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建筑 >> 从德黑兰到伊斯法罕从ldquo伊朗
咩咩照例的碎碎念…
在两三个月之前,我在写第一篇德黑兰的时候,跟大家说过一个货币比价的骗术,就是有人会用一美元比四万两千里亚尔的“官方比价”作为参照跟游客以五万或者六万的价格兑换,而实际上德黑兰的钱庄已经兑到了一比十二万。这是去年暑假我在伊朗时的价格。在年初,据说就已经接近一比十五万了。
不过在我刚开始写这一篇的时候,比价就涨到了二十三万,而在写完之前,进一步突破了二十五万。制裁加上疫情的影响,使得伊朗的经济正走在崩盘的边缘。(不过,对于旅游者而言,这却是好事,今年带一千美元就相当于去年带了两千。当然了,今年谁也去不了……)
据说,由于疫情的影响,伊朗人民最喜爱的夏日公园铺摊儿也被禁止了。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疫情笼罩,最喜欢的夏日活动也无法进行,伊朗人民的过得似乎比我们更艰难些。
虽然我们还有南方水患,我们还有因为香港问题与英美的口水战,我们还有与印度的擦枪走火,我们还有近日与美国----我觉得用“剑拔弩张”形容都不太合适,分明就是剑已落下矢已离弦----的局势。
想不到我们小跳竟要出生在这样一个与岁月静好似乎渐行渐远的多事之秋。真希望伊朗人民能够顶过难关,我们也能够顶过难关。时艰,还须共克啊……
回归正题吧,在这种特殊的时期,还是需要一些美好的事情。
从德黑兰出发,向南前往伊斯法罕和设拉子的线路是伊朗最主要也最精华的旅游线路。绝大部分的游客会沿着这个路线,从近代首都德黑兰到中世纪时期的伊斯法罕,再到更古老的波斯帝国时期的设拉子,一路探寻这个古老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在南下之前,我和杨老师反复犹豫这次要不要前往设拉子。这座城市以不远处的波斯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的遗迹闻名于世,再加上近年走红网络的粉红清真寺,实在令人难以割舍。但是我们一直被警告说盛夏的设拉子气温高得令人难以忍受,在德黑兰已经备受高温煎熬的我们俩听说那里还要更热,让我回忆起迄今为止,最让我难忘的高温体验----希腊的梅特奥拉,八月的骄阳下那里的石头山疯狂地吸收热量,整个地区像是一个巨大的烤箱。这种感觉我实在是不想再来一次,于是定好这一次只到伊斯法罕,把设拉子留到冬天寒假。结果寒假疫情爆发,一直到今天伊朗依然未见好转迹象,再加上小跳即将出生,实在是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到访了。所以,我得出的教训就是,有些地方,有机会去就果断地去,谁也不知道之后会有什么意外发生----我还清楚地记得,六七年前有同事向我打听意大利的攻略,我甚至为她设计好了行程,然而六七年过去了,却还未成行。
从德黑兰到伊斯法罕,五百多公里的路上会经过几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基本上走这条路线的游客都会抽出一天到两天的时间停留。
距离德黑兰约公里的库姆(Qom),自萨法维王朝以来就成为了什叶派穆斯林的圣地,这里的法蒂玛圣陵也是伊朗的第二大圣陵。继续向南一百多公里的卡尚(Kashan),堪称玫瑰之城,这里出产的玫瑰水和玫瑰油闻名遐迩,城中有多处漂亮的波斯花园与波斯宅邸,值得一去。而小山村奥比扬奈(Abyaneh)隐藏在卡尚南面不远的山麓中,依山而建的红色村落别有风情。
我的建议是可以从德黑兰乘坐长途车到库姆和卡尚,在卡尚停留一晚后乘坐出租车或包车途径奥比扬奈后前往伊斯法罕。
库姆:难得可见的伊斯兰圣地
