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伊朗印象七离开德黑兰

发布时间:2018/5/10 14:53:38   点击数:

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亮瞎你们的眼睛。

看到没?万啊,妥妥地进了我的钱包。

此前在伊朗的所有的城市,我都不用兑换里亚尔,因为美元欧元都能流通。

来到德黑兰,没辙了,必须兑换当地货币。

确实应该如此哈,无论怎样,这也是一个跟主权有关的问题吧。

如果民间贸易宁肯用美元欧元结算,只能说明伊朗的里亚尔贬值速度太快。

在我们下榻的酒店一楼,就有一个外币兑换点,币值比在设拉子低不少,1美元=4.45万里亚尔。

所以,我刚才给你们炫耀的万里亚尔,其实只值45美元。

呵呵,块人民币而已。

昨天在设拉子,用美元买咖啡,本该找我一美元的,结果人家眼睛都不眨地找了我5万里亚尔,合辙设拉子的1美元=5万里亚尔。

换钱是为了明天要去参观伊朗国家博物馆。

此行去伊朗,不知道为什么主人似乎就没有打算给我们安排德黑兰的游览项目,除了一个不花钱的自由塔和一个不花钱的什么大桥,然后就没了!

所以,如果打算利用好这半天的时间,就只能自己给自己安排。

几天下来,我们的美女导游于婷满嘴对德黑兰的不屑。什么德黑兰的空气雾霾污染及其严重,什么德黑兰的交通堵塞简直天下第一,什么德黑兰的人最是冷漠,等等等等。

不过,对于来自于天朝帝都的人,我基本不相信还有什么样的地方能比俺们那旮有更糟糕的雾霾和交通拥堵。

从设拉子到德黑兰,飞机飞了大约两个小时。

落地的时候正值黄昏,夕阳中的德黑兰通透而明丽,北边的大雪山一片莹白。完全不像于婷埋汰的那样。

于婷说,因为前两天下大雪了,所以今天就还凑合。

如果北京能天天这么“凑合”就好了。

嗯……不过机场确实有点混乱,我们拖着箱子走了好半天,七拐八拐,中途还丢失了几个人,于婷又赶紧往回找。

我们的酒店在德黑兰的北部。

德黑兰的老城在南部。

因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偏北,房价从南到北迅速地线性增长,上班一族大都在南部租房,所以车流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潮汐现象。

我们还好,是逆着潮汐运动的,所以基本上比较顺利地到达酒店。

今天是圣女法蒂玛的忌日,是伊朗的法定假日,到处挂起了黑色的旗帜。

马路两边除了国旗和黑色的旗子,广告牌很少。

但是,我们看到了一面熟悉而亲切的广告牌。

常常能看到路边高楼上有趣的涂鸦。只是我身处运动着的大巴上很难拍清楚。

我们下榻的酒店,门口挂着五颗星星。

我之所以强调“门口挂着五颗星星”,其实是因为伊朗的旅游酒店的评级多少有点自娱自乐的性质,与通常的国际标准并不完全接轨。

酒店客房。

晚上,趴在酒店的床上看《孤独星球》介绍的德黑兰,临时抱佛脚。

在此引用其中的原文:

为何要去德黑兰?

缺乏悠久的历史,建筑丑陋,空气中时常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烟雾,街道上车水马龙,嘈杂不堪,许多游客和大多数德黑兰人都会告诉你,首都没什么可看的。(于婷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如果你信以为真,那就大错特错了。

德黑兰这座巨大、丑陋、混乱、而又活力四射的城市,无疑是这个国家的中心。

德黑兰位于厄尔布尔士山脉脚下,是伊朗最世俗、最自由的城市,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这里有全伊朗相对最时尚大胆的人群、富有民族特色和国际化的餐馆、别致的咖啡厅和大量的艺术馆。

虽然德黑兰的历史并不长,但它令人印象深刻的博物馆,足以弥补这一缺憾。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德黑兰,除了参观博物馆之外,你还需要走进咖啡馆和茶馆,走上街头,与德黑兰人打交道。

可惜这次真的没有时间进咖啡馆和茶馆了,也没有时间去德黑兰南部混乱而富有活力的大巴扎。再过24小时,我们的飞机就要飞往北京。

早晨起来,天气依然非常凑合。

窗外的大雪山最早接受到太阳的照射,金光一片。

走出酒店大门,清晨的德黑兰还有一丝凉意。在巨大的蓝色天幕下,厄尔布尔士雪山带来了圣洁的气息。

晨曦透过松树,斜斜地照射在草坪上,露珠晶亮,绿意盎然。

酒店自助餐餐厅。

我们的大巴司机昨天晚上通宵12小时开车从设拉子回来,一大早依然帅帅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今天的第一站也是我们自选的——原美国大使馆。

