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浓缩三国文化的白马关
位于德阳市罗江县的白马关,是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早在东汉时就因其地处于古绵竹城的东北面,被称为绵竹关;在唐代以鹿头山来定名,改为鹿头关;五代时(公元年)再改名为白马关至今。它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也是自汉以来剑南五关葭萌关、剑门关、涪城关、江油关、绵竹关的最后一关。古时由西安至成都入四川境后将经过这五关。清朝的罗江才子李调元曾以诗句“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来形容白马关在整个四川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现留存在关楼上的“白马关”三个字是由宋朝大文豪苏轼手书。
白马关是四川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它不仅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更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这里是一部浓缩了的三国文化历史篇。在白马关旅游景区内,有庞统祠、墓;有换马沟、有落凤坡、有庞统血坟、有八卦谷古战场、有五丁谷、有金牛古驿道、有三国时行兵布阵的点将台、有张飞亲手植的古柏。纪念蜀汉军师庞统的祠和庞统墓,就坐落在白马关之山巅,掩映在森森古柏之中。
庞统生平,字士元,号凤雏,生于公元年,死于公元年,湖北襄阳人,智慧超群。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赤壁之战后,在诸葛亮的推荐下,庞统来投奔刘备。刘备见庞统相貌丑陋,打发他到耒阳县去当县令。庞统任职后“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刘备得知此事大怒,便派张飞、孙干前去质问。张飞等到了地方却听说庞统宿醉未醒,气得马上把庞统捉拿归案。等到庞统醒来,面对张飞的质问他不以为然说:“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结果不到半日,便将百余日之事,全部处理完毕。张飞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刘备见庞统才略非凡,才任命庞统为治中从事,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换马沟”;建安十九年(年),庞统随刘备进攻西川,在距离鹿头山两公里外的一处山脚下,庞统的马突然马失前蹄,将庞统掀下马来,刘备便将自己所骑白马换给庞统。因此,此地便名“换马沟”。旧时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换马沟”3个苍劲大字,落款上注明:“此地名最古即汉庞靖侯与先主易马处,今已无存。
“古驿道”;在罗江县境内约4.7公里的鹿头山上。穿落凤坡而过,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牛古驿道。它开凿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被称为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公元前年,秦国对外的扩张,但是却畏惧于蜀道的艰险,不敢发兵蜀国。便派使臣到古蜀国游说,古蜀国王杜宇受秦蜀交好之诱,派人开山修建这条道路。为秦军灭蜀打开了大门,此后秦军由此进攻蜀国,一举灭了具有多年历史的古蜀王国。金牛古驿道全部由石板砌成,车辙深邃,痕迹斑斑,苔藓密布,是古代自秦入蜀的大道。也是兵家行军作战的必争之地。现在仍有部分古驿道留存,被划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遗迹。
“落凤坡”与“血坟”;庞统在进围雒城途中,在鹿头山的坡上受到蜀中大将张任的埋伏而中箭身亡。因为蜀中大将张任曾经对埋伏的兵士说:“骑白马者为刘备,务必斩获”。军士一见骑白马者到,便万箭齐发,立时将庞统射死。战后,庞统穿戴的血衣被就地收葬,在其殉难处建有“血坟”一座,并于驿道旁立碑刻“落凤坡”三字,以示标志和供人们缅怀凭吊。
“庞统祠墓”;庞统中箭阵亡时年仅三十六岁。庞统的死让刘备感到非常的痛惜,将其厚葬于白马关。公元年刘备称帝以后,追封庞统为关内候。而后又被谥为靖候,并在墓前建祠祭祀。庞统祠墓为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二师殿是奉祀庞统、诸葛亮的殿堂。塑像背景再现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战乱场景。
