我在伊朗长大》里建立起来的对伊朗人民的同情和理解被这部片子震得粉碎,我的世界观时不时被这样那样的事件撕裂重建,只能希望在不断的重建过程中找到平衡的中点。
相比起伊朗人自己展现的革命进行中对苦难的身不由已,美国人当然要拍伊朗民众像匪徒一样闯入美国大使馆时的可怖行径。
当成千上万个伊朗人拿着枪在大使馆外齐喊口号,高举各种条幅旗帜和巴列维的头像,男人女人拿着刀、棍、冲锋枪,还有人站在高处烧着美国国旗;
当第一个人爬过使馆高高的铁门后,剪断铁锁,所有人冲进使馆开始打砸,试图突破进建筑内部;
当使馆内工作人员一边打电话寻求伊朗当地警方的帮助,一边火急火燎把所有文件丢件焚烧炉和碎纸机,作为观众我必然为之揪心。
在此之前影片用简短的篇幅介绍了伊朗人质事件的背景,大概就是美国帮助伊朗王巴列维和保守派推翻了改革派摩萨台,但巴列维的奢侈无度和利用秘密警察的残酷执政导致人民推翻了他。新领导人霍梅尼上台,由于美国一直支持巴列维并为巴列维提供庇护,伊朗人民游行抗议,要求引渡伊朗王。
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一幕,千人包围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占领大使馆,并扣押使馆工作人员。6个美国人提前出逃,侥幸未被扣押,辗转去到加拿大大使家中避难。
镜头一转,一大群童工在粘合被粉碎的工作人员档案,革命军很快会发现少了6个人,这6人一旦被发现踪迹必然会被当众虐杀,还连带着好心的加拿大大使也会遭殃,营救行动必须开始,电影由此进入下一环节。
主角登场,大胡子tony是个营救专家,被拉到国务院开会商议营救行动,他们不是提自行车行动就是教师行动。可德黑兰距土耳其边境整整公里,计划中的国际学校也早就关门8个月。
这时候我为这些国务院官员的脑洞折服,让6个美国人骑自行车拿着地图穿越伊朗到土耳其,当时我就出戏了,真实事件中真的会出这种馊主意么。
后来还是男主想到一个主意,他进入伊朗带6人出境,方法是伪装成在异域拍科幻电影的加拿大人。为了躲避机场革命军的盘查,他们只能做足准备,制片、剧本、工作室、发布会,于是电影中间穿插了一段轻松欢快的好莱坞聚会。
男主先找来相熟的好莱坞化妆师,说自己要拍一部电影,化妆师立马说制片人得找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我就想到现在高口碑电影和大明星制作人是标配了,比如《玉子》、《迷失Z城》的制片布拉德·皮特,《海边的曼彻斯特》是马特·达蒙。(说起来马特·达蒙和本片导演是好朋友,两人自编自导了《心灵捕手》)
他们就找到了一个明星制作人,这个老头子倒是有趣,和剧本作者讨价还价,面对记者插诨打科,糊里糊涂的发布会,讽刺。
男主飞去伊朗,只有两天给6人准备,其中又惊险重重。一面是6人压力巨大、对男主的极不信任,一面是革命军挨个比对现押人员,7人还被迫去闹市区逛了一圈。
突然男主接到电话命令行动取消,“伊朗人冲入加拿大大使家中杀死6名美国人会激起世界公愤”而“在机场被当作间谍处死是一种耻辱”。但男主照旧施行计划,美国这边发现他一意孤行也只能打配合。
登机口被反复盘问后终于放行,突然革命军发现身份,于是出现了卡车追飞机的画面,当空乘播报“我们已经飞离伊朗领空,可以提供酒精饮品”,才算成功脱险。
在这样一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导演的工作未免有点欠缺,故事节奏混乱,个人英雄主义又太明显。电影为了效果加入虚构桥段,比如汽车追飞机,事实上他们一行人并没有机场被审问。大使家的伊朗女佣冒大不韪撒谎保护6人,不知是真实是虚构。
可其余的伊朗人都一个样,穷凶极恶要把美国人赶尽杀绝,大胡子看着德黑兰的街头,满载武装人士的卡车开在街上,旁边是绞死西装男人的吊车,另一头是吃着炸鸡头戴黑巾的女人。
一个英雄救人的故事,算是主旋律,不过还是甩了战狼80条街吧。总觉得导演存在感太低,不过看完一补课,发现大胡子男主就是导演,这样看来他是用演技刷存在的。
改编真实事件的电影中,《爱国者之日》和前阵子看的《聚焦》还是要更胜一筹,尤其是《聚焦》里每个记者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脸谱化的工具存在,有空看一看呢?
回复逃离德黑兰今天就看
赞赏
长按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治白癜风乌鲁木齐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qh/1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