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建筑 >> 在残暴的环境中竟有了依赖,不料集中营中来
》》》》》》》》》》》》》》》》》》》》》》》》》
波斯语课
导演:瓦迪姆·佩尔曼
编剧:伊尔佳·佐芬/沃尔夫冈·科尔哈泽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拉斯·艾丁格/约纳斯·奈伊/大卫·舒特/亚历山大·拜尔/更多...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俄罗斯/德国/白俄罗斯
语言:德语/法语/波斯语/英语/意大利语
片长:分钟
又名:波斯语课程
IMDb链接:tt
*********************************************
------- 二战期间,犹太人小卷在集中营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国军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语。对波斯语完全不懂的小卷只能凭空编出一门语言,他开始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编造出上千个“波斯语”单词,军官在残暴的环境中对小卷竟有了依赖,并开始袒护他,不料集中营中来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
又一部好看的二战集中营题材电影!“生活中无奇不有,就看你能否发现它”,看了此片你就会更加相信这句话!为了求生,主人公用近三千个犯人的名字生生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波斯语言”!哲人说:造成人类数千年历史重大变化与创伤的是饥荒、瘟疫、战争、革命。所以近百年来,反思一战二战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前赴后继。它们之中成功者都是基于对史实的深入开发与尊重,“根据真实事件写作”的本片是又一个例证。眼前我们人类正在经历的“新冠瘟疫”大灾难,也必将是未来百年的重要话题和艺术对象。眼前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鼓励人人用文字、图片、视听手段去如实、深入、细致地记录正在发生过的现实,而不是片面、掩盖、甚至禁止纪录与报道。好的文艺作品永远是在对现实历史观察、挖掘、反思、沉淀中产生。看片遐想,记之。
强迫症,发型,写诗,加上他说他哥哥在德黑兰这件事档案里对不上,他说他哥哥是逃到德黑兰的,二战期间纳粹既迫害犹太人也迫害同性恋者,很可能军官的恋人因为他是同性恋却入党这件事跟他决裂,又为了逃难去了德黑兰。军官谈论爱情也有一种暗示。军官有口吃,跟犹太人学波斯语的时候就没有了,最后被抓到又恢复口吃了,说明自信崩塌了。这个军官自己本身也是军队的边缘化人物,他的确有善良和单纯的地方,但是对于这对的关系我五味杂陈,在军官狂奔去找逃走的犹太人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感动哭还是冷笑。军官这个角色写得太漂亮了,故事的寓意也非常震撼。画面配乐都很适合大银幕观看。
一个人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会做出许多平时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在危险来临之时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惊人的体能等等,但这些都是人类生理机能方面的应激反应。而《波斯语课》这部电影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故事的主角在生命受到威胁之时所做出的反应,是创造出了一门语言。
电影的一开始便是一场针对犹太人的屠杀,生死存亡之际,主角利用一本半路换来的波斯语书籍冒充波斯人逃过一劫,但也因此,他被一名集中营的纳粹党卫军后勤军官选中,负责教对方波斯语。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语言,主角不得不凭空创造出一门“波斯语”,于是他开始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创造出上千个所谓的波斯语单词。最终,当纳粹德国彻底失败的时候,那名纳粹军官记住的并不是能让他逃命的波斯语单词,而是个犹太人的名字。
这些年来,反映二战时期犹太人苦难的电影其实不少,而且佳作也不断涌现,按理说,已经没有什么能够给人带来新意的东西了,但这部《波斯语课》却仍然让我感到意外。一方面,是这部电影本身的故事过于传奇,尽管电影在开头便打出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字幕,但仍给人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而另一方面,这部电影镜头所对准的群体有些“非主流”,十分值得玩味。
记住我们的名字,如果要给这部电影找一个关键词,那么无疑便是“名字”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名字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象征,在每一个由单词构成的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鲜活的生命,即使有一天,这个人不在了,只要他的名字还被人记住,他曾经在这个世界存在过的证据就不会被抹杀。
在看完《波斯语课》这部电影后,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从头到尾也没有透露出他自己的真实姓名。他在这部电影中所用的名字只是他所冒用的那个波斯人的名字,而他本人的真名实姓却始终没有机会讲出来,可以说他是个真正的“无名之辈”。
而在这部电影中,所谓的“无名之辈”却又并不是主角本人,而是那些上千个跟他一样被关在集中营中的犹太人,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天沉默地从事着沉重的体力劳动,然后又默默地在纳粹的枪口下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他们是谁?他们叫什么?他们从哪里来又最终埋尸何处?
