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经济 >> 中法航空50年特别报道从ldquo
年9月19日,法国航空公司AF号波音客机从巴黎奥利机场起飞,北京时间9月20日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标志着中法两国正式开通航线。今天,正好是中法两国开通航线50周年。
站在中法通航50年的历史节点,《今日民航IFLY》精心制作、重磅推出“中法航空50年”专刊,从航线开通、航空运输、民航技术合作和航空工业合作4个方面,全面梳理了中法两国民航关系50年间的发展脉络,并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企业做了特别报道。
今天,首先为大家带来《从“外交核爆炸”到中法通航》,全景展示50年前,中法两国从建交到通航的始末,精彩细节不容错过!
从“外交核爆炸”到中法通航编者按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多年来,中法两国关系历经温暖晴好,也难避阴霾风雨,但两国人民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不断拉近距离,使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众多领域的合作逐步深化、持续创新,创造出了很多佳话。
中国和法国同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拥有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跨越东西半球的遥远距离,使得两国间发展多方面关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两国航空关系的发展。
整整50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年6月1日,法国与中国正式签署《航空交通协定》,继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后,成为首个实现与中国通航的西方大国。中法两国对开航线,不仅让中国民航完成洲际飞行、真正“飞出去”,搭建起了高效便捷的空中通道,也成为中法两国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以及人民友谊的见证。
一封亲笔信引发的“外交核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凭借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范围内的主导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40多年间保持对峙,互为攻守,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苏关系处于冷战的发展时期,双方既有缓和又有争夺,优势在美国。由于力量对比的消长,赫鲁晓夫考虑谋求苏美合作,与美国平起平坐,开始以缓和的姿态处理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
身处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由于和苏联所处的国际地位不同,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两国在对国际格局的认知以及外交战略,特别是在对美国的政策上开始出现分歧。苏联热衷于推行美苏合作,也希望将中国纳入其全球战略;而中国在外交上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处理与苏联的双边关系上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
地处西半球的法国,与中国似乎有着同样的境遇。当时,美国自认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首脑,依仗其各方面具有的优势,将各成员国牢牢拴在自己实行全球扩张的车轮上,一切行动得唯美国之命是从。但随着战后各国的恢复和发展,以法国为代表的北大西洋集团的一些西欧成员国同美国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关系中的利害矛盾不断增加。
尤其是年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政法兰西共和国后,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不断强调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独立自主方针,并主张西欧联合,摆脱美国的控制。年7月,法国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使得法美矛盾呈现白热化的程度。
为了更好地与美国抗衡,戴高乐不得不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将目光从西欧投向了东方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寻求同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苏关系趋于恶化,需要冲破美国和国际反华势力封锁包围的中国,也有意向“中间地带”突破。
这样,一场围绕分处不同阵营的两个大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外交核爆”悄然酝酿……
年10月22日,法国参议院、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作为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秘密特使,乘机抵达北京。这是他第二次来到中国,此前他曾作为法国前总理在年5月来访过中国。
首次访华回国的富尔,亲眼见到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对当时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些了解和研究,对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制造“两个中国”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法国“没有理由奉行‘两个中国’的政策”。戴高乐及其周围的决策者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富尔的看法,决定采取建立法、中正常外交关系的试探性行动,并委派富尔再次来华与中国领导人面谈。
为避开国际新闻界的视线,法国对外宣称富尔此次访问纯系私人性访问,没有任何官方使命。中国方面非常清楚富尔此次来访的使命和真实意图,答应了富尔的来访请求,周恩来总理批示:以中国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的名义邀请富尔访华。
年6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法国大使黄镇(左)在法国总统府邸爱丽舍宫会见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中)和外交部长顾夫?德姆维尔(右),并向戴高乐总统递交国书。
在抵达北京的第二天,富尔就同周恩来进行了第一次会谈。短暂的寒暄之后,谈话很快进行实质性内容。富尔提出:此次访华是正式的、官方性质的。他还拿出了戴高乐将军给他的亲笔信,并当场把授权信全文念了一遍。
在接下来的会谈中,双方讨论的焦点首先集中到了法国同台湾的关系问题上。此前,法国并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而是同台湾保持着关系。富尔此次来华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富尔表示,戴高乐没有授权他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想征求中国政府的意见,中法建交后,法国可否在台湾保留一人,降低级别?