“张飞柏”;在二师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柏,传说是张飞为悼念庞统所植,故名张飞柏,其树冠左呈龙形,右似凤状,又称龙凤柏。二师殿后是栖凤殿,供奉的是庞统坐像为侧身正面立像,再现了庞土元多谋善断,坚毅果敢的大将风度。
步出栖凤殿后墙的两侧耳门,就是庞统的墓园。墓顶为石雕镂空宝顶,下压八角凤尾;墓体为石箍圆柱实体,总体宛如一顶巨大的将军盔。庞统墓的外观造型与庞统的身份十分相符,在名古墓中堪称一绝。听说前来参观凭吊者,手摸墓顶石雕角檐3下,再摸自己头顶并绕墓3圈,会免灾除病,许愿会显灵。
庞统墓祠的正门、侧门皆刻有楹联匾对,其一云:“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正殿背后的石壁上,刻有晋代陈寿撰的庞靖侯传。二马亭分建于两侧,一曰白马亭,一曰胭脂亭,二亭象征刘备、庞统换马之事。
王屏蕃乱蜀时,墓、祠均毁。清康熙三十年(年)修复,现存大门、正殿、两侧亭等遗迹。
现在留存的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恢复和重建的。年05月25日,庞统祠墓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点将台”;在庞统祠墓的西面,就是传说中的张飞“点将台”,它是一座大自然形成的石叠平台,传说这个点将台是张飞思念庞统,在夜梦中用赶山鞭赶石筑成。点将台奇石嶙峋,高耸陡峭。若站在点将台上远眺,方圆几十里山水尽收眼底,如果面对脚下的是千军万马,则会有万丈豪气冲天而起,别具一番景象。
“倒湾八卦谷”;庞统祠墓周围古柏参天、郁郁葱葱、自成方阵,如一块镶嵌在古蜀道上的巨大翡翠。而在距离祠墓米就是沟壑纵横的倒湾八卦谷。在倒湾八卦谷入口,有几扇鸟巢似的竹门,在竹门的右前方有一块刻着“倒湾八卦谷”五个大字的巨石,巨石前的地面上刻有太极阴阳八卦图。进入八卦谷,就是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神奇迷离、迷宫般的古战场。相传,八卦谷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抵御曹魏征西将军邓艾而布下的“八卦阵”。这是一场三国时期关系蜀汉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也是进入蜀都的最后一场保卫战;诸葛瞻父子在此谱写出了一曲舍身报国的雄烈壮歌。
整个倒湾八卦谷景区曲径幽深,树木繁茂,百草丰荣。古树郁郁苍苍,沟梁纵横交错,巨石奇特秀美,泉洞交错,枯藤缠绕;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镶嵌在巨石中的“海枯玉碎”遗迹、上面的鹅卵石和小贝壳已经被游人摸得锃光透亮,可就是扣不下一颗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另人感慨万分。
倒湾八卦谷的奇石怪树及溶洞山泉、自然植被等都富含三国历史文化内涵,堪称蜀汉遗迹之一绝。是怀三国之古,揽现代之胜、观赏旅游、休闲娱乐、避暑度假的好去处。现在,白马关三国遗迹已经被充分挖掘、开发、打造成为独具三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在白马关的倒湾古镇和五丁谷口,更是结合了集“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特色,配合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小集镇建设,把整个倒湾古镇统一规划打造成为了独具徽派建筑风格,呈迷宫式布局的三国文化特色景区,既寄托了民众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与追思,也成为三国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国文化长廊
沿国道南起白马关镇,北至金山镇罗家湾,该长廊以罗江壁画和年画相结合的手法,将烩制人口的三国文化精髓绘制在川西民居墙体上,蔚为壮观。沿线景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点将台、落凤坡—血坟、倒湾古战场、换马沟及川西古刹万佛寺等。
目前,“四川将军书画院”、“德阳市诗词楹联学会”等文学文艺团体已经把白马关旅游景区作为创作基地,这为白马关的三国文化研究和开发增添了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二、逞天辩舌战张温的秦宓
