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气候 >> 社科报音频节目middot周读为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但为了活命,也许一个人又不得不发明一种充满诗性的语言。
原文:《为了活命,必须发明一种语言》
作者
同济大学陈家琪
图片
网络
这是一部十分神奇的电影,但根据的又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电影的名字叫《波斯语课》,年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反响很好,据说是年度十佳。
电影一开始,就是年,德军在法国占领区大批处决犹太人。在开往行刑地的卡车上,一个高个子拿出一本书,想与身旁的一个小个子换半个面包,说这本书是初版,要值几千个面包。谁都知道,无论什么书,这时候都没有面包能救命。但这个小个子还是与他换了,可见小个子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这本书上的文字小个子不认识,问怎么得来的,高个子的回答是房东逃走了,自己就顺手拿了这本书。这是一本波斯语的书。扉页上写着一个人名叫雷扎(Reza),里面写着“Bawbaw”(鲍鲍),高个子告诉他,这是父亲的意思。
一车人都被枪决了。小个子在枪响前就倒地装死,德军说,你还想骗得了我们?正准备打死他时,他说:我不是犹太人,我是波斯人。并拿出了这本书作证。德军想起在集中营负责后勤的上尉科赫(Koch)曾说过,他需要一个波斯人,谁抓到了谁有赏,于是就把这个小个子带到了科赫面前。
科赫翻着书,问:“你叫雷扎?”他点点头。“鲍鲍是什么意思?”他说是父亲的意思。“伊朗的首都是哪里?”“德黑兰。”……科赫上尉让他把这本书念一段,他说,我不会写,也不会念,在家中的日常口语中只会说。科赫上尉想想也有道理,就让他随便说一段波斯语。他稍有迟疑,就发出一段奇怪的声音。科赫上尉问他说的是什么。他说,说的是“人看见了夕阳渐渐西下,但当天色突然变暗时,还是会害怕”。
这段话来自哪里,无人可知,他发的是什么音,也无人能晓。但这段富有诗意的话,还是赢得了科赫上尉的欢心,于是就让他在给军官们做饭的厨房里打杂,饭后来教他波斯语。上尉准备每天记四个单词,这样一年就是个单词,估计战争还会持续两年,那样他就会学到两千多个单词,可以应付一下,以后到伊朗开一家德国餐馆,因为他有一个哥哥正在伊朗。每天四个单词,从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到家居日用、食品饭菜,甚至包括“我爱你”这样的表达,这个被叫作雷扎的小个子犹太人是怎么通过不同的发音“发明”出来的,真是神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当然,要靠自己的临时发挥“发明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波斯语,绝非易事。曾有一度,科赫上尉和雷扎的关系已经相当好了,上尉会经常偷偷多给他一些吃的东西。雷扎就带回监舍,救济一些更需要的人,主要是一位“意大利哑巴”。
无论怎样,靠他一个人这样发明波斯语,总是一件很容易出错的事。但科赫上尉需要他,而且上尉已经发现德军正在败退,于是也就想赶快为自己寻找到退路。当纳粹的命运临近结束时,科赫上尉就越发急着逃往伊朗,而且宁肯相信自己在雷扎那里学到的确实就是波斯语。
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人靠自己就能发明出波斯语的几千个单词,而且不忘。仓颉造字毕竟只是一个神话。
电影的结尾最富于戏剧性。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很快就逼近了德军在法国的营地,已经可以听到隆隆的炮声。于是营地的最高指挥官按照柏林的指示,决定毁灭集中营中所有的证据,同时消灭残存的所有囚犯。当科赫上尉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到监舍里提走了雷扎。途中,当科赫上尉责备雷扎为了救活那个无名之辈“意大利哑巴”而把自己的食物都带给了他时,雷扎说了一句堪称警句的话:“仅仅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你就说他是无名之辈?其实他一点也不比你差。”雷扎也是无名之辈,至今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叫什么,但谁又敢说他真的是“无名之辈”?
科赫上尉在路上脱掉了自己的德军军服,说十公里外有一架小型飞机可以把自己经伊斯坦布尔送到德黑兰。雷扎当然不会跟随他去。于是二人分手,各奔前程。科赫上尉在入境伊朗时,用自己所学到的“波斯语”说明自己的情况,但伊朗人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而且很快就发现了他是德国人。这时的伊朗已经站到了美、英、苏一边。所以,当伊朗的边境人员发现克劳斯·科赫是德国叛逃人员时,立即就把他抓捕归案。而在另一边,当我们的雷扎回答新的同盟军的问题时,出现了电影中最感人的一幕:
“你们的集中营里一共关押了多少人?”“大概两万五千到三万人。”“你还能记得一些人的名字吗?”“资料上都有登记,你们可以去查。”“但资料已经全被他们毁掉了。”“我还能记得个人的姓氏和名字。”“个名字?”