大使馆外墙的涂鸦。

大使馆内院。

栅栏门上的告示牌。

看这个告示牌,显然这里现在是一家博物馆,而且对公众开放,还提供免费导游。

此前看到不止一个网友说,在这里拍照后被伊朗革命卫队带走接受教育。

年11月4日,这里曾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美国人质危机。

据说,伊美两国断交后,这里就被改建成一所反映美帝霸权主义的博物馆。陈列着当年美国外交人员撤离时未来得及销毁的发报机和通讯设备等。

后来大院左半部分成为伊朗革命卫队兵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不能允许游客自由拍照。你想想,如果一个外国人在天朝的某个军营外面鬼祟照相,不抓你抓谁?

估计在年西方正式解除对伊朗制裁后,这里的功能发生了改变。不过看大门外的涂鸦,火药味还是挺重的。

三个女人一台戏。

这时就瞅见那几个年轻姑娘又是扒门又是高举双手打出V字造型,好不热闹。

折腾完,往回走,我忽然想起什么。

呀,忘记拍你们扒栅栏门的片子了,那个镜头太经典。

娜娜说,我没扒栅栏门,不过扒了栅栏墙,我一会儿发你。

就是这张,这哪有一点儿革命的气势啊!

一块来伊朗的老常看她们这般折腾,好奇地问,你们在干什么?

逃离德黑兰!

逃离……什么意思?

我赶紧解释:就是前两年的一部很火的美国电影。

年德黑兰人质危机的时候,这些姑娘们估计还没出生,她们对美国使馆的兴趣肯定来自那部电影。

为了写今天这个游记,我又把《逃离德黑兰》找出来重温了一遍。

原本还想讲一个冗长的故事,后来发现这部电影有一个多么简洁又多么明确的开头,直接截图就好。

这是波斯帝国。

年来,这片土地由一个接着一个国王统治着。

国王被称为沙赫。

年,伊朗人民选举了穆罕默德·摩萨台、一个非宗教的民主主义者当总理。

他把英国和美国的石油公司国有化。

把伊朗的石油归还于伊朗人民。(旁白:那美英政府能答应吗?)

年,美国和英国密谋了一场政变,罢免了摩萨台。

并安排礼萨·巴列维当上了沙赫。

这个年轻的沙赫出了名的挥金如土。

巴列维的午餐由协和飞机从巴黎空运而来。

而伊朗人民却在挨饿。(旁白:当时的伊朗四口之家平均日收入55-里亚尔,而一公斤米的价格是90里亚尔,一公斤肉需-里亚尔,一间房的日租金里亚尔,众多工人只好全家住贫民窟。贫富差距大至骇人的地步:在德黑兰的大资本家一天进账5万美元,从来不必在乎周末是到欧洲还是北美购物;与此同时,小农每年只能赚到-美元。)

巴列维用残酷的内部警察,维持他的权力。

一个标志着酷刑和恐惧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接着他开始西化伊朗。

从而激怒了一批传统什叶派教徒。

年,伊朗人民推翻了巴列维。(旁白:无论是中情局还是巴列维本人,从来都不相信伊朗会发生伊斯兰革命,这真是一大讽刺。)

被流放的神职人员阿亚图拉·霍梅尼返回伊朗统治。

接着,这个国家陷入了肃清、敢死队和混乱之中。

巴列维身患癌症,前往美国接受治疗。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热情接待了这位美国的老朋友。

伊朗人民在美国大使馆外游行,要求美国把巴列维交出来。

群情激奋。

年11月4日,德黑兰大学的学生冲破美国大使馆的栅栏门,冲进了大使馆内。

啊哈,这就是我说的扒栅栏门的镜头。

娜娜的模仿实在差了声势。

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为人质。

这场人质危机始于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年的1月20日,长达天。

有6名外交官趁乱逃出了大使馆,隐匿在加拿大大使的家中,一个极其惊险、极其曲折的故事就此展开。

30年多后,导演本·阿弗莱克以营救这6位外交官的经历为背景拍出了电影《逃离德黑兰》。

年,电影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电影的故事不在这儿剧透了,免得遭人骂,看过的没看过的都可以再看一遍。故事和细节大量是真实的。

一场人质危机拖了天,期间,卡特总统曾经批准了一项代号为“鹰爪行动”的跨军种联合秘密营救行动。

年4月,一支曾经在越南参战的美军特种部队的小分队从“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上起飞,16名飞行员驾驶着8架直升机飞往德黑兰,另有6架C-运输机载运着97名突击队员、武器装备及油料从埃及机场起飞,直指德黑兰。

