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半部世界现代史,尽在德黑兰

发布时间:2020/8/19 22:27:52   点击数:

相关文章:天天说:阿拉伯,可不等于伊斯兰

中东之旅的最后一篇,我们来说说伊朗的首都,德黑兰。

(自然之桥)

德黑兰是西亚地区的最大城市,人口接近万。但是要说起城市历史,它却只是伊朗自古以来的第32个首都,重要性远比不上我们之前游历的伊斯法罕。在古早的年代里,这片土地被称作,是波斯先民信奉的中的一个圣地,直到13世纪忽必烈的同母弟弟率领他的蒙古大军摧毁了拉伊,才有大量人口逃到拉伊附近一个小村落,并把它命名为德黑兰。

(国家博物馆)

德黑兰成长为一座大型城市,起始于18世纪后期的建国者,他曾在这里兴修王宫,却还未及迁都就撒手人寰。太监总管平息卡里姆汗去世后爆发的混乱,建立,并且正式定都在德黑兰。之后,南下的俄国人与北上的英国殖民者围绕这一区域的势力争夺,展开长达百年的,德黑兰成为这一惊心动魄历史进程的聚焦点。

(国家博物馆)

两强相争的结果,是恺加王朝丧失了波斯古国几千年开疆拓土留下的许多遗产。其北方国土成为俄国的一部,也就是现已独立的、和。东部的一部分为英国人所占据,演化成后来的。在恺加王朝的西南一隅,离岸据点也脱缰而出,为今天波斯湾的归属问题制造巨大争端。年,恺加王朝终于解体,一个波斯人与突厥人混血的军官篡夺王位,并自封为。

(古列斯坦王宫)

礼萨汗建立的王朝叫做,这也是波斯最后一个朝代,是数千年帝王历史的终篇。年,礼萨汗宣布将国家的英文名由波斯改为,似乎要与过去保守封闭的漫长历史、与外界对这个国家的刻板印象一刀两断。启动工业基建和铁路交通,发展公共学校和医疗卫生,向欧美发达国家派送出自己的儿子与数百名伊朗青年,都构成了礼萨汗雄心勃勃的近代化蓝图的一部分,在培育出新兴中产积极与知识分子群体的同时,也遭遇传统教士阶层的抵触和不满。

(伊玛目清真寺)

德国人和伊朗人一直互认共享雅利安人的血缘。在礼萨汗的改革中,德国人倾力相助,这在二战开始后成为伊朗人难以割舍的牵绊。年,英国人和苏联人攻入伊朗,驱逐德国势力,也造成亲德的礼萨汗被迫流亡,他儿子最终经由禅让得位,并英国、美国与苏联展开周旋。年,伊朗举行了第一次议会大选,成为国家转型的重要一步,而曾试图赖在伊朗北部不走的苏联军队也最终在年撤离,至于发生其间的东西方对峙,最终演化成冷战。

(和平博物馆)

在冷战的岁月里,伊朗站在西方阵营一边。如果说有龃龉,那就是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总理力主石油产业国有化,致使担心利益受损的英美两国策动下架摩萨台的政变。年,巴列维开始亲政,并在十年后推动,土地改革、扫除文盲及女性平权运动因此如火如荼,石油基建和大量公共事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年,伊朗原油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收入达到美元,千年古国一跃进入全球最富裕的国家行列,成为中东国家的现代化标杆。

(地毯博物馆)

巨大荣誉纷至沓来,促使巴列维国王不断出访,到西方,到苏联,还到北京和握手,去传授伊朗推动改革、扩大开放的经验。大量外部资金和人员涌入伊朗,喝可乐,泡酒吧,首都德黑兰灯红酒绿,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年,伊朗举办盛大典礼,改为从年前古波斯帝国的建立追溯纪年,这种对伊斯兰历法的颠覆、对前伊斯兰时期历史的纪念,进一步刺激了保守教士群体,他们开始利用社会上对于转型腐败和铺张浪费的质疑,散播不利于国王的谣言。

(交通博物馆)

在之后的两三年里,形势开始急转直下,一个传说名叫的人物不断地给群众写信,号召普罗大众组织起来推翻西方化的腐朽政权。越来越多的民众被捕,被投入监狱,据说遭受严刑拷打,促使反对国王的声音像癌细胞一样扩散。到年底,城市里穿洋装、裙子的西化青年也与从农村赶来的穷亲戚们走到一起,在各大城市发动流血暴乱。年1月16日,巴列维出走埃及,并在一年后落寞去世,之前长期隐秘的霍梅尼走上前台,攫取了政权。

(大巴扎)

美国是巴列维的长期支持者,巴列维流亡期间也曾前往美国治病,这使美国驻伊朗使馆成为霍梅尼派群众的愤怒靶点。当年11月,霍梅尼把美国称为,鼓舞信众冲入使馆,非法扣押52名美国民众和外交人员,酿成历史上骇人听闻的。直到年,最后一批获释人质乘坐飞机离开伊朗,最长扣押天。事件发生时,有6名美国人成功逃出,并赶在加拿大使馆被关闭前冒用加拿大的身份回国,这一传奇经历后来被拍成电影《逃离德黑兰》。

