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建筑 >> 伊朗越禁忌,越美丽下
在上篇中,我们说到了卡尚,从卡尚到伊斯法罕,我们选择包车前往,为的是中途可以去一个叫奥比扬奈村,司机正是之前说过,又当大巴车司机,是开出租车,没准还是市长的那个人。奥比扬奈村地处偏僻的山谷,长期与世隔绝,村民仍使用古老的巴列维语,而并非波斯语。村子里是一排排红色的砖土建筑。在伊朗其他部分,女性大部分都是包裹着黑色白色或者一些其他比较素的颜色的头巾,而这里女人都包裹着花花绿绿的头巾,色彩十分斑斓
村子里的青壮年大多数都去大城市工作了,剩下的就是一些老太太。奥比扬奈村盛产苹果,然而没有完善的储存设施加之气候干燥,这里的人喜欢把苹果制成苹果干。不少老太太就在自家门口坐着,像游客兜售苹果干
吃葡萄的老人
来到奥比奈扬,整赶上宰牲节,伊朗全国放假。不少本地游客都来到这里。不少年轻人穿上当地传统服装,拍照留念
两个小盆友,感觉萌萌哒
奥比扬奈村停留时间并不长,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我们继续赶往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半个世界
伊斯法罕,应该算整个伊朗之旅中最具亮点的一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核心之一,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11世纪和17世纪,伊斯法罕二度被定为伊朗的首都。那期间,这座城市,云集来自东西方各地的商旅,热闹程度相当于“半个世界”。虽然这话可能说的有些夸张,但是当你在清晨走进聚礼清真寺时,当你夜晚漫步在伊玛目广场时,或许能感受到当年这座城市的荣耀与辉煌。然而每个文明有它辉煌的时候,也有它没落的时刻。亚历山大大帝东征,阿拉伯人入侵,这座城市几乎被摧毁,而帖木儿帝国入侵时更是进行了惨烈的屠城。
抵达伊斯法罕,已是傍晚。在伊朗住宿,一路都是跟着之前住过的背包客给的名片找的旅馆,所以并没有在这个环节上耗费太多的时间。放下行李,出来找东西吃。话说伊朗是没有麦当劳肯德基这种美国品牌的快餐店的,但是这种西方的快餐在伊朗还是很流行的。所以就涌现出不少山寨的肯德基。在伊斯法罕的街头就不少见,虽说名字是山寨的,但是味道可一点也不打折扣,而且我觉得更胜正宗的肯德基。从量份来说,大约15块钱给了6个整只的鸡翅,而且还配有面包和蔬菜沙拉,绝对比国内的肯德基来的实惠
在伊斯法罕的第一晚,在快餐店吃过,顺路走走消食,溜溜达达的就来到了伊玛目广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伊玛目广场时当时伊斯法罕的核心。广场上有两座很漂亮的清真寺,雕着蓝色的花纹,在夜晚灯光的照射下,分外吸引眼球。周边的通道是伊斯法罕的巴扎,十分热闹。广场中心,是一座水池,中间有喷泉,晚上不少人在这里乘凉。很多伊朗的当地人,一家几口,铺个单子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呆着水壶,零食,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伊玛目广场可以算是伊朗最大的英语角了,不少年轻人都待在广场上,看到有外国人过来,上来主动与你攀谈,希望与外国人更多的交流。我遇见几个伊朗人,有大学生,也有大学老师,还有普通的市民,他们大多的问题是,你们怎么看待伊朗这个国家,你们是否喜欢伊朗等等。虽然我都能听的懂,但由于我的英文水平也有限,也很难组织特别细致的语言,大概的回答就是伊朗和我们在新闻媒体所看到的完全不同,这里的人非常友善,乐于助人,我很喜欢伊朗,愿中国和伊朗建议良好的国际关系,共同发展之类的