秦宓,字子敕,德阳人。据《元和志》载;其住宅在德阳县北五里,现德阳金螺村五里堆人。其人博学多才,宏论善辩,为蜀忠贞直谏名臣。成都武侯祠文臣殿有他的塑像,德阳金螺村有“三造亭”、“秦宓墓”“望秦桥”等遗迹。据德阳嘉庆志载,秦宓少有才学,博学睿智,能言善辩,当时的州郡官要聘请他,他全部推辞不就。到刘璋时,州牧刘焉上书推荐,治中从事王商给秦宓修书,劝他出来致仕,他只答书致谢。广汉太守夏侯纂三造其门去聘请他出任师友祭酒,还尊他为仲父,秦宓均称疾不往,卧于茅舍中。因此,后人为他建“三造亭”。夏候纂见请不动他,便带领功曹(官名)古朴、主簿王晋和厨师一起到秦宓家中摆宴、交谈,向秦宓请教,秦宓睡卧如故,但却对答如流。后归刘璋为官,任从事祭酒。刘备取西川后归降刘备,成为蜀汉前期的重要谋臣。刘备伐吴前,秦宓说明此行无天时地利,将必败无疑。刘备大怒,欲杀秦宓。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使秦宓保住了性命,但还是被关进了大牢。刘备病逝后,到建兴二年,丞相诸葛亮兼任了益州牧,秦宓才被放了出来,被诸葛亮任命为别驾,后升为左中郎将、又任长水校尉。吴蜀联盟后,吴王孙权派张温至成都。后主将金帛赐与张温并设宴于城南邮亭之上,命众官员相送,独秦宓不到。诸葛孔明派人催促,才见一人姗姗而入,昂然长揖,入席就坐。张温怪之,乃问孔明曰:“此何人也?”孔明答曰:“姓秦,名宓,字子敕,现为益州学士。”张温笑曰:“名称学士,未知胸中曾学事否?”宓正色而言曰:“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学,何况于我?”张温曰:“且说公何所学?”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温笑曰:“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温又问:“天有耳乎?”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温又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温又问:“天有姓乎?”宓曰:“岂得无姓!”温曰:“何姓?”宓答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宓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温又问曰:“日生于东乎?”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此时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张温无语,宓乃问曰:“先生东吴名士,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之理。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既轻清而上浮,何以倾其西北乎?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愿先生教我。”张温无言可对,乃避席而谢曰:“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孔明恐张温羞愧,故以善言解之曰:“席间问难,皆戏谈耳。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温拜谢。这就是有名的“秦宓逞天辩舌战张温”。公元年,秦宓官至大司农,因患病逝世。后人在秦宓故居建墓亭纪念,可惜已经荒废无存。
秦宓一生著述很多,有诗有文。最著名的当是他的:“荐任安书”在“荐任安书”中,秦宓极力向益州牧刘焉推荐任安,言任安“仁义直道、流名四远”,劝刘焉用人要不计较出身和年龄,应该唯才德而举;在“报治中从事王商辞见州尊书”、主要是答谢王商向州官推荐自己的书信;在“与王商论严君平李宏祠书”,主要是向他们建议应当立祠祭祀文翁和相如。在他的倡议下,蜀地享有“文翁倡其教、相如制其礼”的蜀学得于发扬光大。秦宓写有很多诗词,其中最著名的当是他的五言“远游”诗:“远游何所见?所见貌难纪。岩穴非我邻,林麓无知己。虎则豹之兄,鹰则鹞之弟。困兽走环冈,飞鸟警巢起。猛气何咆厉,阴风起千里。远游长太息,太息远游子。”
秦宓祠墓,在今四川德阳城北的秦宓村,旧时坟墓高耸如丘,人称‘五星堆’,坟前有八米高的大石碑,有铭文:‘汉司农秦宓字子敕墓’。碑额上刻有‘通天地人’四字。祠西有秦宓故宅,祠内有秦宓坐像,南北有与东吴使者辩天故事绘画和名人题咏。庭中有诗碑数块,多数因年代久远,字迹风化湮消。
清朝时有两江总督陶涑和绵竹明经曾榕所立诗碑,字迹清晰可见。另有一碑为乡民所立,碑文曰:“史赞丞相俭,人敬司农廉。先生风骨高,巴蜀无贪泉”。表达了人们对秦宓为官清廉的敬仰之情。年,德阳市在青衣江桥头重修了秦宓广场,并将北公园打造成为三国文化的主题公园,供人们参观游览。
三、诸葛瞻父子血战绵竹