库姆是伊朗最著名的宗教圣地。伊朗的伊斯兰信徒大多信奉什叶派中的最大教派十二伊玛目教派,而十二伊玛目教派非常注重对圣人陵墓的修建,每位伊玛目的陵墓都是重要的圣地。顾名思义,该派拥护承认历史上以穆罕默德的女婿和堂弟(是一个人)阿里为首的十二位伊玛目(可以理解为宗教领袖)。但是其中第十二位马赫迪被认为至今在世(那就是说已经活了余年),而其余十一位中又有两位陵墓被其他教派的教徒所毁。所剩的九位陵墓中六座圣陵在伊拉克,两位因在沙特的圣城麦地那而没有修建圣陵(因为那里是逊尼派的地盘),只有第八代伊玛目阿里·本·穆萨·利达的圣陵在伊朗境内的马什哈德。那也是伊朗的第一大圣地。而库姆的圣陵则属于第八代伊玛目的妹妹法蒂玛·马苏玛,她的名字源于穆罕默德的女儿,第一代伊玛目的妻子“圣女”法蒂玛。
法蒂玛圣陵正面
在萨法维王朝时期,什叶派成为了帝国的国教,阿巴斯一世皇帝以行政手段推行该派的教义和政治主张,使该派在伊朗境内获得极大地发展。而此时,除了马什哈德圣陵之外的其余圣陵所在地均被信奉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控制,因此皇帝号召信徒不要前往朝拜,号召信徒们转而朝拜位于本国境内的马什哈德与库姆,并奉这两地为圣地。由于库姆临近王朝首都,皇帝就将这里定为宗教中心,对这里进行全面整修,对法蒂玛圣陵加以伊玛目圣陵级别的升级,贴上金箔、装饰花砖并修建起巨大的殿堂、宣礼塔和广场。同时,伊斯兰宗教学者云集于此,并形成了至今在伊斯兰世界中都享有盛誉的库姆神学院。最终,在萨法维王朝的大力推动下,库姆得以仅凭借一位伊玛目妹妹的圣陵而成为一大宗教圣地。(不过第九代伊玛目的三个女儿也与法蒂玛一起葬在这里)
大家都知道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城麦加和第二大圣城麦地那都是禁止非穆斯林进入的,从这可以看出它其实有一定的排外性。所以其实想去看看伊斯兰圣地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而伊拉克由于政局不稳,六位伊玛目的圣陵普通人也难以去到,库姆实在是作为一个普通游客窥见伊斯兰圣地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作为库姆的核心朝圣地,圣陵周围有好几个巨大的地下停车场,全城都有指向圣陵的路牌。由于占地面积很大,超过平米,所以圣陵有好几个入口。作为外国人和非穆斯林,我们被要求只能从位于西侧的主门进入。顺着外面的路走向主门,我们看到很多到这里朝圣的穆斯林在圣陵旁铺上一个毯子,在树荫下一坐就是好久,似乎仅仅是坐在这里,就已经能够获得圣地的洗礼了。还有很多宗教学者,穿着飘逸的长袍,围着象征身份的头巾,步履匆匆地走过,一边在探讨着什么。
据说他们头上的头巾颜色能够表示他们的身份,是不能乱戴的。我偷偷跟杨老师说我好喜欢他们那件黑纱的飘逸长袍
进入圣陵需要男女分开进行安全检查,男士只需要穿长裤就可以,而女士则必须披上长袍。这里与马什哈德的圣陵一样,有一种专门为游客准备的花布的长袍,以区别于穆斯林女性的黑色chador。
披上长袍的杨老师,我其实有点失望,本来好想看杨老师穿上chador的说
作为外国人,进入圣陵必须由一名讲英语的工作人员陪同,讲解的内容大致包括圣陵主人法蒂玛的故事,不同的几个庭院广场扩建的年代和规模,动用了多少块大理石等等。并且还带我们到他们的国际事务办公室休息了一下,提供了几瓶冰水(救了包在长袍里大汗淋漓的杨老师一命),甚至给了我们一份中文的游客指南。
从库姆带回来的中文版本游客指南,我的皮卡丘鼠标垫是不是很萌~
据这个工作人员说,中国在库姆神学院也有为数不少的留学生(以宁夏和甘肃的穆斯林为主),研究古兰经和教义。每年也有一些中国的穆斯林来这里朝圣。作为非穆斯林,我们是无法进入圣陵内部参观(或者叫朝拜)法蒂玛的金棺的。不过,仅仅是在外面看看这宏伟的建筑,辉煌的装饰,精细的波斯花纹就足够让人满意了。
在朝圣前,穆斯林要用水池里的水清洗身体,才能干干净净地去朝拜
墙上漂亮的波斯花纹装饰
穿着chador的女士们
从圣陵出来,有一个并不显眼的库姆博物馆,里面倒是也值得一看,其中最重要的收藏是中世纪的手抄本古兰经。还有一些萨法维王朝时期的镶嵌宝石的武器,虽然因为年代更久,宝石并不如国家珍宝馆里镶嵌的那么多,但是至少能拍照。