出门前肯定没看黄历。

8架直升机中,有3架刚刚进入伊朗就遭遇沙尘暴不得不离开飞机编队。而剩下的5架直升机根本无法按照原定计划完成营救任务。

卡特总统只得下令取消营救行动。

然而在飞机撤离过程中,一架直升机醉酒一般撞上了一架运输机,机上的突击队员和飞行员被大火吞噬。离开编队的三架直升机被迫降落在伊朗东部遥远的沙漠中,据说有8人丧生。

年11月,吉米·卡特在总统竞选中败给罗纳德·里根,观察家认为,败选的重要原因就是人质营救不力。

年1月20日,在里根宣誓就职美国总统的当天,一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获释的人质离开德黑兰前往阿尔及利亚。

阴谋论者认为,是里根及其追随者故意拖延了人质事件的解决,使得大选的选票落入了他的票箱。

好像挺有道理的。

在网上看了几篇中国人写的游记,好像到德黑兰,美国使馆成为了必去的一站。

可惜临来伊朗前,旅行社专门交待我们不要跟当地人讨论政治问题,所以一直没好意思跟于婷探讨,关于美国,伊朗年轻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看法。

我知道,每次伊朗游行集会,喊出的口号一定是——打到美国,打倒以色列!

但是于婷明确地说,伊朗年轻人最向往的留学国家是美国。

可是因为这里已经没有美国的外交机构,没有可能为伊朗人签证,所以他们只能到附近国家比如阿塞拜疆或者亚美尼亚去签证。

无论怎样,德黑兰人质危机已经过去了四十年。

四十年啊,冷战都已经结束了,苏联都已经解体了,中国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当年的德黑兰大学生都已经年逾花甲了,对伊朗的制裁不是已经解除了吗,怎么还是老样子呢!

第二站,伊朗国家博物馆。

走进波斯风格的这个院子,依然有一汪清水,大概沙漠中的国家造园总是离不开水的。

博物馆的大门很有点看头。

这是由一名法国建筑师设计的,于年竣工,建筑融入了萨珊王朝王宫的建筑风格,砖的颜色为深红色,也是萨珊王朝时期的建筑特色。

《孤独星球》评价此馆说:“馆内陈列着各种展品,包含大量古波斯帝国时期留下的珍宝。只是馆内的布展令人失望,缺乏有用的解释说明,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深以为然。

博物馆包括两座单体建筑。

一座是年开放的古代伊朗博物馆,这里的藏品主要是伊斯兰时代(公元7世纪)以前的文物。

1号展品,这个当然是镇馆之宝,来自于波斯波利斯的觐见大流士浮雕。

人首翼牛雕像,不知道是不是从波斯波利斯的万国门搬到这儿的。万国门的四尊守护神有一座已经没有了头。

波斯波利斯通往觐见大厅台阶两旁的浮雕。

双牛柱头。

一个铁器时代金杯(伊朗高原的铁器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年前)

两千多年前的万字装饰的纯金项链。

琉璃的“来通”(rhyton)酒具。

这个纯金的大流士一世的“来通”也是这里的镇馆之宝。

汉莫拉比法典柱碑(古巴比伦时期)。20世纪初在伊朗西南苏撒古城旧址出土。

这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一前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

我觉得古巴比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汉谟拉比法典》。

《法典》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

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行、条。

法典正文包括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年前的法律啊!

当然,这是复制品,真品被收藏在法国的卢浮宫。

缺损头部的大流士塑像。

盐人。

大概是在多年前,在安息国境内的一处盐矿(今伊朗切拉巴德盐矿),一群矿工如日常般下井劳作。谁也没有料到,迎接他们的会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矿难,盐矿坍塌,他们被迅速掩埋,就这样消失在了时间长河之中。

直到年,一场大雨倾盆而下,这些“盐人”被冲到地面。由于盐阻止了细菌生长,还起到了干燥剂的作用,这些不幸的遇难者成了一具具少有的木乃伊。

伊朗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就是其中的一位“盐人”。他的胡须、头发和衣服大都完整无缺,而且胃中还残留有食物。

生育女神。被认为是新时期时代(距今1.4万年-年)的文物。看得出来吗,这是一个女性的裸体雕塑,大概也是生殖崇拜的产物。

展馆里有大量的彩陶、玻璃、金银工艺品,可以看出在六七千年前,伊朗高原的文明程度已经非常高了。

这里号称有30多万个展品,不过我觉得好像只展出了不到百分之一。

国家博物馆的另一座建筑是年开放的伊斯兰历史博物馆。

展品囊括了七世纪以来与伊斯兰历史相关的文物、邮票、硬币、伊朗艺术史相关的研究成果、其它文化研究成果及摄影作品等13个部分。

里面有大量的中国元、明时代的青花瓷具。

年,元代青花瓷“鬼谷子下山”罐被伦敦佳士德拍卖行拍出了2.3亿人民币的天价。这之后,元青花瓷突然就成为了无比耀眼的青花明星。

但是元代青花瓷的收藏大户却不在中国本土,第一大户是土耳其,第二大户就是我现在所在的伊朗国家博物馆。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圆口大盘。

元青花梅瓶。

第三站,水火公园。

为什么要逛公园?是因为它在我们去机场的路上吗?

