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气候 >> 好书middot推荐艺术的双生影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影视艺术是一个集合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将视觉与听觉联结成为有机的综合体。影视作品具有影视与文学的双重特性,并在两者的交互渗透中将文学的叙事因素与影视的造型元素自然融合在一起。影视艺术从多种艺术中汲取养料和经验,同时也营造了一个与文学汇集交叠的影像世界。
文学性是作品里蕴含着的传情达意、形象准确的语言,是鲜明生动、感同身受的人物,是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是人物命运与故事情节水乳交融、严密缝合的规定情境,是主题思想的体现与绽放,是深厚的人文精神,等等。这些,是文学对影视成长的贡献和滋养,是影视创作的活水与土壤,也是一部影视作品取得成功的基础要素。塞尔兹尼克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的标志性制片人之一,因担任史诗巨制、奥斯卡最佳影片《乱世佳人》《蝴蝶梦》的制片人而广为人知。他对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影片需要非常忠实于原著,尤其是将畅销小说搬上银幕,绝不可以做大的改动,否则会激怒观众。
好书推荐
《遇见影视艺术》
天云武谓编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面向对影视专业有兴趣的读者群体的科普性读物。影视艺术包含电影与电视,是一门综合的大众艺术。读者通过该书稿可以了解到影视艺术创作的基本组成,如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剪辑、影视音乐等。书稿从实际案例出发,详细分析了影视基本要素的功能作用及创作技巧,中国电影基本发展史以及影视审美的基本概念等。同时,该书稿以近年来影视热点现象及问题为基础,描述并分析了影视、文学与戏剧之间的关系,拓展了读者的专业视野及思路,为广大影视从业者与爱好者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小说给予影视作品的营养#
影视艺术是一个集合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将视觉与听觉联结成为有机的综合体。影视作品具有影视与文学的双重特性,并在两者的交互渗透中将文学的叙事因素与影视的造型元素自然融合在一起。影视艺术从多种艺术中汲取养料和经验,同时也营造了一个与文学汇集交叠的影像世界。
读者完全可以依靠想象与经历,自我“补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空间,常言道:一百个读者心目中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影像需要一个物质介质——具象,影视观众是必须看到“现货”的。所以,越是勾魂摄魄的小说,那部分需要展开想象补足的文学性就越难物质化,也就越难影视化。文学的“触电”,最直接的就是将文字著作改编为影视作品,增加其直观性、可看性、普及性,让名著流传更加深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四大名著先后被搬上了银屏,成为中国影视发展史上的宏大工程和难以逾越的经典高峰。
改编者立足原著,同时增加了时代观念及自身对文学经典的解读,自觉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尤其是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陈晓旭扮演的黛玉妹妹,直至现在依旧是亿万电视观众的时代记忆。另外,在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分别根据同一部当代小说改编并同时拍摄上映的故事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既开创了世上影坛的一个新纪录,也显现了刚刚开始逐渐恢复正常创作状态的国内电影,为汲取文学精华而迫不及待、一拥而上的态势。
《孩子王》剧照
那个时期,人们精神上得到又一次的大解放,文学迎来前所未有的“井喷式”的大发展,成为中国作家们创作最活跃、作品最丰硕的黄金时代。国内文学期刊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疯狂生长”,《上海文学》等省级以上文学刊物达到多种,国家级的文学名刊《收获》《人民文学》,发行量每期都高达多万份。也因此,文学界涌现了莫言、余华、史铁生、刘震云、王朔、阿城、苏童等一大批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青年作家。这对主要是在文学等艺术形式中养成基本叙事能力的中国影视人而言,自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这些作家创作的小说就成了影视创作的资源库。几乎所有成名作家的代表作,都被张艺谋、陈凯歌和黄建新、田壮壮等年轻导演搬上了银幕,其中一些电影还走向了世界,如《红高粱》《孩子王》等。光是在年一年间,王朔就有《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大喘气》四部中长篇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并先后上映。
《顽主》剧照