巨大的一本手抄本古兰经
犹豫了半天要不要放这张糊了的照片,不过这是我照的唯一一张,所以还是放上来吧
一段简史:关于伊朗的十二伊玛目教派
我一直认为,对于人文景点,作为旅行者需要了解与其相关的基本知识,才能够更好地领略这些地方的风采。包括基本的文化与历史。所以,在这里我将简单地讲述一下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分歧,以及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教派。如果感到无聊,也可以直接跳过这一部分。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两个重要的分支,分别是占目前穆斯林大多数的逊尼派(约占85%)和占少数的什叶派(约占15%)。这两个教派最大的分歧在于对于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权问题。在先知去世后,由于他没有在世的儿子,所以穆斯林们对谁继承穆罕默德的衣钵发生了巨大的争执。经过推选,最终上位的是穆罕默德最初的追随者之一,同时也是他的岳父阿布·伯克尔·阿卜杜拉,他成为了第一任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也就是穆罕默德的继承人)。这位老人很快去世(冷知识:穆罕默德去世时63岁,而他比他的岳父阿布还要年长3岁…),于是人们又推选了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伊本·哈塔卜,他是穆罕默德最著名的信徒与拥护者之一。他在位期间,阿拉伯帝国东征西战,土地大量扩张,甚至攻下了三教圣地耶路撒冷。之后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继续开疆拓土,击败了当时的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占领了伊朗的土地。这三位哈里发被大多数穆斯林承认,这些穆斯林也就是逊尼派。然而在另一部分穆斯林看来,这三位全都是不合法的篡权者,因为他们认为从一开始就只有穆罕默德的女婿(同时也是他的堂弟)阿里·伊本·艾比·塔利才是唯一有资格继承他的衣钵的人。而阿里直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去世,才被推选为第四任哈里发。因此简单来说,逊尼派认为穆罕默德的继承者是需要推选的,不需要穆罕默德的血统,并承认四大哈里发。而什叶派则认为继承者必须是继承了穆罕默德的血统(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同时妻子是穆罕默德的女儿,因此他们的后代是继承穆罕默德血统的,才是什叶派承认的合法继承人),只承认四大哈里发中的阿里。
阿里·伊本·艾比·塔利,第四任哈里发,第一代伊玛目
按理说,随着阿里继任哈里发,两派穆斯林应该能够和谐相处了。但故事远没有那么简单,由于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是被人刺杀,他分封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侄子)拒绝承认阿里的合法性,于是引发内战。在决战隋芬战役中,阿里的军队已经取得重大优势,正准备全面消灭穆阿维叶的军队时,穆阿维叶命令士兵高举古兰经,要求停战和谈并让安拉裁决。此举引发了阿里内部的主战与主和两派的分裂,并给了敌人喘息之机,最终导致了阿里势力的一蹶不振。之后,阿里也被人刺杀,伊斯兰大权落入穆阿维叶之手。从此,穆阿维叶一改此前四大哈里发时期选举推选哈里发的制度,转而将哈里发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阿拉伯帝国进入了世袭王朝的时期,也就是倭马亚王朝。
