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建筑 >> 中国人是怎么讲政治的
最近“生育基金”这四个字刷了屏,“丁克税”前赴后继上来泼把油,吴亦凡和虎扑顿时不skr事儿,足见大家平日关心娱乐不过是凑个热闹,真到了利益攸关,还是矛头一致。
这一次专家再次团结了绝大多数基层青年男女,上至国家喉舌央视新闻,下至隔壁小王都对此极为不满。适龄青年小王的不满很容易理解,我一个女朋友都没有的人,竟要帮别人养二胎?心中顿生一种烈马欢腾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强烈暗示。
但官方——姑且以央视网发文为官方意见——的彻底打翻却多少有点令人胆寒,站在人民群众的制高点说不要薅羊毛也就算了,上来一句“研究者专业素养不足”,口气非常熟悉,看起来是冲着砸人饭碗去的。
如央视网雄文所言,原作“恍如隔世”,隔了哪个世,不言自明,在那个世代里,砸人饭碗已属轻判,没把饭碗招呼到专家脑袋上就已经是一种恩宠。下面跟上叫好的人中,高呼要将专家人道毁灭的不在少数。
大家主要的质疑点在于认为生育权乃是天赋人权,关国家卵事。这件事情其实有点遗憾,直到年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UDHR)中,也没有提到生育权的说法,直到20年后的德黑兰宣言中,才正式将生育权作为人权的一个基本子集提了出来。
表面上看,自由生育的权利和计划生育是一对天然矛盾,但在阐述两者关系的时候,人权法案中最核心的理念是“非强迫”,三个字就将两者并列起来。
简而言之,政府可以制定国家战略层面的计划,但不应该以指标或者配额的方式来强制推行,你作为独立的家庭可以选择生或者不生。
但从历史来看,我们这些屁民大多还是免不了充当国家的生殖器,国家想让你硬,你很难不硬。至于怎么让你硬起来,是温柔以待前戏做足,还是给你强灌催情药,这里面可能就涉及到技巧问题了。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典型,有史料记载的,国家之间的战争差不多每年要爆发1.5次,人口繁殖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这阶段的政府智囊团们就已经有了论断,大部分是以奖励为主,比如勾践当时对越国执行公费助产制度,不用你送红包,产婆上门服务,生了男孩奖两壶酒一条狗,生了女孩奖两壶酒一头猪,生三个孩子政府帮你养两个,生两个孩子政府帮你养一个;另外,家庭困难的,再穷不能穷孩子,政府也包养了。
和越国当年面临的战争危机不同,管仲相齐的阶段相对强盛,但对于激励人口增长也有相应的措施,主要的方案是“合独”,大意是国家设立“官媒”,负责给未婚男女牵线搭桥,请注意,一旦撮合成功了,就要给田给房子,三年后还给公务员当。
所以在人口政策上,激励体制向来是重头戏,但往往仍有惩罚机制与之并行。勾践为了让国家适龄人群进行婚配,“令壮者无取老妻,令老者无取壮妻”,说白了还是要让你好生养,像杨振宁先生就不太合适生于那个时代。
另外列入法律规定的,是女子到了17岁还没有出嫁的,男孩到二十岁没有娶老婆的,父母都有罪;到了汉惠帝时期,稍进一步,将刑法层面的改为经济调节:女孩如果到30岁还没嫁的,需缴纳5倍的人头税。
看看古人的思路里,同样是要让百姓生养,策略上却先从国家出力的角度解决了个人生存质量问题、房子问题和儿童抚养问题,虽然也加入了更为严苛的法律经济调控乃至道德鞭笞(如某教授所谓无后男不得入祠堂云云),但福利现行而且是重福利的迹象还是较为明显。
何故如此?这就涉及到统治者对底层人民心态的揣摩了。
管仲对齐桓公姜小白说得很清楚:
“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
司马迁对人性的见解也是一致,他在《史记·货殖列传》同样写得明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所以一旦涉及到任何一项与民生相关的政策出台,受众的好恶,首先当然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此乃天经地义。不愿意被人操控把玩生殖器倒是其次,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就足以让人对多生一两个产生反感,亘逾千载还是那几条:生活质量、房子、抚养支出。