在原则问题上,周恩来总理决不迁就和退让,他对富尔严正指出:“蒋介石集团是被中国人民推翻和赶走的,这是中国人民意志表现的结果。不解决对台湾的关系问题,中法不可能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在双方都了解了各自的想法和立场后,第一次会谈告一段落。三天后,富尔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了第二次会谈。
会谈一开始,富尔就先入为主,提出了无条件承认、有条件承认和延期承认三个对华建交方案。富尔强调,戴高乐希望能争取立即实现第一方案。他表示,法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但希望中国不要坚持法国先主动同台湾断交。中方显然不能接受法方在台湾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模糊态度。而富尔死守无条件建交的立场,使得中法建交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双方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下一次会谈。第二次会谈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安排富尔夫妇去大同和呼和浩特等地游览了几天。等他们再次回到北京时,在周总理的主持下,中方已经研究好了如何摆脱法台问题的对策,提出“积极地、有步骤地建交”的变通方案。
新方案坚持反对“两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但不要求法国先宣布同台湾断交,而是以内部默契的方式处理法台关系,即在中法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达成默契的情况下,采取中法宣布建交从而导致法台断交的特殊方式。
对于这样一个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灵活性、合情合理的方案,富尔觉得难以提出任何异议。经过双方对建交方案措辞的反复推敲之后,11月2日,中方以《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的形式,向富尔提供了建交方案的书面定稿,周恩来和富尔分别在建交方案上签字。
年1月31日,戴高乐在爱丽舍宫举行有千余人参加的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关于中法建交的实质性谈判至此告一段落,富尔圆满完成了他的秘密使命。为了避人耳目,富尔在回国途中并未按原计划路线,而是取道昆明飞仰光。他在法国驻缅甸使馆撰写了给戴高乐的报告,然后去新德里,将报告连同建交方案由法国驻印度使馆一名外交官,专程送往巴黎总统府。
戴高乐同意了这份建交方案,接下来,双方派出代表,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洽谈建交的具体事宜。这样,在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并在3个月内任命大使。
戴高乐为了给中法建交更添声色,决定亲自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外交事件公诸于众,以期取得轰动效应。
1月31日,戴高乐在爱丽舍宫举行有千余人参加的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中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他在发言中指出:“由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增强,法兰西共和国认为,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关系即外交关系的时刻已经到来”,并预言,“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两个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的东西方大国,突破意识形态的界限建立外交交系,无疑是世界外交史上的“核爆炸”,轰动整个国际社会。中法建交,在全世界树立了一个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典范,不仅是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也成为全球外交格局走向多极化的伟大开端。
中法建交后,意大利、加拿大、比利时、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相继表示愿意同中国讨论建交问题,一向动摇不定的英国也不得不考虑在对华关系上迈出实质性的步子。