第二天起的很早,吃过旅馆提供的简单早餐后,就出发了,早晨的目的地是著名的聚礼清真寺。聚礼清真寺早晨九点钟开门,早晨的光线最适合拍照,为了避免太多人一起涌进清真寺,我们早点出发,顶门进,争取在没太多人的时候,把该拍的相片都拍了
清真寺距离我们住的地方并不近,一路走过去大概半个小时,穿过巴扎的小路,来到清真寺的正门,还没开门,我们只好在门口等待。没过多久,一位老者打开了挂在门上锁,示意我们可以买票进去了。第一拨进入清真寺,里边空无一人,清晨柔和的阳光透过精美雕花的穹顶斜射入清真寺内,闭上眼睛,仿佛可以感受到真主的召唤
望着那些精美的雕花,气势磅礴的建筑,脑海中浮现古代伊斯法罕兴盛的时期,这里热闹非凡,每到祷告时刻,数万人头戴白帽,双膝跪地,集体朝着麦加的方向祈祷,那会是多么庄严神圣的场面啊
如今塔利班,博科圣地,ISIS...一系列恐怖主义横行,有些人说这些组织都是伊斯兰教的,就认定这个世界的混乱是由于伊斯兰教导致的。我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信仰。任何的信仰都是让人为善的,伊斯兰教的教义中也都是让人恪守本分的,大部分的穆斯林也都是善良的。只有那些歪曲理解《古兰经》的极端宗教分子,才是祸国殃民的
伊玛目广场上的谢赫洛特芙拉清真寺,这是我认为是伊斯法罕甚至整个伊朗最美的清真寺。伊朗的lonelyplanet的封面,就是这座清真寺内部的穹顶。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来到这个清真寺内,慢慢的观察光线带给整个清真寺内部颜色的变化,十分神奇。从最开始的暖色调,最后变为冷色调,只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说它是伊斯兰世界的瑰宝,也完全不过分
广场上另一座清真寺就是我们在之前图片上看到的有着高高宣礼塔的伊玛目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在外边看十分漂亮,第一道大门和第二道大门角度不一致,上边的花纹都很漂亮,内部虽然墙壁花纹没有之前那座那么让人叹为观止,不过里边窗户不少,早晨,光线好的时候,光影的组合还是非常赞的
在伊玛目广场的巴扎里,在巷子深处,有那么一家茶室,很有个性。店内陈列着上千个各种风情的茶壶水烟壶,把小小的茶室装修的聆郎满目。广场逛的累了,不妨来到这个茶室休息一下。茶室的外部是喝茶的地方,还有一些小吃出售,内部是抽水烟的地方
三十三孔桥横跨扎因德鲁河,是伊斯法罕人休闲的好去处。傍晚桥上的灯光打开,不少年轻人在桥洞中唱歌跳舞,十分热闹。不过我去的时候河水完全干涸,空旷的河床泥土已经开裂,如果在有河水流过的时候,应该会更漂亮
河上的另一座桥梁哈柱桥同样精美,中间的好似戏楼的建筑,是当年阿巴斯大帝观赏风景时坐的地方
在伊斯法罕,还有一片区域与整个城市乃至整个伊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就是伊斯法罕的焦勒法区。焦勒法区是伊朗为数不多的亚美尼亚人的聚集区,上一篇,当我刚到伊朗的时候,提到过焦勒法这个地名。由于亚美尼亚人擅长建筑工艺,在萨法维王朝的鼎盛时期,阿巴斯大帝把焦勒法数万名亚美尼亚公交带到伊斯法罕,让他们建造这座城市。阿巴斯大帝并没有改变他们原有的信仰,而且让他们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建造教堂,给他们以充分的宗教信仰的权利。凡克主教堂算是这些教堂中最精美的一座。一座基督教堂穹顶是伊斯兰风格的,我想着这应该是在萨法维时期,两种文化和谐共存最好的证明。教堂内部的壁画十分精美,金碧辉煌。之前从亚美尼亚过来,教堂大多简陋,并没有看到内部有太多精美的壁画。可能是由于亚美尼亚以前战乱比较多,政局不稳,人们修建的教堂大多比较简朴的原因
