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经济 >> 在家没事,我于是写字为什么寄生
年奥斯卡将会是近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一届奥斯卡。这届奥斯卡将会是近年来外语片冲刺最佳影片的最佳时机。去年《罗马》没有拿到最佳影片也正好给讲究避嫌的奥斯卡认可《寄生虫》的机会。如果《寄生虫》众望所归拿下最佳影片,奥斯卡短时间内可能同样因为避嫌不会再把最高奖给予另外一部外语片。
但如果《寄生虫》没有拿下最佳影片的话,我们可能就要放下外语片能拿下最佳影片的幻想了。《罗马》和《寄生虫》作为两部风格上十分迥异的杰作,如果两部作品都没有拿下最佳影片的话,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外语片才能撬开奥斯卡评委的品味了。
另一方面,预测奥斯卡本身也是一次次与现在主义讨价还价的过程。过去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不会再发生,每届奥斯卡我们可以在过去往届奥斯卡之中找到些许的模版和特定的叙事。但是又要承担没准在这之中根本没有规律可言,每年奥斯卡都是一次混乱的巧合的风险。
奥斯卡到底怎样选出最佳影片?
为了提名更多商业大片以提高节目收视率,从第82届奥斯卡开始,最佳影片提名从5个扩展到10个。而又为了阻止把最佳影片颁给商业大片,奥斯卡投票从此进入了新的时代——偏好投票法(preferenceballot)。
那么,何为偏好投票法?
决定奥斯卡的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技学院(AcademyofMotionPictureArtsandSciences),学院的成员们每年投票决定奥斯卡小金人每年的去向。
而学院的成员们又分为从演员部到动画部的17个分支。假如你是一名活跃在好莱坞工业的电影剪辑师,你需要至少两部电影的剪辑署名,其中一部必须是在过去的十年之内,你就有机会加入学院的剪辑分支,每年投票决定最佳电影剪辑奥斯卡的得主。五个提名中,得票最多者获胜。
以此类推,演员分支决定男主、女主、男配和女配四个奖项,导演分支决定最佳导演得主。到最后,所有学院成员可以投票决定最佳影片。
而最佳影片的投票方式和其他奖项不同,并不是每位成员投一票,得票最多者获胜。每位成员需要将最佳影片提名电影根据个人偏好从1到10排名。
在计票时,先计算所有人排在第1位的电影,如果其中一部影片被50%加一位学员成员放在了排名的第1位,这部影片获胜。
如果第一轮没有一部影片超过50%。那么将会淘汰掉获得第1位最少的影片,将这些选票加到他们选票的第2位上。以此类推,知道其中一部影片超过50%加一票。
我知道我描述的方式可能有些模糊,总之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投票方式。如果有条件的话,名利场在油管上有介绍偏好投票法的视频,没事可以去看一下。
而偏好投票法相较于少数服从多数夺得普通投票法的最大优势是尽可能的减少了10部最佳影片提名,一部影片只需要获得11%选票就能获奖的情况。
从另一个角度说,偏好投票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选出支持者最多的电影,而是为了选出大部分人觉得至少不辣眼睛的电影。
宁可将就满足一半成员的品味,而防止一部影片只获得少部分人的赞成。虽然偏好投票法看似合理,但奥斯卡这样并非为了选出评价最高的电影,而更倾向于选出最“安全”的电影。
所以在这次奥斯卡中,或许决定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人,落在了喜欢极速车王和小妇人的第二选择。或许把极速车王放在第一位的人更有可能会把《》同样男性主导的电影放在第2位。但我觉得把《小妇人》放在第1位的人第2位不一定会是《》。
(因为颁奖季表现欠佳,很有可能《极速车王》和《小妇人》在奥斯卡上空手而归)
在最热门的三部电影中,《》和《好莱坞往事》似乎都有自己的噱头和获得最佳影片的理由。《》像是这个世纪第一个十年会拿奖的电影,《好莱坞往事》则像是这个世纪第二个十年会拿奖的电影。