大厅里虽然有人,但由于大家都在静静地听,所以也就显得特别空旷。空旷的大地里只有雷扎一个人在抽泣中缓慢而又清晰地凭记忆念出个人的名字的声音。所有人都惊呆了!
名被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犯的名字是怎么被记住的?所有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但这部电影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电影。那我们就相信真有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口,为了活着,而仅仅凭自己的记忆,就凭空发明了两千多个单词的发音,同时也记住了名囚犯的姓名。人的能力、潜能,比如记忆力,真的无可估量!而平时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也会在生死攸关处救人一命。让我们相信偶然性,相信可能性大于现实性吧,因为我们就活在种种偶然与可能之中。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期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美国千禧一代将成为投资主力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拉美或再现“失去的十年”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随处办公”模式会逐渐普及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宋志坚:从“黄旗加身”到“黄袍加身”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巨头”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民族复兴责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柳士同:陆徵祥的救赎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吗?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重新审视考试的价值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疫情下贫富国家正在走向“趋同”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徐吉军:画中楼台亦可究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陈志强:德意志何以成为今天的德国?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美国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性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寻找亚洲科技崛起的驱动力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公平的脱碳方法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王越忠:话说古夜市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中国植物的“世界之旅”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经济学家应重新思考福利计划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招聘诈骗恶化印度就业市场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算法能用于美国高校录取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当“内卷”遇到“奥利给”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疫情造成美国多地教师短缺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中国式“不朽”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新金融服务,正推动年轻人非理性消费
音频节目·全球十大热点
⑩全球减贫倒退折射新社会问题
音频节目·全球十大热点
⑨人口出生率出现两极化倾向
音频节目·全球十大热点
⑧全球粮农安全问题凸显
音频节目·全球十大热点
⑦新科技浪潮亟需新伦理规范
音频节目·全球十大热点
⑥线上线下教育呈现系统性问题
音频节目·全球十大热点
⑤“碳定价”为气候问题辟新径
音频节目·全球十大热点
④双重失业与远程办公改写就业市场
音频节目·全球十大热点
③政府治理呈现权力扩大趋势
音频节目·全球十大热点
②经济萧条与货币放水带来双重风险
音频节目·全球十大热点
①疫情引发公共卫生体系反思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疫情冲击下,哪些企业赢了,哪些输了?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如何打造更宜居的15分钟城市圈?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李冬君:把世界还原为数学结构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是什么让在线教育黯然失色?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大屠杀纪念,是全人类的道德记忆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仇钧:歌德的月光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疫情会导致婴儿骤减,还是迎来婴儿潮?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苏格拉底之死:让真理活下去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做梦,有助防止狭窄的认知风险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许知远:边缘随时可能变成进入舞台的空间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华兹华斯:他的咏唱始终有共鸣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历史政治学:发展中国政治学的新路径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我们如何理性想象“数字化生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黄铭: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林辉煌:重新编织城乡的社会空间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短视频创作者:为了幸福工作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宋仁宗:制度的符号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我们准备好迎接“虚拟现实”了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唯一被《资本论》提及的中国人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新型零工”如何影响我国未来就业方式?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时风可易,风骨不能改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应对气候危机,全球企业如何改变?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比特币和泡沫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语音技术,能代替文字书写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谁的凯旋?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办公室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探秘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何处找寻曾经的乡土格局?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痴呆症正成为困扰全球的新问题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在多瑙河源头上的思考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人口老龄化,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蓝天是他的归宿和梦想:纪念圣埃克苏佩里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未来城市,什么资产最重要?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王晓华:酒的诗学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如何保障我们的“数字人权”?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放眼历史,瘟疫是否阻碍了全球化?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咖们都说了啥?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生物革命正改写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季羡林:赤诚的“无华之才华”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你知道民法典的“前世”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陈染:走路拾零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你真的会“批评”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吴冠中:往事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你家孩子怎么就成了“神兽”?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这位18岁的姑娘,开创了科幻小说的时代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你知道“算法黑箱”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雅的这样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时间去哪儿了?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你知道“情感劳动”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果戈里焚稿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你知道“生命政治”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孤寂的横渠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喝茶喝通了世界
塞纳随想:“左岸”在哪里?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四十年前“科学热”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资本论》中的讽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清明话“祭祖”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重建生命版图的边界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川端康成,留住永恒的美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超越时空的经典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年龄焦虑与可疑的代际想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