如果这时候有个人说国家负责大头,解决上面这几个问题我们再说生不生,那估计举手赞同的人一定不在少数,毕竟利之所趋,更何况既然是奖励机制,就留足了“我可以不生”的空间;但如果有个人跳出来讲不生的人要收税,那么显然要遭受千夫所指,官媒大V们一并冲上来踩两脚,似乎也合常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坐下来翻阅下这篇由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员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这篇《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看看始作俑者究竟有多不专业。全文字,开篇介绍了“少子化”的严峻形势,然后作者说需要鼓励生育,措施有三:
1、短期措施有全面放开生育、发展公共幼教、加强义务教育。
2、中期措施除了这个“生育基金”外,另外还有几条,把此前针对超生征收的“社会抚养费”用于生育补贴;延长产假、建立育儿假制度;指定鼓励生育的住房政策。
3、长期措施主要提了财税政策调节,对多孩家庭和女性再就业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对多孩家庭给予财政补贴。
生育基金不提,如果仔细看看作者的其他意见:
短期措施讲政府要扩大公共幼教,甚至要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期措施请政府把此前征收了30年的“超生罚款”拿出来,作为后续多生的补贴,要让妇女和老公们得到更多的产假,让多孩家庭买房子有优惠;最后的长期措施则两个角度,一个是让政府出面提高育龄妇女的就业问题,一个讲了减免个税和财政补贴,相当于直接送钱。
仔细看看上面这一揽子措施,完全是从激励的角度来促进生育,有意思的是,央视网后续发的文章里,除了批判对方专业素养不够外,自家提出的意见则是两条:
“有些年轻人不是不想生,而是确实压力太大,对症下药的良方在于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优抚生育政策和真金白银的公共投入解决人们生娃的现实之虑和后顾之忧。”
感觉就像对原作者其他策略的一个文章中心思想提炼,却成为自己更专业的高见。
另外,原作者讲生育基金,后续都被理解为一种强制性税收,但原作者实际上指的是一条类似社保金的收纳方式,即先从工资中扣除,待退休时再发还,二胎家庭则可以提前支取,不足部分由国家补充,到了檄文之中,却被描摹成了有去无回的税收。
这种准强制储蓄类型的“生育基金”究竟是否合理,有效无效,大家买不买账,都是可以讨论的范畴;顺便的,作为文章中提到的其他措施,和大家能够畅想的原则倒也无差,就是我生可以,你国家得出钱,所以剩下的问题就在于国家钱从哪儿来,这则是另一个可以讨论的点。
但在急急如潮的舆论引导和批判声中,整篇文章被浓缩为“生育基金”这四个字,营造出一种原作者试图怂恿国家日我的反人民氛围,其他提及的国家福利层面的问题,反而被轻易忽略不计。
官媒和大V们此时站出来挥舞大棒,所指之处,一片叫好,有问题吗?
太没毛病了。央视网那句加黑加粗的“少打群众的歪主意,不要动不动就建议收费”简直再政治正确不过。至于原作者还花了更多篇幅打了国家的歪主意,群众不会去看,我自然也不必多提,先引一波流量再说。
马寅初先生当年对人口问题提不同意见的时候,被好好批了一些年,棒子背后讨论的核心同样不是可行性分析和讨论,而是“不许右派利用人口问题进行政治阴谋”、“是无产阶级思想还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央视网雄文中“看似为国分忧,实则是荒腔走板的高级黑”的定性之谈,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现今舆论环境下,上风吹起,下风口的小旗子随即顺风飘扬,专家教授们被肢解或者再定义最终生成的“脑残言论”见的多了,总会令人生疑,毕竟历朝历代,最不缺的便是闻风而动的政治投机者。
这确实是尤为令人感慨的存在。当动机论和断章取义的挑拨同时出现在我们当今的舆论传播中时,除了开口动辄正确,避而不谈解决问题,多半只能让知识分子们自危于人肉搜索,变得更加狡猾和犬儒。我相信,下次这两位南大的学者再写类似文章,生育基金这一条大概就不会留存其中了,剩下的内容,还是很正确的嘛,无非不会再引起那么多关爱儿童白癜风患者补骨脂素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z/9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