在阿里被刺杀之后,他的长子哈桑(也被认为是即阿里之后第二任伊玛目)由于穆阿维叶的军队围城,被迫放弃了哈里发继承权,并最终郁郁而终。而次子侯赛因则被支持者拥立为新任哈里发(同时也是第三任伊玛目,自阿里之后十二伊玛目均是父传子),结果在继位途中被倭马亚王朝部队包围,侯赛因本人和他的所有随从全部殉难。而这一天正好是伊斯兰的阿舒拉日,因此对于什叶派而言,阿舒拉日就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纪念日。(杨老师画外音:完了完了,这回梁子可解不开了…)正如杨老师所说,自此之后,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完全激化,再难调和,两派教徒之间的搏杀甚至比对异教徒还要残忍。再也不复先知“你们作为真主的仆民,皆为教胞兄弟”的教诲。
我在年世博会伊朗馆门前拍摄的照片,作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波斯诗人萨迪.设拉兹,然而这种手足相亲的场景再也没有出现在安拉的子民间。
与此同时,支持阿里后裔的什叶派们则持续进行着对倭马亚王朝的抵抗活动,并直到几十年后帮助阿拔斯王朝击败了倭马亚王朝。在这期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直在拥护阿里的后裔们,并称他们为“伊玛目”(意为领拜者或宗教领袖)。这些人就成为了什叶派中最大的群体,就是十二伊玛目教派。他们认为伊玛目们流淌着穆罕默德的血脉,在安拉的护佑下不会犯错更不会犯罪,是全体穆斯林的指引者和精神导师,为穆斯林们传播教训并解释教义。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十二伊玛目教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萨法维王朝时被立为国教(这里请注意,萨法维王朝的皇帝阿巴斯一世与阿拔斯王朝没什么关系,阿巴斯一世生于年,而大约在此之前三百年阿拔斯王朝被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灭亡),王朝以行政手段推行该派的教义和政治主张,使得波斯大多数穆斯林改宗此派。该派的宗教领袖从萨法维帝国以来一直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形成很重要的社会力量,对近现代伊朗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伊朗也是世界上目前可以说唯一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二伊玛目教派看来,第十二位伊玛目也是最后的一个伊玛目马赫迪自中世纪年以来至今一直活在世界上,并且会一直活到现世的末日,在那时他会再次出现并重建秩序,带来公正。
卡尚:不见玫瑰的玫瑰之城
从库姆继续向南,经过一百多公里就会到达小城卡尚。这里是毗邻卡维尔盐漠的一片绿洲,是伊朗主要的陶瓷、地毯和玫瑰出产地,拥有大片的玫瑰园。很多女士特别喜欢大马士革玫瑰所制的玫瑰水和玫瑰油,其实“大马士革”在这里是玫瑰的品种,并不是指生长在叙利亚大马士革的玫瑰。实际上大马士革玫瑰虽原产于叙利亚却繁盛于波斯萨珊王朝。卡尚这里的气候很适宜大马士革玫瑰的生长,产出的玫瑰质量上乘,经过古代波斯人民研究出的蒸馏方式制成精油和玫瑰露,除了供给本国所需之外,还曾经长期供给欧洲的香水生产,据说阿联酋王室成员只使用这里出产的玫瑰精油。每年五六月,这里会举办玫瑰节以庆祝玫瑰的盛开。想来那时定是花海千顷,十里飘香。只可惜我们到的时候已是盛夏,除了如火的骄阳和从沙漠吹来的阵阵热风之外早已找不到玫瑰的影子了。
使用这种铜制的蒸馏装置蒸馏玫瑰水恐怕在卡尚已有上千年的传统了。至今仍然秉承古法。
除了玫瑰之乡的美誉,这座小城以数百座几百年历史的古宅著称,又被称为“古宅之城”,而其中的三座古老的波斯富商的旧宅、一座保存完好的土耳其风格浴室以及一座漂亮的波斯花园而出名,号称三宅一园一浴室。