伊斯法罕我住了5天,其实每天都很悠闲。只有在早晨和下午还有晚上光线好的时候出门,在中午的时候基本都是在旅馆睡午觉。如果时间赶的话,2天逛遍上边说过的这几个地方,完全也是没有问题的。离开伊斯法罕,下一站是地处卡维尔盐漠腹地的小镇亚兹德
沙漠绿洲亚兹德
作为一个沙漠绿洲里的一座小城,亚兹德不像德黑兰,伊斯法罕这样的大城市一样喧嚣。说起亚兹德的住宿,我觉得是整个伊朗性价比最也是住的最舒适的。我们住的是大部分背包客都选择的silkroad旅馆,算上旗下的两家,这三家旅馆基本是垄断了亚兹德背包客的生意。我们到的时候,silkroad已经住满了,我们被安排的其他的一家,属于连锁性质的。旅馆是个挺不错的大型波斯庭院,院子里有几张可供人休息聊天的床塌,多人间床位还包早餐,约和人民币35元,十分的划算
虽然没有太多出名的景点,但是漫步在老城迷宫一样的小巷里,十分安静,朴素。穿着黑袍子的波斯妇女,嬉笑打闹的孩子们在你身边不经意的走过,有时一抬头,他们却又消失在土黄色的巷子里
路边摆摊的老人
停在老城中,破旧的小轿车
聚礼清真寺坐落在亚兹德老城中心,是亚兹德最大最壮观的清真寺。每天傍晚,清真寺宣礼塔的大喇叭里开始响起祷告的声音。这声音召唤者一个又一个的人走进清真寺,在大殿里祷告
作为游客,不少外国人在清真寺的广场,静静的聆听着,感受着
纯正的波斯美女,也玩儿起自拍,老妹儿啊,别自己拍了,让哥帮你
在房顶上竖起的建筑叫做风塔,在亚兹德老城随处可见。亚兹德地处沙漠腹地,夏天时白天可达到50多度,十分炎热,基本每家每户都在地下建有房屋,利用风塔可以捕捉到空气中微小的空气流动,通过长长的管道把风导入到地下
在一处民宅的楼顶上,喝一杯波斯红茶,静静欣赏亚兹德的日落。夕阳的余晖撒在成片的土黄低矮的建筑上,远处圆顶的清真寺传来祷告的声音,这个景象符合在我脑海里想象的阿拉伯世界
亚兹德同样是琐洛亚兹德教的圣地,这个名字可能有点绕口,它还有个名字就是拜火教。看过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的应该知道,书中的明教就是伊朗拜火教的分支。后来有一段讲述的波斯风云月三使来中土捉拿小昭,那风云月三使应该就是来自伊朗的亚兹德。在阿拉伯帝国入侵波斯之前,拜火教一直是古代波斯的主要宗教。这座庙宇就是拜火教的圣地之一,内部的圣火被教众奉为圣物,已经燃烧了几千年
由于在伊朗的时间比较富裕,在结束了亚兹德的行程后,我们做了10几个小时的大巴奔向伊朗东北的圣城马什哈德。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国家,不去看看最神圣的地方,总是觉得少了一些体验
圣城马什哈德
从亚兹德出发,一夜的大巴,再醒来已是早晨。一位身穿军装,拿着AK47的士兵走上大巴车,叫醒了我们,让我们出示护照。见我们是外国人,让我们三个人集体下车,检查我们的行李,并且检查我们的相机手机。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检查什么,折腾了得有40多分钟,我们才回到车上。马什哈德靠近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不少毒品走私和跨国犯罪都集中于此,所以安检比较严格也可以理解
马什哈德是伊朗的第二大城市,埋葬着12位什叶派伊玛目中的第八位伊玛目礼萨。伊朗虽然是最大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除了遁隐的第12位伊玛目马赫迪,其余11中,只有礼萨埋葬在伊朗。其他的都葬在伊拉克和沙特。而礼萨的圣陵也是整个马什哈德最具看点的地方
