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根据年伊朗人质危机改编而来,讲述了美国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冒充拍摄电影《阿尔戈号》,通过伪造假身份,成功将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德黑兰的故事。该片曾荣获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剪辑奖,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奖等多项大奖。
1
经典剪辑的运用
这部影片中很多段落的叙事,角色情感的表达最终是通过镜头组接完成的,它回归了更为古典的剪辑艺术范畴。片中机场第二个检查点的段落,除了托尼之外其他人都没有入境时填写的白联,众人必须坚持说是丢了才能蒙混过关。这个段落基本是摒弃了对话揭示角色情感和心里的方法,而采用角色表演加剪辑的方式完成。除了鲍勃这个角色流露出些许紧张焦虑,其他演员基本做到“库里肖夫效应“中那个演员一样的面无表情,通过镜头组接,赋予角色某种明确的心理活动,就连工作人员把护照放下的手的特写也因前后镜头的组接产生了两层情感的含义:第一,工作人员相信了鲍勃的话。但对他们的身份还存在怀疑,犹豫要不要敲章,第二,官员甲再次抬头的镜头进一步明确了这种犹豫,他想让鲍勃等人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影片中这种剪辑段落还很多,都是利用单个叙事和情感意义不明确的镜头组接而成,通过剪辑后的一组镜头传达出明确的情感意义。
2
平行蒙太奇贯穿始终
本片从头至尾采用平行蒙太奇的组合和剪辑方法,伊朗和美国两线分头叙述、并列表现。影片前半部分中,在伊朗,六名外交官逃出了大使馆,受到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庇护,但是随时面临的危险又使他们每天提心吊胆,十分不安,而伊朗方面已经把印着他们个人照片的文件碎片拼凑了出来;在美国,中情局讨论对他们六人的营救计划,Tony提出冒充加拿大电影剧组去伊朗寻找科幻电影的拍摄地的方案。随后Tony联系了好莱坞导演JohnChambers以及制片人LesterSiegel,在众多电影剧本中选择了《Argo》,并且完成了一系列拍摄电影必要的准备。中情局最终同意了Tony的方案,Tony随后赶赴伊朗展开营救。影片后半部分,仍为伊朗美国两线叙述,但重点是以伊朗为主线,详细展现了Tony如何说服六名外交官从不信任到信任到最终配合他完成营救以及他们如何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的过程;而在营救正在进行的过程中,镜头切向了美国,美国高层改变了计划,决定取消本次行动,使影片的矛盾到达了一个高峰,但是Tony最终选择承担起这个责任。在他们抵达机场之后,影片的节奏越来越紧张,伊朗与美国的镜头开始频繁交替,他们在进入候机厅、安检、机票问题上都发生了紧急情况,但都是在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时候从美国方面发出了好消息,使他们最终登上飞机,逃离了德黑兰。平行蒙太奇使剧情结构紧凑,逃离段落中一共涉及到七大空间—德黑兰大街,德黑兰机场,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美国中央情报局,白宫,伊朗武装指挥总部,洛杉矶制片厂,这些不同的空间快速的切换,而空间中发生的事情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制造了扣人心弦的悬念,是剧情逐渐趋于紧张,把影片推向高潮。
3
快节奏对话剪辑
对话段落由于受对话主体和对白信息的限制,拍摄和剪辑手法比较单一,视觉表现力也弱,这部影片中有大量的对话段落,特点都是节奏快。这里节奏快有两层含义,一是角色语速,角色对白衔接节奏很快,二是对白段落中镜头切得速度快,例如托尼向6个使馆人员介绍逃离方案,说服6人去集市,给6人模拟提问等。这些对话都出现了多条对白声轨相互重叠的情况,这也从听觉上加快了对话的节奏,而这种效果便是剪辑师创造的。
尽管如此,影片的节奏把握方面仍有无法掩盖的缺点,影片的前半部分过于波澜不惊,后半部分则过于惊心动魄,给人前后不太平衡的感觉。
END
点个“在看”呀~
●文字来源
夏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