诸葛瞻,诸葛亮之子,生于年卒于年),三国蜀汉大臣,工书画;诸葛瞻从小聪明颖慧,是一个早熟的人才。建兴十二年(年),诸葛亮在军旅中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说:“瞻今已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表现出对其子成长的期望和担心。诸葛瞻17岁时便娶了蜀汉的公主为妻。为此,汉廷授给他以骑都尉的官职。这是一种比将军略低的武官。第二年,他又被升为羽林中郎将,负责护卫皇宫。以后,他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当时,由于蜀地人十分怀念诸葛亮,便也爱惜诸葛瞻的品德情操以及才华,给了他多种美名虚誉。
公元年,诸葛瞻升为行都护、卫将军,统帅诸将,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公元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公元年,当时黄皓弄权,姜维领兵北伐失败,刘禅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削夺了他的兵权。
年冬,司马昭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等五道伐蜀:钟会大军由斜谷、骆谷、子午谷三路进攻汉中,邓艾、诸葛绪另领两路大军入蜀。此时,驻守汉中的蜀汉大将军姜维上表刘后主,建议派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然而,当时操纵朝政的宦官黄皓却“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致使丧失了大好战机。钟会攻取汉中后,姜维会合廖化、张翼、董厥,退保剑阁。冬十月,邓艾从阴平道无人之地偷袭,率领将士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进兵占领江油,蜀守将马邈投降。蜀汉朝廷闻讯大惊,急遣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子)督率军队前往涪城(今四川绵阳东)停驻,入涪县后又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其率领的先头部队被魏军打败,他只好退军驻守锦竹关鹿头山,(今罗江白马关)。邓艾得于长驱直入并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战前,诸葛瞻悲痛地说:“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
这时,黄崇也激励将士决一死战,李球临阵授命,于是魏蜀最后的锦竹关之战铺开,诸葛瞻在锦竹关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司马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终于击败了蜀军。
在绵竹关鹿头山的战斗中,诸葛瞻亲自率兵迎战魏军,一直战斗到最后。死于沙场,终年37岁。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还有张飞之孙张遵、黄崇、李球等人也与诸葛瞻一起战死于绵竹关。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长子,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使他品学兼优,在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上均有一定造诣,是三国时代屈指可数的人才。在蜀汉的疆土保卫战斗中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为蜀国的忠烈人物,受到历代人们的敬爱。
今庞统祠西北米处的山上有一座高10米、宽10米、长30余米的平台,《罗江县志》称为“诸葛将台”,应该就是当年诸葛瞻扼守鹿头山的指挥部所在。诸葛瞻败亡后,邓艾大军直逼雒城(今四川广汉)。蜀汉已无险可守,后主及其亲信更是斗志全无,于是仓促采纳谯周之策,遣使请降。至此,姜维等人已无法再战,只得诈降钟会,欲伺机复国,惜乎失败被杀。可以说,鹿头山是蜀汉政权的最后屏障,鹿头山之战是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鹿头山的失守也就标志着蜀汉政权的最后灭亡。
诸葛瞻父子魂壮绵竹关,留下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至今,在绵竹市仍有清代建筑诸葛双忠祠和诸葛瞻、诸葛尚的衣冠冢。
四、宁死不降的蜀中名将张任
张任,刘璋的部下,蜀中名将。张任出生在蜀郡,家境贫寒,但从小就很有胆量和远大的志向。刘备入蜀时,张任出言劝谏刘璋提防刘备,刘璋不听;宴会之际,庞统设计让魏延舞剑,趁机除掉刘璋,张任见势,出面对舞,解救了刘璋。在刘备进犯西川时,张任能以一己之力,沉着应战,实在让人敬佩。
