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经济 >> 特色小镇特在产业,色在旅游
1、特色小镇与旅游景区的关系概要
特色小镇和旅游景区的建设过程是相互融合的,如古北水镇和乌镇,就是中青旅重点打造的项目,本质上是旅游景区且景区的规格很高;但从建筑形态上来看,古北水镇是基于已有的古镇进行的一个改造、改良和提升,它是特色小镇的一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们是互为融合的一个有机整体。这是第一种形式。
第二种形式是在旅游景区的打造过程中,根据之前的开发经验,客户流量慢慢上升,到最后进入房地产销售阶段,围绕已售物业进行的景区化改造和改良。
如灵山景区,之前一直在做大佛、梵宫等,它的四期拈花湾,一炮而红。它属于为景区配套而做的小镇,在这样的情况下,特色小镇和旅游景区又是分开的。所以说,特色小镇和景区之间关系,首先是一个有机且整合的关系,但在开发的次序上可能会有一些先后。
2、中国旅游景区现状
中国目前有两万多家正规的旅游景区(经过审批,有A级的),其中5A级景区,最新的数字显示是家,即5A级景区占所有景区数量的1%,但这些景区所产生的收入是我国所有景区全年总收入的40%,即剩下来的99%的旅游景区只能瓜分剩余的60%的旅游收入。
这个旅游收入可能包括门票、酒店、餐饮等,作为非5A级景区的其他景区,如果想活下来,单纯靠旅游经济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怎么办?什么时候开始去做它的房地产销售?什么时候去做它的物业租赁?什么时候导入PPP资金,包括资产证券化等。这个课题其实对于4A及以下级别景区来说非常重要,是亟需考虑的痛点。
全国所有A级景区的旅游总收入占比国内旅游总收入,从年的5.1%已下降至年的2.68%(数据来源于携程网),这组数据可能说明两个问题:
问题一(趋势一):这种传统的A级景区的优势正逐渐消失且消失的速度将越来越快,这是我们观察到的第一个趋势。
问题二(趋势二):国内的旅游景区传统式发展已很难再有大的突破。在此前提下,我们又看到面向它的另一个欣欣向荣的部分。如袁家村,马嵬驿等以小胜大的案例越来越多,包括海尚集团在海拔最高的莫干山投资一个民宿,原界·见山。莫干山项目因主打高端旅游度假而成功等,这是一个趋势,未来旅游一定是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旅游景区已有资源出发,满足需求,促进消费,提升产业升级,才是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这个理论角度来说,特色,这两个字不只是特色小镇,它更是景区的一个核心要素。所做的景区如果没有特色,一定不能够是一个成熟的景区,甚至是一个合格的景区,特色其实是小镇和景区最大的共同点。我们为什么来这里?我们为什么来这而不去那里?我们为什么第二次、第三次到这里?我们为什么愿意带着我们的朋友来到这里?其实就是特色,这个特色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3、中国特色小镇现状及政策
现以发改委和浙江模式的特色小镇为讨论主体,这种模式下的特色小镇,不是建制镇的行政区划,它也不是产业园区或旅游景区的一个区,它可能是在城市周边,跟城市有一定距离,有非常明确的产业、文化、旅游功能,包括社区功能平台。所谓的特色小镇一定是以某种主体功能为特色,如产业、交通、人文、自然风光等。
今年第二批由江西发布的一个文件,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创建3A级及以上景区的指导意见,文件里一共提出了12条明文规定的指标。
事实上,这个文件就是在浙江福建省文件的基础上,把浙江省换成赣州市,可能这是一种政府文件做法。其涵盖的点如下:第一、旅游交通。距离这个核心位置即市区的距离;第二、游览;第三、旅游安全;第四、卫生,还包括信息化,旅游,购物,经营管理,资源及环境的保护,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吸引力等,第十一条特别关键,它提到了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0万人次以上,最后一个是游客抽样调查满意率较高。这些都是硬指标,若做特色小镇,每年接待的游客总量需突破30万人次,这其实是景区的概念。
而且呢,财政部也比较大气,它给了这样一个标准,如果说创建A级景区获得成功,会给一次性现金奖励。5A级60万;4A级30万;3A级10万;县里面配套的奖金基本上都是一次性拨付到位。从奖励角度来说,可能会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但,奖励的钱从哪里来?从申报特色小镇却没有符合的项目罚款上来,所以这个事情,看上去也挺喜剧的。
所以出现了特色小镇和景区之间的两种关系,第一种是相互依存,第二种是相互转化。