我们首先来到费恩花园(Fingarden),这里是伊朗现存最古老、最纯正的波斯花园,始建于萨法维王朝时期,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最早曾作为阿巴斯一世皇帝的行宫。如今,这里与伊朗其他七处花园一同以波斯花园(ThePersianGarden)的名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费恩花园
这里体现着波斯花园最重要的特点----水。每一处波斯花园都有着精心设计的水系布局,这些水池通过细长的水渠彼此相连,水池中的喷泉汩汩地冒出清凉的泉水,流淌在蒂芙尼蓝的彩砖上,配合园子里郁郁葱葱的树木,在炎炎夏日给人以难得的清凉感觉。考虑到不远处城外的盐漠,更凸显出这一切的可贵。
水池一直通向花园中心行宫宫殿里面,整个宫殿四面通风,再加上一层的一池清水,想来几百年前修建这座花园时这里就已经颇为炎热了,才需要这种种方法消暑降温吧。细长的水渠将整个庭院环绕联通,通向四周的楼亭。使整个庭院充满了活力。
花园角落,有一个名为费恩浴室(Finbath)的土耳其浴室,在恺加王朝时期,被誉为伊朗19世纪最伟大政治家的阿米尔.卡比尔主导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被认为是伊朗现代化的开端,极大地提升了当时恺加王朝的实力。然而这些改革触怒了当时很多贵族的利益,从年开始,阿米尔被囚禁于费恩花园,四年之后,他在这个浴室中被刺杀。
费恩浴室
从费恩花园出来,来到卡尚的老城区,三宅一浴室都集中于此,彼此步行可达。三个老宅分别是塔巴塔巴伊老宅(Tabatabeihouse)、布鲁杰迪老宅(Borujerdihouse)和阿巴斯老宅(Abbasianhouse),浴室是艾哈迈德苏丹浴室(SultanAmirAhmadBathhouse)。
我们先去了塔巴塔巴伊老宅,一进门精美的彩色花窗就把我们给吸引住了。
当时我们在想,如果有斜着的阳光从彩窗照进来,就应该可以看到如同设拉子粉红清真寺的那种光影了,只可惜太阳高悬头顶,并没有斜照。
平心而论,这里算得上值得一看,但并没有特别吸引人。加上天气实在太热,杨老师很快就钻进了据说是当年给主人对抗炎热而修建的阴凉的地下室去了,让我一个人在院子里转。
我在院子里找到了这些吊着的陶瓶,但是没搞明白是做什么的。
我到处转很快有了收获,在一个相当闷热的房间里发现一缕阳光透过彩窗,在地上洒出了斑斓的光影。于是赶快去叫杨老师…
杨老师最初还不肯离开凉快的地下室,我劝了半天才不情不愿地跟着我来看,结果一看见就爱得不行,暂时忘记了炎热,在窗户前凹了半天造型。
在这儿呆了好久之后,我们离开了塔巴塔巴伊老宅,选择前往苏丹浴室。这里同样修建于萨法维王朝时期,他们借鉴了邻国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浴室,却在修建中加入了大量什叶派的伊斯兰风格,所以与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浴室又大相径庭。浴室内部有上千平米,犹如一个一个相连的洞穴,每一间浴室都装饰着以蓝黄绿色调为主的瓷砖,穹顶上绘制着复杂漂亮的伊斯兰图案。
苏丹浴室内部
熟悉土耳其浴的朋友都知道,浴室不仅是清洗身体,更是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人们在清洗、按摩、搓澡之余,会坐在浴室内的大理石台上,喝茶、抽水烟、聊天甚至唱歌跳舞。安格尔的名作《土耳其浴室》就展现了当时浴室中的场面。
安格尔,《土耳其浴室》,
可以看到,这里的浴室比奥斯曼帝国的更加精美,人们清洗完后躺在铺着毯子的石台上消磨时光,这样的浴室有十几间彼此相连。