载入史册的中法首航中法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不到一年,年底,法国方面向中国提出希望两国开通航线。在随后近两年时间里,中法双方就开通航线展开了漫长、曲折的谈判。
年6月1日,中法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由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沈图和法国外交部秘书长艾尔维?阿尔方共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航空交通协定》上签字,标志着中法两国正式建立航空关系。
协定以附件的形式对中法两国互开航线作了说明。中国方面的航线为:中国—巴基斯坦境内一点—德黑兰(可能)—巴格达或大马士革—开罗—地拉那—巴黎往返航线;法国方面的航线为:法国—地拉那或雅典—开罗—德黑兰(可能)—卡拉奇—金边—上海往返航线。
在两国正式签订航空交通协定之后,中法双方的指定航空运输企业—法国航空公司和中国民航,就通航有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谈判,并达成共识,约定联合提供航空服务,并由法航率先开通中法航线。接着,便是等待法航正式开航巴黎至上海航线。
当时,上海虹桥机场刚投入使用不久,而且国际航线只有巴基斯坦国际航空(PIA)采用波音执飞的达卡—广州—上海—达卡三角航线。因此,法航不得不事先派出工作小组提前来到上海,建立航站,并为首航做准备。
于是,法航在上海的首任航站站长让?克劳德?勒?拜尔和后来成为法航在上海的中国区代表保罗?马蒂亚斯首先来到了上海。对于拜尔先生,这段在上海的工作经历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法国航空公司AF客机,经过20小时40分钟飞行,经停雅典、开罗、卡拉奇和金边,于北京时间年9月20日成功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中国民航负责接待飞机的工作人员和边防海关的公务人员在机场列队欢迎。图片提供/法航
据他回忆,年9月6日,当他和妻子以及马蒂亚斯,携带十几只满装建设航站所需资料的手提箱抵达上海时,才发现虹桥机场是完全新建的,在那里只有中国民航的几条航线。他们下榻在黄浦江边的和平饭店,江对岸还是一片巨大的蔬菜种植地。
此时距离法航上海首飞开幕典礼仅剩两周时间,中国方面为法航工作团队提供了两位讲法语的助手。拜尔和马蒂亚斯不顾舟车劳顿,很快便开始筹建工作,他们的工作主要有:与处理飞机到达的小组人员碰面,对他们进行初步培训;寻找一处地方整理好,以放置物资管理设备—首航需要携带5吨重的物品;寻找一个冷藏室放置飞机上所需的快速冷冻物品,和一个放置各种物品的场所等。
年9月19日,法国航空公司AF客机,机型波音-,从巴黎奥利机场出发,飞行20小时40分钟,经停雅典、开罗、卡拉奇和金边,于北京时间9月20日成功抵达上海虹桥机场。
据拜尔的描述,当时修葺一新的飞机跑道边缘什么都没有,被清除得干干净净地等待着法航AF-飞机到来,上面插满了各种颜色的旗帜。中国民航大约有十来个负责接待飞机的工作人员和边防海关的公务人员在一旁列队欢迎。
年9月20日,法航巴黎至上海航线开航班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首批乘客走下飞机,其中包括法航总裁约瑟夫?胡斯、法国驻华大使吕西恩?佩耶、民航总经理韦尔高先生和著名的法国女飞行员雅克琳娜?奥雷澳勒等。图片提供/法航
在发动机关闭前,第一个下飞机的是从飞机前起落架之上的行李舱电子舱门走出来的地面机械师戴韦莱先生,他负责当时以及以后每周往返金边的运输安全。随后,乘客们开始下飞机,法航总裁约瑟夫?胡斯走在最前面,在他的身边还有法国驻华大使吕西恩?佩耶、民航总经理韦尔高和著名的法国女飞行员雅克琳娜?奥雷澳勒。
由于此次航班是长途飞行,有三个机组人员分别在卡拉奇和金边交换接替。最后一阶段,即金边至上海航段航班的机长是拉封先生,在完成行程后,他发表了如下演说:“这是一段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航行。在我们看来,中国空港人员表现得相当训练有素,他们在地面上为我们提供的帮助非常令人满意。上海机场拥有一条极好的0米跑道,该跑道几乎完全是按照中国政府之前向我们求得的相关实验材料中有关飞行器械要求的规格建造的。这些成果让我们很满意。在上海着陆时,我们受到了机场领导和他的副手们的热情接待,他们的迎接方式非常亲切友好,一路上我们一直能够听到真诚的欢迎声。”
在预期停靠两个小时后,法航首航航班按时返航,飞机上共有50多名乘客。主要包括国外驻中国的外交官、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主要来自非洲、南美和阿尔巴尼亚等)、世界各国的生意人,还有留学生以及中国的援外人员。返航航班上海至金边段,原本准备选择飞越越南的直达航线,但考虑到越南的武装冲突,出于运载乘客安全方面的考虑,机组选择绕过越南本土的航路,使得原本耗时3小时30分钟的上海金边航线超过5个小时。