来到马什哈德,马路上车和人并不比德黑兰少。找到一间距离圣陵很近的旅馆。旅馆前台告诉我们现在来价格算很便宜,如果下个月的阿舒拉节期间来马什哈德,即使你出价现在的倍,也不一定能有房间。圣陵附近巴扎里,十分热闹,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阿曼,巴林,沙特等其他伊斯兰国家的什叶派。在什叶派中,礼萨的影响力远不如阿里和侯赛因。按理说应该是伊拉克的卡尔巴拉(第三任伊玛目侯赛因的埋葬地)是什叶派中最神圣的。其实每年去卡尔巴拉的什叶派更多,加之这两年伊拉克连年的战乱,不少人为了躲避炮火,宁愿来安全的马什哈德。虽然马什哈德是礼萨的陵墓,但在圣陵的周边,我们看到的最多的却还是第三任伊玛目侯赛因的画像。侯赛因率兵被阿拉伯哈里发派来的逊尼派围困在伊拉克卡尔巴拉70多天,最终战死,从此什叶派和逊尼派结仇。他所体现的殉道主义精神深入什叶派人心。以至于在上个世纪80年带,两伊战争期间,不少未成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少年甘愿自己身体被炸飞,去排伊拉克埋的地雷
圣陵里边不能带相机进入,但可以带手机。很遗憾,我的手机在孟加拉的达卡被偷了,内部的图片无法和大家分享了。这两张是在圣陵外边拍的。女士进入圣陵前,必须穿着chador,就是把身体全部蒙起来那种伊斯兰大袍子。工作人员见我们同行的女士没有穿chador,送给她一件,并给我们找来两位英语非常好的工作人员,带我们参观圣陵。那天正值周五,是祷告的日子。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天圣陵里至少有20万人,在祷告时分,人们身着黑色或者白色的衣服,大家齐刷刷的跪地,拿证视觉的震撼溢于言表。那种庄严的气氛让你无法不感慨信仰在这个国家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圣陵最核心的部分,非穆斯林不得进入。但是在门口,可以看到不少人痛哭流涕,这一刻时光好似回到年前,他们惋惜被哈里发用毒葡萄害死的伊玛目礼萨。临走的时候,工作人员还送给我们非常精美的马什哈德的明信片,用来展示我们无法进入的圣陵核心部分
粉红色的浪漫,设拉子
设拉子是此次伊朗之旅的最后一站。从马什哈德到设拉子,基本就是伊朗的一个大对角线,有公里,要坐20多个小时的大巴。不过顶级的VIP巴士,20多小时的车程倒是没怎么觉得累。作为波斯帝国的旧都,设拉子有着许多古波斯的遗址。作为波斯著名诗人哈菲兹,萨迪的故乡,设拉子相对于其他的城市,更多了几分文艺的气息
粉红清真寺,这应该是设拉子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对于波斯的向往,也许就是几年前在网上看到粉红清真寺的照片。早晨来到这里,清晨的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室内色彩斑斓。华丽的光影雕花的石柱,彩色的玻璃和瓷砖仿佛置身于一座艺术殿堂,看的我也是醉了
想要了解古代波斯的荣耀,没有比设拉子郊外的波斯波利斯更适合的地方了。这座曾经的首都由有“万王之王”之称的大流士一世建造,历时70多年,3代君王才建成。然而多年后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灭亡波斯,一把火烧毁了波斯波利斯
穿过万国门,沿着大流士一世的足迹漫步在如今的废墟中,不禁赞叹当时无比辉煌的年代
登上一个小山包,静静看着夕阳下山。就好比一个时代,一个王朝,有它繁荣的时刻,也有日薄西山的时刻
在设拉子,30天的伊朗之旅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不管它当时是否完美,但在回来之后的几个月,再翻看照片,回忆那段旅程的时候,总是还觉得有些意犹未尽。旅行如此,人生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