公元年,刘备领兵进攻西川,张任是刘璋的部下,奉命引兵对抗,在刘备进攻涪城时曾经多次击退刘备的军队。在从涪进军绵竹关时,张任与雒城中的守将吴懿、刘璝等设计迎敌,张任曰:“城东南山僻有一条小路,最为要紧,某自引一军守之。诸公紧守雒城,勿得有失。”当得知汉兵分两路前来攻打雒城。张任急引三千军,先来绵竹鹿头山埋伏。(今白马关),魏延兵过时,张任教尽放过去,休得惊动。待庞统骑白马经过时,张任军士遥指军中大将说:“骑白马者必是刘备。”张任大喜,传令教兵士静伏以待。
刘备的军师庞统因在山下马失前蹄,刚好跟主公换了一匹白马,正向关上迤逦前进时,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有新降军士答言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大惊:“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忙令后军疾退。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毫无防备,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仅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庞统被张任乱箭射死,败军忙往前军报告魏延,魏延勒兵欲回救援,但汉军拥塞在路上,魏延进退不得,又被张任截断归路,在高处用强弓硬弩射来,随后前面吴兰,雷铜领军杀来,后面张任又追来,前后夹攻,魏延死战不能得脱,幸被老将黄忠救下,兵合一处,才冲到雒城城下,其时雒城的守将刘馈杀出.魏延和黄忠只得翻身而退。刘备带领军马直退回到涪关,若非手下战将陆续来救,张任差一点就射杀了刘备,那么,也许三国的历史就会由此而改写了。
刘备退回涪城,等到诸葛亮从荆州赶来支援,诸葛亮亲自统兵前往四川。派张飞作先锋官。张飞所到之处,蜀兵望风归顺。刘备、张飞几次与雒城守将张任交锋,各有胜败,但雒城依旧在张任手中。正在这时,孔明也率人马来到雒城,询问了雒城的情况。降将吴懿说:“守将张任,是蜀郡人,很有胆略,不可轻敌。”孔明决定先捉张任,然后攻取雒城。在雒城东有一座桥叫“金雁桥”。孔明骑马到桥边绕河看了一遍。回到寨中,对黄忠、魏延说:“离金雁桥南五六里,两岸都是芦苇丛,可以埋伏。魏延带领枪手伏在左面,单戮马上的敌兵;黄忠率刀手伏在右边,单砍敌兵的坐骑。杀散了敌军,张任必定从东面小路逃走。张飞率人马,埋伏在这条路边,擒捉张任。”接着,又令赵云埋伏在金雁桥北:“等我诱引张任过桥后,你就把桥拆断,然后列兵在桥北,使张任不敢往北走,逼他向南撤退,进我们的埋伏圈。”调兵遣将完毕后,孔明亲自去诱敌。张任得知孔明前来攻城,忙教张翼等人守城,自己与卓膺分别率领前队和后队,出城退敌。孔明带着一支不整不齐的队伍,过金雁桥与张任对阵。孔明乘坐四轮车,头戴纶巾,手摇羽扇。两边有多骑兵簇拥着,远远地指着张任说:“曹操仗着百万军队,听到我的名声,吓得望风而逃。你是什么人,敢不投降?”张任见孔明军伍不齐整,在马上冷笑道:“人说诸葛亮用兵如神,原来是有名无实。”说完,把枪一摆,率军一齐杀过来。孔明丢了四轮车,上马向桥后退走。张任从背后追赶过来,一直追过金雁桥。正在这时,只听一阵大喝,刘备从左边,严颜从右边,一齐冲杀过来。张任知道自己中计,急忙回军,却见金雁桥已被拆断。正想朝北退却,只见赵云率军隔岸摆开,于是不敢北去,直往南绕河逃走。走了不到几里,到了芦苇丛杂的地方。魏延一军从芦苇丛中忽然出现,用长枪乱戳;黄忠一军伏在芦苇里,用长刀只剁马蹄。张任的骑军纷纷摔倒被俘。张任只带着几十个骑兵往山路而退,正撞着等候在那里的张飞。张任正想夺路而逃,张飞大喊一声,众军齐上,就把张任活捉了。
张飞解张任至刘备大帐,孔明亦坐于帐中。玄德谓张任曰:"蜀中诸将,望风而降,汝何不早投降?"张任睁目怒叫曰:"忠臣岂肯事二主乎?"玄德曰:"汝不识天时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曰便降,久后也不降!可速杀我!"玄德不忍杀之。张任厉声高骂。孔明命斩之以全其名。玄德感叹不已,令收其尸首,葬于金雁桥侧,以表其忠。后人有诗赞曰:烈士岂甘从二主,张君忠勇死犹生。高明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张任墓原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北外乡桅杆村(现为广汉市北区公园),距金雁湖公园半里许。清嘉庆十四年知州德勋立碑,碑文镌刻隶书“汉将军张公任之墓”。原墓园较大,古木参天。年土改时被挖掉部分封土,出土有“元康六年八月造”的年号砖,证明西晋元康六年(公元年)曾为张任墓营造过墓园。现存封土高约2米,墓碑早年散失,该墓属三国遗迹之一。年7月由广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年,广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张任祠墓,3月开工 年8月竣工,计建有张任墓神道、洛风亭、休闲廊、牌坊、照壁、树池、廊檐、花架、门厅等配套设施。现在已经被辟为人们了解三国文化,学习三国历史的休闲游乐的旅游景点。