一镜到底的难度极大,拍摄难度极大,还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和制片人大奖以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但毕竟英国学院会偏好英国电影)。《》热度逐渐在票房上体现出来,。截止到目前,《》全球票房已突破一亿美元大关。
而好莱坞往事作为昆汀所谓的最后一部电影,会有很多投票的成员将这次机会当成是最后肯定昆汀事业成就的机会。
而相较于寄生虫,从导演到演员在好莱坞似乎资历并没有那么重。就算是斩获了文艺电影的最高奖金棕榈在好莱坞工业里似乎也并没有那么有说服力。
但对寄生虫有利的是,奥斯卡本身一直有一个PR问题。
今年无论是20个演员奖提名者19名是白人演员,只有一个黑人演员CynthiaErivo提名最佳女主角,却在电影中扮演的还是典型的黑奴角色。再加上女性导演缺席最佳导演提名。今年虽然奥斯卡名誉不佳。但当脱口秀主持人TrevorNoah在调侃奥斯卡和提名电影是如何缺乏多元化的时候,都会绕开《寄生虫》。
作为一部纯亚洲演员卡司的韩国电影。这部电影恰巧不能够定义为一部传统的男性或者女性电影。虽然有两个细分很重的男性角色,但是这部电影的女性角色更出彩。《》作为一部男性主导的战争片,很有可能不会取悦太多的女性投票成员。
《好莱坞往事》近期也开始受到类似影响的波及,很有可能大众会把这部电影理解为两个白人男性主角受到女性和亚裔的威胁。就算是影片唯一戏份偏重的SharonTate的故事线也只独立在主故事外。
(片中对于李小龙的刻画很有可能也会惹怒一些学院成员)
虽然可能大局上说明不了什么。但是女性观众对于《寄生虫》的偏爱明显体现在线上女性影评人奖上。《寄生虫》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大奖。
《寄生虫》之所以能从这种偏好性投票中受益的地方在于电影本身有比其他电影狂热的粉丝基础。不可否认的是奥斯卡本身也是一个人气奖,或许人们会觉得《》在拿了制片人工会和导演工会两个最佳影片风向标,似乎是学院成员的稳定选择,但明显网络上对于《寄生虫》的呼声最高。
“当然《》会赢,但是我真的真的很喜欢《寄生虫》。”
从影评人到普通观众,这是在预测最佳影片中用到的最多的说辞。如果学院成员在投票的时候也持这种态度,很有可能就会在他的选票上体现出来,无论是把《寄生虫》放到第一位,或是把它放到保守的第二位到第四位。从现在的风评来看,除非一个人真的对寄生虫有极大的意见,一个正常人不可能会把《寄生虫》放到后五位。而参照往届的套路,被很多人放在第一名的电影一般不会赢,而是往往那些被很多人放在第二名的电影会后来居上。《绿皮书》正是如此,《国王的演讲》也是如此。
(去年最佳影片《绿皮书》,在偏好投票中击败了被大多数人放在第一位的《罗马》)
弱势者逆袭的情况也不是第一次,虽然《》拿了制片人工会奖和导演工会奖,但《爱乐之城》当年也拿了,你在那年临近奥斯卡的时候就会发现人们对于《月光男孩》的讨论逐渐多了,今年人们对于《寄生虫》拿奖的的呼声几乎比前几年都要高。
(第89届奥斯卡上,《月光男孩》击败大热《爱乐之城》夺得最佳影片)
而《寄生虫》相对于《月光男孩》是一部更有娱乐性,更能取悦大众的电影。如果《月光男孩》能够做到,没有理由《寄生虫》不会按照这种模式逆袭《》。
“奥斯卡电影”悖论。
当影评人们预测《好莱坞往事》会摘得最佳影片的第一理由是“好莱坞喜欢庆祝好莱坞的电影”。当一部电影几乎把好莱坞三个字放在片名里时,横扫奥斯卡似乎再合适不过。
一开始似乎这种逻辑合情合理,奥斯卡是一个极具“本地性”的奖项,且本质和公司年会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在于奥斯卡并不发Kindle和空气炸锅,而是送出一座座镶金小铜人。但是如果将从第一次选用偏好投票法的年第82届奥斯卡开始每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放在一起,这种说法似乎不能被完全信服。
从年到年期间的10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和娱乐行业真正内容上挂钩的只有3部:《艺术家》(电影产业),《逃离德黑兰》(靠拍电影救人)和《鸟人》(百老汇)。
(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
而在第89届奥斯卡“moonlalalightland”事件后,不禁让人好奇,好莱坞还需要不断的通过这种方式而肯定自己的价值么?
