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深度历史追溯伊朗,何以至此

发布时间:2021/3/15 13:11:40   点击数:

不平凡的年,庚子年,实在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界。

新冠疫情无疑是这一年的主角。美国呢,当然还是这场世界闹剧、惨剧的当红炸子鸡;而美国的中东死对头伊朗,则是惨剧的主要承受者之一,不幸做了美国的陪葬。

年初,著名的军方将领苏莱曼尼,被美军的无人机和地狱火导弹屠杀;前不久,该国的首席核物理学家又被远端遥控的无人设备杀害,至今还没有哪个组织或个人出来认领(伊朗官方认定是以色列)。

这期间,整个伊朗都在愤怒,一直在向国家社会斥责这种违反国际法的无耻行为,但应者寥寥。

——倒是国内有不少非蠢既坏的二货,为这一反人类的国家恐怖主义行为喝彩,直呼技术先进!

老平十分愤怒,也极为忧虑:跟受害者是谁无关,而是愤怒于这种做法,国家恐怖主义!

请看伊朗首席核物理学家被暗杀的模拟视频。

众所周知,人类的群居是讲规则的,就像打一场比赛或者玩一款游戏,都必须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但现在这种频繁出现的做法,是人类自我毁灭的不祥之兆!

各位,此例绝对不能开,必须全世界声讨!

试想,如果今后谁都可以看不惯谁就杀谁、嫉恨谁就灭了谁,这个世界还不乱了套?!

特别在远端遥控下自己可以毫发无损,也就使得肇事者更加肆无忌惮,那么我们是不是该人人自危?

进一步,如果恐怖分子掌握了这些遥控武器呢?如果犯罪分子获得了呢?我们普通百姓,是不是该毛骨悚然?!

这种国家恐怖主义,咱们必须严厉谴责!

下面转载一篇回顾伊朗近代史的文章,了解这个古老国家的往事。看看这个中东地区大国,怎么会沦落到连以色列就敢动武的地步!

清和智本社社长

开年,特朗普突然命美军成功“斩首”伊朗军中一号人物苏莱曼尼,引发国际局势强烈反弹。年末,伊朗首席核科学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又被刺杀身亡。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国家利益、宗教冲突、历史仇恨、国际势力深度地纠缠,我们该如何理性认识?

本文剖析伊朗百年历史,思考伊朗曲折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逻辑:巴列维王朝:合法性困境;伊斯兰革命:现代化悖论;霍梅尼时代:法基赫监护。

(注:社科院李春放老师的《论伊朗巴列维王朝的覆灭》对本文有启发,在此感谢!)

巴列维王朝:合法性困境

古老的波斯帝国来到二十世纪,继续着快速的嬗变。

年2月18日,礼萨·汗·巴列维率三千哥萨克兵,进军首都德黑兰,逮捕大批官员,国王闻讯出逃。

礼萨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夺取了政权,伊朗从此进入了巴列维王朝时代。

这是有深刻时事背景的。

两年前,英国试图将伊朗沦为保护国,迫使伊朗国王签订英伊协定。这一奴役性协定遭到了伊朗民众的反对,引发反英潮。

英国担心伊朗国王难以控制局面,遂扶植实权派的礼萨,取而代之。

“礼萨政变”被认为是伊朗现代化的开端,但其政权合法性,尤其是依靠英国势力夺取政权,一直困扰着巴列维王朝。

礼萨是一个强硬派。

他出生贫寒,十四岁从军,从士兵一步步爬到中校军衔。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他趁机赶走了俄籍军官,掌控了哥萨克师,成为军中实权派。

在登基加冕后,为了维护政权合法性,礼萨一方面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雄心勃勃的现代化计划;另一方面尽量远离英国与苏联,收复被苏联占领的领土与主权,试图夺回被英国控制的石油资源。

礼萨十分崇拜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决心仿效土耳其,走“世俗化”道路,通过精英治理的方式,实现富国强兵。

礼萨将政权与教权分离,以法国法典为蓝本,制定了刑法、商法与民法,以取代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剥夺和限制教士对行政及司法的干预权。

这一改革举措,遭到了教会势力的强烈反对!于是礼萨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反对者予以镇压。