以旅游功能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可以发展成旅游景区。有些历史人文古镇,自然风光优美的小镇也兼具特色小镇的文旅功能,这是景区和小镇之间的转换,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特色小镇和景区开发有共同之处,但又不同于传统景区的开发模式;特色小镇在旅游客源市场上,更强调满足周边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特定需求;在旅游景区上可能之前传统市场更强调观光,而特色小镇强调体验和参与。在旅游发展的目标上,特色小镇更强调成为当地的目的地或集散地,这是其区别和统一之处。
国家制定的特色小镇评判标准里反应了有关权威部门和市场对于特色小镇在环境、生态、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深度思考,即一个小镇不具备旅游功能的话,它就不是宜居宜游的小镇。文旅功能应是所有特色小镇营造前期必须考虑到的。如浙江的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首先,它是环境宜人的,可能它的山水条件不是非常好,不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旅游目的地,但它首先要满足可观光和驻留的标准。
4、特色小镇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这一轮特色小镇来势汹汹,势头猛在国家顶层设计里并未给特色小镇非常明确的边界和定义,下面推进特色小镇就会非常得热烈。此次特色小镇发展,其实伴随对之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两种现象或窘境的反思来展开的,一个是房地产,另一个是产业园。
对于房地产的反思和忏悔,主要源于炒房团、鬼城、空城的障碍,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把城市通过PPP、贷款等手段建成了,但缺少对于产业的重视,导致房子盖起来后,既无产业,也无人口,更没配套,谈不上活力。现在特色小镇从提出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断的被强调、被警告、被鞭策,避免成为开发商圈地,变成房地产化的小镇建设。
5、特色小镇与旅游景区建设的融合关系
正因如此,特色小镇强调的第一个观点即特在产业。特在产业即有产业导入,而不是单纯的就有这样一个产业。那么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呢,就是特色小镇发展现状的反思,即对于园区或块状经济的一个反思。通常是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为代表,像一个产业园区,这样的建设,几乎完全是基于产业集聚进行区域规划,导致发展到最后,别说具有文旅的功能,具有什么景区的功能,甚至连基本的城市功能都无法满足,没有公交车,没有商场,没有超市,没有公园,不宜居更不宜游。
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从一开始就要避免房地产式一哄而上,只顾造城,不管造人的窘境,也要避免园区经济只管做产业,不管人的窘境,要从产城融合、景城融合的维度去思考,如何融合?那么这就是我们希望谈到的一个观点就是:一、二、三产融合,什么是三产?最大的三产来源于服务业,什么是服务业?酒店、景区、购物、会展、演唱会等,这是所有做产业必须去转型的地方。
如农业与旅游的整合、工业与旅游的整合、交通与旅游的整合、红色与旅游的整合等,产业融合是特色小镇和景区成为一体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即融合旅游,如果用之前比较流行的“互联网+”来定义,于这些项目而言,可能是旅游+:旅游+物流、旅游+农业、旅游+加工业、旅游+酒店、旅游+体验、旅游+文化等。
特色小镇和景区主要在三产上融合,落地的可能是物业。物业又分为两种形态,第一种是自持物业,如酒店、景点、医院、学校、商业等。第二种是销售型物业,如街铺、别墅、养老公寓等。融合需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即房地产产品。
房地产有2种状态和4种产品。两种状态,第一个叫旅居,就是出去玩儿,然后住下来;第二个是定居,这两种其实是人生的两种状态。一般来说,旅居发生在人创造消费和机身成本以及扩大收入的黄金四十年,少年和老年时,通常以定居为主,也包括一些区域在做的候鸟式养老,但随着二胎政策、大交通、互联网+等,越来越多的人,旅居状态的时间占比,越来越高。
房地产的四种产品,第一居所,即城市里的住宅;第二居所,是周末双休去的地方;第三居所,是在景区里面,可能一年回来住一个月的场所;第四居所,即老年养老居所,可能生活一两年,也可能终归尘土,从这里不难看出,这是文旅产业爆炸式增长的真实逻辑。从客观上来讲,包括特色小镇在内的社区营造都需完善景区功能。
越来越多的景区提出了全域旅游,所谓的全域即整个镇或村,都应具备旅游的功能和目的地。很多城市提出了城市旅游的概念;很多工业厂房、工业区提出了工业旅游的概念;还有很多文化遗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出了农业旅游的概念。开始从旅游人口的视角,审视这个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功能的完善是否具备?从这个一个维度来看,特色小镇作为一种高品质的人居空间的供给,景区功能的完善是一个必然趋势。