(原美国驻伊大使馆)

上台之后的霍梅尼开始着力稳固他的政权,曾经在巴列维时代参与维稳、镇压的军警和公职人员被严厉清算。由于坚持纯正的伊斯兰化政策,新政府要求禁绝美国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年轻少女们穿着清凉走在街头的景观从此消失,所有成年女性都要用黑袍遮住头发,甚至遮面,否则就要被抓走、吃牢饭。当初一起并肩反对巴列维的其他左右派政党、团体全部被取缔,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士和少数民族则在高压政策下噤若寒蝉。

(色帕色拉清真寺)

伊朗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很快失灵,军营里也出现人心浮动的局面。出于忠诚度方面的要求,霍梅尼枪毙了许多富有威望的高阶军官,这让素来关系不睦的邻国伊拉克嗅到了趁虚而入的空间。当时,伊拉克的统治者正是年轻气盛的强人,他和他的统治集团属于伊斯兰教中的多数派,可是伊拉克的多数国民却和伊朗人一样同属,国内革命成功后的霍梅尼趾高气扬四处煽风点火,直接威胁萨达姆的统治,一场的战争就此定案。

(街头儿童)

在年9月22日正式爆发,按照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最初伊拉克主动进攻,年后伊朗开始反攻,年双方军队进入地面拉锯,到年伊拉克再次攻入伊朗境内,并在这一年的7月双方宣告停火,结束了这异常艰难的八年。这场战争中,飞毛腿导弹、屠城、袭扰、生化武器频繁上演,双方打了一场,在玉石俱焚、经济双双崩溃之后,谁也没能占到便宜,这也是后来伊拉克与等其他阿拉伯国家就借款问题发生冲突、最终引发的重要渊源。

(两伊战争纪念馆)

在两伊战争中,不单是阿拉伯国家,就连美国、欧洲、苏联甚至中国都在台面上占到了伊拉克的一边。年,美国被爆出也在通过渠道向伊朗售卖武器,这立即点燃美国国内的反伊情绪,酿成的恶性事件。到战后,伊朗百废待兴,并继续受到国际孤立,霍梅尼和他的继任者延续统治风格,还把两伊战争塑造为圣战。他们把巴列维时期落成、纪念波斯建立周年的更名为,用以加强对内和对外宣传。

(自由纪念塔)

由于后来萨达姆的过度膨胀,伊拉克先后遭遇到年的海湾战争和年的,并在年中最后崩盘。伊朗为其宿敌的穷途、覆灭感到欣慰,并因此与国际社会一度和解。年,美国牵头与伊朗政府达成核协议,推动伊朗稍稍放松其国内国外政策,可是在第二年川普胜选并废除这项协议之后,伊朗走向世俗化的一点点苗头又被重新吹灭,现代化和对外开放之路再遭逆转,与伊朗有关的经贸往来成为全球众矢之的,被监测,被掐断。

(德黑兰地铁)

实际这次走在德黑兰街头,会让人恍如隔世以为又回到了朝鲜。走出国际机场的地铁冷冷清清,去往市区要反复换线。当然其实到的时候还好,返程再去机场的时候,则要在没有英文标识的换乘站登上50分钟,却周围能说两句英语的人寥寥无几,作为着急登机的游客这当然不是多好的体验。还有去参观的时候,看到的全是黑袍读经的年轻人,校园里的海报条幅也多是为其他伊斯兰国家鸣不平、比如抗议联合国在中无所作为的呐喊。

(德黑兰大学)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此次伊朗之行还是让人看到了这个国家的点滴改变。里的年轻少女们已经悄悄松去了黑袍头饰,曾经离开伊朗许多年、又回来开出租的大爷从当年学到英语和我畅谈伊朗政治的演变。去时,因为没有提前开具外国人的介绍信,曾让当值的伊朗大妈如临大敌,可最终经过沟通,还是安排专人带着走进去细细讲解、参观,并在最后合影留念,那个会英语的小伙子说,希望有一天能在北京再见。

(国家图书馆)

最后说一个小故事:是展览巴列维王朝时期秘密警察虐待、杀害霍梅尼派革命者的一个宣传点。讲解员非常细致地描画每一个细节、仿佛他曾亲临当年现场,才在脑海中留驻下这么多反对巴列维、拥护新政府的执念。在参观结束时,他说可以开放提问,我就试图用最平和的语气抛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今天的伊朗人如何看待当年这段历史,他们认为巴列维是不是那样罪不可赦,是不是革命成功后的一切弯路、甚至苦难,都是必要和必然?

(埃博拉特博物馆)

令我颇感意外的是,讲解员终于露出他不再那么职业的真挚笑容,他说:。在离开德黑兰的一个月后,我从网络上看到伊朗的消息,看到有人竟然集结起来公开攻击哈梅内伊的画像和照片,一股思绪涌上心头,只希望在那片曾经辉煌、却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人们终有出路,好人都会平安。

(中央银行博物馆)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957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