在参观完浴室内部后,一定不要忘记要到楼顶去,那里简直可以说是卡尚的网红景点了。浴室楼顶处修建着浴室的采光窗,其独特的设计本来是为了让阳光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照进浴室,却意外因为其本身的造型而让人产生外星建筑的感觉。
苏丹浴室的屋顶
但是,这时外面的温度已经超过四十度,杨老师刚刚走出阴凉的楼梯间想要拍照,两秒钟之后就尖叫着逃了回来…所以我真心地建议大家最好选择春秋天来伊朗。据说在春天的卡尚,不仅可以从容地观赏这些犹如星外来客建造的采光窗,还可以在这个屋顶俯瞰整个卡尚老城,并在夕阳下远眺远处的沙漠。
这是我在tripadvisor上找的照片…可以说非常羡慕了,我也试着摸了摸砖墙,大概三秒之后手就有一种烫伤的感觉…
杨老师本就怕热,再加上要一直戴着头巾,从浴室出来已经彻底被晒蔫儿了,所以我们放弃了剩下的两个老宅继续赶往奥比扬奈。如果按照我推荐的住在卡尚一晚,那么在黄昏时分登上浴室顶楼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奥比扬奈:大隐于山,不知有汉
从卡尚出发,很快就从高速公路转入一条小路,小路经过几个军事基地,基地周围岗楼哨所遍布,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士兵警惕地在烈日下放哨。这里临近的纳坦兹是伊朗重要的核工业城市,而纳坦兹的地下核设施据说就深藏在周围的卡尔卡斯山脉之下。所以不禁让人想到这些基地在深山中到底在守卫什么。请千万注意路过这里不要乱拍照…
前往奥比扬奈的路,没有军事基地的时候还是可以拍一下的。前方的群山就是卡尔卡斯山脉,两边近似戈壁的土地是伊朗最广大国土的样子。不过路修得还是挺好的…
很快公路就延伸到了群山中,奥比扬奈就是坐落于卡尔卡斯山脉中的一个海拔接近两千米的古村。这里最早应该是一些人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到群山中生活,距今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由于在山中,这座古村几乎与世隔绝,所以直到现在这里的大部分村民还保留着千百年前的服饰、文化与生活习惯,甚至还说着与现在的波斯语有相当区别的古波斯语(middlePersian)。堪称现实版本“不知有汉”了。
当然,随着公路连通,这里也在发展变化,不少游客来到村里参观(大部分是伊朗国内的游客,也有一些外国人,数量不多),而村子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到其他大的城镇中生活。所以现在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大部分都是不愿离开的老人,他们穿戴着传统的拜火教服饰,说着古波斯语,在门前晒着太阳闲聊度过时光。拜火教是早于伊斯兰教的伊朗本土宗教,甚至比基督教还要早,早在公元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第一帝国)时期就受到尊奉,并且是萨珊王朝(波斯第三帝国)的国教。
这种头巾和长袍是奥比扬奈村民的独特服饰,据说也标志着拜火教教徒的身份。在小村,这种头巾也被作为特别的旅游纪念品贩卖
从公路进村需要门票,是一个人五万里亚尔还是一辆车五万记不清楚了,总之非常便宜,还赠送一本堪称精美的英文小册子,介绍了这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由于这里是海拔较高的山地,所以下车之后我们居然感到了在伊朗几周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的凉爽,这实在太令人感动了,尤其是对于之前烈日下几乎中暑晕倒的杨老师来说。
满血复活的杨老师,这一次头巾反而成了最好的防晒武器
村子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座要塞的遗址,只剩下周围一圈城墙的断壁残垣。不过那里是远看奥比扬奈的最佳地点。要先从村子下到山谷的果园,走过谷底干涸的河床,再爬上山坡。所幸这里算是凉快,否则杨老师肯定要原地爆炸的。