既来之则安之。

公园人不多,孩子、恋人是这里的主角。不像中国,大爷大妈才是大拿。

公园里的宣传画,挺像是“为……添砖加瓦”的意思。

后来我才知道,节假日的时候,德黑兰当地人会充斥整个公园,不仅仅是因为公园,更是因为这座“自然之桥”(tabiatbridge)。

缺水的伊朗却有着悠久的造桥传统。

这座“自然大桥”被列为世界十大著名桥梁之一,设计者是一位26岁刚从伊朗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

自然之桥耗时两年建成,大桥两端是两个公园。

这是伊朗最大的人行天桥,桥长米,40米高,整个钢架结构采用了1根钢柱,造型宏伟。

其实它不仅是桥,整个区域包括自行车道,运动区,步行区和餐厅。

坐在桥上喝咖啡观景,一定非常惬意。

夜景很美,照片是网上的,我们这次没有可能呆到晚上。

这是德黑兰北部的一条高速公路的过街天桥,之所以称为“自然之桥”,设计师说,是“以自然的方式连接了被地形分割的区域”。

再想想咱们北京的过街天桥什么样子的?找块豆腐撞死得了。

那天在设拉子,路过一座刚刚竣工的地铁站,车上的姑娘们七嘴八舌:“这是中国人建的吧?”

于婷点头。

姑娘们的毒舌继续:“就知道,跟北京地铁站一模一样,就没见过这么傻笨的!”

……

在自由塔停留片刻。

自由塔是德黑兰的地标性建筑。

塔高45米,塔基长63米,宽42米,呈灰白色,采用钢筋水泥和块产自伊斯法罕的大理石建成,象征波斯帝国建国的个岁月。

自由塔原名“国王纪念塔”,这是年巴列维国王为纪念波斯帝国建国年建设的。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国王纪念塔也改名为阿扎迪塔,意思是“自由之塔”,象征着伊朗自由神权时代的来临。

在德黑兰时间有限,实在没去过什么地方,不好意思在这儿假装自己去过。

最后一站是超市,说什么也要买点当地的东西吧。

这时候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发现出问题了,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里亚尔,而这里既不收美元,也完全不可能使用信用卡。

只好跟于婷借钱。那天我看着于婷连续三次去取款机取钱,每次回来都是厚厚地一沓,总归有好几千万的样子。

我买了三袋开心果,也就三四斤。自己兜里只有不到50万里亚尔,跟于婷借了万。

用万买了点开心果,这是什么钱啊,感觉跟年的金圆券似的。

这几天美国一个劲儿朝叙利亚扔导弹,还威胁下一个目标就是伊朗。

里亚尔肯定又贬值了。

在网上看到了几张阿勒颇的照片,两两一组,分别是战争之前和今天——

倭玛亚清真寺在伊斯兰建筑界拥有及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奥马里(Omari)清真寺,迪拉(Deraa)。

老城的巴扎。

富人区,在炮火中也同样沦为废墟。

阿尔肯迪(Al-Kindi)医院。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什么时候这里的人民才能不再被战火荼毒?

此时想说的话:

《伊朗印象》写到这里基本上就告完结了。也许还会再写一集,有一点补充,有一点感想,有一点攻略,也大都是东拉西扯的呓语。依然十分期待大家的围观和批评。

感谢娜娜、甜甜和东子的照片,在伊朗的这些天,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希望下次还有机会一起出去玩。

上期D摩尔给我留言说能不能把音乐放在文章的开头。我试过,好像会干扰对文章的阅读,所以还是放在文章的末尾了。

伊朗的音乐与印度的音乐风格类似,不是我的菜。

今天推介一首电影《西部往事》的配乐,是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Morricone)的“往事三部曲”之一,音乐苍凉低徊,令人沉醉而感伤。

欢迎转发,欢迎留言,腾讯关闭了公众留言通道,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在后就可以给我留言了,我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发布出来。谢谢大家!

往日文章链接

伊朗印象(六)——设拉子的粉红之旅

伊朗印象(五)——波斯波利斯:废墟掩埋的帝国

伊朗印象(四)——走近亚兹德

伊朗印象(三)——伊斯法罕半天下

伊朗印象(二)——三十三孔桥上的

伊朗印象(一)——初到伊朗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如何治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普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1549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