五,诸葛亮与张飞会军古铜山
在中江县南的广福镇宝峰山下,是古铜山县遗址。宝峰山中阿即是旧县治所。据元和郡县志载;铜山,因辖境多山且产铜而名县。据《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史志记载,汉唐时该地采铜铸钱,初置铜监署,后废署置县。辖境铜官山、私熔山、可象山、赖应山等。因铜产著名故建县时命名为“铜山县”。相传,古铜山因汉文帝赐邓通在蜀铜山铸钱,明令是严道铜山,而邓通因查古铜山、可象山、私镕山、(因昔时任百姓采铸,俗呼为私熔山)。和在今中江县西南,接简州及金堂县界的铜官山均产铜,并且历代均有采铜铸钱的,故而擅自扩充采矿点,大肆进行开采以饱私囊,故有邓通遇洪水围困、饿死孤岛的传说。唐景隆二年,采铜更加利害,侍御史奏称梓州玄武县、简州金水县因竞争铜官坑,两县乡民持械争斗,上报到朝廷,朝廷派员按两县图经查办,判定其铜官坑合属玄武县,并请迁徙铜官署于山南二里。乡民在此设铜官寺以纪念。邓通是否在此制钱无法佐证,但铜山确有铜矿并且历代都有采铸是实。在贞观二十三年还在古铜山设有铜官署,对采铜铸造进行监署。调露元年废铜官署而设置铜山县,到至元二十年废铜山县并入今中江县。
在古铜山县有一座山,古时叫会军堂山,现称会军山;“《寰宇记》载:铜山县有会军堂山,高三里,蜀先主入蜀,遣诸葛亮、张飞等分定州界,略地至郪,百姓以牛酒犒师,亮因命军士于此应答,后遂传为会军堂山”。
东汉建安19年(公元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前往各地分定州界,他从古郪道到了当时的郪县境内,也就是现在的广福铜山,(古时统称郪地)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郪人宰牛烹羊,举杯欢迎,殷勤劳军。由于诸葛亮军纪严明,爱民恤民,因此,老百姓十分高兴,军民共欢同乐的情景留在了老百姓的传闻中。为了纪念诸葛亮和张飞在此与民聚会的盛况,当地百姓便把这里的一处地点起名为会军堂、把堂后的山命名为会军山。
后来,蜀汉后主景耀六年(公元年),姜维又率领大军与魏军抗衡,因邓艾直逼成都,姜维只好领兵退至郪县。魏将钟会又在四面八方张网以待,恰好在这时,姜维接到蜀后主刘禅的投降诏书,姜维见“蹊路断绝,走伏无地”,遂率众假意投降,以期东山再起。当时,姜维手下尚有四五万身经百战的远征将士,听说后主令他们投降,情急悲愤,遂拔刀砍石,古道上击石之声与哭声可谓撼天动地,当时就在“古郪道”上留下了长达十几华里的斑斑刀痕。今日中江、三台县鲁班、方井境内的“古郪道”上仍留有累累刀痕和“五里斑”、“十里斑”古地名。
六,三国名将张飞亲植的松柏
三国时期著名的猛将张飞,在领兵进攻西川的途中和他驻守阆中的时侯,留下了许多的故事和传说,而唯一能让人们亲眼所见的就是他沿途栽种的青松和古柏。其中,最集中而又最著名的是位于剑阁县境内的“翠云廊”。在余里的古驿道上,近万株苍翠的行道古柏组成一条绿色长廊,虽历经千年沧桑,仍然生机盎然。它是世界罕见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群体,被誉为世界奇观,蜀道灵魂。
“翠云廊”以剑阁县城为中心,东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她像绿色巨龙,沿着起伏的山峦,跨越深涧沟壑,蜿蜒曲折,蟠环在剑阁古驿道上。她那雄伟的气势,翠绿的姿态,宏大的体魄,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描绘讴歌,令古往今来的游人倾倒。清代诗人乔钵赞美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中。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成了“剑门路柏”的雅名。
在古驿道上,“翠云廊”的古柏又称“皇柏”和“张飞柏”;根据史料证明,这些古柏是历代不断栽植而形成的历史产物。最早是在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时,曾在蜀中大量伐木。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因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秦始皇为平民愤,下令在全国各驿道种植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此后群众便把这次植的树称为“皇柏”。据科学工作者考察,凡胸径在两米以上的古柏,就是秦代所植。
“张飞柏”是在三国鼎立时期。相传张飞当年为巴西(今阆中县)太守,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今剑阁)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植树。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神奇故事。而今“翠云廊”上两米左右的古柏便是“张飞柏”。“翠云廊”的古柏,曾经历经千百年,累受天灾人祸的袭击,而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廊道古柏多株。虽然比原规模小了许多,但气势如虹,古貌犹存。