6、特色小镇与旅游景区建设融合存在的问题
特色小镇和景区之间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提升的功能。但二者融合是否无问题呢?在第二批特色小镇的申报里,住建部、发改委及财政部又提出了:
文件内容其实已划了两条红线,红线的上限是房地产,下限是旅游文化。在特色小镇的创建过程中,应警惕房地产化的特色小镇,其实对于景区化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应该警惕。这种警惕,可能会有两个用意,第一个用意,如今中国A级景区的建设评估标准是年年初新修正的版本,里面提出了很多,包括信息化、厕所革命等,比之前版本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和完整。
但游客的体验和市场认可度与A级标准之间,依然是不匹配的。如安徽黄山是公认的5A级景区,它周边环绕诸多景点,如齐云山、太平湖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生态链。但在合肥以南,38公里的地方,有个古镇叫三河镇,也在年被评为5A级景区,大家对5A级景区的评定和管理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认同。
警惕的第二个用意是,在大背景下,对于A级景区的评定标准和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对接需要进行更为具体、细致的摸索,而且要在实践中寻找出最佳的方案选择。在新的窗口期到来时,从事多年相关工作的我们应该在现有的产品规划中做出怎样的调整?这是第一个问题。
政府在摸索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如美丽乡村、体育综合体、特色小镇等概念政策,这些政策的背后,是大量的奖励性、扶持性的资金,这样的资金如何导入到已有的景区?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提出多年的全域旅游的这个域的概念其实和特色小镇是一个范围。特色小镇目前按照浙江的标准是3平方公里的面积。为什么是3平方公里?大部分的这种高质量和均好度比较强的景区通常都是这个范围。包括老祖先居住的用粘土、糯米熬浆、青石板围起来的,有护城河和城墙的古城的面积,也基本上是3平方公里,包括我们申报的景区大多也是3平方公里,这应该是人们生活最为开心的尺度。
所以,构想3平方公里特色小镇建设框架时,如何有机地导入旅游所带来的人口、现金流和产业导数增量?需作为一盘棋去考虑,包括城乡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等,真正做到多规合一,产生流量互导的可能性。
7、特色小镇与旅游景区关系渊源
特色小镇和景区之间的关系,包括景区在内的特色小镇一定是有特色产业支撑的,其特色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特色产业所决定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同样是产业。老祖宗的繁体字是这样诠释的:
左边的产,现在的写法,一个厂,一个立,就是有了厂,产业就支撑起来,这是现代写法的理解。右边古人是如何理解这个字的?上面是文化的文,首先要基于文化的区域才有产业导入,其次文下面是一个厂,即离不开制造业,这个制造业在老祖宗生存时期,其实是农业和少量的手工业为主,污染、效率、容积率都比较低。最后一个是生。在文和厂下面要有生活,没有生活光谈产业是无用的。中国人就做这个简化字减得特别厉害,产这个字就完全变成了有厂而立的一个地方。
8、特色小镇与旅游景区建设改良方向
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是个绿晶产业,同样没有污染,同样是基于现有的自然、人文环境进行改良,它为什么不是产业?它一定是特色产业。特在产业,色就是在之前已有产业基础上对它进行改良,具体怎么改良?大概有以下五个小点:
第一点:是统筹思维、系统思考、系统决策。
简单来说,就是多规合一、策划前置。即在做旅游景区或特色小镇的规划时,一定要多部门、多兵种、多工种在一起磨。千万不能说我是做产业规划的,我去把我产业规划做好,我把物流做好,我把我的这个车辆的回转半径做好;我是做旅游规划的,我把我的人流疏散想好,我的这个流动性小。一定不是这样,包括房地产,这一定是多产业多规划合在一张图纸。大家相互批判,相互鼓励的商讨过程,一定要淌汗,一定要面红耳赤,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痛苦的前期研磨过程,做到最后就是,产业的归产业,旅游的归旅游,地产的归地产,最终什么都不是。
第二点:是旅游一定要和当地的产业发展相融合,而不是为了旅游,其他产业都得让步。
特色产业的打造必须把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这几个产业,包括饮食、各个服务业融合的全面规划,选择适合我们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一个有活力的产业,它是能够聚集人气,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促进就业,繁荣市场。
