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经济 >> VoiceofMedia跨地域,融媒
本文分享自
Hertz
经常出入各大艺术展馆的你,一定知道这个自年始两年一届的当代艺术项目,它是HUGOBOSS在世界范围下对于亚洲地区这个特别的,有丰富语境和多样性的地区性艺术动态的探究。不仅是为新锐艺术家设置的发声媒介,它更是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和前两届一样,上海外滩美术馆依旧携手HUGOBOSS对于入围艺术家的作品作出展示以供评委会成员们去评判,也供公众们去探究。
本届入围的艺术家包括:李明(中国)、陶辉(中国)、于吉(中国)和赵仁辉(新加坡),你也许可以点开视频一瞥展览的一角。
何为“亚洲”?当我们提到亚洲这个概念,大部分时候我们通常会用来指代大中华和东南亚地区;但是当我们谈及文化和艺术,我们似乎不会用亚洲这样大的区域概念用来自我指代——毕竟就算同处亚洲范围内,中国的少数民族和马来西亚也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间离。
▲“HUGO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展览现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图片来源于Hertz
可是,HUGO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把这整个地区的艺术放到了一个语境之下,它在中国艺术界的独特定位进一步扩大了奖项,或者说是这个研究平台的受众群。
我们在入围者里可以看见新加坡艺术家的思想发声,我们也可以在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里找到日本文化,又或者是伊朗文化的元素。
▲陶辉,《德黑兰的黄昏》,年,单频道高清录像,彩色,有声,4分14秒,视频截图,艺术家惠允
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提及“亚洲”而非“中国”,也许我们在一个艺术文化的视界里突破了一个视界点,为把一种独立文化兼容进更多语境和元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影像艺术热?从今年影像上海的人流爆棚,到HUGOBOSS入围艺术家作品中大多数影像形式作品的出现,近年来影像形式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陶辉,《演技教程》,单频道高清录像,彩色,有声,16分34秒,展览现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年
摄影,动画,新媒体装置,实验电影,纪录片,似乎都可以归类到影像艺术的范围里,但有趣的是,它们分别去分化是又是全然独立的,所以当我们谈及影像艺术的时候,其实本身就已经有了一个广泛而多元的概念。
▲陶辉,《德黑兰的黄昏》,单频道高清录像,彩色,有声,4分14秒,展览现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年
就影像艺术之形式而言,它是一种行为观念的记录与延伸——带有社会视角的影像、录像装置与新媒体的实践、虚拟影像与情感的表达、表演与影像的剧场化、影像现成品的再创作等等。
不仅是因为时代科技发展,它更意味着自由和多元化,因此它才是流行化的必然趋势。
▲陶辉,《你好,尽头!》,九频道高清录像装置,彩色,有声,总时长:39分,展览现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年
就本次展览来看,陶辉和李明的作品更专注于摄影镜头后的动态表达。
不同的是,陶辉所呈现的形式更加具体,更加场景化,更加戏剧化——
在多屏录像装置《你好,尽头!》中,他设置了日本社会中9个不同职业的人给一个未知的对象打电话,其中有专业的演员,陶辉在用剧情语言去组成他的影像作品的思想传达。
▲李明,《心渲染间》,多频道高清录像装置,彩色,有声,展览现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年
而李明则是实录镜头的再创作,在《心渲染间》系列影像中,他在上海大厦进行拍摄,将建筑的形状、外立面材质作为灵感基础。
这个空间中一长条的影像都差不多,但每一条都在递推,第一块屏幕是一个人在洞里面,这个人的观感会变成记忆,到了后面,到第四这个记忆变成了猫眼观看这个人的形式,也是我们的思维结构和对于逻辑上的安排和推进。这就好像《西部世界》,它在叙事的镜头里给了几层纬度的叙事,让你在某一刻把叙事扭转回之前的记忆,而交织在一起的快感,在这里也有尝试。
▲于吉,《女巫之石》,多频道高清录像装置,彩色,有声,23分45秒,展览现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年,图片来源于Hertz
作为此次入围中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于吉的作品展示中同样也有影像作品的出现,《女巫之石》记录了她一人拖着自己创作的石头去寻找七星潭的行为过程,在形式上,似乎更偏向于纪录片式的实录镜头语言,用镜头去将在场行为进行二次转述。
▲赵仁辉,《努力回忆一棵树》,每幅x厘米,双联画,收藏级喷墨打印,有机玻璃贴面装裱,铝框,展览现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年,图片来源于Hertz
比起其余三位入围新锐艺术家的动态化镜头,赵仁辉用的是静态的影像记录,他的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在年将一颗即将被砍伐的幼小雨树带回了工作室,并耗时一年逐一拍摄了它的片叶子,每一片叶子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实际大小的拍摄,最终整合而成这件影像作品,赵仁辉的镜头更像一个视觉化的笔记本,一张静态影像却诉说着大量的信息和故事。
▲赵仁辉,《蜜蜂陷阱》,x厘米,收藏级喷墨打印,有机玻璃贴面装裱,铝框,展览现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年,图片来源于Hertz
以年“HUGO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为例,在当代设备手段的条件下,与其说影像艺术的影响力在扩大发展,不如说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其实已经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带到影像手段去完成艺术家作品语言的表达,我们在说影像艺术的流行热时,更像对一个包容性的艺术媒介的审视,又有谁知道它的价值留存多久呢?
新锐艺术家的意识趋向?在《变焦》系列影像中,李明在拍摄每一个片段是将镜头变焦至最远的那一点,随后前往那一个目标建筑,再以它为起点向上海的方向变焦,直至到达目的地——东方明珠塔,他在镜头语言中只给出了镜头由远及近的变焦画面,刻意省略了身体上的付诸实践,也恰恰是这样的表达,让他对空间概念的镜头探索变得耐人寻味。
▲李明,《变焦》,双频道高清录像,彩色,无声,23分7秒,展览现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年
李明对于空间与逻辑有着沉浸下去的自己的哲思,他把这样的提问放在《心渲染间》中“Questionofspace”中——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空间是物质的延展,空间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否能够区分彼此?”
“如果空间不是物质,它是否只是事物间全部空间联系的总和?”
“如果思维结构为知觉外在世界强加了一个先在的形式(先于所有经验),空间是否是这样一种形式?”
......
▲李明,《烟士披里纯:第二章—安全出口》,三频道高清录像装置,彩色,有声,14分17秒,4分30秒,展览现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年
当狭窄得略显压抑的走道上的偶尔两声开门声和脚步声响起,这样的发问恰恰让我们跟随疑问向下,由画面之间的逻辑思考转向思想意识上的交流和互动——空间为何?边界如何界定?出口究竟在哪里?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在给青年艺术家的建议中作如下表述:“我建议青年艺术家卡介苗接种成功图片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病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1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