仅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一下电影。那位上火星的马斯克最近说,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语言。很难不赞同:社会若失去语言则不能称其为社会,历史若失去语言则人类失去历史。
这部电影显然跟语言并没有多大关系。但凡导演想多放点心思在语言上,就不会把“波斯语”仅限于学单词上了。事实是就算你把个单词倒背如流,也不一定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如果你不懂语法的话。何况波斯语作为印欧语系的分支,还有时和体的变化。更别提作诗,那充其量是词语的堆砌罢了。
当然,本身电影想说的就不是学语言这事,和语言有关的是“指称意义”。当一个事物拥有了名称,我们可以用语言指称它时,它就不再是无意义的了。就像小王子的玫瑰,于千千万万的玫瑰花中,只有它是有意义的。它是“小王子的玫瑰”,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一朵叫不出名字的玫瑰。不然试着回想一下那一大片玫瑰花园中的玫瑰,除了小王子的那一朵,你还能想起哪一朵呢?
这就是为什么“好心肠”的军官会认为即将赴死的平民是没有价值的“无名之辈”,不值得“雷扎”替他们牺牲。“雷扎”是有名姓的人,是具有了生命意义的人。整部电影除了军官,另一个以“雷扎”称呼男主的人最后则为他献出了生命。
“指称意义”的重要性在这部影片中更体现于结尾,也是最高潮的片段。当男主缓缓报出个被杀害的平民的名字,观众才从这一个个或长或短的名字中意识到无法承受的震撼。当受害者不再被匿名化或以数字表示,历史真正的重量才浮现在人们眼前。
一部文艺偏商业的通俗电影。本片的色彩并没有很惊艳,而是作为一个辅助视觉观感的工具存在着的。例如:本片的整体调色色调偏冷,这是为了突出室外景象的残酷,而在室内景无论是台灯灯光还是沙发椅子床铺等软装颜色,都用了暖色系,因为室内更多的是温馨。纳粹军官的服装都是清一色的灰,主角的服装则是用了黄棕色,以此来衬托主角。摄影上经常喜欢用长镜头来使观众以一个冷静的视角旁观屠杀,逆光拍摄人物体现出了纳粹的压抑感,时不时出现的大逆光象征着生的希望。
但是以上这些美术,都无法掩盖得了剧作上的优秀。我初看时本以为又是一部借鉴《辛德勒的名单》和《钢琴家》的讽刺德国纳粹的战争片,后来没想到剧情竟这么独立新颖。构思精妙,使我不得不拍案叫绝,这里就不过度剧透了,一部很适合所有人观看的文艺兼商业片,希望能拿到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剧情细看会发现主角有过运气获胜的因素在里面,但也瑕不掩瑜。不过在人物塑造上只有男二上尉我觉得较为出彩,身为纳粹党又想袒护主角,有人的复杂性,演员也演绎得传神,其余角色在剧作上就显得平庸了。
奇妙设定,精巧构思,属于把开头随便一讲就引人想象剧情会如何发展的片子。两人感情的发展很细腻,影片到后面两人数次在众人面前旁若无人地说着只有全世界只有他们两人能懂的语言,很打动人。脱离二战背景,这个设定可能有点常见,尤其抓人回去差点对士兵开枪:“我可以现在就打死你回去再报告!”让人恍惚置身小言剧情。
这个厨子军官演得太好了,脑子不太灵光、喜欢吃、去厨房看到刚烤好的面包也要来一口、会囤积罐头、几次发怒时眼中闪烁的分明都是不可置信,让人忍不住喜欢这个角色,包括他最后和雷扎一起走出营地的那个分叉口,让人感到无比自由。也是因此没能说服自己“维持纳粹机构运转也是一种恶”,忍不住为这个角色揪心,结尾念名字也无法共情。二战期间,在法国的德战区一名的年轻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他利用一本半路用面包换来的波斯语书谎称自己是波斯人逃过一劫,一位负责后勤的德国军官相信了他的话,并让他教自己波斯语,以便战后可以去德黑兰找自己的哥哥。中间历经几次差点被发现,最近的一次是一个真波斯人来到了集中营,但Gilles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了。
电影整体调色色调偏冷,最喜欢的是Gilles在台灯下登记人名等信息并发现自己可以用人名快速造词的画面,也就是电影海报上的画面。印象深的还有中间出现过很多次的被冰雪覆盖的森林传递出的凄美的美感。开头结尾都有的Gilles面对镜头单独走在铁轨的镜头虽然很相像但情绪不大一样,一个是风声鹤唳的绝望感,一个是绝处逢生的悲悯和希望感。据说人说母语的时候比较有自信和气势,说外语的时候相对软萌一些。
这一点在德国军官身上也得到印证,他在说德语的时候是暴躁和无容置疑的,即使是下属提出的合理怀疑,哪怕和上司说话也是很硬气不卑不亢;但他在说的波斯语的时候则温和很多,时而还柔情地朗诵小诗赞叹“波斯语”的美。而在结尾他意识到真波斯人听不懂自己的“波斯语”所展现出的被背叛的绝望和愤怒又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德语人格:一片不亲手杀人但维护杀人机器准确顺利运行的“无辜雪花”,演员对情绪的转变诠释得非常出色。
按指纹图片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z/9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