随着自己的小说纷纷登上了银幕和屏幕,作家们都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时期,而我国影视作品也借助文学的力量迅速崛起。怎样将文学中的叙事转换成银屏上的影像,又怎样让文学的营养滋润影视的意象,即“影戏”的“影化”,是影视主创者在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一点,对任何时期的电影、电视创作者来说,都是一张检验专业性和回应时代性的考卷。年,作家路遥刳肝沥血创作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震撼了无数人的心魄,成为影响几代中国人的文学经典之一。《平凡的世界》讲述了一群小人物的命运走向,他们生活在陕西的一个小地方,在新时代大潮的裹挟中翻腾奔涌,也在一次次的选择中迎来新的机遇和赢得新的人生。年,导演潘欣欣在保留小说“原味”的基础上,将文学性较强的文字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电视剧画面,全剧共14集,用镜头向观众展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城乡生活。年,毛卫宁导演再次将该小说搬上电视荧屏,集数为56集,人物塑造和故事线索更加细致丰富。原著描写了平民的苦难与追寻,两个时代的编导在共同延续了小说本身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对同一部作品汲取着侧重点不同的文学营养,还带有各自深刻的时代印迹。年版的《平凡的世界》,以善良和奋斗才是人生的底色为主基调,充分汲取小说的精神内核,展现出主角的质朴真诚、纯粹坦荡,以及生活无论贫穷富有,都在时时刻刻打磨着每一个人的深刻含义。该剧贴近大众的生活,表现了人人共有的情感,指引观众以孙家两兄弟为榜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而年版的电视剧,是一部综合性的人生启示录,充分展示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代表的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艰难前行的曲折过程,揭示出在平凡的世界里创造出的不平凡人生。在传承原著中普通人奋斗精神的同时,导演还缅怀着20世纪70年代陕北耿直开阔的人情风土,这部剧所创造的不仅是共同回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剧里的细节、气氛与情绪,也是时代风貌的真实还原,它犹如历史记忆的存储器,不管有没有乡村生活的经历,每个怀有不平凡梦想的普通人,都或多或少地能够找到自身的影子。
#影视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
影视作品在源源不断地汲取着文学的营养的同时,也“反哺”着文学作品的创作情势和市场扩张。“影视同期书”便是新时代下,影视与文学相融合的一种文化新形态。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纪念版图书
20世纪90年代后,电子媒介迅速崛起和普及,使得影视作品越来越便捷地来到了千千万万人们的眼前。网络改变了文学到影视的单向传播模式,文学在当下网络时代的传播性上让位于影视,属于传播上的次生性。辛夷坞的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畅销网络言情小说,被赵薇搬上大银幕,在电影大火之后,同名小说随即推出电影纪念版,又再次登上畅销书榜单的首位。还有《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皆为如此,影视剧的热映与图书的畅销相互促进,实现多方共赢。严歌苓在电影《金陵十三钗》推出后,将原本的中篇小说,在剧本修改的基础上,延展为长篇小说并出版,销量依然可观。而《了不起的盖茨比》《魔戒》《逃离德黑兰》等虽然在文学上可圈可点,但书籍的畅销仍旧依赖所改编同名电影的带动。此外,纪录片类型的影视同期书也通常是市场的热点,影响力比较大的有《百家讲坛》系列、《舌尖上的中国》等等。它们用镜头促使观众回归文字变为读者,回归纸张的“冷”阅读,以此来说,影视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的推广是有独特而且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影像与文字的对比和影视作品对文学的渗透,始终延伸着观众与读者对艺术和生活的热情,也满足着大众对娱乐消费时尚化多元化的心理诉求。
《活着》剧照
另一方面,影视作品让一部分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作家,以更加光鲜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年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上,莫言、余华、苏童分列前三位。除了作家本身的文学功底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每人都至少有一部小说被改编成为经典电影。莫言种有“红高粱”,余华顽强地“活着”,苏童则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这些文学作品既成就了张艺谋,也促成了作家的“爆红”。
《呼啸山庄》剧照
举目国内的图书市场,同样的现象是,线上线下的畅销小说,半数以上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影视与文学的融合,常常能让一些作家被更多的受众认识和喜欢,在丰富影视题材和提升影视口碑的同时,更开阔、活跃了阅读市场,像莫言、王朔、余华、刘恒、刘震云、麦家、严歌苓等,他们的文学作品随着影视片的热映,在小说热销榜上“扶摇直上”。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就在其著作《从小说到电影》中写道:“《大卫·科波菲尔》在克利夫兰的影院公映时,借阅小说的人数陡增,当地图书馆不得不在一周内添购册;《呼啸山庄》被拍成电影后,小说在两年内的销售数量超出过去92年的总和。”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影视对文学的“反哺”之力不可小觑。
(本文节选自《遇见影视艺术》)
资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