如果真的要在这十部最佳影片里找出一条明显的趋势的话。很显然奥斯卡逐渐开始认可那些有明显的社会信息的电影。从MeToo运动到#OscarSoWhite,代表着“对种族与社会不公问题保持警觉”的WokeCulture(觉醒文化),开始在近几年渐渐影响奥斯卡评委对于最佳影片奖的评价标准。
同样把过去十年的最佳影片放在一起,10部电影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三部电影之外,除了走励志路线的《国王的演讲》外,其余的都是几乎都能够提炼出简单直接的社会信息的电影:《拆弹部队》(中东问题和战后创伤问题)、《为奴十二载》(种族问题)、《聚焦》(宗教丑闻和新闻自由)、《月光男孩》(种族问题和性少数不公)、《水形物语》(残障人士)和《绿皮书》(种族问题)。
(故事背景在好莱坞的《爱乐之城》在赢得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和制片人工会奖后,在奥斯卡最佳影片上败给《月光男孩》)
当然,抛弃电影的艺术价值只提炼电影中心思想的手段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并不公平。但是相比较于《》和《好莱坞往事》,我更能看见《寄生虫》有很大机会能够顺着这种思路夺得最佳影片。
目前一部外语片是否能够获得最佳影片的争论还有待商榷,但我认为《寄生虫》在这种讨论中有优势的一点是,《寄生虫》电影本身对于美国本地观众来说并不带有任何强烈的地域性。当然电影中有几个笑话似乎服务于韩国观众大于其他地区的观众,但是主体故事假如搬到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环境下,电影依然能够成立。
虽然电影中的人物在首尔,奥斯卡的投票成员在欧美,但我们都生活在资本主义的体系下。就算你不了解韩国这个国家的历史或文化,你照样可以理解《寄生虫》的中心观点。
另外可能《寄生虫》的夺奖机会也会得益于电影本身的幽默感。在《绿皮书》你可以看见一个白人教一个黑人怎么吃炸鸡,在《水形物语》里你可以看见一个人向另外一个人解释和一条鱼到底该怎么亲热。
假如你是奥斯卡投票成员的话,如果你对赛车没兴趣的话,你不可能会把《极速车王》放在第一位;如果你对黑帮片没兴趣的话,你不可能会把《爱尔兰人》放在第一位;如果你对战争片没兴趣的话,你也不太可能会把《》放在第一位。
《寄生虫》是一部非常不挑观众的电影,当然前提是如果你对外语片没什么太大的异见的话。或许《寄生虫》是外语片这个事实伤害了它获得演员奖提名的机会,但是如果《寄生虫》是一部好莱坞制作的英语电影的话,很有可能它在颁奖季的成绩会好很多。
关于#Bonghive
虽然《》和《好莱坞往事》夺得了金球奖的剧情类和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但是鉴于金球奖本身就是个笑话,且决定金球奖的好莱坞海外记者协会和奥斯卡投票成员重合率几乎为零。虽然有时候金球奖会押中几次最佳影片,但金球奖对于最后奥斯卡的选择只能有间接的影响,不会有直接的影响。
金球奖的作用其实和每次美国大选爱荷华党团会议一样(IowaCaucus,自行百度)。因为时间举行的比较早,虽然么有什么卵用,但谁赢了金球奖,谁就是领头羊。
(奉俊昊做客JimmyFallon今夜秀)
除了分出谁强谁弱外,金球奖也被作为早期公关表演的主要渠道。如果你能上台举止得体的说出点有用的东西的话,没准哪个看电视的奥斯卡投票成员就会记住你,更没准在投票的时候还能考虑一下你。
我从来都没想到我会在一个颁奖季里这么希望奉俊昊有事没事上台说两句话。奉俊昊虽然每次领奖都需要翻译,但他能让自己每次简短的发言有重量。我能够想象他在金球奖上对于外语片的获奖感言会为《寄生虫》会为自己积攒更牢固、更狂热的粉丝群体。推特上支持奉俊昊的影迷自称为“Bonghive”,这种特殊现象在往届颁奖季中是极少出现的。
(如果你能跨过一英尺的字幕,你会就此发现更多的好电影)
那么,如果周一上午北京时间《寄生虫》想要拿到最佳影片奥斯卡,他还需要锁定哪些其他奖项呢?