他在北部消灭了苏联人支持的军队,在南部平定了库尔德人的反抗,在西南镇压了英国人支持的反叛,在中部扫荡了分裂活动。——礼萨改革强硬、镇压血腥,但不乏进步意义。

他还建立学校,推行世俗教育,打击教会对学校的控制。他下令允许妇女参加工作,废除教义对女性的不平等限制。

年,他颁布法令废除了头巾,男女皆可穿着欧式衣服;年颁布法令,禁止强制妇女戴面纱。

这项法令遭到了马什哈德市宗教势力的反对,礼萨果断出兵镇压。

礼萨展现了一个王朝开创者快速富国强兵的雄心与魄力。

他用强势手腕,推动着这个波斯古国向现代化国家演进,工厂兴建,城市兴起,工人及中产阶级涌现,公共教育出现。

他还努力学习西方强国,派遣自己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及百余人,到欧洲留学。

不过,礼萨对英国人也持强硬态度。

他废止了议会尚未通过的英伊协定,将英国人从伊朗政府及军队中赶走,解散了英国在伊朗的武装力量,遣散了宪兵部队中的瑞典军官。

当时,英国通过英伊石油公司控制着伊朗的石油资源。——这家公司是现在的英国石油公司(BP)的前身。

年,这家公司的采油量在西方世界高居第三位,利润极其丰厚;但是伊朗政府获得的利润分成不及6.5%。第二年,利润分成降到1.6%,这一举动引发了伊朗上下的反抗。

礼萨下令吊销了这家公司的租让权,因此获得民众拥戴,被赞为民族英雄。

但是,英国政府对礼萨施压,两国重新谈判,并在年签订了为期六十年的新租让协议。新租让的面积要比之前少了一半(年以后只有原来的20%),礼萨政府每年可以从英伊石油公司获取丰厚的租让费和石油税。

在关键的石油领域掌控更多的支配权后,礼萨拒绝向英国、苏联引进技术,选择与德国、法国、意大利合作。

但不幸的是,年二战爆发了。

两年后,德军入侵苏联,英国与苏联成为了盟友。

更重要的是,德军闪袭苏军,快速切断了苏军的补给线,苏联迫切开辟新的补给线;英国则渴望重新夺回伊朗石油控制权!

于是两国计划兵分两路入侵伊朗,南北夹击,最终会师德黑兰。

这时,礼萨作出了战略性误判。他认为,伊朗只要不倒向轴心国,就不会卷入这场战争,于是礼萨宣布伊朗是中立国。

他甚至认为,英国只谋求南部石油资源,苏联不可能入侵伊朗北部。老国王没想到,苏联企图生吞了伊朗。

英国找了一个发动战争的理由,认为伊朗为敌国德国提供便利,放任德国工程师在伊朗从事间谍活动,以破坏英伊石油公司的设施。

这场战争仅持续了4天,英苏会师德黑兰,逮捕了礼萨并将他流放。伊朗的铁路、通信与石油被英苏控制。

后来参战的盟军美国,则源源不断地通过伊朗补给线,投放战略物资,北运至苏军,南运至英法联军。

年11月,美英苏在伊朗首都召开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可见伊朗的地理位置,对同盟国来说多重要。

这次会议确定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与苏军东西夹击德军。

不过,同盟国的目的并不是占领伊朗,德黑兰会议对伊朗承诺,战争结束六个月内便撤军。

礼萨政权突然倒台,对巴列维王朝的权威打击很大。在美英苏的支持下,礼萨的儿子巴列维继位。

年纪轻轻的巴列维属于典型的“君主二代”,理想主义治国,妄尊自大;但关键时刻又软弱无力,缺乏其父亲的手腕及政治家的睿智。

二战结束后,苏联违背承诺拒绝撤军,并在伊朗北部省份扶植左翼政党。这股势力此后虽遭遇打压,却成为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重要力量。

年,苏联扶植的左翼政党刺杀巴列维未遂,伊朗政府取缔了左翼政党。

两年后,巴列维又遭遇了来自民族主义势力的挑战:老练的摩萨台在议会投票中获胜,被任命为伊朗总理。

摩萨台上台架空了国王,并推动石油国有化,让英国极为不满。于是英美联合策动了一场政变,将摩萨台推翻,巴列维重掌大权。

没有部族基础的巴列维王朝,其命运始终与英美势力交错,两任国王都是依靠外国势力策动的政变上台或立足脚跟。巴列维与其父亲一样,面临政权合法性的困扰。

此次政变后,巴列维与美国达成了交易。巴列维掌控的扎赫迪政府与英美重新签署石油协议,美国石油资本成了最大的赢家。

当时,美国为巴列维提供万美元的紧急贷款,帮助伊朗政府解决财政危机。但在年,伊朗财政再次恶化,经济危机爆发,不少企业倒闭,失业率超过20%。

这一年,伊朗爆发了多次罢工和反政府示威。

年底,年轻的肯尼迪当选了美国总统,调整了对伊朗的政策。

肯尼迪上任不久,美国国务院给新总统递交了一份关于伊朗政策的报告。报告指出,需要提供足够的援助,以防止伊朗经济崩溃及财政破产;但是国王必须采取一系列政策,比如满足中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同时,这份报告提醒肯尼迪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9727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