飞行中的法航波音客机。
法航上海航线开通初期,也并非一切顺利。据拜尔先生回忆,在开航几周之后,所有运往中国的美国设备就遭遇禁运,法方只好把所有物品重新打包寄往巴黎。而为了应对可能的故障,法航则先往金边空运了一批重要的航材零备件。
年9月,拜尔先生为期两年的法航上海航站站长任期结束,在确认上海航站建设质量无误之后,他带着满意的心情离开了上海,中国民航工作人员表现出的职业素质和献身精神,给拜尔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每周一班的巴黎至上海航线逐步成为一条稳定的洲际航线,航班正常性和旅客运输量不断提高。
中国民航飞向巴黎从年开航上海,法航在近8年时间里在中国的通航点始终只有上海,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年。
年9月7日,法航巴黎至北京航线正式通航,所用机型为波音,首航班机“奥特福城堡”号搭乘的首批乘客,就是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及其随行的80名记者。
年9月7日,法航巴黎至北京航线正式投入运营,所用机型为波音“奥特福城堡”号,9月8日,法航班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图片提供/法航
中法建交后,戴高乐将军访华愿望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两位伟人终身未能见面,蓬皮杜总统访华弥补了这一遗憾。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各界人士和舆论都非常重视蓬皮杜总统访华,强调蓬皮杜将成为西欧第一个去中国访问的国家元首。
年,法国总统蓬皮杜乘坐法航巴黎至北京首航班机来华,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首都机场迎接。
在法航陆续开通巴黎至上海、北京航线的过程中,中国虽然暂时没有开通赴法航线,但对中方指定航空运输企业日后开航的航线及相应的航权都进行了对等性的争取和谈判。
同时,中国方面也在积极筹备开航。如年,中国向美国波音公司采购了10架波音飞机,以满足开通远程洲际航线对飞行器的要求。开航巴黎,只待时机成熟。
年,中国向美国波音公司采购了10架波音飞机,以满足开通远程洲际航线对飞行器的要求。
在法航开通北京航线整整一年后,年10月29日,中国民航正式开通北京至巴黎航线,也采用波音飞机执飞,这是我国开通的首条远程洲际航线,巴黎也成为中国民航所连接的第一个欧洲目的地。
至此,中法两国正式实现了对开航线、空中往来,中国民航在“飞出去”的道路上往前迈了一大步。
在中国开通北京至巴黎航线之后,中法两国间的航空运输关系逐渐步入快车道。尤其是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中法两国间的空中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密现有航班班次,新增通航点,更换更大、更现代的执飞机型,中法两国的民航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见证和推动着中法两国关系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年10月29日,中国民航正式开通北京至巴黎航线,也采用波音飞机执飞,这是我国开通的首条远程洲际航线。
时至今日,中法两国空运企业每周执行近90班中法客货往返航班,航路上也有了最新、最先进的空中巨无霸—空客A飞机。航路距离变得更短,通航点变得更多,提供给旅客的选择变得更加丰富,但中法两国人民,尤其是两国民航人,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那份为实现两国通航而努力的情怀没有变,并在一代代两国民航人身上得以传承和延续。
(参考资料:《破冰在:中法建交纪实》、《中法建交四十年重要文献汇编》;感谢法国航空公司和中国民用航空局综合司档案处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系《今日民航IFLY》杂志社“中法航空50年”专刊独家策划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今日民航IFLY我们是一本由中国民用航空局主管、中国民航报社主办、专注公务与通用航空、航空经济、航空旅行的权威杂志;我们以专业态度聚焦热点、引领行业,全力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通航全媒体平台。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