翠云廊古柏能存至今日,与历代严令保护有很大关系。自有驿道和行道树以来,老百姓便以护路爱树为已任,把修桥补路、栽桑植柏看成一种美德,这种优良传统一直沿袭到现在。
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保护,颁布了古柏管理条例,每年都要进行群众性防病、治虫、补植幼柏等工作。使翠云廊形成了壮观的“三百里程十万树”;古柏在民众的呵护下更加延年益寿,生机盎然、茂盛苍翠了。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速了对“翠云廊”的开发和保护工作。翠云廊将以更加奇异的英姿、更加壮丽的景色迎接游人。
张飞在德阳境内也种植了不少的松柏,白马关庞统祠内二师殿前的两株千年古柏,传说就是张飞亲手所植。老百姓传说是张飞为悼念庞统惨死在白马关,便亲手在庞统祠墓前植下松柏,所以又名“张飞柏”。因为其树冠自然生长后左边的呈龙形,右边的似凤状,百姓又把他们称为龙凤柏。根据专家考证,这柏树如果是张飞亲手所植,那么,它们已经有1多年的历史了。
古驿道是中国古代陆地交通的通道,除了老百姓和商贾往来以外,还是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所以也是各国重要的军事设施。在今中江县境内,古时就有连接川中、川东的咽喉要道“古郪道”;也是通往成都的官道。“古驿道”均用石板铺成,路宽1~1.5米,可过舆轿与驮马。“古郪道”沿途均种植有古柏,而在部分山高林密的路途中,每隔十里还种植有松树。因为青松挺拔端直,直入云宵,十里之外也能看见。既有指示辨别方向的作用,还能为不熟悉道路者作指引。在通往成都和川东的古郪道上的中江石泉古驿道段,就有十几棵大松树。古时侯,从川东到成都,经南充、射洪、蓬溪入中江的郪地,然后翻乌梢岭经隐丰场到石泉,再从石泉出滴水崖到广汉,然后直达成都。这条“古郪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棵大松树。笔者记得:石泉场的二大队,就是过去的隐丰场口有一棵;石泉场口陈家大院子后面有一棵;三大队的张家老院子后面有一棵;解放初期已经有两三人合抱那么大的树径,树干嶙峋苍劲,直入云中。笔者小时侯曾经在本村的那棵大松树下捡拾过松针叶和松果作柴烧。据老一辈的人都传说是张飞行军路过这里时,为了给后面的军队指引方向所植。可惜,在年大炼钢铁时,以及后来人民公社修建大礼堂,石泉境内的几棵大松树全部被砍伐,连西眉山顶的那几棵在成都北门就能看见的大松树也没有逃脱被砍伐的命运,成为难于忘怀的伤痛记忆。
在中江的青市乡西南的龙泉山脉的上段东面不远处,便是随代民谣《绵州巴哥》中的豆子山(现名太观山,因山顶呈豆子状)。古时有一座花岩寺,在花岩寺旁边有一口水井叫张飞井。相传,蜀汉大将军张飞奉命北伐,至此烈日当空,兵士饥渴难忍,连战马都嘴吐白沫。张飞命兵士四处找水,均没有找到到有水源,心情烦躁,站在山顶猛喝一声:“渴煞我也!”举起拳头砸地,只见一股清泉从拳印中冒出来。张飞命兵士将拳头砸出的圆坑凿成一口深井,以供当地乡民饮用。百姓为了感谢张飞,将这口井称之为“张飞井”。但是,此井里的水终年都是半井水,四季不干,但也从不漫溢,直到现在也是如此。由于此井地处山顶,因而又名天池。
个人简介
吴映兰.网名空谷兰,四川中江人,现居德阳。为中国散文学会、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德阳市散文学会,德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德阳市老干部诗书画影研究会诗歌专委会主任、德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德阳市茶艺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旌城问茶》编辑部执行主编。
编辑出版有个人专著《疫病防治单验方》、《空谷幽兰》文集,《诗法入门新编》《元曲知识三十讲》等诗词理论书藉,先后曾在《今日文艺报》、《校园生活》《四川文学》、《中国旅游报》、《四川散文潮》、《蓉城金秋》、《四川旅游》、《西部旅游》《旅游文化报》、《四川科技报》、《四川农民报》、《四川科教通讯》《晚霞》杂志以及《德阳日报》、《德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现为中国二重老年大学古诗词班教师。
顾问:马识途王宗仁吉狄马加严炎阿来
名誉主编:詹仕華刘代明
主编:魏应斌执行主编:涂国模
副主编:李又健肖静幸运相随
首席编审:周道模首席编辑:逍遥
艺术总监:寒月冯敏文化总监:蔚文立平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