山坡上的要塞遗迹
登上山坡,遇到了一群从德黑兰来这里旅游的伊朗人。他们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问我们喜不喜欢这里,喜不喜欢伊朗。我在其他国家旅行时,很少会遇到当地人如此热衷于问是不是喜欢自己的国家。我和杨老师都认为,是因为如今伊朗在国际上尴尬的地位,还有对这个国家太多的误解,使得这里的人们前所未有地希望能够获得外国人的认同。他们可能真的需要从外国人的嘴里听到对他们国家的肯定来安慰自己曾经高傲但如今可能已经被打击到谷底的民族自尊心吧。
在要塞遗迹边上可以看到山村的全貌
村子的房屋都是用红色的黏土,混上石子或干草建成,在山坡上一字排开,屋顶上应是为了防雨或者反射阳光而铺的银色的箔纸。这种方法已传承了千百年。整个村庄每座屋子都是如此,远看过去,这些红土屋鳞次栉比地排列在蓝天下的山坡上,就是这里跻身伊朗最美村庄的原因了吧。
站在残破城墙上的杨老师,远处的蓝天白云和光秃秃的群山,让我想到了青藏高原。那片高原留给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同时还有更多的憧憬。在这个无法走出国门的暑假,西藏重新成为了朋友圈的宠儿。我们现在在计划下个马年的时候带小跳去冈仁波齐转山,那也该是七年后的事情了,真希望能早日再去高原呐~
从要塞回到村中随意走走看看,村子里游客不多,村民更少,街上显得颇为冷清,完全没有国内古村古镇旅游景点的嘈杂与人满为患。
冷清的街道
村里有一些屋子看起来不久前翻修过,显得新而整洁,有一些就较为破旧了。还有一些显然是遗弃依旧,已经坍圮破败。
村里只有很少的商铺,贩卖旅游商品的更少。出售的以本地水果晒制的果干以及本地出产的蜂蜜为主。还有一些之前提过的本地人戴的与伊朗他处不同样式的头巾。
逛了一会儿村子,回到车场正要离开,遇到了一群伊朗姑娘。她们先是饶有兴致地看着坐在树底下喝茶的我们,有说有笑地私语。终于其中一位显然是英语最好的下定了决心,跑上来和我们搭话,可以看出来英语在学校学完后久不操练,说起话来都必须使用书本上的那种最标准的语法。其他的姑娘看到我们聊得挺开心,也纷纷围了上来,可英语又不好,想说什么问什么还需要那位英语最好的来翻译。
杨老师和热情的姑娘们
其实我特别想和这些姑娘也合照一下呀,但是请大家注意,毕竟伊朗是伊斯兰国家,“男女之大防”还是要多加注意,所以除非是对方邀请,男士最好不要主动要求女孩合影呀。
与姑娘们聊了半天,她们几家从纳坦兹来这里避暑,家人在不远处的一个小瀑布野餐,随即她们邀请我们去那里喝杯茶。虽然天色见晚,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还是跟她们去了。她们的家人也同样热情,拿出冰在瀑布下的西瓜和本地人最爱的红茶招待我们,杨老师灵机一动,拿出了从国内带来的绿茶回赠。虽然伊朗产的红茶品质极佳且伊朗人民嗜茶如命,但恐怕绿茶她们却不曾喝过。于是她们非常开心地收下了。
这又让我想起了之前在加拿大道森住过的一个民宿,因为对那个房东非常满意,在离开的时候我们在桌子上留了几包铁观音和一个纸条作为礼物(那种一包沏一次的)。后来她特地打电话来感谢,在写Airbnb的顾客评价的时候又特别提到说我们是她“接待过的最棒的客人”。其实那只是不很值钱的一份小礼物,但很多时候却能代表很真诚的情谊。
而这些情谊,和这些小故事背后的那些人,即使我们可能都不会再见到,却依然是我们以后的记忆中最有趣也最宝贵的东西。
看着这张照片,又让我想到疫情与经济危机席卷下的伊朗,不知道这些姑娘们是不是还好,不知道她们是不是还能笑得这么灿烂,不知道留给她们的那些茶她们是不是喜欢。
希望如是。
上次发完好多朋友说实在是太长了,于是我立志下次一定短一点,然后好像不知不觉又写多了…比上一篇还多了一千多字…
所以做个小调查。比如这一篇,大家是觉得库姆、卡尚、奥比扬奈三个地方分成三篇,每篇短一些呢,还是希望像这样一大篇呢…请大家多多发表意见
隔壁的咩酱