1,最佳剪辑奖
最大威胁:《极速车王》
虽然从年《逃离德黑兰》开始,奥斯卡最佳剪辑奖和最佳影片便没有重合过了。但是如果《寄生虫》如果能拿到最佳剪辑奖,便说明评委不会因为是外语片而不认真看待《寄生虫》拿到最佳影片的潜力。
目前来看最大的竞争锁定在了《极速车王》和《寄生虫》之间。奥斯卡最佳剪辑一般会颁给“剪的最多”的电影。这也是为何《极速车王》从颁奖季起初便锁定了最佳剪辑奖的席位。而且《极速车王》也拿到了英国学院奖最佳剪辑。
但《寄生虫》为什么会赢呢?
《寄生虫》打败了《极速车王》拿到了美国剪辑工会奖。由于分享大部分投票成员,过去19年获得者里,14位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剪辑奖。
而没有得到最佳剧本和最佳导演的《极速车王》最大的弱点可能是关于影片本身质量并不被大多数学院成员认可。
而就像去年《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最佳剪辑奥斯卡是为了主要嘉奖一比一复原皇后乐队LIVEAID表演的现场录制(和如何把三个不同导演拍的素材剪成一部电影)。很有可能今年也会主要嘉奖给《寄生虫》片中如何通过一个桃子陷害管家的“完美蒙太奇”。
(去年最佳电影剪辑获得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
2.最佳原创剧本奖
最大威胁:《好莱坞往事》
过去十年中,获得最佳影片的电影中只有《艺术家》和《水形物语》没有拿到任何剧本奖。
要怪就怪《好莱坞往事》今年噱头太大。鉴于昆汀之前凭借《低俗小说》和《被解放的姜戈》拿下两座最佳原创剧本奖。昆汀在学院成员中还是会有一定影响力的。作为所谓的“昆丁绝唱”,昆汀本人不可能会空手而归,如果《好莱坞往事》不可能会拿到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那么第三座最佳原创剧本奥斯卡就可以把昆汀提到另外一位拥有三座最佳剧本奥斯卡的伍迪艾伦的传奇行列。
但寄生虫为什么会赢呢?
和最佳剪辑奖情形一样,虽然昆汀拿到了两个重要的奖,但这些奖的投票成员属于影评人和媒体,与参与奥斯卡投票的成员并不重合。而在与与奥斯卡成员重合的编剧工会奖上,过去十年的获奖电影中,其中七部最后拿到了最佳原创剧本。
(《寄生虫》和《乔乔兔》获得编剧工会奖最佳原创和改编剧本)
《寄生虫》整个颁奖季在没有拿到一个演员奖的同时拿下了演员工会的最佳群戏大奖。虽然这并不能直接决定最佳影片,但是演员分支作为奥斯卡学院成员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分支,能够击败同样获得最佳群戏提名的《好莱坞往事》而获得如此庞大的投票团体的偏爱再度说明了《寄生虫》的冲刺潜力。毕竟最佳影片是由整个学院成员投票决定的。
(《寄生虫》全体演员获得银幕演员工会奖最佳群戏)
如果《寄生虫》在奥斯卡上真像我想象中预料到的拿到了最佳剪辑和最佳原创剧本,如果《》稳拿最佳导演的话,我看不到《》接着拿到最佳影片的可能。过去十年里只有五年出现过一部影片同时拿到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情况,而过去十年里只有《水形物语》和《艺术家》两部最佳影片没有拿到最佳剧本奖。
至于为什么《寄生虫》值得一个最佳影片,我同意Indiewire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寄生虫》本身就是一个魔术表演,当你预感电影的一种可能时,它又悄悄变异成另外一种东西。《寄生虫》用纯粹、聪明的电影艺术道明了一个我们现在依然无法面对的现实。这点是《》和《好莱坞往事》两部同样高明的杰作所没有的。
奥斯卡本身品味是很难预测的,因为学院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奥斯卡也为了投票成员更能体现多元化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在过去的三年内,学院成员人数几乎翻倍,并且增加了更多少数群体和女性成员。很有可能,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里,奥斯卡的努力将会在明天的颁奖典礼上呈现出来。
或许《寄生虫》可能不需要一座奥斯卡,相反,奥斯卡最后的价值可能需要《寄生虫》来衡量。
总之,祝明天奉导好运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