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建筑 >>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4版考
论述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首都师范大学年研]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的基本特点如下:
(1)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只有工人阶级是最有觉悟、最有远见、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
(2)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严格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特点:
①革命领导权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②时代条件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和组成部分。
③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生史观;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④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趋势是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年研]
答: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由中国军民独立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开始,发展到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造成了日军的重大伤亡。中国抗日战争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具体如下:
(1)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因外敌入侵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极大弘扬;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台湾、澎湖列岛等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长达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2)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起点。
(3)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中国战场牵制和毙伤日军主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
(4)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灿烂篇章,为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树立了光辉的旗帜,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措施、表现、作用及教训。[厦门大学年研]
答:抗战时期,为最大限度地保证物资供应以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1)理论来源
经济统制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以国防建设为核心的总方针下,制定和推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政策。经济统制,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
(2)措施
①依靠外援大量借债和发行公债。
②建立垄断的金融管理机构,如中央银行监督各类金融机构并收存、集中它们的存款准备金。
③多方筹集税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如征收关税、统税、田赋等。
④实行专卖制度,如盐、各种矿产等的专卖。
⑤实行统购统销,主要是对大宗的基本生活消费品和生产所需要的原料的统购统销。
⑥增发纸币。中央银行年7月起独家垄断法币发行。
(3)表现
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于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各环节,按照统一的计划,实行统制。统制的物资大体分为五类:①粮食类,②日用必需品类,③工业器材类,④外销物资类,⑤专卖物资类。对上述物资的统制,主要采取了统购统销、专卖和限价等办法。
(4)作用
①实行战时经济统制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唯一选择。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才保证了战争的需求,成功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②利用工业统制,建成了后方工业基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摧毁沿海工业基地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放弃抗战的企图。
②利用粮食统制,维系了抗战军民的温饱,稳定了军心民心,使国民政府的各级机关照常运转。
③利用财政金融统制,集中了财力,保证了军费支出和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
④利用外贸统制,在进出口方面起到了保证供需,增加外汇的作用,对抗日有重要贡献。
(5)教训
①国民政府的统制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例如工业统制和限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私人资本企业的发展,促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升级;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萎缩,并进一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物价管制、物资管制政策与专卖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
②对经济发展危害最大、对人民掠夺最为残酷的一种掠夺方式就是与实行财政金融统制相关联的通货膨胀政策。此种掠夺以全民为对象,比之实行经济统制的掠夺,在范围上更为广泛,在程度上更为深刻。它给人民造成极大伤害,而国民政府则借此壮大了国家资本,政府官僚们借机大发横财,因而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4论述~年间苏日、苏中的关系。[统考年研]
答:~年间苏日、苏中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年间苏日关系
~年,苏联在对日关系上表现出了复杂的两面性,这受其远东政策影响。一方面苏联支持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另一方面苏联为保自身安全,谋求对日妥协而不惜侵犯中国主权。
①苏联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日采取中立措施,年苏联表示对满洲事变采取严正的不干涉政策,尽量回避与中日冲突有关的活动,这使得日军南下侵华。
②策划新疆和外蒙独立,签订《满蒙边界协定》。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状态,苏联担忧由于边界冲突会引发日苏间的对抗,于是极力促成伪蒙和外蒙两个傀儡政权签订《满蒙边界协定》。
③年,苏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这标志着苏联对《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背叛,同时,苏联承认伪满洲国,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但是,苏联在推行妥协中立政策的同时,也给中国抗战提供了一定的支援,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2)~年间苏中关系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苏日矛盾的变化,中苏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①从七七事变到苏德战争爆发
这一阶段,苏联改变对日本的不干涉中立政策,开始大规模的对华军事援助。但由于苏联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弱小,不值得依靠,所以这一时期全力援助国民党政府,并通过共产国际要求中共配合苏联稳住蒋介石。
②从苏德战争爆发到德黑兰会议召开前
为避免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减少了对华的援助,并要求国民党军队和中共集中兵力攻击中苏边境的日军,向中共再度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但对国民党发动的反共视而不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蒋介石反共的气焰。
③从德黑兰会议到日本投降
德黑兰会议后,苏联明确表示支持中国国民党,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甚至伙同英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为出兵中国东北,提出了附加的政治条件,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经过20多天的激战,消灭日本精锐67万人,解放了中国东北和热河,对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起了决定性作用。
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年研]
答: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全民族利益、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抗战主张,并且以发挥自己的无限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所提出的任务的模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实践中,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并且是坚定的维护者。
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与日本共产党联合发表声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年华北事变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提出了停止内战,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并且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反蒋抗战、逼蒋抗战到联蒋抗战的艰难过程,对两党重新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实践者。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在抗战中与国民党真诚合作,带动了各方面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从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并且依靠这一原则,妥善处理了国共之间的关系,维护了合作抗日的局面。
(2)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把敌后战场变成抗击日军的坚强堡垒。
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有效和重要的形式。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不仅在敌后战场表现出了“很大的威力”,而且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①游击战争在敌后的开展,促成了战略相持阶段的提前到来。②敌后游击战争把大量的日、伪军拖在敌后战场上,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③游击战争变日军后方为前方,极大地破坏了日军“以战养战”的政策。
(3)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①自身建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过16年艰苦卓绝斗争的考验,这时已拥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已经比较成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独立分析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二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中锤炼造就出一大批忠诚的、有着丰富革命经验的骨干。这样两个优势,使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形势下,能够以无产阶级特有的坚定性,忠实地代表全国各阶层和各族人民的利益,不仅可以制定出坚持全面抗战的一系列正确政策,而且能够组织起广大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来贯彻实施,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担当起挽救民族危机的历史重任。
②先锋模范作用
a.在抗日的武装斗争中,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多次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声明,坚决主张武装抵抗日本侵略者。
b.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依靠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政治优势,在华北、华中、华南广大敌后战场开展灵活机动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同时,派出数千名干部深入敌后,在日军摧毁的中国政权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国战时政权,更有力地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到同日军的殊死战斗中。
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团结了全体人民有力地抗击日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