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饮食 >> 电影赏析逃离德黑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观众不难看出影片对真实事件的还原度可谓相当之高,而导演显然也有意标榜此点。在影片后的花絮中我们可以看到,六个躲避于加拿大大使家中的美国人跟原型都很像,而且电影中的很多片段都有真实照片作为参照,比如起重机吊人、妇女持枪和好莱坞的LOGO……可以说影片在道具和真实场面的还原上可谓不遗余力,这在以往的同类影片中也是很少见的。
而参照原有的Argo行动,影片中的虚构成分也不少。甚至改变了原有故事的发展格局,比如中情局在众人出逃的前一晚居然取消了Argo行动,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中情局启动了Argo行动自始至终就没有动摇过,阿弗莱克不惜用抹黑CIA的方式来增强影片的惊悚程度,此招虽损但在影片中却起到了非凡的跌宕效果。而影片最后扣人心弦峰回路转的机场戏也是想象成分居多,最不靠谱的就是警车追飞机,其实伊朗人一直被蒙在鼓里,整个机场的通关过程有惊无险。阿弗莱克对这两处的大胆改动跟整部影片对真实细节的追求完全不搭,在笔者看来,这两处改动虽然效果非凡但确实是越界了。而影片中有很多凭空想象的小细节,不但没有破坏原有的故事格局,而且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众人登上机场大巴时,车居然打不着火,不管这一细节是否是事实,这种小细节所制造的紧张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但是影片在虚幻与真实的影像传达方式上仍有不知所云之处。电影开头伊朗人围攻美国大使馆一段,影像在颗粒感极强的纪录片风格与手持式摄影之间来回穿插,当然这两种风格都有极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但我们要了解到,粗颗粒感的画面在影片中所代表的是纪录片素材,而无颗粒感的当然是电影拍摄素材。这两种素材的应用无疑都是为了让影片达到真实的效果。可以看出阿弗莱克为了还原当时的现场已经达到了偏执的态度。如果颗粒感强的画面真的是纪录片素材的话,那么为了达到电影效果的统一,他完全可以将电影拍摄素材也作成粗颗粒效果,因为这必竟是部电影呀;可如果影片中此段的纪录片素材是假的,本身就是电影拍摄素材的话,那么导演这么作的目的又在哪里?影片又何必在纪录片和电影两种素材之间来回跳跃呢?所以笔者认为,在这一段影像风格上的不统一就可以看出导演的不成熟,既是电影,你又何必要装成纪录片素材,你既然要装,为什么不装到底?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整部影片只有此处用了粗颗粒的纪录片素材,而这不到一分钟的素材却影响了整部影片的统一风格,显得十分碍眼。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影片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可不管怎么说,影片对真实事件的还原度还是相当之高的。
《逃离德黑兰》正是一部主题极其明确的政治电影,本·阿弗莱克代表的美国CIA情报员在里面凸显他的价值,在工作上虽然遭遇到上级领导的不理解与不支持,但是还是凭着一股毫不让步的精神在人质营救上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官方立场也由最初的不合作到最后给予有力的支持。从整个电影所宣传的价值观而言,是标准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政府宣传片,为CIA正名,为CAI树碑。而对于伊朗,在影片中只能看到混乱、暴力、落后、愚昧,并且从一开始,就把这次人质危机事件从历史中单独剥离出来,片中有提到这些特工如果被革命军捉到,会被处死,这是因为CIA在年的时候策划了一场政变,干涉了伊朗的内政,才让巴维列国王重登宝座,摩萨台(片中革命军中反复出现的人物挂图)被描绘成了一个“恐怖分子头目”的形象,实际上美国所扶持的巴列维政权在伊朗本国是被大家所抗拒的,因为他低价出卖了国民财富――石油,并且不顾伊斯兰教会教旨,在以经济改革为主的白色革命中,触及到了这些教徒的底线,最终导致爆发全国性起义,虽然巴列维政府拥有军队与英美国家的支持,但还是在这些国家均没有来的及反应的短短数日内,就被革命浪潮所推翻。
《逃离德黑兰》截取了其中的一段历史,烘托了美国伟大迎合美国政府,所以作为政治正确的娱乐界大佬――奥斯卡也选择了投桃报李,在没有被提名最佳导演的情况下,爆冷拿下了最佳电影,而且今年的提名电影实力都很强,《逃离德黑兰》一片虽然在电影语言上也比较精彩,但对于获得大奖,还是让大家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