旅游作为一个推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的黏合剂和发动机,一定是要结合它所处的宏观条件去开拓,千万不能在应该以一产为主的地方,生搬硬套的做三产,世界之窗、最大的摩天轮等,这些东西能做出来,但它缺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我们在旅游业为主的地方,也要做好农业在休闲、观光和旅游度假方面的改良改造。如莫干山和黄山,它同样有农业,但它是以观光和体验农业为非常重要的支撑点。这是第二点,即一定要务实地和当地产业做有机的整合。
第三点:是保持小镇特色的独创性或鲜明性。
特色小镇的这个特质在于特色的魅力,特色生命力也一样是特色。保持小镇特色鲜明和迥异是打造特色小镇的一个首要的原则,就像景区开发,有的地方山水资源比较丰盛,那特色小镇的打造应该是体现山谷或者水乡的地域特色;如果有茂密的生态林,生态发达的生态农业基地,就符合绿色产业体系,现代化生态化的城市交通体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是现代化生态田园的建设目标。新疆的江布拉克就是这个特色的一个较好的体现。
新疆的这个景区非常有代表性,它的鲜明特质可能跟其他地方都不太一样。它在一个海拔落差约米左右的一个空间里,集8种自然风貌,如草原、戈壁、沙漠、生古、森林、草甸、雪山、湿地等,这些相互交融。如果我们把这里的照片拍出去,然后不显示地方告诉大家是哪里,它其实和北欧及阿尔卑斯山那边的景观一样,非常有特质,但这里是在中国的新疆,和北京有两个小时时差的地方。它到德黑兰包括法兰克福要比北京更近,这就是它的鲜明特质。让鲜明的更鲜明,让美丽的更美丽,让特色的更特色,这就是特色小镇和景区共同去努力的地方。
第四点:能是赋予小镇生态旅游的功能。
特色小镇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在于不是简单得作为房地产开发,去以聚集区的形式或生活模式而存在,而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场所,如万科良渚文化村、蓝城的春风长乐、桃李春风等,虽是房地产,但从旅游的角度上来说,它不具备可玩性吗?当然也具备。包括现在这些区域已经用小镇基金的形式收门票,门票费、不等,走的时候送一套明信片,然后会有专职的导游带着走三条非常知名的路线。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这几个项目都非常充分得体现了这样一个特质,在满足居民生活跟物质需求之外,一切打造都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把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作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
第五点:是希望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和鲜活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这次在北京农业部开会的一个闲余,我们去北京三里屯的PageOne书店里面去看书,发现里面有一本书的名字,特别打动人心。
书的名字就很悲伤,叫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确如此,很多景区因为对文化的不自信,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掌控力,很多地方的村容村貌都发生了惊天复地的变化,所谓的西班牙式,巴洛克式,各种西方的建筑大量出现,如果单纯的出现,或是纯粹的出现,也可以理解,但大部分是又和中国的建筑做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杂糅,村子又因为大量的人口外溢出现了空心村。
因为空心村的出现,大量劳动力的外溢,留在村里的老人、女人和孩子,他们在农作时又缺乏必要的能力,因而出现了大量的滥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的问题,其实他们也不想,这些东西对他们自己的伤害要远比城市里吃这些食品伤害更大,但是有办法吗?没有办法。只有把旅游做好,把小镇的建设做好才能做到回归,让鸟儿回来,让孩子回来,让年轻人回来,这也是我们坚持去做的特色小镇和景区开发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歡迎热爱旅游景区行业的朋友加入旅游景区研习社,同中国旅游界各路实战大咖一起谈经论剑,请准备一份个人简历和一份关于景区的主题分享内容申请发给研习君加入旅游景区研习社。特色小镇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四川白癜风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1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